“智慧矿山”是什么?未来三年要让大型煤矿迅速达到中级智能化水平
2023-05-24
“智慧矿山”建设分为初级智能、中级智能和高级智能。 现在大中型煤矿都具备初级智能。 初级智能是指很多功能都可以自动化,通过机械自动化来解决。
在现阶段,未来三年,大型煤矿要尽快达到中等智能化水平。 中级智能水平是各个业务的系统可以完全信息化,数据可以打通,可以避免数据孤岛,实现统一协同。 此外,在开挖和采煤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井下作业人员。
2025年后的十年,煤矿建设将全面向大、中、小型煤矿扩散。 已建成的中等智能化煤矿将向高等智能化目标发展。
1、什么是智能矿山?
“智慧矿山”是指利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信息技术、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开发利用煤矿,使各系统充分集成、充分感知,包括自适应和自主学习,实现整个煤矿的开发开采、通风、洗选、安保、运输完全智能化、自动化。 “智慧矿山”不仅仅是逐步实现少人甚至无人化作业,更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各行业的子系统和不同数据,优化管理、提高效率、节约成本,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发展。
二、智慧矿山建设的政策背景
2016年,原国土资源部印发《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大力推进矿业领域科技创新,加快建设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矿山,大力发展“互联网+矿业”。 ”。
2018年5月1日,国家标准《智能矿山信息系统通用技术规范》(GB/-2017)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智能矿山建设开始真正落地。
2022年初,国家煤矿安监局发布《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煤矿减量化和无人化作业。 相关规划明确。 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100座初级智能化示范煤矿,到2025年,大型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
3、智慧矿山建设实现价值
智慧矿山可视化管理系统建设融合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综合通信等前沿技术应用,将信息、技术、装备、矿山管理需求有机结合,涵盖安全监管生产,全面集中管控,智能巡检、业务管理、智能挖掘、智能采矿、智能交通等业务领域,赋能用户业务应用,实现“智能感知、智能配置、智能处置、智能评价、智能提升”,有效提高跨部门决策和资源协调效率。
4、智慧矿山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
1.矿山总览系统
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孪生技术,对矿山环境、地形、矿区界线、路网、水系、绿地、地面建筑物、地下巷道等各要素情况进行数字化测绘,并可结合前端智能传感设备数据及专业模型算法,对安全监管、生产等各领域业务数据进行综合监控分析,综合集中管控、智能巡检、决策指挥、运营管理等,可视化预警以及各种异常事件预警,支持点击查看任意管理要素的运行情况,帮助管理人员实时掌握矿山整体运行状况,为管理人员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2、安全监控系统
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实时监控安监生产人员、设备、车辆、监测点等要素的位置和状态,并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智能感知技术,情况(粉尘、气体、水、有害气体等信息实时监测)、人员工作情况、设备运维情况、生产进度等信息,并对各种异常情况(人员入侵、非法操作识别报警、灾害预警等); 并基于专业的Model算法,可视化分析挖掘、开采、运输等业务环节的关键数据指标,以及重大灾害监测、设备安全分析、环境安全监测、人车安全等多个核心数据分析,实现“人、地、物、物”多源数据的智能关联分析,为用户决策研判提供全面、客观的数据支持和依据。
3、智能开挖监控系统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真实再现掘进掌子面及掘进设备工作状态; 并集成前端智能传感设备数据,实时监测井下人员工作状态、地质状况、设备运行状态、环境状况等要素信息。 对各种异常事件进行实时预警预警,支持查看设备工况、机载视频、工作面视频等详细信息; 结合丰富的可视化分析图表,对地质安全、进尺统计、重大灾害防治、环境安全、设备等进行安全等核心数据的多维度可视化分析,为开挖工作监管提供全面高效的决策支持和管理。
4、智能矿山监控系统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实时监控综采工作面、采煤机、监控设备等各要素的位置和状态; 支持采用数字孪生技术真实还原综采工作面开采场景,结合前端智能识别与感知技术,实时监控分析主要设备工作状态、煤层等信息条件和环境状况; 支持结合专业模型算法,对采煤机运维情况、开采量、开采进度等核心指标进行多维度可视化分析,为矿山作业监管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5、智能交通监控系统
整合煤矿运输各信息系统数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对巷道、运输线路、皮带机、人员、报警事件等要素分布及状态进行实时监控,支持人员、车辆、赛事、装备等要素的详细信息查询; 支持通过3D建模实时还原煤矿运输的环境态势、设备状态等信息,结合前端智能识别感知技术和专业算法模型,实时可视化分析车况和核心数据指标煤矿运输,提高管理者对煤矿运输的实时监控。
6、可视化供电系统
通过数据采集,实现供配电系统可视化煤矿能耗监测管理系统,设备状态参数显示、电能计量、峰谷电能计量、矿山上下变电站能耗统计分析等数据切换为“一张地图”风格。 完善了井下供电系统的现场无人值守功能和遥测、遥信、遥控、遥调、遥视信息功能的全方位监控。
7、智能检测监控系统
整合矿山巡检部门各系统数据,结合视频智能分析、智能定位、智能研判技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直观展示巡检设备、机器人的位置、类型、状态等信息、人员、报警事件等要素;支持点击查询异常点周边的监控视频、事件详情、处理人员、工单容量、工单进度、预计完成时间等详细信息; 对问题、设备问题等核心数据进行多维度可视化分析,为管理者提供实时检测报告和科学决策依据。
8、智能预警系统
9、人员车辆定位系统
通过定位系统,在矿区生产管理中心,可以清楚地看到各区域人员和车辆的位置,为矿区人员和车辆提供预警信息。
10.物联网传感系统
汇聚各类物联网传感设备数据,融合物联网智能识别技术应用,实现对人员、车辆、事件、设备、环境等全要素的全面采集、准确反映和智能感知,实现“智能监控、实时监控”。 ——时间感知、超前预警、主动响应”。
11.数据分析系统
针对各部门现有的多源、异构、海量数据,提供丰富的可视化分析手段,结合专业的分析算法和数据模型,根据业务需求进行多维度并行分析; 支持实时数据展示、情况历史回溯、汇总/钻取/切片等数据分析支持,协助用户深度挖掘数据价值,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全面的依据。
12、大屏幕3D可视化系统
结合现场智能感知技术、实时数据采集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管控一体化信息系统等,将矿山以真实三维场景的形式直观展示在大屏幕上。 ,并将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流程相结合,通过可视化手段提升矿山在智能监控、安全生产、数据统计、设备管理、人员配备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其他所有人? 观看
我国地质灾害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北斗智慧云监控平台”建立在大数据、云存储、云计算、云服务的基础上。 以公司自主研发的北斗/GNSS高精度监测技术和北斗短报文通信技术为核心,结合多种监测手段,实现全自动实时在线高精度多元化监测分析和预警。监测机构,成功应用于国土、交通、水利、房建、市政、矿业等行业及一带一路地区。
撰文:中科传信市场开发部
本报记者曹政
与家电一样,北京的公共建筑也将进行能效评级。 近日,市发改委、市住建委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北京市公共建筑能效评价方法和体系的工作方案》。 按照规划,本市将分领域、分阶段开展公共建筑能效评价,对公共建筑能效进行分级。 等级分为五级,最低五级节能公共建筑可纳入差别能源价格体系。
现状:
公共建筑占全市总能耗近30%
目前,公共建筑能耗占全市总能耗的近30%,是节能减碳的重点领域。 “由于公共建筑的能效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有效衡量,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能效评估方法和体系。”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实施能效评价的公共建筑类型包括:城市两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公共建筑; 单体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公用建筑面积占公用建筑总建筑面积50%以上的非国有单位。
方案披露,公共建筑能耗是指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运行能耗,包括外部输入、用于维持建筑环境(如供暖、制冷、通风、照明等)和各种建筑活动等。 (如办公、餐饮等); 能源类型包括电力、热力、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石油产品等所有建筑能源消耗类型。
计划:
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试点
2013年起,市住建委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面积超过总建筑面积50%的公共建筑纳入平台管理。 目前,已包括14,499座公共建筑。 按照规划,该市将优化升级平台,完善建筑基础信息、建筑能耗等数据,增加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等供能单位建筑能耗上传、查询和分析权限。数据,进一步摸清能耗基数。
在公共建筑能效分类方面,现阶段以商务办公、事业单位、超市、宾馆、党政机关、中小学、幼儿园等公共建筑为主体,充分分析能耗样本数据温州能耗管理系统批发价格,分类型明确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约束 公共建筑能效分为五个等级,第一级能效为最优等级。
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市将分领域、分阶段开展公共建筑能效评估,推进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共建筑能效评估试点,促进能效提升。分批开展非国有单位考核,逐步扩大公共建筑能效考核范围。
举措:
评价结果纳入国有企业环评
按照规划,本市力争2025年上半年完成直属事业单位和城市副中心区事业单位能效评价。力争完成市属国有企业能效评价。企业2025年底前,在建筑能源管理平台完成中大型公共建筑(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能效评价; 公共建筑在建筑能源管理平台上的实现应得到充分评价。
根据规划,本市还将继续积累数据,待条件成熟时,将博物馆、交通站点等公共建筑纳入公共建筑能效考核管理。
评估定级后,不同级别的公共建筑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方案披露,本市探索公共建筑能效分级应用场景,推行公共建筑能源强度公示和对标制度,探索将五级能效公共建筑纳入差别能源价格范围。制度和能源使用权交易试点范围。 同时,将公共机构能效评价结果纳入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公共机构、绿色学校评价体系,纳入国有公共建筑能效评价结果。企业纳入国有企业及其负责人生态环境评价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