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索兰吴江工厂荣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能效标识诚信企业联盟成员单位-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英格索兰吴江工厂荣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能效标识诚信企业联盟成员单位

2023-06-04

【压缩机网】近日,英格索兰吴江工厂因其在提升能效和诚信机制方面的突出表现,被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能效标识管理中心授予“能效标识诚信企业联盟成员单位”称号.

冰箱1级能耗和2级能耗_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_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厂家

“此次加入能效标识诚信企业联盟,是对吴江工厂在高效运营方面所取得成绩的极大肯定,也彰显了英格索兰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领先地位。” 英格索兰吴江工厂总经理王军表示,“我们将持续提升产品的能效,为客户提供可靠、可持续和节能的解决方案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厂家,助力低碳节能标准在中国的进一步推广。行业。”

吴江工厂自2009年9月正式投产以来,始终坚持一体化供应链管理,优化设备和制造工艺,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注重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运营和生产制造中心,以更优质、高效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支持中国市场的增长。

此次,吴江工厂凭借雄厚的能效技术实力、行业领先的高效节能产品以及长期严格执行能效标识制度,从众多候选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三届能效标识诚信企业联盟成员单位

能效标识诚信企业联盟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能效标识管理中心于2006年成立,旨在联合行业内技术实力雄厚、诚信机制良好、品牌知名度高的企业,共同推动和维护能效标识诚信企业联盟。能效标识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能效标识诚信企业联盟每五年换届一次。 经过联盟理事会和秘书处一年多的严格审核、筛选和评估,已有80余家企业成为诚信企业联盟新成员单位。

2012年,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闫燕玲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整治造假行为。 “假标识”,加强家电能效标识标准化工作。

他说,近年来,媒体频频曝光家电能效标识“虚标”现象。 一些披着“高效节能”外衣的家电,未必能真正做到节能。 例如,明明是高能耗的5级产品,却贴上1级或2级能效标识,误导消费者。 上海、北京、江苏、山东、山西等地质监局先后出具质量检测报告,通报部分企业能效标识“虚标”现象。 今年年初,上海市质监局出具了2011年上海市家用冰箱产品质量检验报告,其中,有5批次名牌产品贴附虚假能效标识,被认定存在严重质量问题。 这些产品还包括一些耳熟能详的名牌产品。

他指出,能效标识“虚标”现象严重背离了建立能效标识制度的初衷,浪费了国家财政补贴的宝贵资金,欺骗了消费者,损害了企业信誉。 作为家电制造大国的巨大污点,也损害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 对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整治“假标识”造假行为,加强家电能效标识标准化工作。 具体提出以下建议:

1. 强制第三方检验制度

2004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能效标识管理办法》。 样品参与测试,测试方是否为第三方机构没有硬性规定。 有资质的企业可以在自己的实验室进行检测。 因此,这种能效标识管理实际上是一种企业的“自查”能耗管理系统图片,为不法分子打开了方便之门。

《能效标识管理办法》实施八年的事实证明,这一自查备案制度仍有待完善。 通过实施强制性第三方检验和评估制度,防止企业造假。 从国际上看,欧盟、伊朗、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推广和实施能效标识的国家大多采用强制方式。 建议国家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一批具有公认权威的第三方强制性检测机构。 任何企业的产品都必须通过第三方的严格测量,才能在产品上贴上相应等级的能效标识。 企业报检的产品必须与进入市场的产品一致。 产品检验合格进入市场后,如果质监部门在抽查中发现“虚假标签”,企业将面临从市场召回全部产品的严厉处罚。

2.增加伪造能效标识的成本

有业内人士反映,“假标准”能效等级已经成为家电行业的潜规则。 老老实实不投机取巧,企业就会吃亏; 而那些投机取巧的“虚标”企业就会乘虚而入。 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违法成本太低。 一旦核实企业存在弄虚作假的“假标识”,根据现行《能效标识管理办法》,处罚只能由当地节能管理部门或当地质检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限制和停止使用能效标识。 情节严重的,由当地质检部门处1万元以下罚款。 家电厂商对节能产品追求高溢价,是企业“虚标”能效等级的驱动力。 而如此轻的处罚标准,对于“假标”造假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又将产生怎样的约束和警示作用! 因此,要改变能效标识“虚标”现象,就必须加大企业的违法成本。 建议修改《能效标识管理办法》中的处罚条款。 例如,对于骗取能效标识“假标识”的企业,追回政策补贴收入,并按产品销量计算罚款,罚款金额大幅增加。 同时,追究企业法人和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情节严重的,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

三、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地方保护

目前,我国推行能效标识制度的模式是:企业自主申报+市场监督。 “假标准”造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质量监管环节薄弱和缺失。 一些企业将合格的产品送到实验室检测,但最终批量销售的产品却是不合格产品。 一些企业走得太远了。 冰箱容积标注为210升,实际上连200升都达不到。 噪音、冷冻能力、冷冻速度、耗电量、能效水平等指标全部造假。 “假标签”欺诈泛滥的另一个原因是地方保护主义。 政府考虑当地利益,如GDP、税收和就业。 明知企业有“假标”产品,仍容忍产品流出。 即使偶尔有查处和罚款,也不会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

节能工作监督是全国人大、国务院赋予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重要职责,特别是能效标识监督工作,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重大战略。民生事业发展。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能效标识产品专项整治行动。 为防止地方保护主义,组织地方质检部门异地抽查,制度化。 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在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品牌产品。 要积极参与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深入报道,向社会公开检查过程和检查结果。

4.建立鼓励生产节能产品的长效机制

家电产品能效标识被骗“假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背后巨大的利益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获得财政补贴的支持。 根据2009年出台的空调能效补贴标准,企业每销售一台1、2级能效空调,可获得国家300-850元的财政补贴。 2010年6月以后,标准降低到150-250元,财政补贴占产品最终价格的10%。 到2010年底,为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60余亿元,推广高效节能空调3400万余台。 这些巨额财政补贴中,有相当一部分被那些“假标”产品拿走了,让那些不法打假的企业有机可乘。

建议完善单一的财政补贴方式,建立鼓励节能产品生产的长效机制。 要拓宽思路,吸取国际先进经验,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鼓励企业积极创新,生产出更多优质节能产品推向市场。 例如,国家有关部门可以对家电节能进行分类制定详细标准,凡是符合要求的产品,都将纳入政策鼓励和推广目录。 进入目录的产品允许入围国家政府采购,有资格申请科学技术奖励; 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按照企业节能产品销售比例,享受一定的退税政策。 销售节能产品的商业企业也应享受较低的税率,以促进节能产品消费市场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