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高铁“复跑”350公里,将释放哪些红利?
2023-06-10
◇实施安全达标示范线建设,推动时速350公里高铁正常运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技术条件、市场需求、运营成本、环境等因素改进。 ◇据测算,京广高铁武汉段实现高标准运营后,相关路段整体运力将提升7%,相当于高铁15列高铁列车加起来北京每天开往武汉,并增加1.8万个座位,这将进一步增加高铁进京能力,为更多世界各地高铁进京创造条件。 6月20日7时40分,搭载“复兴”号智能动车组“睿龙智行”的G66次列车首次从武汉站出发,最高时速350公里,以350公里的速度奔赴北京西站。时速1000公里,京广高铁京武段(京武段)顺利实现时速350公里的高标准正常运营。 同期,亚洲最大的铁路枢纽客运站北京丰台站开通,郑渝高铁实现全线运营,济郑高铁浦郑段开通运营。 . 中国高铁再次开启“350”模式。 中国高铁在脱离武广高铁等线路后,曾以每小时350公里的最高时速行驶。 2011年后,高铁商业运营最高时速下调至300公里(实际最高运营时速为300至310公里)。 此后几年,在多方努力下,中国高铁开始以时速350公里的速度逐步“重跑”。 2017年9月,“复兴号”动车组率先在京沪高铁上以时速350公里的速度运行。 其次是北京-天津、北京-张家口、成都-重庆……目前,我国拥有5条最高时速350公里的高铁线路,总里程近3200公里。
350公里的复跑,从牵引电机到列车设计,再到信号线控制,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支持? 高铁常态化运行,高标准运行时速350公里。 从出行到发展,将释放出哪些红利? 由于京沪、京广等线路旺季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正常高铁高铁商业运营基于技术信心下调至300公里时速后,要求以每小时350公里的速度“重跑”的呼声随之而来。 2017年以来,在兼顾安全和经济原则的基础上,分类施策,科学规划,逐步恢复部分高铁线路最高运营时速350公里。 专家指出,实施安全达标示范线建设,推动时速350公里高铁正常运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技术条件、市场需求、运营成本等因素和环境改善。 例如,能源消耗等成本上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据部分铁路专家研究,从技术角度看,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车运行时速分别为350公里和300公里。 ,转弯半径和坡度的技术要求大致相同,但高速列车的功耗与速度的立方成正比。 例如,如果将速度从每小时300公里提高到每小时350公里,空气阻力系数将大大增加,列车的能耗将增加,这将大大增加运营成本。 此外,列车为克服坡道阻力和摩擦阻力而增加的能耗也会增加成本。
高铁时速350公里的常态化运营、噪声振动控制、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牵引动力的提升,都需要科研成果来争取更多的技术空间。 中国高铁人本着实业报国的精神,坚持不懈地进行一系列技术攻关。 在列车牵引电机方面,更快更强的高速列车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 据中车株洲电气有限公司牵引电机总设计师钟波介绍,他们为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国标动车组研制的牵引电机()采用新材料,优化电磁和结构参数,并实现了电机的小型化。 轻的; 通过通风散热结构的合理布局,提高了散热效率,降低了电机的冷却风量要求。 中车株洲电气有限公司牵引变压器研发部经理吴勇表示,他们采用高功率密度、高阻抗、高绝缘等级等关键技术,采用主变一体化设计等方式和冷却系统高铁全站能耗管理系统,以及储油柜的横向布置。 变压器扁平化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使列车牵引动力在保持低噪声、低振动的同时,持续输出澎湃动力……2016年7月,在应用大量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我国自主设计研发了两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金凤凰”和“蓝海豚”(“复兴号”前身)在郑徐线上以420多公里时速交汇,相对时速超过840公里. 此次世界最快动车组交会试验,为高铁未来发展获取了大量宝贵数据。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这样的技术突破在列车、线路、信号等领域不断涌现。 智能高铁首发 据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总设计师王浩、中车长客股份高级工程师董雪艳介绍,新型智能化“复兴号”列车在京投入使用——京广高铁武汉段外观造型更美观、操控更智能、运行低碳、体验更舒适,能为广大旅客带来更好的出行体验。 更美丽。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研制的“锐龙智行”,拥有象征科技的银灰色车身。 车头的弧形造型延续了“龙族”的特点。 龙飞翔”,由中车长客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列车采用传统文化中的龙凤吉祥元素,红黄舞动的彩带,金色的“福星”,让列车更加光鲜亮丽。“福星号” 》 智能动车组车厢具备智能照明、智能温控、自动语音播报、自动关门红外检测、智能交互等智能化服务功能。长编组智能“复兴号”搭载基于5G的WiFi系统,提供更好的服务移动网络服务,升级车载安全监控系统,构建以太网控制的车联网和5G车地传输“高速通道”,优化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系统,增加700余项安全保障监控项目,信息传输速率提升100倍,开发140多个故障预测和智能分析模型,实现列车状态“全息”感知、故障“智能”诊断、车辆“预测”维修,更好保障行车安全。
低碳。 “复兴号”智能动车组采用低阻力流线型车头、变频空调系统等低碳节能设计,人均百公里能耗降低7.9%; 增加灰水回收装置,节水17%以上; 客舱采用新型环保材料,更加绿色环保。 更舒适。 京广高铁京武段投入使用的全新列车,部分商务座采用“鱼骨”式布局,并采用流畅的大S曲线实现区域划分。 三个手势。 二等座靠背背面设有USB充电接口,方便乘客充电; 小桌杯托槽深度加深,提高水杯的稳固性。 增设盲文标识,设置无障碍车厢,配备加宽车门、无障碍卫生间、轮椅存放区等,满足特殊人群出行需求,更加人性化。 也有新车型增加了“静音车”功能,广播音量可降低至普通车的30%,并可根据运营需要灵活设置。 车厢采用新型隔音降噪设计结构,部分区域噪音降低约5分贝,乘客室更安静……“高铁福利”惠及更广土地 妥妥的午饭、午饭、晚饭间隔4到5个小时,这也成为高铁“服务半径”最好的“时间尺度”。 在此前提下,运营速度越快,“服务半径”和“辐射影响”越广,“同城效应”越明显。 京广高铁京武段实现时速350公里高标准运营后,沿线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出行时间将进一步缩短,“同城效应” ”将使更广泛的国家受益。
北京西至石家庄、郑州东、武汉高铁最快运行时间分别缩短为1小时01分、2小时11分、3小时48分,明显缩短. 早上在武汉吃热干面,在郑州喝辣汤,中午在北京吃烤鸭,这样的场景将成为日常生活。 京广高铁京武段作为中部高铁网的大动脉,连接石太、石基、徐兰、正宇、正泰、正福、吉正、胡蓉,寒食。 京武段以每小时350公里的高速运行后,辐射效果十分显着。 例如,通过京广高铁京武段的开通和郑渝高铁的同步开通,北京西至重庆北的最快行车时间缩短至6小时, 46分钟。 西安北、兰州西最快行车时间分别压缩为4小时11分、6小时24分钟,北京西向西南方向成都东、贵阳北、昆明南最快行车时间压缩分别减少到7小时31分和8小时。 时20分、10时24分,北京西至华南最快行车时间长沙南、广州南、深圳北、香港西九龙压缩至5小时16分、7小时38分、8小时10分钟、8小时。 小时31分钟,华东方向北京西至南昌西最快行车时间缩短为6小时08分钟,北京丰台至太原南最快行车时间缩短为2小时19分钟,广州南至兰州西、西安北至深圳北最快行车时间分别压缩至10小时07分和7小时56分钟。 运力的提升是这种提速带来的另一个显着好处。
据测算,京广高铁京武段实现高标准运营后,相关路段整体运力将提升7%,相当于加起来15条高铁。每天开行北京至武汉列车,新增座位1.8万个。 进一步提高高铁进京通道运力,为全国增开高铁班列创造条件。 根据国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最新安排,6月20日起,西安重庆北将增开14列进出北京的高铁列车。安北站、深圳北站、贵阳北站、株洲西站、焦作站等站点,更加方便沿线群众乘坐高铁进出北京。 同时,随着运营速度的提高,动车组列车日行驶距离和周转效率将同步提高。 京广高铁京武段已完成同等运输工作量,预计可节省15组动车组。 受益面更大,更多城市享受到更高水平的“高铁红利”。 京广高铁京武段高标准运营后,已有57列时速350公里的优质标杆列车穿行京广高铁京武段高速铁路。 ,覆盖北京、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江西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河南洛阳、湖北襄阳、宜昌,湖南邵阳,广西北海和第一高——京西列车时速350公里质量标杆。 北京西站、北京丰台站发车的基准列车每天7:00-20:00整点发车,按时段和目的地均匀分布。 旅客购票、乘车更加方便。 新增投入使用的10辆“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将穿越京广高铁京武段,首次到达南昌、贵阳、昆明等省会城市。 更多旅客将享受到“复兴号”智能动车组的优质交通服务。
京广高铁京武段的高标准运营,也将助力中国铁路科技“领先”能力。 据中车相关人士介绍,在京广高铁京武段投入使用的全新智能化“复兴号”列车,是融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的。和 5G。 要实现全面升级,对“汽车保养”的技术要求非常高。 为“复兴号”研发“大脑”和“神经”——智能控制、传动等系统的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20多名技术人员在京武段忙碌着京广高铁。 他们承担着智能动车组上线前的准备、日常维护等大量工作。 “每天晚上检查交付车辆,所有问题都可以一夜之间解决。我们的技术团队有能力保障智能化动车组的顺利上线,保障京武高铁所有车辆高速平稳运行。” ” 时代电气售后服务中心技术支持工程师谢伍兹说。 据了解,高铁正常运行时速为350公里,未来还有很多领域需要探索:最高时速从300公里提高到350公里后,如何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成本控制? 挖掘潜力; 当一些“热线”再次“一票难求”时,如何通过增加发车密度等方式增加运力……可以预见,随着未来更多“标杆列车”的开行,中国高——高铁必将为世界铁路贡献更多“标杆答案”。
【编者按】6月13日,第32届全国节能宣传周拉开帷幕。 节能减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碳中和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央企业努力做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推动者、开拓者和引领者。 “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能源消耗总量和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能源消耗强度、碳排放强度、主要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大幅下降。 国资委网站推出“央企节能减碳行动”系列报道,展现央企推进整体绿色低碳的生动实践社会。 敬请关注。
6月15日是全国第10个低碳日。 中国电信与其他信息通信行业合作伙伴联合发起十大倡议,共同推动信息通信低碳发展,赋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作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中国电信积极推进“双碳”工作,全面实施云化转型战略,努力打造绿色低碳智能化完善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以在实现自身绿色低碳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赋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能力。
2021年全国低碳日当天,中国电信发布了碳达峰与碳中和“1236”行动计划,向全社会低碳发展作出庄严承诺。 一年来,中国电信通过网络架构优化、云网融合布局、建设模式创新、新技术应用、人工智能赋能等方式开展节能减碳工作。 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比上年下降10%以上。 碳排放量超过600万吨。 同时,持续推进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绿色低碳转型,重点抓好千兆光网络、5G、数据中心和传统机房节能降耗,实现了一系列双优碳成就。
研究推广节能技术,助力5G基站降低能耗
中国电信全面推进行业云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在不断深化杆、管、光缆、室分等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基础上,率先与中国联通共同打造了一个物联网、两个逻辑网络的5G共建共享网络建设,积极探索低服务区4G存量资源共享。 在投资减半、能耗减半的情况下,实现了基站规模、网络覆盖和用户体验翻倍的效果,最大限度降低了网络整体能耗水平。
为控制5G基站能耗过快增长,中国电信还加快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 通过极简站点布局,以杆换柜、以柜换房,实现了电费降低30%、碳排放量减少20%; 通过自主研发的5G BBU垂直插入机身,充分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大幅降低设备和空调的能耗; 通过试点5G BBU液冷系统,BBU制冷能耗大幅降低,机房PUE降至1.1以下。
中国电信积极探索5G绿色运营四川电信能耗管理系统,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节能控制技术为基础,依托“东数西算”四级AI算力网络,建立AI基站节能技术体系,构建全国统一、4G/5G一体化基站智能节能系统,100%掌握核心技术。 目前,全网超过百万个基站被控制每天自动节能,不间断。 5G节能效率行业领先。
加快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建设绿色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节能降耗,布局优化插绿翼。 中国电信充分发挥云网融合优势。 中国电信在自然冷源丰富、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通过自建与共建相结合,打造布局合理、定位清晰、层次分明、功能完备的绿色数据中心。 从东向西数。
中国电信广泛采用间接蒸发冷却系统、自然冷源、湖水制冷、水冷离心空调系统、气流组织智能优化、中水循环技术、余热回收技术、间接蒸发冷却技术、智慧园区、高效变频技术、240V高压直流电等先进绿色技术,并应用于大型数据中心。 在海南,中国电信与汉兰达联合开发海底数据中心项目。 数据舱放置在海底,利用海水资源进行冷却。 单机房数据中心总能耗测试值低于1.1,空调系统全年采用海水自然冷却。 整个系统几乎不消耗淡水资源。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多措并举打造绿色云网
中国电信持续加快绿色网络建设。 在业界率先进行千兆光网络升级。 建成了广西、上海等首批千兆级省市。 深化全光网络2.0,建成全球最大的绿色低碳主备干线一体化ROADM。 全光网络。 与无线传输和电域交换技术相比,全光网络技术在每比特千米传输能耗和单位比特交换能耗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节能效果。 根据实际网络统计,与链式密集波分复用(DWDM)系统相比,ROADM全光交换网络可降低能耗和机房空间约50%,节省成本约30%。 以四川规模计算,预计每年可节约用电2.19亿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7万吨以上,相当于706万棵树。
江苏、浙江、上海、四川、广东等省份大规模建设新型城域网,全力支撑5G、千兆光宽带、边缘云网等业务融合创新。 光缆已完成IP和传输400G超长距离验证测试。
加快双碳数字赋能,推动行业绿色发展
中国电信加快实施全光网络建设,结合5G云网融合的资源禀赋,赋能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生活,助力千行百业绿色发展,推动数字化发展。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中国电信围绕“端+网+云+用”核心体系,融合5G、AI、云、MEC等ICT技术,为海螺集团打造创新标杆工厂。 项目建成以来,公司碳排放量减少近百万吨,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有效实现了企业提质增效、降耗减排。
中国电信利用5G技术为江苏永钢集团打造智慧工厂,搭建能源管理平台。 项目实施后,与传统生产相比,生产效率提高近40%,运营成本降低30%以上,能源效率提高20%以上。 .
在江苏,中国电信为江苏新日电动汽车打造新日X Cloud工业互联全连接平台。 “5G+能源管理场景”的应用,帮助企业节省电费10%,能耗降低近20%,年均能耗成本节省数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