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诚意向四海宾朋共享“双碳”战略驱动中的烟台机会-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烟台诚意向四海宾朋共享“双碳”战略驱动中的烟台机会

2023-06-13

烟台发布《双碳驱动烟台机遇》 “双碳”赋能发展新机遇

10月19日上午,2021碳大丰碳中和烟台论坛盛大开幕。 会上,烟台“双碳驱动的烟台机遇”备受关注。 烟台诚邀四海宾朋,共享“双碳”战略驱动的发展机遇,在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争做前列。

有基础,有优势——

烟台愿做碳达峰、碳中和的“排头兵”

“双碳”战略迎来了能源利用方式的革命,而具备在能源革命中率先突破的条件的烟台,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烟台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主要体现在“四个第一”:

形成了山东省最大的清洁能源规模。 烟台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850.8万千瓦,占全市能源装机容量的45.5%。 力争“十四五”末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300万千瓦,占比达到55%左右。

山东第一座核电站启动。 海阳核电站是我省第一座建成投运的核电站。 一期累计发电556亿千瓦时,节约标煤167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393万吨。

启动山东首个海上风电项目。 9月13日,半岛南4号风电场首批风电机组并网发电,实现了山东海上风电“零”的突破。 半岛南三号风电场首批风机也成功并网发电。

实现了全国首例核能供暖。 海阳核能清洁供热在国内尚属首创,今年可实现供热450万平方米。

依托“底子好”,烟台有实力走出自己的“烟台之路”,主要体现在“四步走在前列”:经济发展走在前列。 “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累计能耗下降17.6%,重化工业在传统产业中的比重逐步下降。 实现经济发展走在前列。

生态环境走在前列。 城区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国家二级标准,渤海区域一、二类水质比例达到100%。

制造能力处于领先地位。 作为工业强市,烟台的工业门类涵盖了国民经济41个大类中的37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59.4%。 不仅如此,“烟台制造”还助力“重装大国”建设,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配套服务。

产业支撑走在前列,培育形成了电子信息、高端化工、汽车、海洋工程装备、生物医药等一批优势产业。 大型化工园区、5G+海洋牧场、5G+智慧金矿等近百个综合应用,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120余个,接入企业2万余家,为能源和能源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数字化支撑。工业脱碳。

烟台有责任在国家战略决策中积极探索。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持续巩固和提升碳汇能力,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 今年,烟台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城市,并正在申报国家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将在新一轮城市更新中全面推进绿色建设。 烟台是一个农业大市。 烟台苹果、莱阳梨、葡萄酒驰名全国。 良好的农业农村资源优势与“双碳”发展高度契合。 烟台将大力推进农村低碳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光伏、清洁供暖、农业能源一体化等工程,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烟台也有巨大的低碳智慧发展需求。 烟台工业总收入位居全省前三烟台工业能耗管理系统,智慧低碳发展空间巨大、潜力无限。 烟台将抓住“双碳”战略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有了目标和机会——

3年7000亿机会清单初具规模

烟台推进“双碳”工作目标明确——率先建设国际领先的智慧低碳城市。 在“1+233”工作体制下,按照科学路径和系统思维,做好智慧低碳城市的系统规划,从区域综合能源、绿色基础设施、数字系统,到产业园区、住宅社区等基本功能单元。 统筹推进城乡智能低碳规划建设,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以智能低碳城市规划引导优化资源配置,动态生成项目机会,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 城市全球智能低碳发展综合实践计划,通过不懈努力,打造国际知名的绿色、智能、低碳发展示范区,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吸引力,全面提升全体市民的幸福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新时代烟台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和竞争新优势。

烟台形成的“双碳”机会名目繁多。 目前,烟台已形成省市级“双碳”7大类93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规模预计超过4000亿元,包括新能源供应、储运、高端化工等。 ,以及新能源高端制造、低碳交通、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绿色智慧矿业、生态治理和环保产业等领域。 按照从基础设施结构到功能单元的项目形成方式,今年烟台将新增五网融合基础设施、绿色低碳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城乡建设、智能低碳节能改造工业和服务业方面,数字孪生和智慧城市、绿色低碳技术研究推广等6类项目机会近3000亿元。 在此基础上,烟台正在形成首个“三年7000亿”的机会清单。

未来,烟台将在条件成熟时,第一时间向全社会公开发布首批“双碳”行动机会名单,期待更多企事业单位成为烟台的城市伙伴。

有实践就有行动——

向“双碳”目标奋进,变道超车

探索实践,谋求共同“双碳”发展,烟台以饱满的诚意发出诚挚邀请。

烟台正在打造一体化平台。 目前,烟台已引进国家电投核能总部、中核集团山东区域总部、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实验室等一批国有总部和科研院所中国科学院院士落户烟台。 山东碳中和发展有限公司、中电(蓝天)清洁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等市场新主体,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合作,建立了碳中和研究院,启动烟台“双碳”发展规划,实现路径与智慧低碳新型城市体系解决方案等课题研究,将为低碳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设立“双碳”基金,大力支持专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清洁能源综合利用。 研究规划区域碳交易中心建设,探索建立碳账户、碳评价、绿色能源代码、碳激励机制,倒逼传统企业绿色转型。

烟台正在打造一批应用场景。 把新能源作为烟台市全力推进的优势产业链之一,大力推行链长制,做强新能源产业园区,聚焦核电、风电、LNG、氢能等重点产业,潜力巨大。如生物质能、光伏和海洋能。 产业,构建产业垂直生态圈,打造以新能源为主体的“东方电器城”。 还值得注意的是,烟台正在积极推进城市更新。 仅芝罘老城面积就有47平方公里。 烟台将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将绿色施工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 烟台还将以智慧低碳理念推进城市快速路和轨道交通建设,最大限度降低交通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升级。

烟台正在建设一批发展载体。 重点规划建设“一谷一区一岛一港”:“一谷”即规划建设汀子湾“双碳”智慧谷,引进绿色低碳高端装备、新材料、技术研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建设国家零碳产业发展示范区。 海阳市将建成全省首个100%“绿电”城市和全国首个全球“零碳”供热城市。 “一区”是指规划建设烟台“3060”低碳创新区,重点引进一批清洁能源总部、研发机构和“双碳”新业态展示评比,打造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新高地。 “一岛”是规划建设长岛国际零碳岛,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动力系统,推广使用清洁车船,提高海草床固碳能力,打造国家海岛保护与开发综合试验示范区。 “一港”是指规划建设北方风电母港,依托风电装备制造、海洋工程等产业基地和丰富的海上风电资源,培育研发设计、装备制造、检测认证、运维、配送等业态,打造海上风电产业高地。

烟台正在推出一批创新案例。 万华集团正全力打造“绿色工厂”,以“零排放”的理念将废水、废气资源化利用,成为全球化工企业的典范。 东方电子“智慧能源综合管理模式”国内领先,荣获“2019全球能源管理领导力奖” 中集来福士成功建造全球最新一代风电安装船,起重能力、起重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同类产品 杰瑞集团自主研发的涡轮压裂车使页岩气开采效率成倍提升 摩恩集团研发的CO2捕集、回收利用技术与装备在多个国家示范项目中得到应用 同时,烟台与国内新能源、储能行业龙头企业广泛合作,探索“核、风、光、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新模式。烟台市将继续支持企业做强做强绿色低碳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助力更多企业在“双碳”领域大显身手,焕发全新战斗力和竞争力,高质量发展服务全国、走向世界。

烟台正在进行一些体制机制创新。 重点是通过能源消费“双控”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压存量、严控增量,落实“四个一”管理。 建台账、建库,建立全市能源使用权交易制度,淘汰落后、技改、新能源开发腾出能源、煤炭消耗指标,确保项目、企业优质发展, 和行业。

烟台正在拓展多项务实合作。 继续深化与中核集团、国家电投、中广核、华能、中能建等龙头“双碳”项目的合作。 烟台也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品贸易,继续深化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积极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走出去,努力打造全国碳资产出口交易中心,让绿色成为开放型经济的底色。

面对“双碳”发展的巨大机遇和挑战,烟台将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努力实现变道超车,为全省乃至全省碳中和贡献烟台智慧和烟台方案。国家,共享烟台机遇,共创双碳未来。 (记者佟佳怡)

国舜集团“一二三产业融合零碳产业社区”揭牌仪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强致辞。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致辞。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戴延德致辞。

陕西龙门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晓致辞。

国舜集团党总支书记卢和武介绍了公司“一二三产业零碳产业社区”的设计理念、社区构成、社区技术体系和创新点。

国舜集团企业文化

园区效果图

“5、4、3、2、1……”随着电子大屏倒计时结束,礼炮齐鸣,彩带飘舞,“山东国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社区”正式落成。

5月27日,国舜集团“集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零碳产业社区”揭牌仪式隆重举行。

各级有关部门及钢结构、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等行业的领导、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500余人走进国舜集团“集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零碳产业社区” ”见证园区落成。 围绕钢结构建筑发展和零碳产业社区建设,探讨产业更新、城市更新、建筑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污染减排协同增效的实施路径。碳减排。

国舜集团智慧工厂

打造近零碳园区助力绿色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双碳”工作是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建设近零碳园区是适应社会发展、提升园区竞争力的必然趋势,是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要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强指出,国舜集团“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零碳产业社区”实现了系统化低碳发展与企业实践在产城融合、区域减碳与企业双赢发展闭环领域的融合,希望国舜集团能够细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尽快建立产城融合零碳社区建设模式,力争率先建成零碳试点区和碳中和灯塔基地。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戴延德提到,国舜集团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零碳产业社区”,为推进治污协同增效开辟了新思路公园和社区层面的减排和碳减排。 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国舜集团党总支书记卢和武介绍了公司“一二三产业零碳产业社区”的设计理念、社区构成、社区技术体系和创新点。 依托相关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持,国舜集团在污染减排、减碳协同、城市、工业、农业更新等方面,为一、二、三产业融入零碳园区提供解决方案,以及钢铁企业源头节能、过程控制、报废治理解决方案。 进程路径,为钢铁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为国顺贡献力量,绘就蓝天白云、星光熠熠的生态画卷。

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_虚拟化云计算平台的能耗管理_宁波园区能耗管理系统建设

活动仪式上,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与国舜集团共同成立“低碳技术与工程管理创新研究院”,开展科研攻关、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和产业化推广等工作。应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

活动现场,围绕钢结构零碳建筑和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与会专家学者传递经验智慧,为推进钢结构零碳建言献策建筑、零碳工业园区和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舜集团“空中都市农场”

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零碳园区建设“国舜体验”

记者了解到,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舜集团成功实施了一系列脱硫、脱硝和节能项目,为我国140多家钢铁企业和5大电力公司提供优质服务. 截至目前,集团500多个环保节能项目的客户满意度达到100%,实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合作理念。

近年来,国舜集团以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首次提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零碳产业社区”理念并付诸实践。 园区从设计、规划、建设到运营,充分体现“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将整个社区打造成集研发、生产、培训、旅游、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实现“工业与城市、工业与生态、工业与农业、工业与生活”的融合,打造“现代都市”工业生活新方式,从“生存”的居住走向“生活”的舒适居住和高性价比的“传承”建筑改造,开创了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

国舜集团“集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零碳产业社区”投资11.8亿余元,占地222亩,一期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 园区由钢结构智慧工厂、研发中心、零碳钢结构健康人居体验馆、职业培训中心、天空植物工厂组成。 实现了五项重大创新:

一是打造国内首个“零碳智慧产业示范社区”。 通过应用“节能、创能、储能、智能”综合技术,打造“双近零排放”(即污染物近零排放和近零排放)的多功能产业社区碳)将被建造。

二是打造国内首个“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共同体”。 融合智能装备制造、现代设施农业、零碳建筑科技展示、休闲旅游等要素,创新形成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新业态,推动解决产业用地平衡新探索农用地占用及补偿指标。

三是构建国内领先、完备的钢结构近零能耗健康舒适建筑技术体系。 依托循环经济理念、装配式钢结构建造技术、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五常”健康舒适建筑标准等,建成一座近零能耗的钢结构“住宅公园”园区,并整体通过国家近零能耗建筑认证,为从“生存型”住宅向零能耗“生活型”舒适型住宅和高性价比“传承型”品质建筑的转变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四是打造国内首条钢结构全流程智能化生产线。 为满足钢结构近零能耗的精益化加工要求,公司自主研发建设了国内首条钢结构智能化生产线,为钢铁行业的壮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

五是打造国内首个“空中都市农场”。 全套引进荷兰技术和设备,首次建立30多亩现代化空中农场宁波园区能耗管理系统建设,产能相当于传统农业450多亩的水平。

吕和武告诉记者:“国顺集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完善技术体系,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积极参与数字化低碳转型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打造生态经济新优势,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助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造福人民在最大程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