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国䘵委员:关于借鉴深圳经验,全面推进我省节能减排的建议
2023-06-22
彭国华委员:
你的《关于学习深圳经验全面推进我省节能减排的建议》(0545号)收悉,衷心感谢你对我省节能减排工作的关心。 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基本工作条件
(一)公布工作方案并协调实施
节能减排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2022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时期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工程、政策机制和保障措施,为完成“十四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助力实现碳峰碳中和提供重要工作支撑。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着力提高资源能源效率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助力实现碳峰碳中和目标,省发改委起草“十四五”能源综合工作方案今年6月,省直有关部门以省政府名义印发了《江西省节能减排工作意见》。 “城市绿色节能改造工程”被视为我省节能减排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在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方面明确了工作要求。
我部门结合自身职能,以绿色建筑创建行动为载体,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2020年,会同省发改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江西省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 各部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派出机构共享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机制,探索建立节能改造项目数据库,指导项目相关主体与金融机构对接,积极完善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的政策环境,推动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用好国家相关绿色发展资金; 明确拟评选“省优质建设工程奖”等各类省部级奖项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评选推荐绿色建筑明星工程; 创建行动工作实施取得成效,已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内容。 今年4月印发的《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依法依规落实税费优惠。进一步完善用地政策、金融支持、金融服务、容积率奖励、公积金贷款等配套政策,促进装配式建筑在星级绿色建筑中的发展,增加优质住房的供给。
相关部门结合工作职责,及时沟通协调,认真落实工作,着力推动我省城乡建设业集约化、智能化、绿色低碳发展。
(二)推进能耗监测平台建设,助力节能减排
推进公共建筑能耗监测,降低公共建筑能耗,是落实《城乡建设碳达峰实施方案》和《江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相关要求的具体行动省”。 江西省办公楼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于2015年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 截至目前,平台已实时监测公共建筑共计363座,建筑面积14977万平方米,具备能耗统计、能耗审计、绿色建筑统计等功能,全面支撑建筑节能改造、评价与管理。 低碳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完善标准体系,引导行业规范发展
充分发挥工程建设标准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工程技术进步、保障工程质量安全方面的作用。 我部门高度重视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等工程建设标准编制工作。 组织技术力量编制发布该类标准20余项,涵盖设计、评估、施工、检测、验收等工程建设各个环节,丰富了我省。 工程建设标准成果有效推动了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 大力推进我省绿色建筑创建,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相关控制要求纳入工程建设强制性内容,加强设计和施工管理,严格做好验收管理,推动绿色建筑标准全面实施。
(四)推进绿色低碳建设,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 2017年,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关于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指导意见》,坚持示范引领,依靠技术创新,聚焦产业发展,加快项目建设,争取资金支持,装配式建筑取得进展。 2017年至2021年,全省累计开工装配式建筑9600万平方米,其中2021年新开工3285万平方米,占新开工面积的24%。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装配式建筑发展。 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亲自指导装配式建筑行业调研。 装配式建筑已纳入省政府对市县人民政府高质量发展考核。 2020年,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末,建筑业比重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总面积的比例要达到40%。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到2022年,全省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达到总面积的30%。 以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作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主要抓手,立足实际,全省部署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62个,实现各区市全覆盖,现有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企业设计产能2.83亿立方米,钢结构企业产能达到130万吨。
(五)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一是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吸引更多高层次、急需人才来江创新创业。 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 近年来,省委人才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持续开展“人才聚江西、智慧聚赣鄱”系列线上线下人才引进活动,发布组织我省重点企事业单位组团引进人才,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不断优化人才政策,出台《江西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在医疗卫生职称评审、岗位职责、工资、配偶等方面制定了更积极、更开放、更全面的政策安置、儿童入学和住房服务。 有效的人才政策。
二是按照企业为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要求推动新技术创新,支持一大批中小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领军企业。
二、有问题
节能减排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和协调。 协同效应并不明显。 绿色建筑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仍在工作计划中部署。 补偿政策; 城乡建设的产业结构、人才队伍、技术力量、建设方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现有技术体系和工程建设标准滞后于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需要。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学习深圳经验,狠抓围绕重点任务工作措施落实江西办公 能耗管理系统,推动我省建筑节能减排,引导城乡建设业走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绿色化道路。低碳发展道路。
(一)推进城市绿色建筑节能改造。 推动低碳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零废弃城市建设,建立城市体检评价体系。 全面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绿色建筑标识认证制度,加快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 结合城镇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探索建筑光伏一体化试点建设。 加强协调,积极推动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城市绿色建筑节能改造。
(二)加强能源消费监测能力建设。 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按照大数据、智能化要求,大力推进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建设。 力争2022年底前江西省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平台全部投入运行,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发展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进一步拓展平台服务功能,并发布数据赋能功能,为公共建筑能效评价和能耗定额管理提供支撑,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三)完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 进一步健全标准体系,建立健全节能减碳标准衡量体系,因地制宜制定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地方标准,反映全省地理、气候、能源资源状况。 特色,引导我省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规范开展。
(四)推动建设方式转变。 大力推动建筑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推广绿色低碳建筑,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 推进智能施工,培育一批智能建筑产业基地,打造一批建筑行业互联网平台,推广施工机器人应用,推进建材工厂化、标准化加工、精细化管理,不断降低损耗率加强施工现场废弃物监测,减少建筑垃圾排放,积极推广节能建筑设备,监测关键设备能耗; 鼓励优先选用获得绿色建材认证标志的建材产品,建立政府项目采购绿色建材机制,逐步提高星级绿色建筑使用绿色建材的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我省资源特点,采用木、竹建筑材料; 提高预制构件的通用性,推广标准化规格、组合设计; 推动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分级利用,逐步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五)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提高绿色发展质量和城乡建设节能减排水平,关键是以创新引领,加强基础共性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和产业联盟,联合技术攻关,努力突破关键技术,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广应用绿色技术,积极推进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绿色施工等重点领域技术试点,促进先进技术推广应用。
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2 年 8 月 4 日
10月22日,国网金华供电公司与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政府签署《智慧电力综合能源服务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共同开创政企合作新局面。 此举标志着金华智慧用电综合能源服务合作走在全省前列。
智慧用电平台的全面推广,可以提高企业用能的效率、清洁化、智能化,从源头上预防电气火灾,为政府构建智慧安全监管体系,让企业享受改革红利。最大程度。 对深化“平安浙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要求,各智慧用电服务机构的数据将接入婺城区智慧用电平台,该平台由国网金华供电公司、金华市电工协会监管金华能耗管理系统哪家便宜,并同步接入婺城区智慧用电平台。婺城区综合应急联动指挥中心。 据悉,2017年,省安委局、省公安消防总队印发《浙江省智能用电技术推广应用指导意见》,重点推进八大行业推广应用,致力于减少因用电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
今年,浙江省电力公司提出综合能源服务改革,电力服务从表前延伸到表后。 以此为契机,婺城区政府与金华公司及时对接,提出了共建智慧用电平台的方案,将以婺城区为试点向全市推广,力争实现实现政府、企业、电力三方共赢。
根据框架协议,双方将遵循共识、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原则,合作建设金华市婺城区智慧用电平台,共同推动生产经营单位准入在婺城区到月台。 形成体系健全、服务规范、运行高效的智慧安全监管专业服务市场。 此外,双方还将共同推进婺城区综合能源服务,涵盖能源规划设计、工程投资建设、多能源运营服务等领域,实施一批“综合效益好、前景广阔”的示范项目。推广应用前景”。
《婺城区推广智能用电技术实施方案》显示,2018年,全区工业企业推广使用智能用电,安装量超过1100台; 2019年,全区生产经营企业和单位(场所)安装2000余台; 2020年,全区生产经营企业和单位(场所)全面推广使用智慧用电,覆盖率力争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