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能源服务新业态发展的三个关键落脚点
2023-06-24
【能量人正在关注,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
北极星储能网讯:综合能源服务新业态正在全国蓬勃发展,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目前,江苏省扬州市、镇江市两个地级市纷纷出台支持综合能源服务业发展的政府文件,走在了其他地方政府的前列。
(来源:公众号“综合能源服务平台”ID:作者:)
2019年3月、4月,镇江市、扬州市先后发布了《镇江市综合能源服务平台建设有关问题》和《扬州市综合能源服务推进方案》政府文件。 对比这两份文件,我们可以发现地方政府推动综合能源服务业发展的三个关键立足点。
1、建设综合能源服务平台
建设综合能源服务平台,逐步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商业流通企业、大型公共建筑的水、电、气、热等能源消耗基础信息在线采集。
2.实施综合能源服务示范工程
在工业企业、大型商业综合体、公共建筑等领域,推动高校、医院、钢铁、水泥、造纸等重点行业建设一批综合能源服务示范项目。
3、建立综合能效评价体系
利用供电企业掌握的用电大数据,对同行业同类用户能效水平进行对标,研究分行业用能模型,构建全社会综合能效评价体系,为全社会提供个性化用电评价。对用能单位能效提升的建议。 服务提供商为用户提供改善能源利用的需求,并协助政府部门进行产业发展决策。
以上三点在镇江市和扬州市上述文件中具有共同点。 其他地方政府在推动新型综合能源服务发展方面可以借鉴。
附件:扬州市综合能源服务推进计划
综合能源服务以能源互联网、智慧能源、多能互补为发展方向,以智能电网、大云物质运动、互动服务为支撑,满足能源规划设计、能源分析诊断等需求、节能项目建设以及投融资服务、多能源运营服务等多元化能源需求的新服务模式。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电力改革的加快,综合能源发展服务已成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壮大节能服务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为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顺应我国能源转型新时代发展趋势,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企业降低能源成本,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经研究,我市将以供电公司为主体,结合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吸引和聚集全社会各类能源服务商,推动全市综合能源服务,努力为全省综合能源服务新业态发展提供参考和示范。
一、总体目标和原则
(一)主要目标
建设能源服务云平台,逐步实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商业流通企业、大型公共建筑水、电、气、热等能源消耗基础信息在线采集; 实施一批综合能源服务示范工程,通过大数据分析为用能单位提供能源利用改善方案,在工业企业、大型商业综合体、公共建筑等领域推广一批综合能源服务示范工程; 培育节能服务新业态,通过综合能源服务培育综合能源建设与运营维护、分布式能源开发建设、综合储能、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等节能服务新业态推广发展节能服务产业; 建立综合能效评价体系,利用供电企业掌握的用电大数据,对同行业同类用户进行能效水平对标,研究分行业用能模式,构建供电企业综合能效评价体系面向全社会,为政府节能管理和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在推进综合能源服务中,坚持市场化原则,各方在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协商合作。 政府主要发挥工作指导、综合协调、政策支持等引导作用。
统一标准,开放共享。 综合能源服务云平台的技术规范、大数据接入、信息安全标准应满足“云上扬州”要求,各类数据应与政府节能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开放共享。
资源整合,集约发展。 在综合能源服务云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整合各平台和系统资源,加强沟通,统一接入,努力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应用。
二、重点任务
(一)建设能源服务云平台。 该平台以扬州供电公司为投资实施主体,通过利用物联网、新一代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采集水、电、为各类用户提供燃气、热力,逐步实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商业流通企业、大型公共建筑等用能单位全覆盖,接入深度达到三级计量标准(耗能车间、流程、设备)。
(二)实施综合能源服务示范。 通过能源服务云平台,统计分析各类能源数据,为企业提供更科学的能源使用解决方案。 多种管理和技术手段,实施一批综合能源服务示范工程。 在工业企业领域,建设一批节能500吨标准煤以上的节能改造示范项目; 在全市政府办公楼、商业综合体建设一批节能10%以上的能源托管项目。 在广陵新城试点建设综合能源服务示范区。
(三)建立能源消耗综合评价体系。 在广泛采集我市用能单位各类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家电网掌握海量用能数据的优势,对标同行业同类用户先进用能水平,研究分行业能源消耗模型,构建全社会综合能效评价体系,为用能企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专业化”能源管理提供解决方案,实时掌握能源消耗和能效水平,分析、寻找节能潜力和方向; 为各级节能管理部门提供对全市重点工程能耗及用能单位能源利用效率的实时监测,掌握能源消费结构和趋势,发布节能监测预警信息,指导为企业评估节能潜力,提供参考,协助政府节能管理和产业发展部门决策。
(四)壮大节能服务产业。 通过综合能源云平台建设和综合能源服务示范,结合电网公司正在建设的泛在电力物联网,吸引和聚集能源设备制造商、节能服务商、电力公司等各类主体。培育综合能源体系建设,拓展节能服务产业,拓展运维、分布式能源开发建设、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综合储能服务、能源管理等新业态。综合智慧能源服务。
三、实施步骤
立足我市能源管理信息化工作实际,努力通过“三步走”实现综合能源服务目标。
(1)2019年,扬州供电公司推进综合能源服务平台建设,完成企业综合能源服务应用软件设计、服务器建设和系统调试,推动全市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和60家企业综合能源服务年能源消耗10000多吨标准煤。 重点用能企业安装监控终端,采集水、电、气、热、冷等各类能源数据,接入综合能源服务平台。 充分运用节能改造、多能互补、能源替代等管理和技术手段,在全市高校、医院、高耗能制造业等领域打造一批综合能源服务示范项目。
(二)2020年,推动全市135家年消费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企业接入综合能源服务平台,实现公众综合能源服务全覆盖全市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建筑,初步建立综合能源服务平台。 能源效率评价体系。
(三)到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接入综合能源服务平台,并逐步向商配企业、办公楼拓展,整合供电企业原有各类用电数据,建立综合能源服务平台。全社会能源效率综合评价体系。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高度重视本地区综合能源服务工作,做好统筹规划、跟踪督办、效果评价工作,落实好平台用户准入、能效评价、节能减排等工作。示范工程培育。 扬州供电公司要加强技术支撑,做好综合能源服务云平台建设,确保“接入通畅、分析精准”。 各用能单位要积极应用综合能源服务云平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降本增效。
(二)统一技术规范。 根据“云上扬州”的建设要求,综合能源服务云平台的服务器数据需要接入市政府大数据中心。 平台设计时应统一相关技术标准,满足“云上扬州”标准的技术规范、大数据接入、信息安全等要求。
(三)协调资金来源。 综合能源服务云平台建设费用由扬州供电公司承担。 监控终端的建设由供电公司与用能企业协商确定。 平台建成后,能源分析诊断、节能改造等增值服务由用能企业自主选择。
(四)加强后续指导。 建立促销情况信息反馈机制。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供电企业每月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提交书面报告,及时掌握进展情况,了解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举办工作交流会、现场会和专家讲座等方式推进综合能源服务。
(五)强化政策支持。 对于用能企业依托综合能源服务云平台开展的各类改造项目,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获得省市相关专项资金的支持。 全市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资金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综合能源服务项目。
附件:镇江综合能源服务平台建设有关事项
综合能源服务是新时代我国能源转型背景下出现的新业态。 它立足于支持现代能源经济体系建设、推动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愿景,满足全社会日益多元化的能源服务需求。 为导向,综合投入人力、财力、物力等要素资源,整合能源、信息通信技术和管理方法,提供多能源品种、多环节、多用户类型、多内容、多形式的能源服务。 为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顺应我国新时代能源改革发展背景,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能源成本,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经研究,我市将以镇江供电公司为主体,结合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吸引聚集全社会各类能源服务商,推进全市综合能源服务,努力成为全省综合能源服务商。 为新服务业态的发展提供参考和示范。
一、工作目标
1.打造“一个平台”。 即镇江综合能源服务平台。 通过利用物联网、新一代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采集水、电、气、热等各类用户能源消耗的基本信息。 初步对接500多家客户,逐步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商业流通企业。 、大型公共建筑等用能单位全面覆盖。
2、构建“一个体系”。 即全社会能源效率综合评价体系。 在广泛采集我市用能单位各类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家电网掌握海量用能数据的优势,对标同行业同类用户先进用能水平,研究分行业能耗优化模型,构建全社会综合能效评价体系,为用能单位提供个性化能效改进建议,为能源服务商提供用户改善能源利用的需求,协助政府部门制定产业发展决策。
3.创建“一批示范”。 即打造综合能源服务“示范点”、“示范项目”、“示范区”。 在全市高校、医院、商业、钢铁、水泥、造纸、汽车制造等10个重点耗能行业各建设综合能源服务“示范点”; 在全市市、区政府办公建筑开展综合能源服务,打造全省公共建筑领域“示范工程”; 在镇江新区试点建设综合能源服务“示范区”。
4、催生“一个产业”。 即综合能源服务业。 综合能源服务业发展前景良好。 结合电网公司正在建设的泛在电力物联网,通过综合能源平台建设、能效评价体系建设和示范单位培育,着力打造我市综合能源体系。 运维、分布式能源开发建设、节能服务、环保能源服务、综合储能服务、综合智慧能源服务等新兴产业。
二、工作措施
1、突出重点,分步推进。 镇江供电公司要加快平台建设,确保“接入通畅、分析准确”。 各相关单位要做好配合和支持工作,深入开展能源监测。 监测点覆盖80%以上主要用能设备,涵盖水、电、气、热等多种能源类型。 2019年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市、区用户接入工作进行了调研评估,对镇江供电公司综合能效建设研究进行了评价全社会评价体系。
2、市场化运作,资源共享。 由于我市用户数量相当多,前期已建设了不同形式的能耗监测及应用系统。 本着“资源共享、数据集成”的原则,在镇江综合能源服务平台建设中,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整合各平台、系统资源,加强沟通、统一接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应用。 避免重复建设。
3、培养榜样,点点滴滴。 各地、各单位要科学谋划,统筹推进示范点、示范工程、示范区建设,采用“大智慧云、物动”等现代信息技术镇江能耗管理系统哪里有,创新能源管理模式,力争走在前列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打造综合能源服务示范,形成“镇江样本”。
4.政策推广,用户自主。 对于用户依托综合能源服务开展的各类改造项目,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获得省市相关专项资金的支持。 全市工业和信息化转型升级“绿色发展”资金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降耗项目。 支持平台用户参与节能交易。 各类用户可以自主选择平台接入方式、自主选择能源服务商、自主决定节能改造项目。 镇江供电公司要不断加强平台建设和运维,拓展服务功能。 积极探索适合镇江产业特点的最佳能源供应模式,通过各种能源的逐步利用和按需匹配,实现效率最优。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高度重视本地区综合能源服务工作,明确领导和职能部门,加强对本地区供电服务机构的指导,落实好平台用户准入、能效评价等工作以及全区示范单位培育。 。
2. 加强工作跟踪。 建立进度信息报送反馈机制,地方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供电服务机构必须每月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书面报送工作进展情况,以便及时掌握进展情况、了解存在的问题,并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本市将通过举办工作交流会、现场会、专家讲座等方式推进综合能源服务。
3、加强用户服务。 各地要引导能源服务提供者按照国家相关服务规范的要求,积极参与能效评价、改进、节能改造等相关工作,加强和改进对用户的服务。 积极探索建立能源服务商评价机制,优先向社会推荐、优先支持服务效果明显、用户反馈普遍良好的能源服务商。
绿色通道可以足不出户完成贷款、在线办理投资理财、定期存款到期自动展期……COVID-19疫情期间,对金融服务也是一次大考验。 近期,金融机构加大线上业务力度,优化“无接触”服务渠道,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金融机构纷纷加大线上业务。 这既是疫情防控期间的特殊举措,也是未来数字时代金融服务更新迭代的趋势。 业内人士指出,由此产生的“非接触”服务理念和需求不会随着疫情消退而消失,反而可能会进一步固化和深化。 这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欢迎来到数字普惠金融新时代
某省农村信用联社是本省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管理组织。 在全省11个城市设立了办事处,拥有14家农村信用社、5家农村合作银行、62家农村商业银行,共有营业网点4200多个。 经过几年的发展,农村信用体系已发展成为全省网点最多、服务范围最广、资金规模最大的地方金融机构。 承担了1/2的农户贷款和1/5的小微企业贷款。
从背着鼓鼓的背包下乡到拿着智能手机放贷,从算盘“噼啪”的柜台到智慧网点的无纸化办公,从现金支付到网上购物,从开通“收获互联网”到建设一个金融“云”“上海人寿”,农信银行不断探索,致力于用科技的力量解决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成本,从而实现金融普惠。
目前,农信银行网络金融核心平台已成功上线,“金融+互联网”双核应用架构正式搭建。 从纯粹的网贷产品到智慧民生“云”服务,从网络购物平台到送餐、购票等一系列生活服务,农信银行不断运用新技术、新产品,为偏远地区居民提供深度服务。在岛屿和山脉中。 提供尽可能便捷、全面的金融服务。
为了更好地推出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农信银行建立了200多个信息系统,涵盖渠道服务、客户服务、产品服务、管理决策、基础应用等领域。 设立新项目100多个,不断探索数字金融新服务。
随着业务系统数量庞大、业务数据快速增长,农信银行数据中心不断扩容升级。 据统计,仅用于生产和开发测试环境,农信行每年平均需要采购1000多个新增2路节点。
我们知道标准机柜对于散热和供电都有要求。 如果有2U2服务器,一个标准机柜最多可以部署8台服务器。 然而,机房的空间有限。 如何提高部署密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且,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型号、规格的硬件设备都需要人工进行操作和维护。 运维的工作量已经超负荷,运维成本也不容忽视。
选择整柜服务器走IT融合架构之路
为了解决当前数据中心面临的空间、运维、成本等困难,该行提出了新的目标:将开发环境中服务器的部署密度提高3倍,实现设备的统一管理、并减少机房运维人员的工作量。 另外,机房应尽可能美观、整洁,并快速部署,以保证业务系统的快速上线。
针对这一需求,浪潮提供了以符合标准的SR柜式服务器为核心的解决方案。 单个42U机柜内预制1台48口千兆交换机和1台48口10千兆交换机,预制28个1U 2路服务器节点。 ,比传统服务器部署密度高3倍; 采用L11级整机柜交付模式,机柜出厂前完成所有内部节点接线。 现场发货免安装,通电后即可使用。
数据中心不断向规模化、模块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SR全机架服务器正是浪潮顺应这一趋势的产物。 其设计的初衷是将数据中心的创新从有限的单个节点延伸到整个架构,甚至是数据中心环境,因此整机柜服务器具有高密度、大数据集成交付的特点。颗粒、集中供电、散热和管理。
SR全机柜服务器采用紧凑的机柜设计,最大支持48个计算节点,比传统服务器部署密度提高6倍。 而且,相比传统服务器每天高达数百台的交付速度,整柜服务器的一体化设计大大节省了交付所需的时间,交付速度提升8-10倍。
尤其是基于英特尔至强平台的计算节点,可以为计算、存储、网络提供强大、易用的云基础设施,降低云迁移的复杂度,充分承载工作负载从边缘到云端,并面向公众开放。云、私有云(本地部署)、混合云和多云应用需求,并满足上述各种云环境中工作负载的多点无缝集成。 特别是第二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集成了AI加速技术,无论部署在本地还是云端能耗管理系统用什么服务器,都能为各种实际工作负载提供高性能、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该行硬件运维负责人表示,IT融合架构已成为数据中心转型的方向。 通过硬件解耦可以实现资源的物理池化和动态重构,通过软件定义实现业务感知的按需资源组合和配置,以满足系统的需求。 弹性伸缩、超大规模持续扩张。 SR全柜服务器是未来数据中心的典型产品。
此外,在系统管理和能耗方面,浪潮整机柜服务器SR突破了传统服务器运维管理架构方案,以整机柜为整体管理解决方案,实现整个系统资源的实时监控通过RMC集中管理单元,所有IT设备如节点、电源、风扇等都通过RMC统一管理进行集中监控和扩展,实现IT设备资产信息的自动上报和管理,优化系统散热和节能消耗。 运行参数智能调整 根据运行状态信息,动态调整运行参数,更加绿色节能。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在支撑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采用融合架构的开放计算服务器可以解决传统数据中心在空间、弹性、节能等方面的挑战。
浪潮多年来一直积极推动开放计算的发展。 它是全球三大开放组织中唯一的服务器制造商。 参与了ODCC 标准、边缘计算规范OTII、OCP OAM(OCP)规范等的制定,并与Intel等产业伙伴合作组成开放社区,浪潮在制定和制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技术标准和设计贡献。 未来,浪潮将与更多的产业合作伙伴一起,继续推进标准产品化和产品通用化,加速开放计算产业化落地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