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2023-07-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特种设备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作为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特种设备安全法是一部发展与安全相结合的综合性法律,是特种设备领域的基础法。 该法自2014年实施以来,对于统筹工业发展与安全、节能环保,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制造业强国发挥了重要作用。质量强国,推动高质量发展。 。
今年4月至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特种设备安全法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检查组认为,各级政府深入贯彻特种设备安全法,依法严格对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检验、检测等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得到落实。不断完善,特种设备产业快速发展。 特种设备安全形势持续改善,法律实施取得积极成效。 但仍存在产业发展短板弱项、企业责任未全面落实、监管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行业监管体系尚待理顺、住宅电梯安全隐患等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的是,法律制度还不完善。
完善配套体系促进特种设备产业发展
5月11日,考察组走进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的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 现代化的车间充满了科技感。 装配线上的工人正在有序地组装叉车。 各部分严谨的质量分析表以及各自位置堆放的材料井然有序。
《特种设备安全法》规定宜昌园区能耗管理系统设计,特种设备生产单位应当保证生产的特种设备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和相关标准的要求,并对生产的特种设备的安全性能负责。 督查组了解到,近年来,国家多部委将特种设备产业发展纳入装备制造业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相关规划和制度政策,推动特种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法经营特种设备行业。
检查组表示,特种设备安全法确立了我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有关部门和地方要积极做好制度配套工作,完善特种设备安全法律体系,进一步推进特种设备安全法制建设。特种设备产业快速发展。
在武钢,实现了从原材料入库到成品出厂的全过程可视化管理。 公司相关负责人向检查组介绍,通过颁布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委托湖北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院定期检查,有效协调了特种设备的发展和安全。
江苏、重庆及时制定和修订特种设备安全规定,广东、广西、黑龙江出台电梯安全规定,广东出台气瓶安全规定……如今,各地正在加快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特种设备领域的制度政策,不断完善特种设备法律体系。
针对特种设备行业集中度低、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品牌影响力弱等问题,检查组重点检查有关地方、部门是否出台了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检查组建议优化产业政策,强化技术创新相关政策支持,重点培育提升一批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大力提升特种设备行业开放水平。
完善监管机制,提高特种设备法制管理水平
武汉地铁徐家棚站日均客运量约26.3万人次。 5月19日,检查组来到徐家棚站。 “地铁徐家棚站共有特种设备114台套,公司建立了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层层负责的责任制。配合监管部门开展特种设备安全宣传、隐患排查治理。”该站工作人员向检查组介绍。
检查组检查了医院、商场、公园、游乐场等公共聚集场所特种设备监督管理情况,还抽查了群众高度关注的旧电梯安装、使用、维护、保养、更换等情况。以社会公众和突出矛盾为切入点,正视矛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切、焦虑的问题。
在湖北宜昌,一大批特种设备投入使用,极大提高了三峡大坝的通航能力。 当考察组到达三峡大坝时,一艘来自上游的货船正经过这里。 工作人员检查升船机后看到,货船缓缓驶入升船机载船舱,像“乘电梯”一样悬浮在空中,由机械驱动从上游垂直下降。大坝到下游。 上下游水位差过坝后,继续沿下游引航道航行。 检查组表示,三峡工程运营管理单位要依法落实安全生产重点单位责任,建立安全运行监控制度,开展重点检查和清理特种设备。 有关部门应当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纠正。
在厦门方特旅游区,厦门方特为运营人员颁发了特种设备登记证和操作证,建立了“日控、周检、月调度”的风险控制体系。 检查组随机询问监管情况,指出有关部门要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落实法律责任,建立生产许可、法定检验、监督检查、应急处置等全过程监管。依法围绕特种设备全生命周期开展事故调查。 机制。
特种设备数量大、范围广、线路长、责任主体多、监管链条长。 综合管理有待加强。 检查组指出,一方面要压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督促特种设备相关单位配备安全主任和安全员,加强培训和考核,推动特种设备安全责任落实。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 另一方面,要强化支持保障,支持创新安全监管方式,完善风险预警,加强隐患排查整治,提高安全监管效率。
推动节能减排,加快特种设备绿色低碳转型
“这是一个管网哨兵装置,可以实时检测天然气是否泄漏。” 5月10日,检查组来到福州华润燃气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检查组介绍了特种设备的使用情况。 近年来,福州华润燃气做好内部节能减排管控,对高耗能单位精细化管控,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氢能等替代。
在三峡大坝,考察组详细了解了三峡电站节能减排水平和特种设备绿色低碳改造情况。 五年来,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约490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1.5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亿多吨。 注入绿色能量。
国家发展改革委细化淘汰落后设备相关要求,鼓励企业采用高效锅炉、换热器等节能设备; 突破重型压力容器设计制造技术瓶颈,推动压力容器轻量化绿色制造技术进步; 发展光热发电、氢能等新能源,提高燃煤发电机组灵活性……有关部门持续多方面发力,积极加快特种设备绿色低碳改造。
检查组了解到,锅炉、换热压力容器等承压设备具有数量多、增长快、能耗或转换量大的特点,属于高耗能设备; 电梯、起重机械、场(厂)专用机动车辆等机电设备应用大幅增加,能源、物耗问题突出,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仍有很大改善空间。
对此,检查组建议有关部门落实特种设备安全法相关规定,加快特种设备绿色发展,实施特种设备碳达峰推进行动,完善锅炉绿色低碳法规标准推进锅炉系统安全、节能环保规范管理,提高新能源特种设备监管能力,推动能效管理与碳排放管理深度融合。
《人民日报》(2023年6月21日06版)
制造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渗透和改造,以实现向信息化转型的目的。 随着新一代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与信息化的跨界融合给制造业的生产管理带来了重大变革。
01.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意义
当前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也是区别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 我国要想从制造强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就必须把握和运用信息化改革的国家政策,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在经历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等一系列变革。 前景。
制造信息化有助于打破制造业内部壁垒,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降低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从而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自我竞争力,实现集成化、协同化、标准化。的整个业务流程。
一体化:生产、销售、采购等业务高度一体化,帮助制造业实现跨区域、跨企业的业务整合和拓展。
协同:消除内部信息孤岛,实现办公业务全流程协同。
标准化:搭建统一管理平台,加强业务流程全面管控,提升竞争力。
02.一尘案介绍
在我国大力鼓励制造业信息化的背景下,众多制造业纷纷加入到信息化的行列,涉及的IT服务商也在其中。 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这两者的积极参与。 在制造业信息化改革过程中,选择合适的IT服务商来达到“有效管控、赋能”的目的是很常见的。
以深圳市中金岭南有限公司韶关冶炼厂为例,自1999年成立以来一直运营,拥有发明专利30余项,荣获2021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旨在提升产业链效率,解决协同办公痛点,实现低成本管理和高效率盈利。
03.易辰云办公平台
亿辰为中金岭南韶关冶炼厂设计提供的办公OA系统,涉及信息化、日常办公、生产经营等多个管理环节,可以帮助制造业建立动态生产数据库,全面掌握生产业务、并实现内外部资源整合。 有效整合,为企业员工提供统一的办公平台,规范日常办公流程……
亿辰利用办公OA系统,为深圳市中金岭南股份有限公司韶关冶炼厂提供低成本的管理和高效率的服务,创造了其经济效益和市场综合竞争力的新高度。 其主要价值效益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综合管控:整合个人事务、日常办公、企业管理等众多办公模块,构建统一管理平台,以流程为支撑点,支持在线申请用车、会议、电子公告、收发文件等,完善日常办公制度,规范文件审批流程,办公节点不留痕迹,实现有效问责,方便员工协同工作,消除内部数据孤岛,为企业人员提供便利便捷的工作方式。
2、实时对接生产:协助了解实时、准确、全面的生产流程,动态掌握生产情况,帮助制造业合理安排采购和生产业务。 附设在线检测系统,可对水、电、气进行监测,分析统计实际能耗,提高应对能源事故的能力,加快故障排除速度。
3.规范生产流程:规范各种生产方式的流程,准确了解生产中各设施的运行状态,各种原材料的损耗等参数冶炼厂能耗管理系统多少钱,系统还提供各种能源报表,在能源管理中借助系统提供的各种能源报表,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和最大化利用,并帮助管理人员统计生产中实际损失的材料和能源,有效控制生产成本,节省能源消耗。
4、资产设备维护:对制造机械设备等重要生产物资从入库、使用、维修、报废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设备管理效率,延长资产生命周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设备资金,降低制造业设备管理成本。
04.制造业信息化前景
当前,制造业信息化是国际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其形成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正在引发制造业的深刻变革。
随着我国两化深度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国制造业信息化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OA系统、MES、ERP、DNC等先进信息管理系统在制造业广泛应用,进一步加速制造业信息化转型,有利于实现制造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