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企业上云背后的“密码”传统制造业耗时耗力如何解-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成都企业上云背后的“密码”传统制造业耗时耗力如何解

2023-08-08

调查丨今年新增2万家云企业,成都如何打好数据与现实融合的游戏?

繁忙的生产车间需要源源不断的零件供应,如何在多达16万种零件的仓库中及时找到合适的原材料?如果只用工人的记忆来寻找原材料,及时送到车间,这几乎是“大海捞针”。但是,通过一套工业互联网实现设备“互联网接入”,收集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物流、售后等环节的信息,可以实现生产与原材料的精准匹配,提高企业经营水平。这样的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场景在成都制造企业中已经实现,这种模式还有一个直观的名称,叫做“企业云”。数字

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这种数字与现实融合的模式已成为推动全国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都市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数据与现实融合是推进先进产业基础和产业链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成都有多少企业上云?来自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新经济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云企业数量将超过8万家。成都的目标是到2023年新增云企业2万家,力争云上企业总数达到10万家。

企业为什么要上云?

如何上云?

影响企业云迁移实践的因素有哪些?

最近

成都发布-红星新闻记者深度报道组

通过多次采访

试图解开

成都企业上云背后的“密码”

如何解决耗时、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

企业“触网”寻找降本增效新路

7月18日下午,记者在四川金星清洁能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星集团”)仓库看到,上百个钢结构货架一字排开,堆放着零部件。“生产需要大约16万种零件,很难控制,需要数字化管理。金星集团总裁助理甘新伟带领记者走访仓库,他拿着手机扫描了原材料上的二维码,然后显示了原材料的仓库名称、仓库编号、分拣订单号、总库存、出库和入库信息。

↑工作人员扫描零件数字标签

每个成品还有一个数字标签。记者看到,一批将于8月初出口的氢能设备,每台设备都贴有二维码标签,扫描后产品名称、尺寸、性能等信息一目了然。甘新伟说,设备产品由许多部分组成,过去了解产品参数需要阅读大量的图纸和纸质说明书,但现在可以无纸化识别。“我们出口到乌兹别克斯坦、刚果(布拉柴维尔)、俄罗斯等地的设备都有二维码标签,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可以实现售后信息追溯。”“甘新伟说。

如何使用数字标签管理所有零件和出口产品?“答案”就在金星工业互联网平台上。这个“企业大脑”可以实时检索所有零件、设备、订单等信息,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生产计划,平台还具有企业车间和客户正在运行的设备实时预警功能。

↑金星

成都工业能耗管理系统_能耗管控平台_成都市能耗监测平台

集团“企业大脑” - 金星产业互联网平台之所以

上云,是因为之前的“不堪重负”。“在数字化之前,有时候你不知道把零件放在哪里,需要很多人去仓库找,费时费力,即使找到了,用到哪里也需要全程跟踪,没有基于信息的数字化管理,生产经营就会一团糟。”甘新伟透露,数字化后,企业的生产效率至少会提高12%-19%。

“五年前,我们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也面临着共同的问题,比如生产燃气表外壳产品时,生产线必须增加人力数量。7月19日,魏勇部长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数字化后,借助一些算法和AI智能辅助功能,系统非常清楚车间目前有多少物料,设备处于什么状态,订单来时可以自动准备物料,订单分解为工单, 而过去靠面对面的会议沟通,口头下达生产指令,生产周期被拉长。

秦川IoT在每个车间安装了显示屏,依托企业开发的智能制造控制系统,实时显示每个车间的当前处理量,每月任务进度,订单,能耗等信息,当前产品良品率保持在99%以上。

↑秦川物联网自主研发的智能制造控制系统

秦川物联网在上云的过程中也注重安全生产,“屏幕上任何显示红色的区域都表示设备异常,我们会立即调查。在魏勇看来,工业互联网平台让生产经营数据“跑”,给生产经营带来便利,安全也至关重要。

企业如何上云?

克服成本、技术、数据、部门协作等

秦川物联网主要从事智能燃气表、智能水表、流量计等产品的研发,并已建成智能工厂。7月19日,记者了解到,仅在注塑车间,当天上午预定的数十万个塑料件的生产进度中午就完成了69%。“与过去相比,现在车间的工人数量大大减少了,”魏勇说。

↑秦川物联网自主研发的智能制造控制系统

“全国各地的企业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这样做。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盛雪峰在接受采访时分析,一些企业通过租用华为云、阿里云等公有云平台的方式上云,为企业建立“云”系统,这是向云迁移的一种相对基本的方式。还有一些企业使用第三方平台相关应用软件赋能生产运营,例如,设备联网,设备状态可以在云端显示,通过应用软件进行检测,操作管理的精细化大大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也提高了, 而且设备的后期维护也可以起到非常好的监控效果。“据我观察,目前成都很多制造企业通过一套平台,将设备连接起来,打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很多数据,实现降本增效,是企业上云的一种高层次形式。”盛雪峰说。

成本是公司无法绕过的障碍。在企业上云之初,会增加运营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大量企业构建数字化生产系统,以支付形式使用第三方云平台,而个人开发成本高。在盛雪峰看来,与自主开发相比,付费使用第三方平台可以降低成本,而且随着平台本身的迭代,企业也会受益,但对于一些特殊行业来说,如果普通的智能软件不能满足需求,企业需要自主开发,这种模式投资很大。

金星集团和秦川物联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是自主研发的,两家企业前期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我们的工业互联网部门有大约15名技术人员。甘新伟表示,从技术、功能,到应用场景搭建,整个工业互联网平台都是公司自主搭建的,累计投入数千万,“最初,各部门在原材料、采购、生产等环节建立数据信息,确保数十万条代表原材料和成品的数据在系统中'运行'顺畅, 并在线上平台开通后,引导线下生产过程。"

在魏勇看来,工业互联网平台首先要突破技术壁垒,“在购买设备时,我们和厂家提出接口协议要求,让设备在购买后可以连接到我们的系统并进行匹配,期间会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控设备的运行情况, 这是建立数字化工厂的第一步。魏勇说。

拓宽工业互联网“朋友圈”

将云体验输出到同行或跨行业企业

记者采访发现,上云后,成都企业正在“走出去”,为同行企业甚至跨行业赋能。据受访企业介绍,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有实力的运营商往往是外省的头部企业,本土企业主动抢占市场,可以倒逼自己提升行业竞争力。

↑微电网友联二期5G全联工厂

微电网友联

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电网友联”)就是这样的企业。从事网通终端产品生产的优联微电网二期核心工厂近日投入使用,这里布局的5G全联接工厂自动化生产线投入试运行。微电网友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借助“5G+工业互联网”,企业整体生产效率提升40%,人工成本降低85%,产品良率可达99.5%。

二期核心工厂部署5G/F5G+工业互联网,一个网络通信终端产品从装货到出货仅需15分钟即可完成。未来,微电网优联日产能有望达到30万台,年产能1亿台,产值超过100亿台,占全球网络通信终端产能的1/4。

在降本增效之后,微电网优联要走出去,赋能行业。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主要向产业链和相关政府部门推广工业互联网体验,后期将根据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收取定制化开发服务费。

如何对外赋能?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一条路是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链接更多上下游配套企业,推动产业链集群升级,实现价值链上所有企业的互联互通,在此过程中吸引珠三角、长三角的网络通信终端配套供应链企业到成都。

“我们已经吸引了10多家供应链企业入驻项目园二期。”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另一种赋能方式是帮助成都市新都区在园区内构建工业互联网全解决方案生态圈,探索建立园区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协同业务平台,推动区域内工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微电网友联二期5G全联工厂

微电网优联对外赋能理念与金星集团、秦川物联网不谋而合。

“我们扩大了产业互联网团队,储备专业人才,实现对外赋能。”魏勇介绍,将为有意向转型的制造企业提供咨询和规划服务,“如果客户的生产方式与我们的生产工艺有共性,使得体验推广有明确的路径可循,我们可以提供平台搭建解决方案,也可以提供施工服务。"

“通过创造几种模式,我们将逐步扩大产业转型和对外服务。魏勇介绍,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已经找上门来,这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企业所需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可以兼容秦川物联网平台。除了医疗器械企业,秦川物联网也在新能源领域开拓客户。

“政策之手”频频出手

工业元宇宙可能成为企业到云的下一个通风口

2023年,成都将新增云企业2万家,使云企业总数超过10万家。如何采取行动?记者了解到,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新经济委员会正在推进“云上数据赋能智能”行动,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能力提升,开展云需求分析、水平诊断、方案制定、云转型等服务,实施云效能星级评定, 并支持企业核心业务向云平台迁移。

在支持措施中,财政援助是必不可少的。近日,成都启动2023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申报工作,企业可获得高达50万元的奖励。此外,在最新一批强势链条大师企业评选中,成都首次筛选了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链条大师企业。这是由于一个背景,产业互联网是成都行动中构建强链的关键产业链。

政策刺激利好,企业向云化释放新动能。“平台接入设备4600余台套,300多家供应商入驻。”甘新伟表示,他近日与相关运营商洽谈,准备建设“5G+工业互联网”数字化工厂,让企业运营更高效、更安全。“装备制造企业对生产、运行、安全监控等要求很高,如何实现平台的即时刷新和安全预警,网速必须快,比如一旦预警机制延迟几十秒,设备可能已经在燃烧了。”

↑金星集团员工使用AR设备进行智能巡检

在业内人士看来,企业上云只是数据与现实融合的第一步,未来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成都企业可以构建数字孪生平台,构建更高层次的企业云模式和生态。”盛雪峰建议,可以通过数字孪生重建类似真实物理空间的数字工厂和流水线,“与单一功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相比,可以在数字孪生平台上进行一些数据模拟,然后进行调度和指挥,例如在数字孪生工厂中更改某个参数, 物理工厂中的运行参数也会发生变化,实现双向交互,是一个非常方便的控制系统。"

盛雪峰还提到了企业上云的更高形式——“产业元宇宙”。“工业运营领域的一些复杂经验和知识,可以非常方便地展现在具体运营商面前,这样的产业元宇宙场景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盛雪峰表示,借助一些智能可穿戴设备,相比过去专业人士的操作,现在一个不熟练的工人也可以提示下一步智能设备进行技术操作,这种人机协同给企业运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或者可以成为工业企业走向云端的一个方向。

金星集团正在探索上述产业元宇宙应用场景。甘新伟举例说,该公司在现有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于去年8月开发了企业AR智能巡检系统,该系统已投入使用。“在设备巡检中成都工业能耗管理系统,过去需要拿着厚厚的一叠图形数据和设备进行对比,通过AR系统发出的图形、语音命令,非专业人员严格按照指令下达的操作步骤可以完成设备巡检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更重要的是,这类可穿戴设备的大量出现也将带动设备制造和软件业务的发展, 成都工业互联网产业链上下游或起到窥探作用。

近日,成都城投智慧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发布《关于成都智慧多功能杆建设项目招标机构选择的公告》(以下简称《招标公告》)。 红星新闻记者从中获悉,智慧多功能杆建设范围涉及成都市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等23个区(市)县,覆盖整个成都市,投资15亿元。 预计今年六月开工建设。

为什么要大规模建设智能多功能杆? 智能多功能吧有什么作用? 目前成都的建设情况如何? 据成都城投智慧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阳介绍,将分批建设覆盖23个区(市)县的智能多功能杆,预计将有6000多个智能多功能杆。今年将建成功能杆。 计划到2025年,成都建成3万根以上智能多功能杆。

照明物联网大数据中心

今年年底

成都13万盏路灯将完成节能改造

“成都已建成的部分路灯存在设备陈旧、能耗高等问题。” 李阳介绍,随着成都的快速发展,传统路灯因设施老化、陈旧,已经达到更换条件,部分路段仍存在灯不亮或照度不足等情况,无法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

传统路灯采用高压钠灯,其能耗比目前流行的LED节能灯要多得多。 据测算,改造为LED节能灯后,每盏路灯的耗电量比传统路灯降低40%左右。 目前,成都城投智慧城市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对成都主城区的灯杆进行节能改造。 预计到2022年底,成都主城区13万盏路灯全部完成节能改造。

“节能改造完成后,每年可减少碳排放2.2万吨,相当于8000吨标准煤。” 李阳告诉记者,除了节能改造外,智慧多功能杆的建设也为成都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成都市此前印发的《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全面整合路灯、交通安全、通信、监控等市政设施,以智慧多功能杆为载体,逐步实现“多极融合”。 1、“多箱合一,一廊线缆”,打造集智能照明、视频监控、交通诱导、环境监测、无线通信、信息交互、应急救援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公共设施物联网综合网络帮助,促进城市基础网络和感知系统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路灯节能改造已完成路段

地震预警、暴雨预警……

灯杆将成为智慧城市的“神经末梢”

什么是智能多功能杆? 目前行业内尚无统一说法,但根据《智慧多功能灯杆发展白皮书(2022)》,智慧多功能灯杆也可称为智慧灯杆。 多类设备,接入系统平台,实现或支持实现智能照明、视频采集、移动通信、交通管理、环境监测、气象监测、应急管理、应急救助、信息发布、智慧停车。 新的公共基础设施。

在李阳看来,智能多功能杆有两个主要功能。 一方面可以实现多杆合一,解决城市杆多、资源浪费、分散管理、影响市容等问题。 以成都一环为例,改造后的一环内共有智能多功能杆1300余根,有效减少各类杆1000多根,杆密集率超过40%。 改造后,一环路路面更加整洁。

另一方面,灯杆本身配备的各种智能传感设备,使智能多功能灯杆成为智慧城市的“神经末梢”,可以实现地震预警、暴雨预警、停车位显示、环境监测……

“比如,杆上的广播系统可以在地震波到来之前对整个城市进行广播。再比如,气象传感器、水位探测器和杆上的广播系统可以有效联动,进行预警。” 李阳说道。

此外,城投智慧城市公司还为每盏路灯增加了单灯控制器,通过配电柜实现了传统路灯对区域内路灯的集中开关。 和调光控制,实现城市照明设施的精细化管理。

“这也是节能的一种体现。比如晚上12点某条路上几乎没有行人时,可以降低路灯的亮度。而当一些路段和时间段当交通流量大时,路灯照明也可以精确调节。” 李阳表示,通过自建的大数据平台,不仅可以对每一盏路灯进行精准控制,还可以准确定位故障信息,大大提高了整体运维效率。 2021年,辖区照明设施月平均亮灯率达到99.38%。

纪念东郊而建的智能多功能杆

首批将建成6000多辆

杆体已建成,实现5G通信、环境监测等功能

据了解,自2020年4月正式运营以来,除了对传统照明设施进行智能化、节能升级外,城投智慧城市公司还陆续在凤凰山体育公园、东郊记忆等地建设了3500余个照明灯具。 智能多功能杆。

“目前,我们正在加快建设智慧多功能杆的步伐,此次招标文件是,我们计划未来三到五年在成都建设超过3万根智慧多功能杆。” 首批灯杆将进行智能化建设和改造。 首批建设在成都车流量大、人流量大的城市主干道以及地铁出口处。 预计首批将建设6000多根智能多功能杆。

“从目前运营情况来看,已建成的智慧多功能杆有效实现了环境监测、气象监测、5G通信等功能,目前正在积极探索更多智慧应用场景。” 李阳表示,未来,通过智能多功能杆配备更多物联网传感设备,为城市管理和市民出行提供全方位服务。

红星新闻记者 严玉恒

编辑关莉

据成都城投智慧城市科技有限公司介绍

(下载红星新闻四川建筑能耗监控管理系统,举报材料就有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