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高质量发展底色山西能耗双控工作实现一季度综合能源消费量比预算目标降低14.8万吨标准煤
2023-08-16
山西法制报 长治新闻《坚持把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提高能源效率作为主要出发点和主方向,做好产业规划布局、重大项目建设和能源消费双控政策有效衔接,巩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2022年集团第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上,集团对全面落实国家能源消费双控部署提出新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发展,各部门各单位制定标准、明确方向、明确路径,加快煤化工企业节能技术改造,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开发应用在化工行业,进一步推进能源消费双控。 综合能源消耗比预算目标低14.8万吨标准煤。
找出“脉搏”并设定标准
实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推动节能降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 碳中和是山西省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核心内容,也是全面推动企业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何深挖节能潜力,集聚核心力量,全面开展能源消费双控,是集团节能环保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此,集团明确了能源消费双控“十四五”总体发展目标和年度能源消耗预算目标。 提高集团用能单位能效水平。
只有做好顶层设计,才能引领基层建设。 2021年9月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体系方案》后,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体系的决策部署,能源消费双控,省委、省政府完成了能源消费双控目标任务,集团相关部门对全省能源消费、煤耗、碳排放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集团能够独立核算的法人企业或单位视为法人,并按行业和地区分类。 有针对性地提高能效水平,印发《六安化工集团能源消耗双控行动计划(2021-2022年)》,通过专题会议等方式,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启动集团全范围能耗双控控制工作。 集团有关部门根据集团能源消耗管理实际,抓住电力、洗煤能源消耗管理重点,编制了《电力行业能源消耗行动计划》和《电力行业能源消耗双控行动计划》。制定洗煤能耗计划和洗煤能耗双控管理办法,完善电力和洗煤能耗双控建设标准。
同时,在山西省能源消费双控工作机制确定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基础上,拓展了集团“七个一”工作机制:专门小组、能源消费分布图、一套能源消耗在线监测系统、定期调度机制、定期通报制度、一企一策、一策规范管理体系。 要求各用能单位落实设项目、设资金、设网络、设专班、设责任、设考核“六定”工作要求,从三个方面开展节能降耗工作:管理节能、技术节能、结构节能。 为构建节能高效的产业体系、推动建设一流能源化工企业集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节能改造提质增效
接到集团关于《能源消耗双控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标准》的通知后,各基层单位立即组织召开标准化体系建设专题推进会,指定专员、指定负责人、确定目标、确定任务、严格按照《能源消耗双控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规范》要求,组织员工认真学习能源消耗双控具体内容和管理要求,人人参与。
除了在系统完善上做文章,煤基合成油公司还在技术改造上下大力气。 从能源消费结构和生产过程能耗分析,公司能源消耗主要为煤炭和电力,占比约95%。 其中成都化工企业能耗管理系统,在生产过程中,气化炉和锅炉消耗大量能源。 因此,公司重点从气化炉、锅炉节煤、电机效率提升等方面入手,开展节能降耗工作。
首先,煤基合成油公司对气化炉工艺进行微调,从入炉煤的配比,到蒸汽与氧气的配比、原煤的配比,以及精准配比的调整。 通过比例调整,可以调整标准煤耗。 万方变压器标准煤耗较2021年12月下降1.4%,同时深入排查全厂电机运行负载率,对低负载率电机进行效率提升通过调整阀门和回流阀的开度、减少运行泵的数量、调整变频器的频率等。 日均耗电量相对较低。 2021年12月将减少16500千瓦时,电机效率显着提升,实现节电降耗。
经过转制改造,煤基合成油公司进入了新的经营状态。 在不投入大量固定资产的前提下,通过深挖潜力、进行节能改造,从两种运行工况的对比中找出了装置的节能点。 ,杜绝“大马小车”现象,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水平。 一季度,公司综合能源消耗比预算目标低8038吨标准煤。
精确管理和控制结果
煤炭的合理开发利用是实现能源消费双重调控的“重头戏”。 为真正实现低碳节能的能源开发利用,集团各煤炭单位立足生产实际,明确能源消耗双控方向和路径,实行分类管理、精准控制,不断加强煤炭开采过程管理,提高洗选煤质量,抓住能源转型变革机遇。
长村煤矿围绕能源消耗双重控制总体目标,着眼全局,从细节入手。 在完成一季度目标任务的同时,综合能源消耗比预算目标减少2619吨标准煤,完成了单耗目标。 单位产值综合能耗指标。
目标任务的完成,离不开扎实的管控基础、突出的精益管理能力、生产组织的优化升级。 长村煤矿对能源消耗进行边界划分,实行分类管理、精准控制。 同时,完善能源计量仪器配置,进一步细化计量范围和分级计量,确保能耗管理走上规范化、精准化轨道。 围绕降低能耗目标,对矿山、机电、通风、辅助运输等系统进行生产工艺、生产组织、现场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优化。 综合能源消耗。 通过优化生产组织,建立精益洗煤计量体系、检测检测体系、标准化管理体系,做好洗煤能耗标准化管理。 在减少洗煤能源损失的前提下,实现洗煤增产、增效、降本、增效。
乘势而上,积蓄动力,变强。 一季度,在全集团的共同努力下,集团顺利完成能源消费双控任务,全面启动加快推进能源消费双控进程。 ”,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和内涵发展,为集团完成“十四五”期间能源消费双重控制任务打下良好基础和开端。
来源 | 六安新闻中心
编辑| 田乐乐
今年上半年,有色金属、建材、钢铁、化工等行业能源消费强度持续下降,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 -分别为年份; 1-5月,回收废旧动力电池11.5万吨,超过去年全年总量……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绿色产品供给能力显着增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
记者获悉,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实施绿色制造促进工程,发布关于加快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持续完善工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坚持减碳、减排、绿色扩张,协调发展。
加快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各方共同推动下,我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着。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陶庆主任介绍,干法熄焦、烧结余热发电等技术在我国钢铁行业逐步普及。 生产线平均单线规模增至日产3605吨以上;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形成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20万亿元。
——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 工业和信息化部已为5万多家企业开展节能监测诊断服务。 目前,钢材、原铝、水泥熟料等单位产品能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单个5G基站能耗较商用初期下降20%以上。 已建立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1万多个。 今年1-5月,回收废旧动力电池11.5万吨,超过去年总量。
——绿色低碳产业蓬勃发展。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占全球7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八年保持全球第一。 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绿色产品供给能力显着。 增强。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节能环保研究所所长赵卫东告诉记者,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是根据我国当前情况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国家工业发展和未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战略部署。 目前,各行业纷纷进行绿色低碳升级改造,技术装备规模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升。 2012年至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6%以上。 钢铁、原铝、水泥熟料等单位产品能源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数字赋能效果凸显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变革,多方正在积极推动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发展深度融合。
在鲁南中联水泥有限公司,3条新建干法水泥生产线正在有序运行。 10多名技术工人在监控室使用浪潮云洲扁鹊生产智能服务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远程实时观察和控制。
“碳排放模型正在助力水泥生产精细化管理。” 浪潮云州工业互联网副总经理宋志刚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生产现场的关键设备和关键工序部署了600多个传感器,采集生产过程中的信息。 实时数据。 平台侧10余种水泥过程智能控制与诊断模型,配合数字孪生仿真系统,可实时模拟水泥“两磨一烧”的整个生产过程。 数字化转型实现水、电、气使用精细化管理,能源规划与生产规划结合,帮助企业每年减少碳排放3.3万吨。
在吉利百矿集团,基于光宇明道的Geega(集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配煤、发电、电解铝等核心场景打造了“煤电铝一体化”数字化解决方案。 “在产业链数据可视化的前提下,我们聚焦产量、能耗、物耗等关键痛点,开发了电解槽工艺自优化APP、精准铝生产等多项行业APP。 APP、智能配煤APP,助力企业精准节能减碳。” 光宇明道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咨询中心总经理张卓文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张卓文表示,自2022年实施“煤电铝一体化”数字化解决方案以来,在年产30万吨电解铝产能的百民德宝基地,年减排效益已超过8000万元,年碳排放量减少10万余吨扬州水泥厂能耗管理系统,工厂设备综合效率提高19%。 “我们正在加快经验复制,目前正在帮助百矿天阳50万吨电解铝基地打造行业智能制造标杆。”
工信部数据显示,各地已建成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8000个,其中209个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改造后,这些示范工厂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4.8%,不良品率平均下降27.4%,碳排放平均下降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