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大潮下的安徽制造业如何加速创新质变-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数字化大潮下的安徽制造业如何加速创新质变

2023-09-02

“树叶红的时候树叶红,天蓝的时候天蓝”。 11月19日,“安徽有为华为云城市峰会2021暨工业互联网峰会”举行。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潘峰用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当前的工业互联网时代,是激情的、美好的、充满希望的。 数据显示,安徽省数字经济规模已突破万亿元,增速连续三年超过10%。

峰会上,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学术界、企业的专家代表齐聚费城,共同探讨数字化趋势下安徽制造业如何加速创新质变、实现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兴则经济兴,制造业强则经济强。

在我国制造业版图上,安徽占有重要地位。 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升空、76光子原型机“九丈”立志成为全球最快计算机、全球最薄0.12毫米柔性触摸玻璃诞生……安徽制造,它令世界惊叹。

作为中国制造强省,安徽长期坚持“工业强省”战略,呈现出“总量规模突破、质量效益跨越、工业能级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 2016年至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位居全国第三。 制造业增加值达到万亿元水平。 首次入围全国制造业十强省份。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七、中部地区第一。

“十三五”以来,安徽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科技创新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创新成果,而成果又体现在制造业。

工信部近日批准设立4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堪称制造业创新力量的“国家队”,其中两个位于安徽。 合肥智能语音创新发展有限公司成立的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聚集了科大讯飞、寒武纪、Ucade、中科脑智等骨干产业力量; 由中国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牵头。 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取得了一系列“中国首创、世界首创”的创新成果,并成功实现产业化。

这两个“国家队”的背后合肥水泥企业能耗管理系统,是安徽为制造业创新培育的深厚土壤。 近年来,安徽实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建立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8个,培育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37个。 技术中心企业数量占规模以上企业的8.4%,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 占上述企业的60%以上。

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是安徽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安徽通过“引领+支撑”、“基地+资金”等方式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制定了《安徽省产业基地任务表》,布局新型显示产业链、集成电路、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升级路线图和施工图。 以“核屏设备集成”为标志的新兴产业形成体系、以新“铜墙铁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大智慧上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安徽.

安徽通过出台政策、设立基金、强化创新等多措并举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引导企业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持“专精特新”方向,在重点领域精耕细作,形成特色技能。 。 截至今年9月底,安徽省已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81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75%,户均拥有发明专利5.7件。

云上共创加速传统制造业“智造”

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持续多年。 处于不同转型阶段的制造企业如何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突破数字化转型瓶颈,抓住机遇,开创数字化发展新局面,成为每个制造企业面临的问题。

“‘数据’是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生产要素,企业全面数字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数据资产价值释放的过程,要推动数据标准化、资产化,让数据发挥更大作用”。 华为中国副总裁、华为云中国区总裁兼总裁张修正在会上指出,实现“数据驱动业务发展”的道路其实并不那么顺利。 必须克服三个关键挑战,即数据收集和传输、统一数据模型和数据处理。 整合与循环。

为此,华为云结合自身在制造领域的数字化经验和实践,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打通“产品生命周期”三大业务流程流程、生产制造流程、价值创造流程。” 赋能制造业优化生产方式、打造智能产品、提升全价值链运营效率。 同时,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必须结合其产业特点。 其中,汽车行业三大业务流领先,电子制造业以产品和制造为主,轻工和消费品以价值创造流为主,机械设备、石化、钢铁等传统制造业规模较大。发展空间。

据了解,华为云一直在与安徽当地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与探索。 “世界水泥取决于中国,中国水泥取决于海螺。” 安徽海螺集团拥有100多家工厂、300多条水泥生产线。 针对水泥这一传统高耗能行业,公司一直寻求全流程节能减排措施,并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解决产品质量、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

华为云从工业绿色化、工厂智能化出发,为海螺水泥提供智慧工厂解决方案。 其中,RTO实时优化系统根据历史数据(如游离氧化钙含量、水泥产量模型、煤耗优化、电耗优化等)构建质量、产量、能耗的AI模型,推荐每5分钟对生产系统参数进行优化,从降低劳动强度和安全隐患、稳定生产条件、节能降耗、提高质量稳定性、缓解人才短缺五个方面进行。 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作为全球领先的综合玻璃制造商,信义玻璃致力于生产高品质浮法玻璃、汽车玻璃、节能建筑玻璃等产品。 公司共有8个生产园区,42条生产线。 如何对这些园区的生产线进行统一的集中监控、预警和指挥,如何打通系统孤岛,建立数据资产,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降低园区的能耗,都是行业发展的方向。公司。 面临的问题。

针对信义玻璃的上述问题,华为云联合打造数据驱动的智能集控中心,用数据赋能大宇,实现IT、OT与外部数据融合,打通企业数据资产供应链,实现数字化运营,并创建数据工厂,让设备“说话”。 园区产线所有设备及生产流程实时在线可视化,减少现场操作时间,提高人机协作效率。 通过对不同园区、生产线的能耗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异常能耗,达到节能效果; 数字化运营驾驶舱帮助管理层和决策者快速获取生产运营关键数据,从而提高决策效率。

不仅如此,在本次峰会上,华为云还与安徽环新集团签署了工业互联网转型战略合作协议,继续支持安徽制造企业。

“未来,华为云将应用数字技术参与安徽建设‘制造强省’的宏伟蓝图,打造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汇聚政府、企业和数字服务商的共同努力,并结合核心场景,为安徽制造业实现了重构用户体验、增强业务韧性、提升产品质量、加快新产品推出、提高生产效率五个核心价值。”张修政说。

潮讯客户端赵彩霞记者黄惠贤

公共建筑碳效率治理如何变得“智慧”? 为何不“靠天”的西红柿亩产如此喜人? 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浙江基层的实践智慧正在涌现。

全国生态日即将到来,作为全国生态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将带来哪些惊喜?

大会前夕,记者来到浙江湖州,通过低碳创新感受科技赋能的绿色脉搏。

推出“碳效率码”,科学“衡量”建筑能耗

在能源“双碳”、“双控”背景下,如何精准提升生产效率、把握产业升级步伐是一个难题。

从工业领域到建筑领域,湖州正在尝试用“碳效率码”来解决问题。

传统观念中,燃煤发电量高的企业被视为碳排放大户,但事实上,建筑行业也是碳排放高手。 今年3月,湖州正式发布建筑“碳效率规范”。 建筑“碳效码”智能平台实时监测各类建筑的用电量和碳排放情况,一屏掌控建筑“碳足迹”。

据介绍,与传统静态绿色建筑评价模型不同,建筑“碳效率规范”可以根据建筑实际能耗数据,规范建筑综合能耗强度和碳排放水平的计算(碳排放因子)。建筑运营,开展对标宣传、分析预测,科学“称量”建筑能耗,实施精准节能减碳管理。 “对于碳排放量较高的建筑,建筑‘碳效率码’还将帮助诊断原因,形成分析报告,供业主准确掌握建筑碳排放信息,及时改进能耗和减碳管理。 ” 湖州数字集团(智慧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震表示。

能耗管理平台_小企业工业能耗指标_湖州工厂工业能耗管理系统

“我们已将酒店走廊的常亮灯改为雷达灯,并对客房窗户和空调进行联网改造,实现窗户和空调的开关。接下来,我们将对酒店地下进行改造车库、大堂等地方。通过改造,酒店预计可节省用电11万千瓦时。” 湖州饭店工程部总监丁洪峰表示,使用“碳效率码”不仅能产生经济效益,也是对“双碳”目标的积极响应。

建筑“碳效率规范”将湖州公共建筑分为办公、商业综合体、酒店餐饮、教育等8类。 对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分析,建立差异化的评价体系,最大程度保证建筑的“碳效码”。 评估结果的公正性。

此外,绿色效应也在不断叠加。 据悉,湖州市还将启动《湖州市建筑业碳达峰行动计划》,依据《碳效率码》分级计划,试点实施差别电价和阶梯电价,促进能源改善现有建筑物的效率。 同时,试点基于“碳效率码”碳配额的建筑业碳交易机制。

建设可消纳CO2的温室,探索低碳农业新模式

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开展低碳农业? 德清低碳生态农场建设成为一次辉煌的探索。

“用最少的土地种植最多的西红柿,目前整个工厂每年可减少碳排放540吨。” 近日,记者走进湖州德清水亩番茄蔬菜厂。 温室内部,屋顶是一条规划有序的传送带。 下面整齐地排列着管道和一个大的蔬菜种植架,一排排红红的西红柿交错着,挂满了树枝。 工厂负责人表示,他们采用了一系列低碳农业生产技术。 厂内水、肥料全部循环利用,节地节水率90%以上。

该蔬菜工厂是国内首家拥有全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工厂。 据浙江水木九天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李家兴介绍,该厂主要种植薄皮番茄。 整个过程是智能化的。 栽培土壤采用可回收的椰糠条。 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实现逐年增长。 生产蔬菜126万公斤,亩产相当于传统农业种植的50倍。 周边发电厂的热能和废电可以用来运营蔬菜工厂,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被蔬菜吸收,从而实现碳减排和碳中和。 影响。

小企业工业能耗指标_湖州工厂工业能耗管理系统_能耗管理平台

眼下,工厂面积不断扩大,未来生活馆、未来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未来农业装备制造中心正在建设中。 李家兴表示,项目建成后,这座数字化低碳工厂的优势将进一步放大。

2023年以来,湖州以“肥药两制”改革为引领,依托“浙江农产品·双碳账户”数字化场景应用,开展低碳生态农场建设和农业碳排放核算试点,打造一批低碳生态示范农场。 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低碳生态农场27个、国家级低碳生态农场4个,计划到2025年建成省级低碳生态农场90个。

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实施

建设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需要更多的科技力量。 从实验室到生产生活应用,越来越多的“双碳”技术走出实验室,推动产业变革、改变人民生活,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力量。

“我们瞄准的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大模型和资源化利用固废源头减量——智慧收运——无害化处理——发展国内农业固废、危险废物等全产业链。 “资源化利用,有效综合利用固废资源,促进低碳可持续发展。”美信达环境产业研究院副总经理陈斌表示,截至2022年底,累计无害化处理量和资源化利用量减少固体废物4108.05万吨,可再生能源发电126.56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512.8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61.8万吨。

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在智能无人系统、智能工业控制系统、智能传感仪器等领域积累了一批自主可控、产业化的重要科技成果。 新一代水泵节能控制系统。 该系统采用自适应变压技术和多泵协同智能优化技术。 比水泵节能20%-70%,比市场主流恒变频技术节能10%-30%。 单组水泵每年可节省数万甚至数百万度电,整个湖州每年可节省数亿度电。

近年来,多家科研机构落户湖州,加速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据统计,湖州新引进设立研发机构45家。 其中,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成立两年来,聚集各类人才1126人湖州工厂工业能耗管理系统,孵化引进产业化项目51个。

更多绿色低碳应用在湖州拓展。 南浔区首家“零碳工厂”投产,全国首个跨省数字化“全电动物流”在长兴县建成,“光伏牧场”在庐山乡建成……

行走在湖州大地上,绿色正通过科技成果成为这里发展最动人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