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制造强省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公里智能网联示范道路-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江苏:制造强省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公里智能网联示范道路

2023-09-07

新华社南京9月18日电 题:江苏:制造强省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新华社记者

在一汽解放发动机事业部惠山智能工厂,约5万平方米的生产面积内,只有少数工人在显示屏前操作。 1000多个零部件来回传输,实时采集各个环节的生产信息。 每个成品套件上都附有二维码,扫描即可实现小到铆钉的追溯。

这是“江苏智造”新图景的一幕。 10年来,江苏始终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的“看家本领”,立足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 制造业增加值从2.3万亿元增长到4.2万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35.8%,比重全国最高。

制造业集群蓬勃发展

在距上海仅23分钟高铁车程的苏州高铁新城,你可以目睹炫酷的未来场景:自动驾驶车辆在道路上来回穿梭,有的运输小货物,有的运载货物。适合短途旅行的人。

苏州高铁新城成立10年来,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不断建设和壮大为目标。 聚集了100多家相关企业,涵盖软件算法、环境感知、通信网络等30多个细分领域。 同时改造智能网联示范道路63.4公里。

江苏拥有全国最大的制造业集群,强大的集群链条不断打磨着其对先进制造业的认可度。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数据显示,当地培育了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规模超万亿元产业5个,新型电力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6个先进制造业产业。工程机械、物联网。 入选“国家队”的集群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晶硅光伏、风电装备、品牌服装等七大产业链进入国际中高端水平。

这是在如东县拍摄的潮间带风电场(资料图)。新华社记者李翔摄

波澜壮阔的大海上江苏能耗管理系统品牌,近1200台风力发电机傲然矗立,日夜在风中摇曳,源源不断地“吸风放电”。 南通如东县近年来已建成海上风电场21个,装机容量483万千瓦。 它是亚洲最大的海上风电场“逆风而生”。

风电从无到有,风电设备产业也“从无到有”。 据如东县发改委介绍,如东县已形成以风电机组及配套设备制造为主的完整风电产业体系,预计今年相关销售额将突破650亿元。 当地还拥有国内唯一的“海上风电母港”,可为风电产业提供仓储、运输、安装等全流程配套服务。

10年来,江苏坚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当前,江苏正在深入实施强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举全省之力,打造一批拆不走、搬不走、压不垮的工业“航母”。

创新引擎持续强劲驱动

10年来,江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5.7件提高到41.2件,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6.5%提高到66.1%。 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PD-1抗体是有效的抗癌药物之一。 信达生物生产的达伯舒于2019年上市,成为首个进入国家医保的PD-1单克隆抗体药物。 成立十多年来,这家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公司通过自主创新,在抗癌药物研发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我们有近1500名科研人员,占公司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 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陈秉亮表示,公司打造了贯穿生物创新药研发全周期的优质技术平台。 建立多个新药品种的产品链。

这是安装在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李波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全面缓解重点领域瓶颈和产业基础薄弱,有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截至2021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7万家,是2012年的7倍多。

近日,第六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在南京召开。 紫金山实验室等在会上宣布了广域确定性网络系统的重大突破。 云原生计算网络操作系统和6G相关技术测试平台也同步发布。 ,有望应用于远程医疗、工业互联网、元宇宙等领域。

全球首个大规模网络级网络操作系统稳定运行,6G创新刷新世界纪录,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218项,培育881家独角兽、瞪羚……一系列成果和成果数据概述了南京市。 10年“创新之路”。

江苏是全国第一个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试点省份,依靠创新不断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0年来,江苏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融合’,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康说。

冲刺智能数字化、绿色化

在无锡​​普天铁心有限公司的智能无尘车间,操作人员只需点击电脑屏幕,细如丝的硅钢片就被切割成型,经过一系列工序后,自动成为变压器重要部件的铁芯。

从一度遭遇瓶颈、利润下滑,到今年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在莆田铁新副董事长梁林秋看来,拥抱智能化是关键之举。 “我们从2015年开始就不断投资,总投资约3亿元,现在看来,这是一条正确的路!” 梁林秋说道。 现在公司工艺质量提高了70%左右,订单交付率提高了50%,人均产值高于改造。 前提高达10倍。

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的恒力化纤工业丝智能车间,机器人在车间自动作业(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李波 摄

10年来,江苏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加快产业智能化转型、数字化转型。 截至2021年,全省拥有全球“灯塔工厂”8家,累计建成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2家、智能车间1639个、“云”企业超过35万家。 。

“我们成立于2014年,现在徐工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接入超过100万台设备。” 徐工汉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启亮表示,通过锚定数字化新赛道,徐工这样的制造巨头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 目前,徐工所在的老工业城市徐州已注册工业互联网标识超过60亿个,入驻企业超过5000家,总体排名全省第一。

在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赋能下,生产线像“乐高”一样容易组装。 这是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智能车间内的场景。 去年10月,施耐德电气依托这座位于无锡高新区的“灯塔工厂”,建立了绿色智能制造无锡创新示范园,推广绿色智能制造等咨询服务和解决方案,帮助上下游企业产业链实现碳减排目标。

10年来,江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0%。 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99家、绿色园区1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3家。 283家省级绿色工厂获认定。

“‘绿色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关注的新指标。” 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副院长蒲冬林表示,在对江苏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体检”中,可以发现不少企业积极注重减碳降耗,绿色发展正在成为“江苏智造”的重要标志。 (记者:何磊晶、朱晓、林凯、岳婷)

制片人:赵丹萍、李志昂

协调员:李凯、侯东涛、杨勇、夏晓鹏

新华社国际传播整合平台出品

近年来,江苏省东台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认真落实省、市各项工作部署,坚持强化制度基础、赋能技术改造、示范引领,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公共机构碳转型与发展。 2022年,全市公共机构建筑能耗1191万公斤标准煤,单位面积建筑能耗5.41公斤标准煤/平方米,同比下降4.5% %。 293家事业单位单位面积建筑能耗不超过约束值。

抓好“五项举措”,点燃节能减排“系统发动机”。 带头落实紧日子要求,从制度层面堵塞漏洞,做好源头控制。 数据统计信息化。 各公共机构接入省节能管理平台,严格执行能源资源消耗统计报告制度,实现能源资源消耗计量、统计、监测“一张网管理”,切实提高真实性和有效性数据的。 能源管理标准化。 科学制定计量统计、能源审计、监督评估、碳减排等体系标准,率先获得公共机构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2022年,中心获得质量强省专项资金20万元。 是省内唯一一家获奖的事业单位。 精细化能耗计量。 指导重点用能单位将用电区域细分为空调、照明、消防、电力、电梯、备用能源等模块,安装数据采集装置,对比分析不同时间段、不同子项目的能耗情况。项目,优化能源使用管理。 低碳办公常态化。 严格按照节能目录采购,优先采购节能环保办公用品,提倡使用再生办公用品,更新中央空调智能控制终端限时控制温度,统一安装节水水龙头,杜绝“长明灯”、“日光灯”现象。 垃圾分类和回收。 印发《东台市机关事业单位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推进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 5月,东台市垃圾分类科普体验馆成立为省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进一步强化垃圾分类示范带动作用。

推进“四个工程”,点燃节能“科技引擎”。 聚焦公共机构能源消耗重点,因地制宜推广新能源、新产品、新技术应用。 推进绿色技术应用工程。 东台市住建局、妇幼保健院、黄海森林公园等采用地源热泵技术,建设绿色高效空调系统; 教育系统对1130间教室实施LED照明改造,三仓中学购买空气能热水器,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7月,中心成功承办盐城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及节能技术服务和绿色产品推广,加快绿色技术推广应用。 推进绿色光伏覆盖工程。 目前,按照盐城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下发的《2023年盐城市机关绿色低碳引领行动目标任务》文件要求,中心在前期统计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与盐城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合作,全市发展改革、住房建设、国有资产等事业单位加快推进。 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 东台市已建成分布式光伏2.21万平方米,装机容量1.9兆瓦,年发电量222万千瓦时。 推进绿色数据中心改造工程。 推动全市云计算数据中心采用动态环境监测系统,并采用高密度刀片服务器替代传统机架式服务器,每年节省电费约100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00吨自投入使用以来。 推进绿色碳汇开发项目。 依托6.8万亩平原林,积极建设碳汇试验林,探索森林碳汇储备交易。 目前,合格森林约3万亩,年碳积累量约30750吨。 进入碳汇市场后,年实现收入120万元。

深化“三项活动”盐城能耗管理系统怎么选,点燃节能“特色发动机”。 充分发挥事业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助力全市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 深化示范创建。 通过安排专题会议、集中现场会、现场调研等方式,引导帮助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创建。46家单位完成能源审计,创建国家级节能示范单位1家、国家级节能示范单位1家。省级事业单位节能低碳示范单位8个,省级事业单位能效领军企业2个,国家级事业单位节能率100%。 深化宣传教育。 扎实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环境月、低碳日等系列活动,通过资源节约案例宣传、“双碳节能”等线上线下活动,提高全社会节能水平干部讲座、节能知识网络竞赛、节能产品技术展示。 降低消费意识。 深化校企合作。 近年来,依托复旦-东台湿地保护研究院等校地合作载体,开展低碳节能工作业务轮训,线上线下累计培训近3000人次。 7月初,东台市与南京林业大学联合成立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院,构建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机制,持续为绿色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东台市政务服务中心杨志亚、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