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揭牌
2023-08-20
随着“东算西”工程的全面启动,粤港澳大湾区数据中心建设驶入快车道,也为广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新思路。
5月29日,首届“东算西”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算力产业大会在韶关举行。 会上,国家综合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正式揭牌,标志着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全面启动。 预计到2025年,韶关数据中心集群综合承载能力将达到50万个标准机架,服务器规模达到500万台,PUE(电力利用效率)达到1.25,上架率将达到80%。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布局建设8个国家综合算力网络国家枢纽区,规划10个国家级数据中心集群。 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计划建设韶关数据中心集群,承接广州、深圳等地的实时算力需求。
粤北或将展翅高飞
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广东发展的最大短板。 数据显示,2019年,珠三角地区GDP约占全省经济总量的80.7%,这也意味着占全省70%的粤东、粤西、粤北GDP总量,占比不足20%。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仁浩在今年初的全省发展和改革系统工作会议上指出,广东省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 具体表现为珠三角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和北部生态开发区内生发展动力依然较弱,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韶关作为粤北地区的一员,地处粤湘赣三省交汇处。 是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内陆腹地的重要节点城市。 2021年,韶关市地区生产总值1553.93亿元,同比增长8.6%,两年平均增速5.8%,在广东21市中排名第15位。
中国三峡集团公司首席信息工程师、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数据中心委员会主任委员金和平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广东经济布局中,粤北相对薄弱,建设未来的数据中心集群可以带动清洁能源产业、装备制造、大数据增值服务等大数据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以及赋能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和绿色能源是当前增长最快的两个领域。 从这个角度来看,韶关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可以说是插上了翅膀。
广东省发改委二级巡视员赖茂华介绍,广东将在粤港澳国家枢纽节点内打造“一批多城、两地”的综合大数据中心空间。 “城市层级、多层异构、云端协同”的布局实质上形成了数据中心集群和重点区域一批城市计算设施的数据中心供给结构和空间布局。
“韶关数据中心集群的建立,将极大促进韶关经济社会发展,也将是韶关未来发展的输赢。” 韶关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郭宪贵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数据中心集群将为上游制造业和下游数据应用带来发展机遇。 韶关要抓住机遇,在接下来的“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实现弯道超车。
中国科技新基建产业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刘焕利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空间结构上看,“从东到西算”可以实现跨区域协调发展。 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可以极大优化广东省大数据中心的空间布局,从原来的一线城市向韶关集群聚集。 这也将促进集群内数据中心在产业结构上的发展。 在数据流部署方面也将加强协作。
郭先贵透露,从这几年招商引资情况来看,落户韶关的企业大多来自珠三角地区,特别是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地。 园区入驻企业90%以上来自这四个城市。 。
算力产业大会29日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浪潮、华为、中国能建、腾讯、快手、中国电信、万国数据等30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 数据中心项目总投资约1200亿元。
此次签约的30家企业中,有18家计划投资建设数据中心,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广电网络,四家通信运营商,以及多家领先的互联网和IDC企业,总投资约1200元。拟投资的上游制造企业13家,涵盖绿色产业、智慧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服务等领域,生产服务器、交换机、机柜、UPS、智能电源、制冷设备、储能器件、预制模块等产品。
挑战是什么
智能化是信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能力是人工智能发展最重要的技术条件。 国家算力网络枢纽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魏少军教授在大会主题演讲中表示,构建大算力平台仍面临诸多挑战,关键技术的突破是发展的重要基础,寻求大算力平台的发展。采用最先进的计算技术,构建大型算力平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魏少军认为,构建算力平台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分布式算力的集约化应用。 不同芯片、不同板卡、不同机架的计算能力很难整合。 、多任务、低成本的要求需要基础计算架构的重大突破。 二是能源效率高的问题。 芯片的摩尔定律与算力的发展不匹配,存储墙至今还没有被打破,大量模型的更新造成了通信墙等技术问题,这将导致巨大的能源消耗。 三是算力平台的信息安全问题。 在建设数据中心或计算中心时,需要考虑计算节点、软件平台、网络节点、存储节点等节点的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具体到韶关,如何更好地打造数据中心集群,在全国10个集群中脱颖而出,还有很多挑战需要克服。
广东省数据科学工程中心副主任、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赵干森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韶关作为北方生态开发区,产业发展有限。工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类别。 中国受自然条件制约,所以韶关工业实体经济落后,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 “东算西算”项目可以帮助韶关从工业时代向数字经济时代转型,也可以完善韶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业态。
赵干森认为,韶关面临的首要挑战是营商环境能不能做好。 这些大型重资产项目和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对经营环境要求较高。 企业保持投资信心非常重要。 其次,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是否充足,比如能源、电力供应是否充足。
“韶关还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与其他集群竞争。比如贵州、宁夏有成本优势,电力、土地、人力成本都低于韶关。韶关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避免传统的价格竞争韶关智慧校园能耗管理系统,哪些方面可以打造竞争力,如何在争夺数字经济市场的同时进入一些高价值的商业市场,这些问题都需要广东和韶关去解决和拓展。 赵干森说道。
日前,宁波市交通局、财政局印发《宁波港岸电奖励补贴办法》,安排财政资金7000万元以上,对港口岸电建设和改造实施奖励补贴。电力和岸电的使用。 奖励补贴均为全省最高。 《办法》还对高低压岸电设施建设、岸电插座改造、智能接口改造、岸电供电服务等给予分类补贴。 补贴类别是全省最全面的。
参与制定《宁波港岸电奖励补贴办法》的国网宁波供电公司营销数字与技术中心何雷杰兴奋地说:“宁波市对岸电使用奖励补贴可以让靠港船舶用电,电价不高于0.3元/千瓦时,全国最低! 《办法》规定,港口向船舶岸电收费不高于0.3元/千瓦时的,港口可申请首次接入高压岸电奖励1万元/千瓦时。 船舶岸电系统每年对船舶供电量实行分级奖励。 年用电量20万千瓦时以下的高压岸电设施,给予0.8元/千瓦时的奖励; 年用电量超过20万千瓦时的,给予1元/千瓦时的奖励。
从“烧油”到“吃电”,向挂靠港口的万吨级巨型船舶推广使用岸电,可以有效减少大气污染排放,具有良好的生态环保效益。 截至2023年4月末宁波港能耗管理系统,国网宁波供电公司已在宁波舟山港建成11套高压岸电系统和2套在建高压岸电系统,覆盖24个泊位,实现四大宁波港北仑、船山、梅山、大榭集装箱集装箱港区高压岸电全覆盖。
但近年来,由于岸电成本较高,加之疫情因素的综合作用,已建成的港口岸电设施基本处于“晒太阳”状态,使用频率较低。
价格指导是岸电推广的关键突破口。 多年来,国网宁波供电公司不断推动政策创新和落实,激发多方活力,加快港口岸电设施建设和使用,共同推动港口节能减碳。
2019年6月,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国网宁波供电公司、宁波舟山港集团推动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绿色发展电价政策的通知》,明确港口岸电设施用电实行两部门监管电价,到2025年底前免收容量(需量)电费,降低岸电运营成本,促进港口岸电运行岸电利用率。
2020年7月,国网浙江电力、浙江省交通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生态环境厅、海事局联合印发《关于印发进一步推广使用岸电实施意见的通知》 《船舶靠港管理办法》提出,到2025年,建成集装箱、滚装客船、邮轮、3000吨以上客运、5万吨以上干散货专用泊位,以及主要内河航道码头(油气化工码头除外)。 )、综合服务区、锚泊区岸电设施全覆盖。
通过不断完善岸电设施和不断加强政务服务监管,提高岸电设施运营企业的接船能力,引导更多船舶在港口挂靠时使用岸电。
致力于突破技术创新的“门户”。 今年4月14日,在宁波舟山港北仑第一集装箱码头2号泊位,长300余米、载重10万吨以上的“长王”轮被岸电点燃。 岸电系统持续为船舶供电23.5小时。 供电量2.99万千瓦时,创造了浙江省集装箱船接受岸电时间最长的记录。
10年来,岸电一次次点亮巨轮,让“全球第一大港口”的金名片蕴藏着绿色、智慧用能的硬核实力。 其背后不仅有政策的推动,还有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据介绍,我国港口电网频率为50赫兹,而国外船舶频率一般为60赫兹,因此需要实现50赫兹/60赫兹双频供电。 国网宁波供电有限公司自2014年起与宁波舟山港合作开发港口智能岸电关键技术,并于2015年取得突破。2015年底,国内首台高压变频岸电国家电网公司投资建设的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电力项目建成投运,实现双频岸电供电(6kV/50Hz或6.6kV/60Hz) )。 相关技术获得国家专利8项,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省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小步到万里,每一个进步都值得记录。 岸电双频供电、高压变频等智能岸电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建设,提高了岸电运行的可靠性。
国网宁波供电公司2016年在岸电项目中首次采用箱式变电站设计,比原规划减少了30%的空间占用,更适合空间较大的背面环境。很紧; 2017年,引进更先进的电源变压器,机组并联技术,采用动态功率控制,供电容量提升30%以上; 2020年,公司创新使用活动顶板式岸电系统,系统集成时间由3天缩短为1天,大大提高了现场调试效率; 2021年,公司与重庆大学联合研发了港口岸电大功率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具有伺服机械臂随动功能,现场输出功率可达100千瓦。
如今,岸电连接操作流程从74条到28条进行了多方面优化,将岸电连接操作时间从原来的两个半小时缩短到40分钟,大大提高了船舶岸电连接效率。
着力推进港口“全绿电”建设。 走在远洋货轮停靠的码头上,地面干净,空气清新宜人。 “使用岸电后,船上所有设备均采用岸电,减少了燃油发电机带来的各种空气污染,没有了发电机的噪音,船员的生活更加舒适安静。” 宁波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设施总监李江源告诉记者。
预计2025年,宁波岸电使用量将比2019年翻两番。“十四五”期间,岸电总使用量预计将超过1500万千瓦时,替代约2800吨燃料,并减少约 7,000 的碳排放。 吨。
以岸电为突破口,统筹推进绿色港口建设。 岸电由侧面供电,供电为清洁电力。 不仅是岸电,全绿色电力综合能源体系正在宁波舟山港全面推进。
在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一座50多米高的红色大桥吊起的智能大型设备巨臂全部电气化。 电动能源运输集装箱驱动的无人驾驶5G卡车来回穿梭,港口“搬运设备远程控制+智能卡车采集”的自动化大规模作业,进一步提升了港口作业效率。
今年5月17日,国网宁波供电公司与宁波舟山港集团所属宁波梅东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梅山低碳码头示范工程技术项目。 这标志着浙江省首个港口风、风、储一体化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启动,将打造全球“低碳”港口建设标志性工程。
预计今年10月,示范项目将利用码头闲置空间,开工建设5台6.2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并在办公楼、楼顶建设约1.8兆瓦光伏电站及配套储能系统。仓库。 计划于2024年7月末达到满负荷并网发电。 示范项目采用“自发发电自用,余电并网”模式,每年可发电5778.82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37933吨。 实现这一目标后,每年可为港区节省电费约500万元。
项目同时建设综合能源管理体系,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深挖风能、太阳能清洁能源、港口电力、自动化桥式起重机和自动化门式起重机、智能电动集装箱车、集中充电(换电)设施、智能岸电等资源的源、充、储、充等。 系统涵盖全景能源管理、能效管理、碳排放管理等。 实现清洁低碳能源灵活部署,聚焦源、网、荷、储全要素联动,打造涵盖负荷预测、能效分析、经济调度、故障等多场景智能分析。 调度控制系统。
未来,国网宁波供电公司还将充分挖掘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的潜在价值,积极参与绿色电力、碳资产管理、需求侧响应等电力市场辅助交易进一步降低港区能源成本。 (记者吴小鹏、通讯员唐进进、毛倩倩、史瑞敏、何雷杰、王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