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耗“双控”管理变了-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能耗“双控”管理变了

2022-03-05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新的可再生能源和原材料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后,河南率先提出具体实施办法。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强能源消费和煤炭指标保障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基于可再生能源消纳2020年,“十四五”期间用电量年增幅会更高。上年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烯烃、芳烃、化肥、农药、酒精等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能耗不纳入能耗双控考核。

《通知》还强调,实现省级能耗强度降低目标的,不再考核能耗总量,各地不得以完成能耗总量控制目标为由限制新建符合要求的项目。河南首次尝试释放能源管理局部优化的信号。

(本报记者朱艳撰)

用煤指标合理“解绑”

“大部分原煤转化后进入产品,不直接排放二氧化碳” “指标一收紧,企业用煤就会吃紧,但原煤和燃料煤不是一回事” “原煤是否应纳入能耗指标 困扰整个行业能耗管理方案,指标问题不止一个……”包括河南在内,记者此前走访多地也听到类似声音,区分原煤和燃料煤是行业多年来的诉求。

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志轩看来,原材料能源消耗未纳入国家和地方能源消耗双控考核,本质上是回归能源的双重或多重属性。“我国煤炭消费中有很大一部分用作化工或其他原料,这与发达国家以石油或天然气为化工原料的情况不同。”

“总的计算导致一些好的项目受制于能源使用指标,进而影响到先进高端产品的开发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这两年我们经常帮助企业想办法找指标,有的项目甚至因缺煤而被迫停工。” 河南省石化协会常务副会长苏东告诉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大家一直期待着政策的进一步细化和落地,出台更加合理的考核办法。更多的精力放在生产管理、节能降耗上。目前,行业投资热情正在回升,情况有所好转。”

根据《通知》,河南还将优先支持产出效率高、支撑作用强的涉煤项目建设。在确保完成全省“十四五”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的前提下,各地可协调调整本地区煤炭消费指标,替代新建项目煤炭消费。对跨城一体化的传统产业项目,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以项目退出当年的实际煤耗为基数,70%的煤耗指标将同步从项目退出。项目中转地点,其余由中转地点承担。. 此外,

总能耗允许合理的灵活性

记者了解到,除河南外,山西、山东等地也在根据自身情况细化政策,调整能耗考核。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再次强调优化和完善能源消费双控体系。具体而言,以能源产出率为重要依据,综合考虑发展阶段等因素,合理确定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降低目标;各省(自治区、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大,化石能源比重高,经济增长高度依赖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改变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需要增加能源产出率作为一个重要目标。

以能源产出率作为重要标尺,融入能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从源头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负荷,节省大量末端投资。线治疗。“一位发改系统负责人表示,提高能源产量不是对能源使用的限制,也不是地方统一水平的简单要求,应该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更加高效的发展模式。探索不同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王志轩认为,在能源消耗总量上,应该允许保持合理的弹性。国家不设定具体的能源消耗总量目标,不再直接下达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经济增长速度确定能源消费总量目标。重大和标志性的改革。“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主体功能、区域发展等战略进一步推进,经济产业提质增效、能源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等方面产生了许多新特点 消费总量目标已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和能源供应形势。

节能减碳要求并未放松

值得注意的是,优化管理并不意味着放宽标准。以河南为例,《通知》还要求,要从“两高”项目管理、完成能耗强度目标、煤炭消费替代等方面做好节能审查的研判和前期准备工作。以免耽误节能审核,影响项目开工和节能。审批前审查开工建设等问题。各地要确保实现“十四五”能源消费强度下降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

记者了解到,由于原煤使用复杂,涉及多个细分领域,工艺流程和产品方案不同,部分项目在部分反应过程中存在燃料煤和原煤同时使用的情况。行业本身也在制定相关标准。该项目提高了边界划分和统计评估的准确性,避免了操作中的歧义和错误。多位专家一致表示,虽然方案还没有敲定,但无论怎么区分,都绝非免于统计。

“无论是原煤还是燃料煤,在使用中都必须以碳排放问题为核心。下一步,从能源消费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实际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 苏东举例,煤化工项目与风电、光伏发电相结合,生产绿色氢气,是业内公认的理想减碳路径。此外,新的可再生能源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进一步利好煤化工项目。“但目前真正使用绿色氢的项目并不多,技术层面没有大问题,但电解水制氢成本高,大规模使用绿氢是难以忍受的。又如煤化工项目的碳排放比较集中。最好从终端收集,但是回收后如何使用呢?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发改系统人士指出,从地方到产业、企业,发展重心必须向提质增效转变。“提高能源产出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不断缩小技术和产业差距,又要勇于创新发展理念、模式和业态,努力实现绿色跨越式发展。”

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