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如何从能源消费“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2022-03-28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推进碳中和。实施碳峰行动计划。推动能源消费“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污染减排和减碳激励约束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从能源消费“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是进一步推进能源转型、实现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重要举措。绿色金融应该如何支持碳排放“双控”能耗管理思路,有哪些减少污染、减少碳激励和约束的金融政策值得期待?
多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期间能源消费强度目标考核,能源“双控”消费将被提升为碳排放总量。这是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需要和必然趋势。
在业内人士看来,能源消费“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将进一步释放绿色低碳的投融资需求。支持清洁能源相关产业企业高效发展。
为什么要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过渡?
从能源消费“双控”到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的转变意味着什么?
“实施能源消费‘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转变,可以更精准、更科学地减少碳排放。” 中国诚信集团总裁马先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能源消费的“双控”就是要节约能源,控制碳排放和污染排放,但很难做到精准减污和碳排放。能耗“双控”。
在马先锋看来,碳排放向“双控”转变将对地方政府、地方经济和企业产生深远影响。该政策将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帮助地方政府加大新能源规划和开发力度。提高电网吸收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鼓励企业消费绿色低碳电力,推动传统高耗能企业绿色低碳转型,鼓励研发、推广和应用绿色和低碳技术。
“能源消费双控与碳排放‘双控’有异同。”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UNEPI中国顾问郭培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在郭培源看来,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高效利用,区别在于哪一个更干净。在能源消耗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将能源类型转变为低碳能源,也可以实现双重碳排放控制的目标。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金融机构在引导社会资本向清洁能源领域流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王惠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金融机构要把支持清洁能源纳入重点工作,加强产品创新,完善服务模式。等产业项目,根据制度特点灵活推广信贷产品,加强对清洁能源行业的信贷投放,提高有效融资需求贷款利率。
碳排放“双控”如何释放绿色低碳投融资需求?
从能源消费“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将进一步释放绿色低碳投融资需求。
据国内外主流研究机构测算,“碳达峰和碳中和”所需资金投入规模在150万亿元至300万亿元之间,相当于年均投资3.75万亿元300万亿元。7.5万亿元。仅“碳峰”直接支撑的相关产业投资规模就可以达到100万亿元以上。
郭培元表示,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在了解能源消费“双控”与碳排放“双控”的异同的基础上,找到碳排放“双控”的衡量指标很重要。 .
一方面,应将碳排放相关指标纳入业务评估。例如,银行将客户或项目的碳排放总量或碳排放强度作为授信和贷款的准入要求。
另一方面,要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角度,了解全业务范围内各类资产的碳排放总量和碳强度,从而制定符合“双规”的经营政策和措施。控制”碳排放,逐步降低金融机构资产的碳排放总量和碳强度。
“金融机构应增强投融资活动碳核算能力。”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自然资本投融资中心主任白云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外,金融机构可放心加大对新能源上下游企业的投融资支持力度。此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受到能源消费“双控”的制约。碳排放“双管齐下”更加精准明确,对煤炭等碳排放高的化石能源产业明显望而却步,进一步推动了新能源的发展。
“这方面有巨大的投资需求。” 马先锋表示,在“双碳”政策的背景和趋势下,金融机构需要关注企业碳排放总量,从战略层面和业务层面加大对企业减排的支持力度。,以及自身金融资产的碳排放量:
一是金融机构要全面核算碳排放,制定碳中和分阶段实施时间表。一是对机构业务范围内的金融资产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二是根据业务发展预测温室气体未来增长趋势,制定短期(2-3年)、中期(未来5年)和长期减排目标,确保目标切合实际可行的。
二是制定以碳中和为目标的低碳金融发展战略,一是自行运营碳中和减排措施,二是在金融资产层面支持碳减排措施。
三是梳理纳入碳市场和排放控制行业的现有贷款项目和企业,实施与碳排放挂钩的信贷政策。一是关注拟计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名单的客户的碳排放量和合同履约情况;二是考虑排放控制企业的绩效和碳排放作为贷款定价的因素。
四、开展环境和气候风险评估,管理气候和环境风险敞口,识别和管理气候相关风险(通过对标国际标准,计算棕色资产及其碳足迹),将碳中和目标设定为压力情景,并量化评估转型风险导致的资产风险。
五是开展气候环境信息公开。一是对标国际先进实践和框架(如TCFD、CDP、PCAF等),建立金融机构管理资产的碳核算、报告和披露制度;足迹信息的内部容量;三是提高银行信贷业务标准,确保“碳中和”目标在实现其他目标的同时不妥协。
可以期待哪些绿色金融政策?
2021年是绿色金融政策频频落地的一年。
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明确气候投融资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央行确立了“三个职能”“五个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思路,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更加清晰。
今年将实施哪些绿色金融政策来减少污染,减少碳激励和约束?许多业内人士表达了他们的期望。
马先峰认为,今年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要求、绿色风险权重调整、绿色项目担保及贴息等政策值得期待。
白云文认为,金融监管可能会陆续出台要求金融机构进行碳核算的标准,要求金融机构在投融资活动层面加强碳信息披露;未来获得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相关银行可能需要提供更详细的贷款项目层面的碳减排数据,并要求公开披露。
王会清认为,从政策导向来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绿色低碳技术、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发展等领域将是“双轨”金融支持的重点。今年的碳”目标。
去年,央行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和专项再贷款,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让更多商业银行以低成本资金投向有利于实现双碳目标的领域。
截至目前,央行通过两种工具分别支持金融机构发放贷款2308亿元和134亿元,其中碳减排贷款带动年减排二氧化碳478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王会清表示,今年以来,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项金融政策工具顺利落地,为重点排放领域及时提供资金。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减排。支持。后续,随着相关行业融资需求的增加,两大金融政策工具的配套政策不断完善,金融机构优质项目评选不断推进,信息披露制度不断完善. 两大金融政策工具的实施有望加快,
关于污染减排和碳减排的绿色金融政策激励与约束,绿色直接融资也是今年值得期待的激励政策。
事实上,发展绿色直接融资也在今年提上了日程。不久前,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十四五”碳中和行动计划》是一项值得关注的激励政策。
“扩大绿色直接融资规模,有利于推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完善,有望加快向非上市公司拓展,形成积极开展环境信息披露的良好氛围。整个社会。” 王惠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