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
2022-04-05
建筑业是城市能否实现碳峰和碳中和的关键,绿色建筑是重中之重。从减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来看,发展绿色建筑是建筑业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点之一。
绿色建筑是指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质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采用自然通风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水循环利用、绿色建材等综合技术,更广泛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改善环境质量和舒适度,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绿色建筑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个方向。数据显示,当前建筑能耗已成为与工业和交通运输能耗并列的三大能耗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以帮助实现碳峰和碳中和目标。一般来说,建筑的碳排放主要由建筑材料生产、建筑材料运输、建筑施工、建筑运营、建筑维护、建筑拆除、废弃物处理7个环节的全生命周期排放构成。数据显示,在建筑全生命周期排放中,运营阶段占比最大,约为60%~80%;二是建材生产的碳排放,约占20%~40%;施工过程只占5%~10%左右。. 众所周知,建筑材料是支撑我国城镇建设的基础材料,为改善人居条件、调节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供重要支撑。然而,大多数建材企业都处于高能耗、高碳排放的状态。降低建材企业的碳排放对整个建筑行业的碳达峰起到了重要作用。绿色建材是绿色建筑的基础,而绿色建材的开发和推广对建材行业的碳排放有着重要的影响。使用绿色建材可以促进建立低碳、环保、节能、高效的绿色建筑,真正实现产业转型。同时,在绿色建筑运行过程中,可利用太阳能、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减少建筑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
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修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重构安全、耐用、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评价指标体系,推动绿色建筑转型升级。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已广泛影响到各行各业。建筑业产业链长、领域广、能耗高,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支柱地位。然而,目前,不仅普通大众还没有建立起符合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但是很多建筑行业的从业者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如何在行业内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提倡绿色建筑,正是符合节能减碳的本质要求,也就是碳峰。从实践上看,在规划层面实现产城融合、工住平衡是“大绿”,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家在规划层面大力提倡建设5分钟、10分钟、15分钟生活圈,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仅减少开车通勤就可以减少大量的碳排放。目前,我省与中国大部分城市一样,尚未实现职住平衡。因此,在接下来的建设实践中,要从大的方面未雨绸缪建筑能耗精细化管理,做好节能减碳设计工作。在建筑设计层面,建筑必须尽可能设计成方形,即“小绿”。建筑物外墙的周长越小,建筑物散热的表面积就越小,越节能。
近年来,我省始终把绿色建筑作为重中之重,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总部位于西安市未央区,西安北三环与珠虹路交汇处,是西安最具特色的绿色建筑,也是备受瞩目的智慧建筑。建筑业。预期目标是成为国家乃至世界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新型建筑的典范和标杆。在智能建筑的功能配置和目标设计方面,该项目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我们从研究中了解到,该项目在功能性、创新性和前瞻性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在“ 健身房、睡眠舱、有氧跑道、读书会等功能配置处处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可以说,绿色建筑的理念真正落到了实处。计划于今年年底竣工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实训楼项目已完成主体结构验收。先后被评为“陕西省、西安市文明工地”和“陕西省优质结构工程”。已顺利通过中国建筑企业协会、陕西省、西安市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中期验收、陕西省绿色技术示范中期验收、
通过优化管理和积极创新,已授权专利1项,专利4项(1项发明),施工方法2项,论文2篇。在BIM成果方面,获得全国BIM大赛“龙图杯”三等奖、陕西省“秦汉杯”二等奖、西安市“唐都杯”三等奖。该项目最大的亮点是智能楼宇系统,包括综合支撑平台、六大信息化工程和三大安防系统。智能系统涵盖楼宇设备监控系统、安防自动化系统、能耗监控系统、环境控制系统、车辆管理系统、给排水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实现楼宇智能化管理和监控。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西北地区最智能的科研办公楼,以及智慧校园、智慧城市的产业孵化基地。现已通过陕西省科技示范验收,准备申报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力争达到陕西省科技创新领先水平。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十项新技术中的8大项、31个子项得到应用,科技进步率达到3%以上。同时,ALC轻质隔墙板、预制水泵房、预制楼梯、预制夹芯保温板等一系列预制技术得到探索和应用。特别是基于BIM的进展以及平面管理技术和智能三局现场管理系统的应用,为现场管理、绿色施工、节能减排、工程卓越等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直接创造了经济效益30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基于BIM的进展以及平面管理技术和智能三局现场管理系统的应用,为现场管理、绿色施工、节能减排、工程卓越等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直接创造了经济效益。超过300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基于BIM的进展以及平面管理技术和智能三局现场管理系统的应用,为现场管理、绿色施工、节能减排、工程卓越等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直接创造了经济效益。超过300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毫无疑问,绿色建筑的特点非常显着。位于西安国际港务区房尾路西侧、房尾路以北的房尾路出租保障房项目,总建筑面积2㎡,地上一层为装配式结构率为 37%。在西安有保障。方中雄走在前列。施工过程中,通过设计优化和方案优化,如外墙保温与主体一体化、使用铝模等,减少外墙渗漏、保温层脱落等质量缺陷和风险,并通过绿色建设,如预建配套幼儿园作为临时办公场地、雨水收集、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等,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施工中运用BIM+智慧工地平台,助力提升施工质量,保障施工安全,提升工程精细化管理水平。绿色建筑的理念在质量控制、永久一体化、绿色建筑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经过5年多的研究论证,我省首个自主投资运营的被动式零碳建筑技术示范项目已于2020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基于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的设计要点,借鉴德国被动房技术体系,根据关中地区的气候和文化特点,优化设计和改进建筑节能技术,满足建筑的功能要求,避免高昂的建设成本。建筑能耗符合“超低能耗建筑”标准。主要技术措施包括被动式太阳能利用、高效围护结构保温系统、被动式门窗系统、高气密性设计、无热桥设计、外窗遮阳、自然通风和高效热回收新风采暖制冷系统. 优化建筑节能技术的设计和改进,满足建筑的功能要求,避免高昂的建设成本。建筑能耗符合“超低能耗建筑”标准。主要技术措施包括被动式太阳能利用、高效围护结构保温系统、被动式门窗系统、高气密性设计、无热桥设计、外窗遮阳、自然通风和高效热回收新风采暖制冷系统. 优化建筑节能技术的设计和改进,满足建筑的功能要求,避免高昂的建设成本。建筑能耗符合“超低能耗建筑”标准。主要技术措施包括被动式太阳能利用、高效围护结构保温系统、被动式门窗系统、高气密性设计、无热桥设计、外窗遮阳、自然通风和高效热回收新风采暖制冷系统.
夏季房屋主要依靠建筑本身的自然通风降温,冬季主要依靠节能材料和综合技术措施实现高效保温。非常值得称道的是,该项目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与绿色生态技术相结合。从建筑本身到整体居住区,都有节能、环保、生态、宜居四个维度的综合展示。满足了我国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生态宜居和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要求,显着改善了住宅区室内环境质量和居民的成就感,打造了我省首个超低能耗绿色生态住宅区。,填补了超低能耗建筑的空白,为推进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生态居住区树立了标杆和典范。从社会效益看,该项目成功解决了改善室内环境质量与降低建筑能耗的矛盾。可在室内舒适度和居住区的绿色生态方面实现均衡发展,引领当地建筑业走向节能绿色。生态居住区的更高目标是为关中地区推进超低能耗绿色生态居住区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案例参考;从经济效益看,作为目前领先的建筑节能技术体系,其住宅建筑节能高达90%。%更多。按综合造价3850元/平方米计算,项目可实现产值8.62亿元,建成后年运营成本可降低627.20万元;可减少标准煤4928吨,减少CO2排放121.18吨,减少SO2排放11.83吨,减少NOX排放37.65吨,减少烟尘排放量 49.
结合我省实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积极响应人民群众对建筑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建筑环境的健康舒适水平,积极发展超- 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开展节能建筑和零能耗建筑试点示范,研究开展绿色住宅购房者验收指南,为购房者提供住宅建筑绿色性能和整体装修质量的验收办法。积极开展既有公共建筑能效提升行动,重点关注医院、酒店、商场、和交通站点,推进绿色节能改造;推动一批重点标志性建筑和符合条件的历史文化建筑实施绿化改造;制定各类公共建筑能耗定额指标,研究制定陕西省基于公共建筑能耗定额的能耗管理办法。积极推进城市老旧小区节能改造,以城市更新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研究适合既有住宅节能改造的技术路线;智能化升级全面改造,提升老旧小区生活品质;稳步提高农村住宅节能标准,促进成熟、适用、经济可行、易于施工的农村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技术应用,提高装配式建筑标准化、系统化、集成化设计水平,完善适用于不同建筑类型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体系,积极探索适用于市政、轨道交通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园林、村镇建设和城市更新等领域,推广装配式装修方式在成品房工程中的应用。
发展是硬道理,保护是大战略。把节能放在首位,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优先选用高强度、高性能、高耐久性、耐腐蚀、抗老化的材料。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部件更换频率。着眼长远,降低原材料消耗,实现源头减排;建立涵盖设计、生产、施工不同阶段的协同设计机制,按照标准化、模块化的原则,开展空间、构件、部件的协同深化设计。通过生产建设方的前期参与,避免了设计中的错误和遗漏,提高了零部件的适应性,提高了工程的简易性,减少了返工的浪费。此外,要充分考虑临时施工设施与永久性设施的组合利用,实现“永久存在”相结合,减少重复建设;采用适用的安装方法,制定合理的安装程序,减少现场模板和脚手架施工;积极推进材料工厂化加工,实现精准切割、精细化管理,降低建材损耗率;监测关键耗能设备的能耗;加强施工设备进、安装、使用、维修管理,拆解并退出LF。同时,增加节能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将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的要求纳入不同的星级标准,推动和实现绿色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快速发展。采用绿色运营托管、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对绿色建筑建成后的运营进行管理,充分发挥和释放绿色建筑的节能减排潜力。采用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等组织管理方式,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生产、施工深度协同,
发展绿色建筑事关我国建设低碳经济、实现双碳目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如今,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实践和绿色建筑的大规模推广,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绿色建筑的支撑作用,加快节能减排、碳补偿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增强社会各界的协同参与。政府和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共同推动我省建筑业早日实现。“两碳”目标。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站长郑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