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以“双碳”战略为突破口,推动都市圈融合发展
2022-04-10
近年来,深圳不断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增强碳汇能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图为大疆创新“天空之城”大楼,位于南山区留仙洞总部基地,大片绿地环绕。
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力争到203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力争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进一步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国共识。长期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圳提前按下了绿色转型的快进按钮。然而,在新形势新要求下,深圳绿色低碳发展有利有弊,机遇与挑战并存。9月27日,全国政协召开专题咨询会,委员、专家就深圳绿色低碳发展建言献策。
将碳排放统计范围扩大到整个深圳都会区
目前,深圳的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碳排放量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5,深圳已成为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最低的大城市在国内。但这也给深圳的绿色低碳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深圳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空间有限,内部减排难度大。
这种情况下,深圳如何破局?深圳市政协常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主席、委员王福海建议,顶层设计应强化战略目标和实施路径,明确分行业、分地区的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
同时,他建议寻求国家政策支持,将碳排放统计范围扩大到深圳、东莞、惠州等整个深圳都市圈,以“双碳”战略为突破口,协调发展。深圳都市圈,以促进深圳都市圈。统筹区域整体减排。
他认为,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可以从产业经济活动入手,解决深圳都市区一体化发展的协调问题:“深圳可以充分发挥自身资金实力,投资绿色、东莞低碳产业扶持资金,在惠州、惠州落后产能改造项目中,引导相关产业链在都市圈内合理布局,带动都市圈整体产业布局结构优化。 "
推进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近期,“限电”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专题咨询中,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北大深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鞠学成也切入这一现象,提出深圳要推动建设以风能、太阳能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能源为新能源的主体。.
鞠学诚建议,要大力培育、发展和推广使用高效、安全、电能的储能系统。充分发挥龙头核心企业的牵引力和集团连锁的主体责任。此外,他建议探索开展“风光互补”微电网示范工程,探索技术集成应用、运营管理模式和市场化交易机制的创新。
委员们还提出要抓住氢能产业的发展和应用机遇,加强光伏材料产业的研发和应用。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油气交易平台
据介绍,该市目前石油、天然气、煤炭需要外购。
以天然气为例,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美国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消费市场,占全球天然气消费增长的2/3以上,年均增长中国天然气消费率8.6%;然而,中国在国际油气领域缺乏定价权和影响力。为此,全国政协委员、主席王书福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油气交易平台,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增强国际定价话语权。
王书福认为,该平台可以通过现代化、智能化、金融化的交易和产业链服务模式重构油气交易流通体系,打造集天然气现货及衍生品交易、资金结算、贸易融资服务、现货交割,石油和天然气。集仓储服务、管道运输服务、信息化等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油气综合服务平台。同时,平台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西南、中南地区、东南沿海及东南亚。突出区位优势,拓展跨境业务。以油气产业链上下游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创新绿色金融为支撑。提供一体化供应链服务,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全球油气全产业链全要素服务市场。
摸清数据库,推进碳排放精细化管理
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的智能建筑每年可降低5%的能耗;红绿灯智能控制可节省2.83亿升燃油,减少碳排放65.2万吨……
咨询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列举了几个例子,提出数字化是既绿色又低碳,有利于发展,应该从低碳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更加关注城市和经济的全面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离不开基础数据的支撑。市协调调研组发现,目前我市绿色低碳基础数据不完整、家庭背景不清等,将极大影响我市绿色低碳发展的精细化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董事长张晓春认为,要加快建设全市高精度碳排放监测平台,突破跨部门、跨领域数据交通、工业、建筑、能源等障碍,构建精准城市碳排放。检测“数字库”支持多维度精细化碳排放检测。同时,数据驱动重点行业精准减碳,在城市分类建筑、交通运营等细分领域持续跟踪观察关键指标。以交通为例,
同时,他认为应探索实施低排放区政策深圳能耗管理系统,倒逼优化汽车能源结构:“建议在有条件的重点地区试点低排放区政策,建立精细化、差异化的动态调整措施,合理控制高排放,新能源汽车、载重汽车等车辆占比将进一步提高。
严格奖惩让企业真正体会到绿色建筑省钱增效
“据统计,目前,有30%的建筑设备节能潜力没有被挖掘出来。”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总建筑师孟建民建议,绿色建筑管理要以“市场+技术”的双轮驱动进行。.
他说,政府要制定全市总体建筑能耗目标,要求对所有建筑项目的绿色节能效果进行评价和后评价。同时,根据考核结果,制定奖惩政策措施,让企业真正体验到省钱增效,调动企业节能改造的积极性。同时,要通过科技力量和先进的智能化运行手段,快速提高建筑节能运行效率,实现提高建筑节能效率的长远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分公司总经理段海提出,要从建设模式、建筑材料等方面推进。建设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可有效实现产业资源的系统整合;装配式建筑的实施与传统建筑相比,可以减少40%左右的碳排放;建筑材料采用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不仅排放低碳,而且可以回收利用。
设立政府引导的碳中和基金,带动低碳领域投资
“目前,深圳通过金融手段引导企业主动节能减排,倒逼产业转型的力度仍有待加强。” 全国政协委员、工商银行深圳分行行长董建军建议设立政府引导的碳中和基金,设立碳中和再发展基金。贷款产品,带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资低碳领域。
他还建议,建立“强制披露制度”,统一披露标准,及时、完整、准确地披露企业环境违规、监管处罚、节能减排效果、纳入企业合同履约情况等信息披露。金融机构的碳减排监测和业务决策。提供支持。
碳标签制度的示范与实施
深圳标准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念文表示,国际社会对碳标签的应用和推广越来越重视,出口企业面临的外部压力也在迅速增加。碳标签未来很可能成为另一种新型的全球进出口贸易方式。屏障。
“深圳要先行先试,对标国际标准,适用国际规则,率先实施产品碳标识制度,强化全市出口企业品牌形象,建立产品碳排放数据库,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扩展的碳标签实施模式,点带带在全国推广,为碳中和提供新动力。” 冯念文说道。
照明工程“减法”城市更新 拆建不大
进一步降低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能源消耗是委员们关心的问题。
对于城市亮化工程,王福海建议,对于繁华区的亮化工程、照明系统、广告等,应在低碳目标的基础上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和“减法”,避免景观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灯光。“把黑色还给夜空。” 王福海建议,照明设计应根据城市空间环境、自然风貌、建筑品质等,结合智能管理、能效评估等技术,为城市照明选择最佳节能设备。
城市更新是深圳打破空间紧张的重要解决方案。王福海提出,在城市更新行动实施中,要减少大拆大建,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从单纯的拆迁通过对存量空间的再开发、改造和提升,实现新旧有机更新和共同创造。和保护,弥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
(原标题:《政协关于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的咨询意见》 以“双碳”战略为突破口推进都市圈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