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费“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为全国碳市场建设带来积极效益-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能源消费“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为全国碳市场建设带来积极效益

2022-04-20

【优质能量内容,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

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全国碳市场建设迎来利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期间能源消费强度目标统筹考核,适度灵活,新能源和原材料能源消费不纳入总能耗控制。同时,要有序推进碳中和。实施碳峰行动计划。推动能源消费“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污染减排和减碳激励约束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节能与能源转型协同推进

“避免‘一刀切’的停电!” 2022年全国人大代表、董事长刘金兰表达了众多企业的心声。

去年9月中旬以来,部分省份“一刀切”式的停电让不少企业感到束手无策,但背后是能源消费双管控和供电吃紧的双重影响。

今天,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从能源消费“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给企业带来了乐观的信息。

“这意味着国家进一步明确了节能和能源转型的工作路径:强调先建立能源转型再统筹规划,强调化石能源的替代必须建立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新能源。” 上海节能减排中心副总工程师齐康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

齐康表示,一方面,煤电将在三个转型(节能减碳转型、柔性化转型、供热化转型)的基础上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煤炭的作用。电力作为电力系统中的主要电源。另一方面,大型风电和光伏基地应配备稳压电源。在当前能源供应的关键时期,不再简单地强调新能源是主体,新能源本身必须安全可靠。

“此外,政策还传达出,未来节能工作将重点推进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的管理。一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创新提高能源效率;控制项目(高耗能、高排放)。” 启康表示,未来节能工作和能源转型工作将全面协调,以“双碳”为目标,真正引领节能减排工作。

“总而言之,在今后的经济工作中,要减排,要发展。” 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吴立波告诉记者,未来国家将不再追求个别年份。能源消费强度绝对值的下降为经济和产业周期波动提供了调整空间;同时强调,能源消费强度只衡量化石能源,对非化石能源消费没有限制,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留有空间,积极鼓励能源结构调整。

有利于全国碳市场建设

从行业角度看,从能源消费“双控”到碳排放“双控”,除了对新能源的发展大有裨益外,还将对建设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全国碳市场。

“这一变化将是全国碳市场运行的最强制度保障。” 吴立波告诉记者,在“双碳”目标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治理体系正在逐步优化。现阶段,能源消费的“双控”和碳排放的“双控”实际上是并行的状态。但是,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总体趋势是碳排放“双控”。该目标未来将逐步取代能耗“双控”目标。

吴立波表示,通过碳排放强度和总量目标的设定,国家区域和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路线图更加清晰,其他未纳入碳市场的排放主体也有自己的定位。总量目标。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对于全国碳市场来说,整个政策的协调性会大大增加。比如火电配额一旦达到顶峰,将是一个逐年递减的过程,碳配额的稀缺性将更加突出,为整个市场的积极提升奠定基础。

提议扩大全国碳市场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碳市场建设也成为与会代表关注的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东亚银行联席行长李敏斌建议,碳市场要扩大行业覆盖面,丰富交易产品,将碳市场纳入重点排放源行业,如:钢铁、化工、水泥等尽快有序进入​​全国碳市场,并适时允许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入场;推动衍生产品创新,探索碳远期、碳期权、碳债券、碳保险等,扩大碳交易市场规模。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尹同跃表示,建议加快将新能源汽车纳入碳交易管理。他表示,与传统燃油乘用车相比,现有新能源乘用车在使用阶段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1500万吨。目前,汽车行业由于制造过程中的低碳排放,并未纳入碳排放管理的重点行业。但若能考虑新能源汽车在使用阶段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性,则应采用碳交易方式,积极鼓励工业汽车制造企业向新产业转型。生产能源汽车。

全国政协常委、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建议,通过建立健全透明的统计、估值和交易市场,碳交易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让新的,可以发展高附加值、低排放的产业来替代相对落后的产业。

为为全国碳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吕红兵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学校能耗管理,建议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框架,加快碳排放权交易法制建设,适时制定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排放交易法。他表示,建议完善碳排放配额总量和分配制度,这是碳排放权交易的前提。建议确认具有碳排放权的证券资产的法律属性,这是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建议建立碳排放信息公开制度,作为碳排放交易的保障。建议打通国内外碳交易市场机制,构建“全球碳市场互联互通机制”,这是碳排放交易的趋势。(来源:宋卫平,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