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政策体系下,钢铁低碳发展如何走?-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1+N”政策体系下,钢铁低碳发展如何走?

2022-05-26

中国冶金报11月12日电:今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了《2030年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意见》和《行动计划》作为纲领性文件,是我国碳峰值和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1”和第一个“N”。 《意见》是党中央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系统起草和总体部署。 《行动计划》是具体实施路径和重大举措,对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指导意义。

钢铁是工业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材料工业。做强有竞争力的钢铁产业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意见》和《行动计划》对钢铁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贯彻落实“五项原则”总方针,精准施策,控煤减碳

《意见》提出的“国家统筹、保护优先、两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五项原则也成为《行动计划》的总纲。 《行动计划》进一步强调了“统筹部署、分类施策”、“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和“安全有序安全减碳”的要求。国民经济建设仍保持对钢材的高需求,钢铁行业需要高强度、高性能、功能性和更高品质的产品;钢铁行业作为制造业中碳排放比例最高的行业之一,也是行业和全国的拥护者。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重点行业要清醒认识碳达峰的难点、重点和紧迫性,精准施策,制定科学、客观的目标任务。

《行动计划》提出,“十四五”期间,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煤炭消费增长将得到严格控制; “十五五”期间,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煤炭消费量逐步下降。同时,《行动的力量》提出2025年和2030年的数量约束,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分别提高到20%和25%左右; 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18%,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5%以上。

在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实施减煤限煤等方面,钢铁企业通过淘汰落后的耗煤工艺设备、新建项目、减少自备煤耗等方式,实施煤炭减量化替代。电厂,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促进能源高效转换。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10年,钢铁行业将面临更严格的控煤限煤政策要求。要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挖掘各环节控煤潜力,降低煤炭比重,完成控煤任务。

目前,钢铁行业可再生能源替代基本集中在非生产环节。预计2030年之前,特别是2025年之前,非化石能源利用对钢铁行业直接减碳的贡献将保持在较低水平,但随着清洁低碳的能源供给结构,间接钢铁行业的排放量将减少,这将有助于行业达到碳排放峰值。

“十大行动”指明方向,钢碳有序达峰

实现碳达到峰值和碳中和是一项广泛而深刻的经济和社会系统性变革。要通过“攻坚战”完成短期行动任务,以“持久战”实现长远目标。科学规划各地区、各行业碳达峰优先,确保实现国家总体目标的最优路径。

“碳达峰十大行动”中,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重点关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转型;节能减碳增效行动与“节能优先”密切相关,完善能源消费双管控体系,提高能源效率;工业部门碳达峰行动是对各工业部门实施具体任务,是指导各行业和工业企业碳达峰的行动计划;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有利于减少碳排放。碳行动等,从绿色建筑、建筑施工、交通电气化脱碳、产业协同等多个维度将行动计划落实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建筑、金融等领域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也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核心动力。巩固和提高碳汇能力的行动着眼于生态系统稳定和增加碳汇兰州钢铁厂能耗管理系统,绿色低碳国家行动倡导绿色理念和低碳生活。各地区分步有序的碳达峰行动,就是“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的政策落实。 “碳达峰十大行动”明确了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路线图。

用能源清洁低碳,长期提高能源效率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强调煤炭消费替代、转型升级,加快煤炭减量步伐。 “十四五”期间,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合理控制,“十五五”期间逐步回落;推进重点用煤产业 减煤限煤。节能减碳增效行动提出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管控体系、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实施节能减碳重点工程、促进节能增效等路径重点用能设备,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碳。 ,对钢铁行业能源消耗、能源效率提升和能源管理的双重控制提出了新要求。

近年来,钢铁行业在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保持下降趋势,2020年减为545公斤标准煤,比2015年下降4.64%,比2010年下降9.17%。废钢率继续提高,以烧结废气余热回收利用技术、高炉炉顶均压煤气回收技术、加热炉蓄热燃烧技术为代表的节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环保体系是互联互通的。未来,节能工作不仅是钢铁企业降本增效的积极举措,还将面临新建项目实施碳评价、清洁生产审核常态化、加强节能监管。远,并将成为减碳的有力工具。

深化供给侧改革,多措并举达到顶峰

工业部门碳达峰行动是我国高耗能行业低碳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钢铁行业制定“双碳”路线图、施工图和时间表。工业领域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争取率先实现碳达峰。钢铁行业是能源密集型行业,能源介质多,能源消耗量大。它还受制于工艺技术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碳任务艰巨。探讨了钢铁行业碳达峰对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意义。从整体路径来看,钢铁行业碳达峰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实施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推进库存优化,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钢铁企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并购,提高行业集中度。优化产能布局,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重点,持续压缩钢铁产能。按照2016年以来发布的一系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顶层设计,以去产能和结构调整为重点,强调产能置换、库存优化、淘汰落后、节能减排等多项措施的重要性。提高注意力;很明显,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是继续去产能的重点地区。

二是推进钢铁产业结构优化和清洁能源替代,大力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提高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落实全部-废电炉工艺。这涵盖了流程结构优化和能源结构调整两个维度。提出的“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提高废钢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实施全废电炉”,都是工艺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协同优化。非高炉炼铁减少了对焦炭的依赖,废钢回收是生铁的替代品。全废电炉的实施对进炉的钢铁材料有明确的规定,避免了向电炉中加入铁水和生铁等“擦边球”的行为。

三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挖掘节能减碳潜力,鼓励回火联合生产,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促进发展低品位余热供暖。提高成熟技术渗透率,全面提高能效;鼓励钢化联合生产,加强产业链延伸;探索和开发氢冶金和CCUS(碳捕获、利用和储存)等前沿技术;推广低品位余热供暖,充分发挥能量转换功能,实现协同减碳。

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提出了有色、建材等行业降低单位能耗、建设能源管理中心等目标,但尚未对钢铁行业提出相关要求。和钢铁行业。这一方面体现了对钢铁行业节能减碳成果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表明《行动计划》充分考虑了能源消耗增加的因素。如产品升级、环保提升、产业链延伸等。

促进上下游产业融合,上下游产业转型

钢铁行业具有产品制造、能源转化、社会垃圾消纳的“三大功能”,决定了自身的低碳属性:生产高强度、耐腐蚀、长寿命、轻量化,以及可回收的绿色低碳产品,实现基础材料全生命周期的减碳;加之建材、化工、机械等行业的发展,充分利用钢铁副产资源,提高全社会能源利用效率;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和产城融合,实现能源、资源协同优化。 “三大功能”在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中得到充分体现。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将在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循环经济等领域的碳达峰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城乡建设碳峰行动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加快工业余热采暖规模化应用。 《绿色低碳交通行动》提出,推动交通运输工具和设备的低碳转型,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的全过程; “转水”是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的必然要求。基础设施用钢绿色低碳化,推动钢铁企业积极开发绿色低碳产品,减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循环经济的减碳作用也与钢铁工业密切相关,如工业余压余热、废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规模化、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固体废物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将作为重要的实施主体。钢铁行业将充分发挥“三大功能”,推动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共同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走低碳发展之路,钢铁行业将砥砺前行

中央明确强调坚持国家“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不搞“一刀切”。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是重构供需平衡、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产能和产量“双控”、能源消费双控是推动首次碳达峰的重要举措。随着国内钢材需求进入高峰弧顶区,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钢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难点在于碳峰后的深度低碳化。环保、能源、碳排放等都将成为衡量企业发展质量和发展潜力的硬约束指标。对此,我们建议钢铁企业要紧跟政策动向,正确把握政策导向,系统梳理家庭背景,提升管理能力,扎实工作,科学客观制定目标,避免形式主义和“蜂拥而至”。盲目推进。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以《意见》和《行动计划》为指导,继续推进节能减排、超低排放等现有工作,强化碳数据。会计,做好碳资产管理,夯实基础,有序推进;同时,要加强与国内外上下游产业和各类资源的协调配合,充分利用政策、技术、金融等手段,促进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