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博览 | 软通动力“碳数智能”平台发布:碳中和量化管理-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数据博览 | 软通动力“碳数智能”平台发布:碳中和量化管理

2022-06-07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绿色发展布局之年。也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5月27日,在2021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区域碳中和大数据平台——“碳数智能平台”正式发布,实现区域碳中和过程的量化管理。

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副秘书长贾政,清华大学校长冯伟,西南大区总裁罗龙宝等领导出席会议。软通动力副总裁刘超做了平台发布和介绍。

智慧城市低碳运营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据了解,在一般情况下,碳中和是指特定时期全球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碳清除量的当量。我国“碳中和”现状不容乐观。碳排放总量高、单位能源消费GDP低,已成为困扰我国绿色发展的两座大山。

对此,我国正在积极部署应对策略。2020年9月,我国首次提出二氧化碳排放要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作为2021年八项重点工作之一,碳达峰和碳中和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和战略目标。

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最大应用场景,智慧城市建设是全面发展碳中和和碳达峰的最佳起点。创新驱动、绿色零碳导向的智慧城市低碳运营是实现“碳中和”愿景的重要途径。

AIoT技术:助力区域能源智能化

“十四五”期间,针对城市碳中和发展,国家提出“加强自下而上的地方行动,鼓励先进地区、省市率先达峰”,并宣布在区域层面开展试点示范。

“对于很多传统企业来说,经济发展和能源脱碳几乎是矛盾的。” 刘超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目前,我国区域碳中和进程具有复杂多变、经济阻力大、区域特征明显等特点。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要统一战略、规划、建设、管理、评估五项主要机制,全面覆盖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主体,与政府形成能源引导、市场引领、企业为主体、社会参与、多方协同。技术创新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融合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AIoT技术得到了广泛认可。通过整合能源生产、传输、存储和消费过程中的数据资源,构建智能设备、多能协同、信息对称。,供需分配,扁平化系统,开放交易能源智能平台,真正“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实现降本增效。

碳数智能:3大终端量化区域碳中和进程

软通动力此次发布的“碳数智能”平台,正是通过AIOT数据采集、聚合、建模分析、仿真仿真、可视化展示等技术的融合,按照区域碳中和发展的要求,完美融合了城市绿色发展。 . 生态建设五项保障机制结合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应用,即政务服务子平台“碳智慧屏”、企业服务子平台“碳管家”和公共碳普惠APP“碳小爱”。实现了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精细化监测、碳排放配额管控、对辖区内企业及其他生产主体减排与经济产业发展的关系进行高质量发展战略优化分析广州智慧能耗管理系统,量化区域碳中和进程,促进区域碳中和。高质量发展。

碳智慧屏“碳排放权”模块展示

政务方面,软通动力为政务服务子平台“碳智慧屏”设计了“排污权管理”、“在线监测”、“发展分析”、“预测模拟”四大功能模块。碳排放权管理、能源消耗双控和碳排放在线监测、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分析等,甚至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碳中和预测和战略模拟,完成全流程管理区域碳排放,确保区域碳中和管理因地制宜、有针对性。

企业端,软通动力依托自身技术和资源优势,通过企业服务子平台为区域企业提供单位能耗智能分析、碳排放智能核算、潜在能耗对标、低碳战略规划和咨询-平台“碳管家”。、碳审计与碳交易服务、碳资产管理和碳金融六大服务,助力园区和企业实现科学高效的全方位低碳发展路径。

碳管家“能耗对标与挖潜”功能模块展示

面向公众,软通动力智能公共碳普惠APP“碳小爱”整合区域商业资源和公共资源,设计了一种以碳币兑换商业券和公交、充电、餐饮等公共资源的惠民方式加大绿色教育宣传力度,加强公民参与,提高公众碳中和意识,形成碳中和良性循环,实现减排增效的战略目标。

截至目前,软通动力的智慧碳数智能平台已在园区、交通、社区、能源、企业等各个领域落地。发布会上,以广州民营科技园能源产业转型和镇江智慧城市建设零碳体系建设为代表的刘超阐述了碳数智能化在此过程中的巨大助推作用区域碳中和。同时,在2021数博会展厅,作为软通动力智能全场景社会治理现代化主题展厅的重要组成部分,碳数智能平台也首次与公众见面。

碳小爱APP端设计展示

和谐共生,同舟共济。在城市绿色生态建设和全球碳中和、碳峰建设的趋势下,人类是真正的命运共同体。软通动力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依托自身强大的技术优势、行业经验和优势资源,以碳数智能平台为基础,助力智慧城市绿色生态建设,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 “碳经济”势能。未来,软通动力将继续与更多城市和地区共商、共建、共享,共创碳中和发展新未来。

贵州日报天眼报记者 王继文

陈玲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