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魏三强:突破超低能耗建筑 金茂人的生活多维度发力
2022-06-18
中央广播电视网北京6月15日讯(记者门婷婷)实施“双碳”行动,建设美丽家园。 6月15日是全国低碳日。湖北、山东等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主题宣传活动。作为能源消费“大户”,建筑节能再次成为房地产行业讨论的热点。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建筑节能相关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陕西省首个超低能耗建筑项目计划于今年10月封顶;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召开超低能耗建筑项目推进会;深圳2023年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专项资金支持计划6月7日开启网上申报……曾经的超低能耗建筑“奇葩”在国内迅速走红,本土化案例从展馆拓展到学校、办公楼、工业厂房和住宅。
从名字不难看出,超低能耗建筑最显着的特点就是“节能”。根据2019年9月1日实施的《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超低能耗建筑的能耗水平比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规定的建筑能耗低50%以上。目前,根据各地实施的节能建筑标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节能建筑能耗标准几乎可以满足近零能耗建筑的建设标准,即能耗降低60%-75%以上。例如:河北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比传统建筑节能70%。在浙江等少数地区,住宅建筑设计的节能率必须达到75%。
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我国的超低能耗建筑虽然受德国影响很大,但建筑技术水平并不比欧洲差。然而,从国家层面来看,超低能耗建筑的推广应用并不理想。为此,记者与金茂人居(以下简称金茂人居)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魏三强进行了对话,听取了他对超低能耗建筑本身的看法以及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会给出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的想法?
(工作中的魏三强,受访者供图,央视发)
行业推广难,部分配件依赖进口,建设成本高
在魏三强看来,我国难以推广实施超低能耗建筑的主要原因有四个:
首先,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区气候差异大。超低能耗建筑需要更精细的技术指标来适应当地气候。比如北方地区对保温性能的要求比较高,而南方地区更看重蓄水能力。生活习惯的不同也需要不同的技术要求。例如,中式厨房的油烟比西式厨房的大。虽然我国在《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中对厨房通风有要求,但在已建成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中使用时发现。厨房的空气流量大,会有集中的空气吹在身上,造成不适。类似的技术问题仍需后续研究解决。
其次,超低能耗建筑对详细节点施工现场围墙、门窗、新风设备及配件的保温材料质量要求较高。目前我国市场上的产品不能完全满足建造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需要,部分仍依赖进口产品,建设成本高。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积极引导厂商转型开发,制造更多符合超低能耗建筑要求的低成本部件。
第三,超低能耗建筑需要严谨的施工技术和高标准的施工要求,以保证各个子项目的施工质量。目前,我国在此类建筑中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施工企业严重不足。为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需要对建设方、施工方和监理方进行全面、系统的被动超低能耗。建筑施工验收培训,特别是加强对施工细节技术措施的把控。
第四,超低能耗建筑由于从建筑围护结构、整体气密性、无热桥的精细施工、高效新风换热设备等综合要求,造价有所增加。依靠政府补贴平衡建设成本,但政策对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占用面积有强制性要求。初期造价压力仍是阻碍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后续仍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探索推进建设北京超低能耗示范工程
如何深入了解超低能耗建筑,发现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可能是更直接的亲身实践方式。作为较早涉足超低能耗建筑建设的企业之一,金茂人居的办公楼金茂绿色创新中心就是超低能耗建筑的典型案例。
该项目不仅获得了“十三五”重点研发技术计划近零能耗公共建筑示范项目、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评价标志、美国LEED和WELL白金认证等荣誉,而且2018年也顺利完成,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与关键技术开发”第二批示范项目。
其中,金茂绿色创新中心5楼有近零能耗示范区,能耗水平比《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60%以上-2015 年。据魏三强介绍,金茂绿色创新中心当时是按照德国标准建造的,交付后是当时北京最大的单体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
(金茂绿创中心实拍,受访者供图,央视发布)
影响超低能耗建筑节能的最重要因素是建筑的气密性和保温性。金茂绿色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气密性测试是一个难题。 “那个时候,光是气密性测试就用了两个月。”魏三强表示,超低能耗建筑的气密性测试需要对整个建筑进行密封加压,根据空气损失和压降数据进行判断。建筑物的气密性是否达标。在狭小的空间里,漏洞很容易找到,但当空间扩大到整栋楼时,要找到哪个空间没有堵塞或者建筑材料不达标就不是那么容易了,需要反复测试。
据魏三强介绍,金茂绿创中心不仅采用最先进、最高效的保温材料之一的VIP真空保温板进行外墙和屋面保温,还结合了多方位的热桥节点处理措施,空气气密性 采取处理措施,保证建筑物的整体保温性能,形成连续不间断的气密层。
此外,为了降低能耗,金茂绿色创新中心还集成了智能科技系统。如采用自主研发的双冷源高效热回收新风机组,将室外新风经过湿热和高效过滤处理后送入室内各功能室,新风量有效根据室内二氧化碳传感器进行控制,同时保证室内新鲜空气质量。 ,有效降低系统运行能耗,同时通过智能控制手段对照明和遮阳系统进行监控。
技术产出,建设项目能耗同比降低近20%
成功打造金茂绿创中心后,以技术体系起步的金茂人居拥有一整套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实现EPC业务全覆盖,即技术体系研发、设计、施工、运维全过程“一站式”管理。
除了在建设超低能耗建筑时实施节能减排技术,金茂人居在服务其他项目时也会适当地将节能技术纳入技术体系。例如,在建筑建设过程中,金茂人居将整合碲化镉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智能微电网技术、建筑智能储能技术等,实现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的有效互联,提供绿色、经济、建筑物的智能能源使用方法。
截至目前,金茂人居已交付科技系统项目覆盖全国近40个核心省市,涵盖住宅、酒店、商业、办公等业态,服务面积近2500万平方米。所参与的项目获得了房地产行业绿色节能认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城市样板等多项殊荣。凭借先进的技术和专业的运维管理,参与项目的能耗同比降低近20%。
在产业合作方面,金茂人居不仅是中国金茂的绿色战略合作单位,还与保利、龙湖等专注于绿色建筑发展的大型房地产公司合作,输出建筑节能技术。
此外,魏三强表示,金茂人居长期与相关行业协会保持密切联系,现已成为中国节能协会被动超低能耗分会和碳中和协会会员单位中国节能协会委员会委员,参与编制了《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地面辐射采暖技术规范》、《家用空气源热泵系统应用技术规程》、《评价标准》 《高效空调制冷机房》等多项相关行业标准。项目规划、设计、施工、评审通过权威专家认证。
在团队建设方面,金茂人居技术团队核心成员来自国内一线科研院所、设计施工单位、设备制造商及物业运维服务商,涵盖综合机电各专业、绿色建筑和光伏等相关领域。研发建设全过程经验丰富的人才。
多维度发力助力生态建筑和生态城市建设
在国家实施“双碳”战略的背景下,“以降低建筑能源需求为原则,减少对机械式冷暖设备的依赖”正在成为高能领域的共识。节能建筑,推广超低能耗 高耗能建筑对建筑业和全社会的节能减排有着积极的贡献。
在魏三强看来,超低能耗建筑对施工质量和产品技术标准的要求更高,将有效推动行业产品性能和质量的提升,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引领制造业建筑业向高端发展。因此,超低能耗建筑是建筑节能的必然趋势。
“之前看到一句话,‘在超低能耗建筑领域,公司不再考虑做不做,而是怎么做更好’,我觉得符合人居环境公司目前的规划。”他表示,为开发超低能耗、节能环保、智能科技的绿色生活解决方案,金茂人居积极推广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中深源等可再生能源。 “源”端地热热能,传统能源(电力、燃气等)与新能源(污水源、空气源等)多能耦合梯级利用,满足终端能源需求建筑用户;在系统和设备运行方面,通过产品研发,增加余热回收等功能段提高效率建筑能耗管理,或在整个系统中应用反馈和节能的技术手段,提高运行能效系统。
他透露,下一阶段,公司将继续发力中深层地热、高效机房、热回收机组等的研发和推广,开发光伏等技术和产品。墙壁和光伏屋顶,以及绿色和低碳咨询和认证服务。与现有业务全面整合;同时,积极应用创新的信息化管理方式,如碳资产大数据管理软件平台等开发帮助。
作为专注于人居技术研发与应用的企业,魏三强表示,未来,金茂人居将继续从科技创新出发,在技术、材料、设备、等,通过技术赋能减排助力节能减排;在设计方面,通过优先使用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选择高效的供能和耗能设备,优化设计方案,提高系统能效比;在施工方面,可以限制碳密集型材料的使用,选择低碳替代品,重复利用合格材料,优化施工程序,缩短工期,减少能源浪费等,系统高效运行,充分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超低能耗建筑。
在他看来,“双碳目标”背景下,房地产行业减排潜力巨大,值得企业深度参与。他建议,房地产行业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应该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开始,从“建筑系统及建筑使用的设备和机械装置”、“建筑的开采、加工和生产”开始。材料”、“建筑施工、运营、管理、维护”等方面,最终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