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国资云”亮相,开启三方软件供应商合作之门
2022-07-22
//作者| 李佩
前言
上周,天津市国资委的一份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上云完善国有资产云系统建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计划”)震动了资本市场。
特别有意思的是计划中的要求:“云已经部署在第三方公有云平台(如“华为云”、“阿里巴巴云”、“腾讯云”、“我云”、“天翼”云”、“移动云”)。所有信息系统应在租约期满之日起2个月内迁移至国资云,原则上最迟迁移至国资云2022年9月30日,即日起,企业不得与第三方公有云平台续签合作伙伴关系。签订并续签云资源租赁合同。”
此前,当地政府自建云平台,输入用户大多采用相对灵活的方式。天津计划中的强制性要求显然代表了一种新的操作思路。
01
“天津模式”开启三方供应商合作之门
据观察者网报道,此次强势亮相的天津“国资云”作为项目主体于今年3月成立。股权层层穿透后,实际控制人为天津市国资委。
公司董事长丁锦婵在IDC机房领域拥有数十年经验,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丁锦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国资云公司计划在五年内从现有员工人数基础上增加员工人数。30人扩大到500人。但是,无论是30人还是500人,这个人力规模都不足以匹配天津计划中的业务覆盖率和渗透率规划。
显然,天津国资云的建设和运营需要依靠生态伙伴的能力支撑。丁锦婵坦言,“下一步,我们将整合国资系统的数据中心资源,与华为、曙光、浪潮、用友等软硬件厂商合作,不断完善和拓展云。”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事实上,观察者网调查发现,早在去年11月的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论坛上,天津市国资委就与华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云计算、鲲鹏生态、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ICT关键产品的卓越解决能力,共同推动天津市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
关于天津计划中的强制性和排他性要求,虽然有业内观点认为新成立的国有企业将作为总承包商,细分公有云存量市场,但很难摆脱“挑剔”的嫌疑。果”,但在当前网络安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本质上已经成为关键基础设施的公有云,国有资产确立主导地位无疑将是大势所趋。
除了天津计划公有云维度的争议外,对于基于云基础设施的应用软件企业来说,国有云模式带来了更多积极的变化。
国内现有的公有云头部平台,在业务发展上,仍有很强的消费互联网“增长黑客”基因。业务边界从公有云基础设施 (IAAS) 延伸到开发和部署工具 (PaaS) 甚至终端应用程序 (SaaS)。,追求“全栈式”业务布局,与海外IAAS巨头明显不同。更为独特的是,国内公有云巨头往往凭借资金和流量优势,利用C端市场“先获客,再“变现”的方式切入新的B端业务。在快速孵化市场的同时天津水泥企业工业能耗管理云平台,同时也对独立的SaaS或PaaS公司造成排挤效应,对整体业务创新效率弊大于利。
国资云对公有云市场集中度的稀释正在无形中平衡和纠正这种“巨头通吃”的生态,让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更多“养分”渗透到中小软件企业.
国资云的另一大价值在于形成了新创产业政策实施的支撑平台,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也将有利于SaaS市场的拓展。
“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工业互联网。” 自2018年马化腾提出这一观点以来,企业数字化转型势头巨大,这从CNKI的文献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最后一波企业信息化的关键词——SAP的热度从2011年开始下滑,2018年开始以“数字化转型”为主题的报道和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然而,与这个超高的体量相比,企业界,尤其是重点行业的重点客户——国企集团,数字化转型的实际推进相对保守。这当然是由于业务场景和业务逻辑的严格复杂性和可靠性。由于要求严格,很少有SaaS公司能够与技术能力和行业经验相媲美。此外,国企业务对经济民生的巨大外部影响也使得本地工作负载上云,不得不谨慎。
然而,现象的另一面,国有企业保守的数字化转型,也源于传统的企业信息系统开发模式。在公有云+SaaS的产业转型浪潮中,这种“一企一云”的重复建设,实际上可能会降低而不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包括天津在内的地方国资云,是打破传统格局的有益探索。天津方案还明确规定,“原则上各市属企业及其所属企业不再新建、升级、扩建数据中心(机房),不再采购服务器、存储设备等新的硬件资源。” 这既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单打独斗”治理,也是对国有企业业务上云“节奏”的主动要求。
天津方案还要求:“具备上云条件的企业新建信息系统,应优先采用‘国有云’SaaS服务模式,实现集约部署,减少一次性成本投入。 。” 在国企云平台上汇聚后,显然可以实现发展需求与投资优化的融合,避免通用功能模块的重复建设,“内部消化”的市场空间传统模式下,可以通过国资云主平台向第三方分发。软件供应商为业务协作打开了大门。
02
低代码 PaaS 可能有更高的接受度
然而,在市场空间不断扩大的同时,这个机会之窗的最大受益者可能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直接交付应用程序的 SaaS 模式供应商。
企业应用软件市场的两大特点,大中型客户定制化带来的高交付和维护成本,以及项目化生态;由于平台巨头对业务线的延伸,中小企业(SMEs)市场。挤压导致中国SaaS公司普遍未能在收入增长和毛利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北森、金蝶等特定业务功能或垂直行业的优秀厂商,与美国标杆企业的市值仍有巨大差距。
按照美国的发展路径,国内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热潮不会简单地体现在应用软件行业的“补课”上。CtoC(复制到中国)的打法可能并不令人满意。
在预测产业趋势方面,邻国日本的经验可能更有意义。
属于儒家文化圈的日本企业,在管理理念上与国内企业颇为相似。企业软件市场也呈现出高度定制化和项目化的特点。美国标准化的 SaaS 产品在日本普遍“不可接受”。
然而,2020年,堪称日本制造业核心的汽车产业,几乎在一夜之间完成了数字化转型。提供低代码开发和部署工具的美国 PaaS 厂商是这一趋势的主角。在新冠疫情的压力下,丰田、本田等四大核心车企客户,依托文档协同、OA、税务、CRM甚至ERP应用的批量上线,几乎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业务流程的渗透和改造。疯狂速度,这是一家具有示范意义的车企,在打入市场后,先后获得了理光、小林制药等大型企业客户,发展前景广阔。
(典型开发界面)
为什么原本面向 SaaS 软件开发者的 PaaS 格式可以直接接触到最终软件用户,甚至打开一个通过 SaaS 模式难以渗透的市场?
观察者网就此问题采访了国内低代码PaaS的代表企业创始人兼CEO胡白。
胡白表示,它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施耐德、福特等欧美企业积累的数字化转型最佳实践案例,这证明了其与本土软件甚至SaaS模式相比在加速开发和节省投资方面的优势。欧美本土市场的成功案例成为撬动日本市场的杠杆。
其次,低代码PaaS产品理念,即通过可视化界面拖放定义模型逻辑和参数,自动生成代码,简化软件开发,正好迎合了日本企业对定制化和可控性的重视。软件开发门槛的大幅降低,使企业需求部门的业务专家可以直接参与甚至主导软件的开发和部署过程,实现从购买软件到开发软件的转变,快速实现业务场景的具体需求。在迭代效率和成本投入方面很难与之抗衡。
低码PaaS这个迅速崛起的产品品类,在进入今天的市场曝光之前,早已被业内人士诟病为“儿童玩具”。很难通过稳定的部署和运行来实现复杂的业务场景和业务逻辑。轻量级表单业务已经应用,但由于其便捷性,显示出终端客户直接开发应用程序的潜力。这个进化过程,正是克里斯滕森的代表作《创新者的困境》中所揭示的“颠覆性技术”。“发展法。
以及为特斯拉提供ERP应用的同类厂商,正是在这样的边缘市场之后,他们依次改进了技术,为复杂的商业模式表征、应用集成管理等问题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进入成熟阶段的美国SaaS市场,赢得了大型终端客户的青睐。去年,它能够在日本市场“横行”,也是因为其技术能力远超本土竞争对手(彩博子的低代码PaaS)。
正如用户购买电钻满足钻孔需求一样,终端用户选择低代码开发部署平台,是因为通过这种产品形式更好地满足了他们的信息化管理需求。权威IT咨询机构预测,随着低代码PaaS深入终端市场或承担SaaS开发工作量的迁移,到2024年,65%的应用软件将采用低代码模式开发。
(人人都是开发者的时代即将来临)
参考日本企业软件产品的演进趋势,在SaaS渗透率较低的现状下,国内同样具有自主开发导向的大中型企业可能拥有更高的标准化工具(低代码PaaS),易于使用比 SaaS 模式。验收。
从去年开始,以华为云为代表的公有云巨头开始布局这一领域,而傲泽等独立低代码PaaS厂商也明显感受到了融资和商业环境的变化。据胡白介绍,他们避免了平台巨头的渗透。凭借其技术能力,可以切入传统需要全代码开发的复杂业务场景,并在金融、政务、制造等重点行业获得核心客户。
不管天津计划的实施是否会存在变数,各地推出国资云模式无疑是大势所趋。变化,观察者网团队将一如既往地持续追踪变化,见证“互联网下半场”的沧桑。
来源|科技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