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坚持节能优先,扎实推进石化化工能源效率提升-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即时:坚持节能优先,扎实推进石化化工能源效率提升

2022-08-01

人民网北京7月14日电(王少绍 实习生尹刘宇)近日,为进一步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出台《工业能源效率提升行动计划》 (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发布。 )。

《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坚持制度理念,坚持节能优先原则,统筹推进能效技术改革和能效管理创新,统筹提升能效监管能力和能效服务水平,协调关键用能工艺设备的提升,产品效率和全链条综合能效促进局部单体节能向全过程系统节能转变,为能源提供蓝图石油化工和化工行业的节约和绿色低碳发展。”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孙维山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

《行动计划》有利于促进石化化工行业节能增效

冰箱1级能耗和2级能耗_能耗管理图片_济南能耗管理监测系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十三五”以来,石化行业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提高能效、科技创新、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积极推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的应用,推进节能低碳管理体系建设。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着。

近五年,炼油退出落后产能约6亿吨,尿素、烧碱、聚氯乙烯、电石、硫酸退出落后产能1787万吨、327万吨、269万吨和900万吨。 ,216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利用率由2015年的65.5%提高到2020年的77.2%,成品油完成国四到国六的升级。

同时,通过不断加强先进适用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展节能诊断服务,全行业能效水平显着提升,能源消费增速下降较快。 “十三五”期间@>8%下降到4.9%左右,部分石化、化工企业能效指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石化和化工行业节能降耗挑战与机遇并存。石化和化工行业具有规模大、产业链长、资金和技术密集的特点。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该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在工业部门中位居前列。走在前列,面临着严峻的节能减碳压力,同时在产业耦合、产城融合、数字化协同等方面具有显着的节能潜力,是工业节能的重要主力军改善、减少污染和减少碳排放。”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李淼说。

《行动计划》有助于为行业节能减碳工作指明方向

《行动计划》从节能增效改造、用能设备升级、企业园区综合能效管理、用能结构优化、数字节能增效,基础能力建设。 在孙维山看来,这些举措为石化和化工行业实现能源效率提升目标规划了路径、协调了方法、提出了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深入挖掘行业节能潜力,有序推进技术工艺升级,促进能效水平提升。利用钢铁、焦化企业副产气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推动炼化、煤化工企业构建供需互联、生产设备互联互通的端到端产业链,从而实现节能增效的协同增效。

“基于工业生产和能源利用的特点,利用现代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平台产品偶联烯烃和芳烃等化学品,可以大大提高原子利用率和能源效率。”李淼又补充道。

二是围绕电机、变压器、锅炉等一般用能设备,继续开展提高能效专项行动,加大高效用能设备应用力度,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现有用能设备的节能改造。

第三,针对行业内不同类型的企业和园区,从能效对标、企业能源管理与能效服务、园区能源管理等多维度、全流程的角度,系统化的路径和手段提出提高行业全产业链综合能效水平。 .

四是从原料端、工艺端和终端端提出了促进行业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路径要求。在原材料方面,加快煤炭向清洁燃料、优质原材料和优质材料的转化。在过程侧,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集成系统的开发和运行。在终端,推广电锅炉、电窑、电采暖、高温热泵、大功率电采暖储能锅炉等替代技术和设备,扩大终端用能设备电气化比例。

五是推动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节能增效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企业深化能源管控体系建设,提升能源管理水平数字化节能增效技术;为工业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提供能耗数据采集、跟踪、核算等服务,提升能效管理公共服务能力;探索“工业互联网+能效管理”典型应用场景,推动关键用能设备及流程数字化转型,利用云提升“工业互联网+能效管理”创新能力。

《行动计划》有利于多层次协同推进行业能效提升

《行动计划》提出,为进一步推动石化化工行业能效提升,行业生产企业、专业技术研发和服务机构、相关行业协会和组织要贯彻落实其主要责任担当,发挥协同作用。对此,孙维山建议:

一是工业生产企业要制定符合自身生产过程特点的能效提升改造方案,积极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用能设备能效水平。探索企业用能向绿色、电气化、低碳转型,逐步实施数字能效转型。邀请专业机构定期开展能源审计、节能诊断、能效对标工作。

二是专业技术研发和服务机构要跟踪全球石油和化工行业生产发展趋势,加强与国内外行业企业、高校的交流。围绕制约行业能效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坚克难能耗管理图片,突破生产工艺优化、节能减碳改造、可再生能源利用、数字化等各个环节的重大技术瓶颈。根据各子行业不同的生产工艺和能耗特点,加强专业服务,开展专项节能诊断服务,提高节能诊断服务水平。

三是相关行业协会和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组织开展节能技术的评选和推广,组织专家组提供能源审计、节能诊断、节能减排等专业服务。企业能效对标。进一步完善行业能效标准体系建设,扩大标准覆盖面。利用各类行业会议、展会、网站平台等,以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