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研究院·ESG解码】2022年11月22日研究员:企业研究组
2022-12-04
焦点研究院·ESG解码
发布时间:2022-11-22
研究员:企业研究组
前言:
双碳“1+N”政策体系是决策层为实现双碳目标而制定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路径。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ESG的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期。如何更紧密地匹配“1+N”政策,可以从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维度考虑。
一、双碳“1+N”政策体系基本建立
近日,作为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监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碳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的实施方案》,标志着“双碳”1+N政策体系基本建立。
其中所说的“1+N”政策体系,是指导我国重点领域和行业碳中和实施方案和一系列配套保障措施的文件。“1”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好峰值碳中和工作的意见》,“N”指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计划》。政策文件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分行业和分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简单来说,“1”就是一份顶层设计文档,勾勒出重点,把握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方向和领域;“N”是每个方向和领域的具体行动计划。
二、双碳目标将分三步走,双碳工作有十大重点内容
首先,我们看一下把握我国双碳进程大方向的“1”包括哪些内容。
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准确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好碳峰值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意见》规定了我国双碳工作的主要目标,将目标分为2025年、2030年和2060年三个阶段:
从完成目标的时间来看,距离2025年打下“双碳”基础还有不到3年的时间,时间压力非常大。因此,这也推动了近段时间相关标准体系的出台。
从目标内容看,《意见》不仅注重经济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程度、能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完成双碳目标,也是单位GDP。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森林覆盖率等量化指标。从目标要求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能源利用效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等方面仍需付出更大努力才能实现目标。
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方面,《意见》强调制定能源、钢铁、有色、石化、建材、交通、建筑等行业和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并在同时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方面,制定对能源、钢铁等行业“限制发展”,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及相关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发展”的规定。
对于与房地产业关系最为密切的建筑业,《意见》提出,要提高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具体包括: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转型,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加快优化建筑能源结构。
除了上述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的重视外,《意见》共包含10个重点内容。
三、实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目标,双碳十大行动引领各行业发展
上一节分析了双碳顶层设计文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是“1+N”政策中的“1”。本节讨论“1+N”政策中的“N”包括哪些内容。
简单来说,重点行业的实施政策和各项扶持保障政策可以算作“N”个,其中既有中央对重点行业的指导性文件,也有各省市的规范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计划》。
如前所述,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可谓“时间紧、任务重”。针对这些问题,出台了《行动计划》,其中包括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碳汇能力、能源安全、统计核算、检验评估、金融和金融价格。其他保障政策也得到了规范。
4、房企ESG进入双碳时代,如何契合“1+N”体系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E”维度是ESG建设与双碳工作结合最紧密的,尤其是绿色建筑、光伏、装配式建筑等项目。但“S”维度的产品服务和创新管理、“G”维度的ESG管理与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有着多重联系。下面将探讨房企ESG发展如何向双碳“1+N”政策靠拢,为房企提前进入这些业务提出建议。
1、环境(E)维度下:
2022年7月,《城乡建设碳达峰实施方案》发布。该文件是建筑行业在双碳领域的指导性文件。从《建议》中,分众研究院总结出以下房地产企业应关注和发展的领域:
(一)少数房企达到绿色建筑认证标准,总体仍有提升空间
《方案》提到,要全面提升绿色低碳建筑水平。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星级绿色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新建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公共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均达到30%以上。比一颗星。
从各家房企发布的ESG年报来看,少数房企的新建建筑实现了100%的绿色星级评级,如中国金茂、禹州集团等。然而,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只能实现星级绿色建筑,占绿色星级建筑的30%以上。从数据来看,龙头房企在绿色建筑认证申请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二)部分房企进军光伏行业,商业地产成为“试验田”
《方案》提到,到2025年,新建厂房和公共建筑光伏覆盖率达到50%,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
目前,不少房企跨界布局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目前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是房地产企业和能源企业共同投资建设能源投资管理平台,将分布式光伏电站等业务应用到各自的业务中。在房地产项目中。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商业地产单位用电量较高,商业用电价格也较高。推进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可以有效为房地产企业节约能源成本。而将商业建筑作为光伏试点项目,有利于提升资产价值,在政策支持下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
(三)装配式建筑存在的问题,房地产企业应如何应对
《方案》提到,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将占当年城市新建建筑的40%。住建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将达到7.4亿平方米,占新建建筑的比重为24.5%,距离40%的目标。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装配式建筑项目不仅可以提高施工效率,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污染,节约资源,降低成本。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可实现节能70%、节水50%,劳动效率可提高3倍以上。同时,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基本为零,成功地将建设项目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有效促进了施工“双碳”工作。
但是,装配式项目还存在以下问题: 1、此类项目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加上PC构件生产成本高、运输成本高,房地产企业对预制项目不熟悉,导致项目中协调沟通成本高等问题。,也容易耽误工期。2、产品标准化门槛较高。对于单一的房地产公司来说,可能无法保证产量达到一定规模。3、这项技术对房地产企业来说技术上还是有难度的,贸然施工未必能保证产品安全。
这些问题迫使房地产企业在设计上实现标准化,在生产上与专业建筑公司合作,实现工业化生产以降低成本,同时弥补自身在这方面经验的不足。
2. 在社会(S)维度下:
房地产企业在响应双碳工作要求的同时,做好绿色建筑项目,同时也鼓励企业在创新技术上取得进步,恰逢绿色低碳。 “1+N”政策下的碳技术创新。
在双碳目标、疫情反复和行业低迷的多重刺激下,房地产企业面临绿色低碳转型的迫切需要,需要稳步推进保楼交付工作,但同时现金流也存在一定压力。此时,提升产品建设的科技实力,建设超低能耗建筑,成为房地产企业的最佳选择。
(一)推动创新绿色建筑,满足房企转型需求
当前,建筑业传统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国内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房企也意识到产品服务需要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房企对建材、施工技术、建筑系统、物业服务运营体系等进行多维度、多角度的升级,符合自身需求,也促使房企布局绿色低碳项目。
(二)超低能耗建筑不仅是“保底建筑”,还能让企业产品脱颖而出
此外,超低能耗建筑不仅可以帮助房企降本增效,巩固交付质量和效率,还可以降低购房者购房后的生活成本,让产品脱颖而出。超低能耗被动式建筑的基本原理是热量增益和热量损失之间的平衡。据测算,超低能耗建筑的室内温度可长期保持在20-26度,湿度30-60%。享受自然空气带来的冬暖夏凉,从而节省一定的采暖和制冷费用。有效降低生活成本,也能让房企有机会脱颖而出。
(三)政策支持可解决企业当前资金周转压力巨大
最后,关于资金问题,近年来,国家出台了支持超低能耗建筑建设的相关政策,从奖励、补贴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例如,北京市住建委出台政策,按照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0%,安排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用于老厂房改造和配套基础设施改造。工业园区项目。改造范围包括建筑节能低碳改造等方面。在房企经营现金流普遍紧张的现阶段,
3. 在治理(G)维度下:
在双碳“1+N”政策体系中,专门提到了组织管理的要求。今年以来,我国对央企ESG管理要求逐步规范、严格。
今年5月开始,国资委针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提出多项ESG相关部署,包括推动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披露相关专项报告“全覆盖”。8月商业能耗管理,国资委开展央企上市公司ESG培训班。一时间,央企成为ESG发展的排头兵,分众研究院也对其意义进行了阐释(ESG解码|ESG已成为央企的“必修课”,将重点关注这三个方面)。
从龙头房企尤其是央企的表现来看,绝大多数企业都成立了“双碳集团”或“ESG管委会”等机构,建立自上而下的ESG管理组织架构,推动全面贯彻落实退出企业的 ESG 工作。从房地产企业披露的ESG年报数据来看,超过75%的房地产企业建立了ESG管理框架。
ESG管理框架保障推进ESG重点领域工作的战略方向、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推动ESG工作融入经营管理,助力房地产企业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房地产企业自身组织体系的成功将成为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整个行业、地方乃至全国最终实现双碳目标。
结论:
房地产企业ESG管理由来已久。在探索的过程中,偏差和错误在所难免。双碳“1+N”政策体系的出台,很好地引导了房地产企业在绿色建筑和创新发展方面的工作,也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和补贴。尚未涉足或刚刚涉足上述领域的房地产企业,可以借鉴行业的成功经验;而已有成熟经验的房地产企业,也可以在ESG建设中查漏补缺,追求完美。
与2020年相比,2021年重点企业钢材产量下降0.23%,能源消耗总量下降1.43%,表明行业节能取得较大进展;2021年吨钢综合能耗550.43千克标准煤,同比上调0.22千克标准煤;可比能源消费量486.55千克标准煤,比2020年下降0.79%;2021年我国重点企业钢铁比为0.8745,比2020年下降0.0131,是吨钢综合能耗增加的重要原因。
2021年钢协会员单位各工序能耗
从表1可以看出,2021年与2020年相比,钢铁协会会员单位吨钢综合能耗,烧结、球团、炼铁、焦化、高炉、电高炉和钢材加工全面增长,但部分钢铁企业部分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部分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吨钢耗淡水达2.44立方米),吨钢耗淡水量下降48台,25家企业耗淡水量低于2立方米每吨钢材。
2021年钢协会员单位重点工序能耗状况
烧结过程能耗现状。
2021年钢铁协会会员单位烧结工序能耗48.50千克标准煤/吨,比2020年提高0.36%。
2021年烧结工序能耗较低的企业有:太钢40.36千克标准煤/吨、广西盛隆38.48千克标准煤/吨等,但公司与最高能耗达到56.26千克标准煤/吨。
据统计,能耗下降幅度较大的企业有:建龙下降18.76千克标准煤/吨,三明下降7.43千克标准煤/吨等。
在烧结过程的能源消耗中,固体燃料消耗约占80%,电力约占13%,点火燃料消耗约占6.5%,其他约占0.5%。因此,降低固体燃料消耗是烧结节能工作的重点,同时提高烧结过程余热的回收利用。
2021年钢铁协会会员单位烧结固体燃料消耗量为51.86公斤/吨,比2020年降低0.66公斤/吨。固体燃料消耗量较低的企业有:达州42.391公斤/吨,敬业43.174公斤/吨等
部分企业固体燃料消耗低的原因是:高炉粉尘和轧钢氧化铁皮的加入可促进烧结固体燃料消耗降低,采取热风烧结、烧结余热等措施促进烧结过程的恢复。能源消耗减少。
焦化过程能耗现状。
2021年钢铁协会成员单位焦化工序能耗105.55千克标准煤/吨,比2020年提高2.75千克标准煤/吨。焦化能耗指标较好的企业有:新余74.76千克标准煤/吨、鞍钢76.67千克标准煤/吨等。
减量较多的企业有:北京建龙减产90.30千克标准煤/吨,三明减产44.35千克标准煤/吨等。
炼焦过程能耗中除煤炭消耗外,焦炉或高炉煤气消耗最多,约占能源消耗的10%。焦化过程的能耗与焦炉生产的煤气消耗量、焦化时间、热力系统的稳定性有关,企业间在这方面差别不大。
焦炉提升管煤气余热的显热仅次于干熄焦回收的能量(占焦化过程所用能量的37%),其利用技术仍在不断完善中。部分企业在焦炉建设了焦炉提升管煤气余热装置,相关技术进入推广阶段。
造粒过程的能耗越来越大。
2021年钢铁协会会员单位球团工序能耗为25.23千克标准煤/吨,比2020年提高3.04%。球团工序能耗较低的企业是:中信泰富15.29千克标准煤/吨、包钢18.36千克标准煤/吨等。
能耗下降幅度较大的企业有:北京建龙下降15.97千克标准煤/吨、安阳钢铁下降6.2千克标准煤/吨等。
2021年钢铁协会会员单位炼铁工序能耗下降。
2021年重点企业炼铁工序能耗387.94千克标准煤/吨,比2020年同期提高0.48千克标准煤/吨。据统计,炼铁工序能耗下降的单位有40家,降幅较大的企业有:建龙降低175.58千克标准煤/吨,新兴铸管降低34.67千克标准煤/吨等。炼铁过程能耗低的企业有:广东阳春324.6千克标准煤/吨。吨、沙钢358.61千克标煤/吨等
重点企业炼铁工序能耗387.94千克标准煤/吨,比2020年增加0.48千克标准煤/吨(炼铁燃料比提高1.49千克/吨)。
炼铁过程能耗降幅较大的企业有:唐山文峰降低35.50千克标煤/吨等。
目前,企业间炼铁过程能耗统计存在较大误差。燃料比例数据占炼铁过程能耗的84%,焦炭比例约占炼铁过程能耗数据的60%,煤比例约占17%,煤气消耗约占12%,高炉鼓风约占5%。高炉炼铁所需热量78%来自炭燃烧,19%由热风提供,3%为炉料化学热。因此,燃料比的变化对工艺能耗的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热风温度对能耗的影响也较大。
目前,我国高炉炼铁各项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最大的差距是热风温度低,相差80℃~100℃;二是进入高炉的铁矿石品位低,炼铁炉料质量低等。炼铁企业应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唐山发电厂能耗管理系统,推进高炉工艺节能减排。
转炉过程能耗降低。
2021年钢铁协会会员单位转炉工序能耗为-15.32千克标准煤/吨,比2020年下降3.94千克标准煤/吨。
转炉工序能耗值较低的企业有:平钢-35.15千克标准煤/吨、沙钢-32.51千克标准煤/吨.
转炉工序能耗下降幅度较大的企业有:湘潭下降17.69千克标准煤/吨、西林下降11.49千克标准煤/吨等。
转炉生产中的燃气消耗占其总能耗的42%,电力和氧气各占20%左右。减少这些消耗可以节省能源。在转炉能量回收中,蒸汽约占20%,气体回收约占80%。提高气体回收量可以实现转炉过程的负能耗值。一般情况下,每吨煤气回收量大于100立方米、蒸汽回收量大于80千克每吨的企业,转炉工艺能耗值可实现为负能炼钢。
2021年钢铁协会会员单位转炉煤气回收量118.48立方米/吨,比2020年增加2.31立方米/吨,是转炉能耗下降的主要原因过程是提高炼钢生产中废钢的使用比例。
2021年重点钢铁企业转炉煤气回收量增加:鞍钢回收222.46立方米/吨,德龙回收163.32立方米/吨等。
2021年转炉煤气回收量增幅较大的企业有:西林增加42.74立方米/吨,达州增加37.71立方米/吨等。
核定某企业转炉炼钢能耗时,不仅要看回收的煤气量,还要看煤气的热值,做到对标科学。企业对转炉能耗进行对标时,要看回收气体的量和气体的热值(希望在/m3左右);如果回收的蒸汽量很大,则必须燃烧更多的转炉煤气。因此,有必要对转炉过程的能耗对标进行综合分析。
电炉工艺能耗全面降低。
电炉工艺能耗包括电炉冶炼能耗、电炉电耗、电炉精炼能耗、电炉精炼电耗和连铸能耗;他们2021年的数据分别是42.22千瓦时/吨(+15.89千瓦时/吨)、213.12千瓦时/吨(-10.73千瓦时/吨)、18.65千瓦时/吨(-12.75千瓦时/吨)、80.60千瓦时/吨(-0.58千瓦时) /吨)和10.15千克标准煤/吨(+5.87千克标煤/吨);括号内为2021年和2020年数据的变化值。以上数据表明,钢铁协会会员企业电炉系统能耗全面下降,是我国电炉生产技术全面变革的体现。
2021年钢铁协会会员单位电炉工序能耗53.55千克标准煤/吨,比2020年提高0.92千克标准煤/吨。电炉工艺有:盐城联新19.78千克标准煤/吨、新余27.26千克标准煤/吨等。
电炉工序能耗下降幅度较大的企业有:东北特钢下降45.00千克标准煤/吨,兴诚下降19.99千克标准煤/吨。
用电量约占电炉工艺总能耗的60%,节电是电炉工艺节能工作的主要内容。电炉企业也采取了一系列节能措施(提高铁水比重、预热废钢、吹氧、喷碳、余热回收等),对降低我厂能耗起到了积极作用。国的电炉工艺。
大型电炉和超大功率电炉节能效果好。各企业电炉工艺铁水使用比例存在较大差距。
钢铁加工过程能耗现状。
2021年钢铁协会会员单位钢材加工工序能耗52.37千克标准煤/吨,比2020年下降0.29千克标准煤/吨。钢材加工深度我国部分大型钢铁企业持续增产,导致钢材加工过程能耗发生较大变化。
2021年钢铁协会会员单位各类轧钢工序平均能耗见表2(冷轧窄带项目数据缺失)。
从表2可以看出,热轧中型、热轧小型、线材、热轧宽带钢、热轧窄带无缝和涂层7种工艺的能耗有与2019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表明钢铁加工节能深度有所提升。
2021年钢协会员单位结构节能情况
钢铁协会会员单位连铸率下降。
2021年钢铁协会会员单位连铸率97.86%,比2020年下降0.29个百分点;减少1.822%;每小时产量188.006吨/小时,比2020年提高1.016吨/小时。2021年转炉连铸工艺综合能耗增加0.04%,其中电炉连铸能耗增加增加 0.56%。
钢铁协会会员单位高炉喷煤比例有所提高。
2021年钢铁协会会员单位高炉焦比为355.48公斤/吨,比2019年降低1.05公斤/吨;炼铁技术的发展方向。
钢铁协会成员使用的废钢量增加。
2021年钢铁协会会员单位转炉废钢用量增加27.11%,冶炼时间减少0.78%,降低转炉工序能耗3.94% .
颗粒的比例得到了改善。
2021年我国高炉炼铁炉料中球团矿占比将提高(我国球团产能已达2.5亿吨/年,2021年钢铁协会成员企业生产球团矿14183.9万吨,比2020年增长8.26%),由于球团矿成本高于烧结矿,导致炼铁生产成本增加,高炉被迫降低球团矿比例,个别球团厂减产或减产停产(8000万吨产能清空)。但需要指出的是,行业球团矿铁品位比烧结矿高8%左右,2021年球团矿工艺能耗为23%。比烧结法低/ton。能源消耗的降低也有利于环境保护(烧结过程中的污染物比球团排放量多1/3,环境治理的投资和运行成本高,成本也高)。提高球团矿比例是高炉炼铁技术的发展方向,应大力改进。
降低了轧钢加热炉的燃料消耗。
轧钢加热炉(采用蓄热式燃烧技术)燃料消耗降低,部分企业热送热装温度(500℃~800℃)和热装率(60%以上)均有改善增加。成员单位轧制工序能耗降低0.29%。部分企业轧钢加热炉烟气余热也得到回收。
转炉煤气回收利用水平有所提高。
2021年钢铁协会会员企业转炉煤气回收利用增加,有利于企业综合节能。高炉和焦炉煤气利用率下降,不利于节能(见表3)。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 王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