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惊心!全国学校水电消耗普遍逐年增加,增幅(组图)-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触目惊心!全国学校水电消耗普遍逐年增加,增幅(组图)

2022-12-14

震撼!全国学校用水、用电普遍逐年增加,增幅普遍在20%左右。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中,学校能源管理问题引起了教育界代表的强烈关注。江西某高校代表朱友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绿色校园能耗管理系统报价,节约型校园建设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 目前,巨大的能源账单正在严重增加

学校的经济负担。

以西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赵守国为首的课题组近日对陕西省十余所高校的能源消耗情况进行了跟踪研究。一项极其紧迫的任务。

能源消耗激增在高校普遍存在。为调查高校能源问题,陕西能源管理专家对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10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58%的学生认为“他们学校的能源管理状况”为“一般”,而30%的学生选择“差”和“很差”。在“请评价贵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以及科学手段高效利用土地”的回答中,几乎没有同学选择“非常高效”或“高效”;相反,学生们选择了“差”和“很差”。”学生占52%。在对学校节能状况的综合评价中,8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不能称为节能学校。在“学校节能综合评价”问题的回答中节能系统建设",

在对学校的调研中,专家们分别设置了“是否通过能源管理降低办学成本”、“是否建立了能源使用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是否推广用水——节约设备用具”、“是否推广绿色照明和智能控制”、“是否强调节能新技术的应用”、“学校是否重视资源的循环利用”等六个问题。在调查中,专家学者也确实发现了一些学校在能源管理方面的努力和积极尝试。比如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推广使用节能灯,智能节水龙头、卫浴插卡。然而,受访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时,6个问题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有的甚至只有20%。

专家指出,高校能源管理与师生意识的巨大反差表明,高校能源管理的广度和深度还存在明显不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随着调查的深入,高校能源负担加重的原因已经远远超出了专家最初的估计。用水方面,主要问题是水资源浪费严重,如没有水表、水龙头漏水无人修、节水设备使用较少、用水不限等。用电方面消费方面,主要问题包括校园路灯和教室的浪费,开灯时间不合理,教室里没有人的时候灯和风扇还开着,宿舍用电有定额,但没有低于配额的奖励等。等等。在用气方面,主要问题是冬天暖气不够热,还有一个不合理的现象,就是白天上课的时候宿舍有暖气,晚上12点就停暖气了。教室方面,主要问题包括设施设备老化、问题频发、不定期检查、维修不及时等。实验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设备不足、陈旧;机房闲置的机器不关电源,很多机器坏了就修不好;由于缺乏节水节电意识,存在实验室利用率低的问题。学生食堂方面,主要问题是浪费严重;废物回收利用不够;有同学指出食堂的广告电视有浪费。

三大原因导致高校能源问题

“实际上,学校管理层、师生的节能意识,以及相关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建立和落实,对能源管理来说非常重要。节能最大的障碍在于节能意识淡漠,最大的浪费的漏洞在于细节管理的疏忽 各种浪费都与制度不完善、管理不严、责任不落实、责任不落实有关。爱是可以失去的东西。在脚之间。” 赵守国说道。

陕西省能源问题专家在《高校能源管理问题根源分析》报告中指出,高校能源问题的根源可归纳为三个方面:观念不明、不完善制度和执行不力;思想认识、制度建设和执行三个环节脱节。

目前,很多学校对能源管理的意义、现状和问题重视不够。很多学校的高层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能源管理是学校应该而且必须重视的重大问题,更没有意识到加强能源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果最高管理层持有这种态度,学校几乎不可能全面实施建设节能学校的活动,也不会认真研究现行能源管理体系的弊端,更不会认真分析造成浪费的原因问题,更不用说想办法解决浪费问题了。

在很多学校,师生普遍存在节能观念落后、危机意识不够、认识不够、认识不清的现象。在很多人看来,能源管理只是后勤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要使用节约的方法,不要理会各种浪费。

专家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另一个根源在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完善。调查显示,一方面,不少学校虽然提出了节能理念,但没有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表现为制度缺失、制度不细、不能落实。落实,制度未明确责任人职责。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是能源管理有效实施的基础。没有制度的保障,能源管理充其量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另一方面,调查显示,不计费或不按量计费的学校能源浪费现象严重。例如,许多学校集体供电和供水,造成电和水的浪费。许多学校根本没有任何节约能源的动机。学校能源管理与其他管理问题相同。既需要制度建设,也需要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师生节约能源,必须建立激励机制,让师生和各部门从节能中获得能量。体力和物质奖励。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缺一不可,是学校能源管理的基础和保障条件。既需要制度建设,也需要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师生节约能源,必须建立激励机制,让师生和各部门从节能中获得能量。体力和物质奖励。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缺一不可,是学校能源管理的基础和保障条件。既需要制度建设,也需要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师生节约能源,必须建立激励机制,让师生和各部门从节能中获得能量。体力和物质奖励。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缺一不可,是学校能源管理的基础和保障条件。

《高校能源管理问题根源分析报告》显示,不守法、不守制度、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在不少学校普遍存在,规章制度与制度脱节严重。具体实现链接。一方面,超过一半的学校制定了能源管理规章制度,但在日常管理中,经常发现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确、不敬业、不关心。由于不能及时查看和了解各种设施设备的运行状况,很多问题拖延了很长时间才得以解决。这种因维修不及时造成的浪费,在所有学校几乎随处可见。另一方面,

寻找解决高校能源危机的良方

“高校节能非常重要,潜力巨大。” 赵守国分析说,在工业生产方面,能源消耗有非常明确的指标,可以用一个统一的指标来考核某个工厂的能源消耗水平——用万万标准煤来考核。单位 GDP 能耗,但学校节能考核较为复杂。但从世界上一些学校能源管理的成功经验来看,节能潜力巨大。

在回答“国外是如何控制校园能耗”的问题时,专家们向记者提供了一条信息。成本是学校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成本虽然在整体预算中所占比例较低,但在学校能够管理的成本支出中却占据了非常高的比重。例如,学校可以控制 16% 的成本是能源成本,能源成本管理可以成为预算紧张时减少浪费的重要途径。” 专家查看了10所调查高校的水、电、暖费用支出情况,发现这三项支出均大于美国学校16%的约束。

专家指出,解决高校能源危机应从政策引导、加强考核、开展节约教育、探索能源管理新模式、应用节能新技术等五个方面入手。

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十分重要,学校能源管理是全社会节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是否提倡储蓄观念,政府是否对储蓄做出政策引导,对学校的影响是深远的。例如在韩国,规定公共机构使用节能产品是“强制性的”,规定在建造50个以上公共住宅时,必须统一配备高效节能灯。安装和使用。

在加强学校能源管理现状评价方面,虽然每个学校都有其特殊性,但提高能源管理效率必须建立在对能源管理现状评价的基础上。只有客观、详细地评价学校现有能源设备设施的运行情况,才有可能发现学校能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也才有可能提出可操作的改进措施。

通过对国内外节能推广经验的研究,专家指出,节能教育对学校能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学校师生是能源的使用者,他们最了解能源的用途,因此通过加强能源节约教育,不仅可以让广大师生逐渐养成节约的好习惯,还可以使他们成为能源管理的监督者。不少学校存在设施设备损坏后无法及时修复的问题。这种浪费非常隐蔽,但浪费量巨大。如果能有效地开展节约教育,尽量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将为学校节省大量资金。资源。

探索能源管理新模式。许多学校在提高能源管理效率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成本。无论是修复和维护损坏的设备,还是用新技术更换原有的耗能设备,所有学校都面临资金紧张的困境。为此,一些学校积极探索新的能源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采用节能新技术。改造学校各类能源设备设施,采用新技术,推广节能设备,是学校提高能源管理效率的重要举措。

">

2.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的盲目发展。采取有力措施,对高耗能、高排放、低排放项目实施存量管理、分类处置和动态监测。全面排查在建和竣工投产项目。对能效水平低于省相应行业控制目标的,按有关规定停工整顿,尽可能提高能效水平,力争全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等级。根据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产能置换、“三线一单”、节能审查等要求,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等,严格筛选不符合要求的拟建项目。对符合审批程序要求的,对应行业产能饱和的,按照“减量替代”的原则进行产能减量;对应产业产能尚未饱和的,按照省布局和核准备案的要求,采用国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门槛;对应行业属于高耗能新兴行业的,支持引导企业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深入挖掘节能潜力已建成投产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通过转型升级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加强节能诊断和产能过剩分析预警,强化窗口指导,坚决拿下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牵头,人民银行贵阳市中心支行、省市场监管局、贵州银保监局,

3.培育发展低碳新兴产业。依托生态环境、数据资源和军工科技优势,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重点,积极发展健康医药、大数据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低碳新兴产业环境保护,打造工业高质量增长的主引擎是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产业和企业。继续做好“贵州好药”,大力发展化学药和生物药,加快扩大保健品和医疗器械产业规模。着力打造三大领先的数据中心产业集群,智能终端、数据应用,加快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链和产品层次升级,打造国家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围绕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积极发展电机装备,培育发展智能装备和特色装备,建设国家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和应用基地。依托瓮安-福全千亿级园区和磷化工优势,加快发展磷酸铁、磷酸铁锂等电池新材料,建设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推动质量提升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增加,推动节能燃油车结构调整布局智能网联汽车。着力突破能源高效利用和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锂电池回收、汽车拆解等循环产业,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专用装备. 到2025年,保健医药、大数据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560亿元、3500亿元、2000亿元、800亿元,增加到76个到2030年1亿元、420亿元、1亿元、3000亿元、2000亿元。

4.做大做强城镇特色产业。深入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实施城镇化推进行动,加快经济和人口向城镇化地区高效集聚,提升城镇经济发展能级,引导城镇特色产业节约、集约、绿色发展。加快发展城市服务经济,大力促进城市现代物流、金融商贸、健康养老、会展服务等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城市消费经济,培育消费新业态,打造消费新场景,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着力发展城镇创新经济,加快新型建筑绿色建材、城市更新等关键技术研究和集成示范应用,支持城市高新区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 ——科技型企业,建设更多“双创”基地。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路径,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升级。到2025年,县城和市(州)政府所在地中心城区经济总量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左右,到2030年提高到70%左右。(省发改委牵头,

5.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强化绿色导向,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林产业和林下经济,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省。做大做强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毛竹、油茶、花椒、皂甙、仙人掌、核桃、木本中药材、猕猴桃等特色林业和林业菌类、林药、林禽、林蜂、森林蔬菜等林下经济,提高市场化、标准化、规模化、重要农产品品牌建设。深入实施农业绿色生产行动,加快农业减投入、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生态化。继续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广有机肥代化肥。优先采用生态调控、免疫诱导、生物防治、理化诱导、化学拌种等技术措施,实施科学安全用药。发展高效节水、节肥、节能、节地农业。到 2025 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不低于43%,畜禽粪便资源综合利用率不低于80%;污水资源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局、省科技厅按职责分工负责)污水资源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局、省科技厅按职责分工负责)污水资源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局、省科技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6.加快发展现代绿色服务业。坚持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服务产业链各个环节,探索开展近零碳排放和零碳排放景区、物流、餐饮、数据等服务业试点示范中心,全面提升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积极发展绿色旅游,加大绿色旅游产品开发供给贵州做能耗管理,因地制宜开发各类生态旅游产品,鼓励旅游景区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打造“纯电动景区”,争创全域旅游示范省;加快发展绿色物流业,积极发展绿色物流新技术和手段,支持建设标准化托盘使用和回收共享体系,建设物流标准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高贵州物流云等信息平台覆盖率。大力发展绿色大数据服务产业,加快大中型数据中心和网络机房绿色建设改造,构建绿色运维体系。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深入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积极推进省级绿色金融创新发展试点县建设,积极打造绿色金融与十大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壮大绿色金融服务,为绿色低碳发展赋能。推动会展业绿色发展,研究制定行业相关绿色标准,引导在物流运输、设计施工、展览展示、会议活动、观众组织等各个环节全面贯彻绿色低碳理念等,促进展览设施的循环利用;推动住宿业和餐饮业绿色发展,建立长效节约机制,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提倡非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到2025年,A级旅游景区观光车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80%,标准化物流车使用率达到30%以上,新建大超能效值(PUE) -大型数据中心将达到13个;到2030年,A级旅游景区观光车清洁能源利用率提高到100%,标准化物流车使用率提高到40%以上,新建大、超大数据能效中心已达到12%。(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商务厅、

(四)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

适应深入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以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为重点,以提高建筑能效和优化建筑能源结构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乡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确保建筑业尽快实现碳排放达峰。

1.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统筹全省生态、生产、生活要素,优化城乡空间格局,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城乡存量建设用地利用。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增强城乡气候韧性,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推广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工业副产石膏(磷石膏、脱硫石膏)建材、新型墙体材料、保温材料、建筑节能玻璃、陶瓷砖等绿色低碳建材、绿色施工、绿色施工方法,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推进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推动建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制定房屋拆迁管理办法,杜绝大拆大建。建设绿色城镇和绿色社区。(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促进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推动建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制定房屋拆迁管理办法,杜绝大拆大建。建设绿色城镇和绿色社区。(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促进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推动建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制定房屋拆迁管理办法,杜绝大拆大建。建设绿色城镇和绿色社区。(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杜绝大拆大建。建设绿色城镇和绿色社区。(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杜绝大拆大建。建设绿色城镇和绿色社区。(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快提高建筑节能效率。推动完善新建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绿色低碳标准,逐步将超低能耗建筑基本要求纳入工程建设强制性规范。加强适用于不同建筑类型的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和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完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相关标准体系,加快既有住宅、公共建筑和市政老旧基础设施节能减碳改造。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推进热能计量检定能力建设,加快推进热能计量收费和合同能源管理,逐步开展公共建筑能耗定额管理。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办事局按分工负责职责)加快推进热计量收费和合同能源管理,逐步开展公共建筑能耗定额管理。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办事局按分工负责职责)加快推进热计量收费和合同能源管理,逐步开展公共建筑能耗定额管理。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办事局按分工负责职责)

3.大力优化建筑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推动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科学引导清洁供热,加快工业余热供热规模化应用,积极稳妥开展核能供热示范,根据当地情况推广太阳能、热泵、地热能等清洁低碳供热条件。提高建筑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加快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灵活用电为一体的“光储直联灵活”建筑。到 2025 年,城市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事业单位和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覆盖面进一步提高。(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能源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办公厅、省科技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科技厅生态环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能耗管理监测系统_贵州做能耗管理_济南能耗管理监测系统

4.推进农村建设和能源利用低碳转型。推进绿色农舍建设,加快农舍节能改造。发展节能低碳农业大棚。引导农村不断减少使用劣质煤、秸秆、薪柴等传统能源,鼓励使用适合地方特点和农民需求的清洁能源。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积极推广节能环保灶具、电动农用车、节能环保农机渔船,推动农民生活照明绿色低碳转型,烹饪、加热和冷却以及生产操作。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高农村能源电气化水平,促进城乡电力公共服务均等化。(省农业农村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能源局、省林业局、贵州电网公司等负责职责分工)

(五)交通绿色低碳升级行动

深入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方式,构建便捷高效、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体系,确保全省碳排放量增长交通板块维持在合理区间。

1.推进交通运输装备低碳改造。积极拓展电力、天然气、氢能、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清洁新能源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推广城市公交、巡航出租车、网约车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应用;在城市物流配送、物流园区、枢纽站等区域,优先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及作业机械;鼓励和引导重型货车使用清洁新能源。提高铁路系统电气化水平。因地制宜在湖泊库区推广应用纯电动游轮。推进港口节能和清洁能源利用,加快现有码头按需有序建设岸电设施,同步规划设计建设新码头岸基供电设施,引导现有船舶加快供电接收设施,提高岸电设施利用比例。提高机场运行电气化、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新更新型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动力营运车船比例达到25%左右,营运车船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4个百分点左右;以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为动力的营运车船比例将达到40%左右,

2.构建绿色高效的交通体系。发展智能交通,促进不同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和有效衔接,减少空载率和不合理的客货周转。充分发挥铁路、水运在大宗货物长途运输中的骨干作用,增加铁路、水运货运量,加快完善铁路货车衔接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线。抓住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依托铁路物流基地、公路口岸、内河口岸等,推进多式联运和干支衔接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 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支持贵阳铁路货场改造、镇远无水港等项目,以及集装箱运输、全程冷链运输、电商班列等领域申请国家多式联运交通示范工程。全面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发展,推广统一配送、集中配送、联合配送、夜间配送等集约化组织方式,提高城市配送效率;完善农村配送物流体系,鼓励农村电子商务、邮政快递、物流设施资源共建共享,配送网点多功能化。全面推进和深入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构建多元化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加强轨道交通、快速公交(BRT)、常规公交等多层次出行体系衔接,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建设慢行交通系统,积极引导公众积极选择绿色低碳交通方式。到2025年,各市(州)中心城市公交机动化出行比例平均达到45%以上,贵阳市、遵义市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60%以上; 到2030年,各市(州)中心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平均提高到50%以上,贵阳市、遵义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新增市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断提高。(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商务厅、省邮政局、省交通厅成都铁路局贵阳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新增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断提高。(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商务厅、省邮政局、省交通厅成都铁路局贵阳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新增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断提高。(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商务厅、省邮政局、省交通厅成都铁路局贵阳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积极应用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全面实施高速公路标准化建设,积极落实新建、扩建道路绿色道路建设要求,推进依托绿色道路的绿色服务区建设和运营,鼓励等领域发展。作为道路服务区和收费站屋顶。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开展风光互补电源改造试点。推进绿色港口和航道建设,加快港口建筑和设施设备节能改造,在港口码头和港区堆场推广使用LED灯替代传统高压钠灯。加快高速公路服务区、汽车站、停车场、客货运枢纽等充电桩、充电站、加气站等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创建一批零碳低碳枢纽和服务区试点示范。到2025年,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到 2030 年,民用运输机场车辆设备(民航特种车辆设备除外)力争全面实现电气化。(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能源局、民航贵州监管局、成都铁路局贵阳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 循环经济有助于减少碳排放

抓住资源利用源头,着力打造资源型循环经济升级版,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降低资源消耗和减碳的协同效应。

1.促进工业园区循环发展。以提高资源产出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为目标,优化全省工业园区空间布局,开展园区循环改造,深化秀业园区、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工业园区循环转型示范试点建设等,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工业资源型循环经济,全面推进工业园区和企业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技术集约化,全面提升工艺技术水平和节能低碳绩效。搭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平台,加强园区物质流、能源流、信息流的智能化管理。创建多个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到2025年,70%的省级以上园区实施循环改造,到2030年实现全覆盖。(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商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能耗管理监测系统_济南能耗管理监测系统_贵州做能耗管理

2.加强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提高磷石膏、煤矸石综合利用水平,加强赤泥、电解锰渣综合利用技术研发。积极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再利用。加强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推进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废钢材、电子废弃物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大力培育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深化铜仁市(松桃县大隆经济开发区)、兴义市工业园区、和平经济开发区等国家级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和清镇经济开发区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打造资源综合利用示范标杆。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到2025年,大宗固体废物年利用量达到9000万吨左右;到2030年,将增加到11亿吨左右。(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技术等

3.完善资源回收体系。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推进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合一”,推广“互联网+”回收新模式,尽可能推进再生资源收集。推动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展,高水平开发利用“城市矿产”,促进再生资源标准化、规模化、清洁化利用。推进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兴产业废弃物梯级利用和标准化回收利用,加快镍、钴、锰资源和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项目的建设。推动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特种装备等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资源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到2025年,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九大再生资源回收量达到200万吨;到2030年,将增加到250万吨。(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

4.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面实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整治过度包装,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推进以焚烧发电为主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建设,降低垃圾填埋比例。加快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逐步实现城市餐厨垃圾处理能力全覆盖。完善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系统,因地制宜推广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促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基本实现初级生活垃圾零填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县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99%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0%。

(七)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碳大峰碳中和工作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创新能力,力争在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碳大丰的碳中和。

1.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制定科技支撑碳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实施碳峰碳中和相关领域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实行“挂单挂帅”制度,继续推进绿色低碳与岩溶碳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将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研究成果纳入高校、科研单位、国有企业相关绩效考核。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立足自身产业转型发展实际需要,承担绿色低碳科技重大专项,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双一流”高校的创新合作。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管局、省厅教育之中,

2.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积极争取相关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我省部署碳峰碳中和。依托贵州科学城和华西大学城联动发展,打造全省绿色科技集聚地和输出中心。创建一批省级绿色低碳产业技术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合作,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打造国家级绿色低碳产业创新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加快新能源、储能、氢能、碳减排、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等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打造一批绿色低碳领域的现代产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着力打造国家级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3.加强应用基础研究。聚焦煤矿绿色智能发展、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新型电力系统、节能减排、氢能、储能、动力电池、二氧化碳等重点领域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深化应用基础研究,实现应用成本大幅降低,力争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和装备方面取得突破。深入研究岩溶地貌特征下的岩溶碳汇潜力,继续开展岩溶碳汇调查与监测,积极开展大规模二氧化碳捕集,岩溶地质捕集利用与封存和先进适用的碳汇方法,加快突破关键基础技术,持续提升岩溶碳汇能力。(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气象局、省能源厅各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集中力量在复杂大电网、大容量风电、高效光伏、大容量电化学储能、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领域的安全稳定运行与控制和存储等关键技术,加快攻克碳纤维、气凝胶、特种钢等基础材料和关键零部件、软件等技术短板。开展“省外研发+贵州转化”试点,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广先进成熟的绿色低碳技术和人为干预增加岩溶碳汇技术,开展相关技术示范应用。建设全过程、一体化、规模化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示范工程。加快智能储能集成技术与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动氢能在工业、交通、城市建设等领域规模化应用。(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

5.加快全省低碳数据“一张网”建设。发挥数字经济和能源资源禀赋优势,整合全省企业、行业、领域、区域等各级碳排放数据,打造“多数据源、垂直“横向连接、高效协同、闭环治理”,数字智能平台以数字化手段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和工作机制重塑,形成行业“碳监测”、企业“碳足迹”精准定位的全面实现,政企联合实施“碳激励”,全面深化智慧“碳应用”全链条闭环管理。引导和约束地方按照碳承载能力规划产业发展,加强碳生产力布局,实现“数字智能”控碳。(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大数据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能源局、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机关事务局、省商务厅、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