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智造”成长轨迹——卧龙数字化转型新起点
2023-01-10
浙江网3月10日电(记者 夏丹锦 汉青)作为全省唯一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省级试点城市,绍兴刚刚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2021年,全市工业投资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同比增长22.4%。 %,增速居全省首位; 技改投资增速28.5%,居全省第二位。
绍兴传统制造业比重高,中小企业数量多。 自2017年入选试点城市以来,绍兴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的重要任务之一。 2019年,绍兴市启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三年行动。 数字化转型成为绍兴制造业求变的突破口。
早春,我们一头扎进绍兴的大小企业,试图从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探寻绍兴“智造”的成长轨迹。
点开花
龙头企业当先锋
走进卧龙电驱集团(以下简称“卧龙”)日用电机生产厂房,映入眼帘的是半透明的隔断幕墙。 一墙之隔,是两个世界——一侧是传统的电机生产线,生产设备排列整齐,高速运转,不时有忙碌的工人穿梭其间; 另一边是BLDC高效无刷直流电机智能制造黑灯工厂,封闭的车间内,智能化生产设备与机械臂默契配合,流水线上的工序环环相扣,招工难。
“后者投资近2亿元,去年底刚刚被评为省级未来工厂。” 卧龙日用摩托事业群经营管理部副部长李雷自豪地说,“生产效率提高了79%,生产经营成本下降了33.5%,产品次品率从2.5% 到 1.2%,产品开发周期从 28.4 天下降到 16.8 天。”
这是制造龙头卧龙数字化转型的新起点。 “公司将在几年内完成国内25家工厂的改造,全部达到卧龙欧洲工厂的水平。” 李磊告诉我们。
和卧龙一样,一批不同行业的龙头企业组成了绍兴数字化转型的排头兵。
在“中国印染企业30强”之一的浙江盈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盈峰科技”)的印染厂里,我们发现脏、臭、交叉-往日的污水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模样。 这座耗资10亿元打造的智能工厂,基本实现了印染生产全过程的自动化,足以打破人们对印染工厂的刻板印象。
在4层半的配色中心,我们看到,100多个标有分散翠蓝、锯齿红、酸性黄等色号的染盒整齐地陈列在货架上。 输入配色指令,系统自动取相应染料绍兴能耗管理系统厂房,称重后自动混合,再通过彩色管道自动输送至4楼相应染缸……”配色自动化工艺使得因面料色差造成的返工几乎为零,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为企业节省约3000万元的损失成本。” 盈峰科技副总裁徐一根表示。
在工信部日前公布的2021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和2021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揭牌单位及优秀场景名单中,绍兴市5家工业企业入选,位列全省首位。 截至2021年底,绍兴市共建成市级以上智能工厂23家,数字化车间109家,各行业涌现出一批典型示范企业。
“我们发现,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愿望非常强烈,都希望成为行业的标杆,起到引领作用。” 绍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投资设备处处长潘良灿介绍。
我们在卧龙深切感受到这种坚强的意志。 面对数字化浪潮,卧龙希望率先取得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成果。 “十四五”期间,卧龙以工厂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产品数字化为重点,每年将三分之一的现金流用于智能化投资改造,推动生产经营模式转型。
拥有19年工作经验的卧龙技工、44岁的柴立峰也在主动转型。 “现在体力劳动越来越少,脑力劳动越来越多。” 最近正在学习编程的他说:“不懂编程,就修不了智能设备。”
盈峰科技也坚定看好数字化转型。 “这条路一定要走,而且一定要踏踏实实走下去,不断往前走。” 徐一根表示,公司第三届盈峰计划将继续加大数字化投入。 “接下来,我们要打通材料、设备、生产和管理系统,收集生产和管理数据,优化和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管理。”
串珠链
产业链中小企业携手
与意志坚强、技术好的龙头企业不同,中小企业涉及面广,技术改造困难重重。 针对这些困难,绍兴进行了有益探索。
春光明媚,用普友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友”)董事长黄永龙的心情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距离新昌工业区老厂房不远的一座新厂房内,1500万元的新设备正在逐步安装。 “我们要打造一个全新的数字化工厂。” 黄永龙说道。
新工厂可以追溯到五六年前的数字化尝试。 当时,普友的产值已多年徘徊在3000万元出头。 “我有很多缺点,比如自动化程度不高,总想改,不敢改,也不知道怎么改。” 黄永龙道出了广大中小企业的心声。
就在他一头雾水时,隔壁的浙江陀曼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陀曼智造”)抛来了“橄榄枝”。 深耕轴承生产装备研发的陀曼智造,为普友定制开发了一套“陀曼e微智能制造系统”,对原有生产线进行改造。 改造前普友设备的平均综合利用率仅为58.7%,改造后提升至70%甚至更高。 生产效率提升后,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产值由2016年的330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9000余万元。 “我们今年的小目标是争取1.5亿元。” 黄永龙的信心来自新的数字化工厂。
从自动化生产线到打造数字化工厂,黄永龙一直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马不停蹄。 这离不开陀曼智造提供的技术服务。
2018年,新昌县与陀曼智造各出资500万元,设立“小批量免费体验基金”,吸引当地愿意进行自动化改造的中小轴承企业免费体验。 “我们帮助企业改造现有设备和生产线,而不是购买新设备,大大减轻了企业技术改造的负担。” 陀曼智造董事长于超杰介绍,如今,新昌已有近200家轴承企业。 进入陀曼智能打造的技术服务平台——陀曼云平台,每家企业的技改投入平均在30万元左右。
“今年我们要在新昌建设10个数字化工厂和30个深度改造应用工厂,普友的数字化工厂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很期待。” 于朝杰说道。
新昌轴承产业整体水平通过技术改造得到大幅提升,吸引了全球轴承行业“龙头”SKF集团的滚珠轴承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项目落户。 这也是新昌轴承数字化转型的最好注脚。
“企业数字化制造和产业平台服务是‘新昌模式’的特色内涵。总结这一经验,让其覆盖更多传统制造业的中小企业,是我们推进技术改造的主要抓手之一。” “ 潘良灿说道。
为此,绍兴积极推广“新昌模式”的成功经验。 根据行业特点、转型需求和转型基础,确定13个传统行业为转型重点,分行业编制智能化转型路线图,在差异化组织中实施智能化转型。 并进一步扩展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33个细分领域。
例如,在厨具产业集中的嵊州,依托龙头企业打造厨电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实施“共性+个性”的行业级解决方案,满足技术需求。更多厨电企业的转型需求。 截至2021年,共有41家本地厨具企业参与数字化转型,占本地厨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三分之二。 通过转型升级,嵊州厨电产业用工减少60%,产品质量提升50%,交货期缩短一半,准确率达到100%。
在表面上
力争管控企业全覆盖
截至目前,绍兴共有157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覆盖率达34.5%。 到2025年,绍兴力争实现管控企业全覆盖。
在数字化转型中,从盆景到景观的转变并不容易。
在推动企业智能化转型中,绍兴依托龙头企业,搭建市场化服务平台。 同时,成立绍兴市智能制造产业协会和智能制造咨询专家委员会,搭建智能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指导。
近日,顺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云互联”)副总裁马海林非常忙碌。 依托卧龙数十年的制造经验和第三方技术团队共同建立的面向市场的服务平台顺云互联,成功打造出“电机大脑”。 目前已有752家企业“加入”。
“通过‘电机大脑’,串联起电机产业的上中下游产业链,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马海林介绍,接入“运动大脑”的首要条件是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 这本身就是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另外,我们也在逐步改造卧龙国内的工厂,在改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终于可以输出辐射到外界了。” 他说。
绍兴也在吸引全国各地的智能制造服务商。 2021年新确定市级服务机构45家。 截至目前,认定的市级服务商总数已达90家,即便如此,仍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下一步,绍兴将着力吸引和培育专业服务商。
资金缺乏是技改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为此,绍兴不断加大补贴力度,对设备实际投资200万元以上的智能化项目,按设备投资的10%给予补贴,最高补贴1000万元。 对被评为省级未来工厂、省级智能工厂、省级数字车间、市级智能工厂、市级数字车间的,给予10万元至100万元奖励。
绍兴各地各显神通,各显神通,各显神通。 柯桥区将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基金的杠杆作用,推动纺织产业转型升级。 专注于纺织行业智能化管理的绍兴环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获得产业基金近3000万元投资后,研发出面向纺织全产业链的EPR管理软件。 智能化转型之路; 上虞区对入园企业或兼并重组入园企业新实施的智能化项目,按经审核设备投资的15%给予奖励; 诸暨市将对采购智能化设备的袜业企业给予最高40%的激励补贴...
此外,绍兴积极推动金融机构支持制造业企业。 “如今,很多制造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有转型动力,但缺乏资金实力。” 新昌农商行城东支行客户经理杨鹏飞表示,此前某企业计划改造48条轴承生产线,资金缺口数百元。 万元。 经过多次走访调研,银行根据对公司经营状况、智能化转型路径和前景的综合研判,提供了第一笔为期一年的贷款145万元。 “在后续的资金支持下,这家企业的智能化改造进展顺利,现已成为新昌县轴承生产的标杆企业。”
早在2017年,绍兴市就与8家省级银行开展全面合作。 8家银行五年内累计提供融资3300亿元,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包括信息化改造、智能化升级、新产品开发设计等。
“年年在改革,年年有进步,绍兴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呈螺旋式上升,当然也有不少困难,尤其是技改资金短缺,缺乏服务商能够提供系统服务,这些问题还需要不断解决。” 潘良灿说道。
11月9日,新华三集团副总裁、解决方案部总裁李力,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杨强,天合云能互联网技术(杭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斌., 兼任主编置顶科技CEO高飞参加了题为《专家大讨论:“双碳战略”背景下,园区如何从智慧走向绿色》的行业专家专访,并就零碳智慧园区的实现路径和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双碳”战略推动园区加速转型
中国各地都有各种工业园区,它们是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相关机构统计,我国各类工业园区对经济的贡献率超过30%。 同时,由于工业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60%以上,工业园区碳排放量可达全国排放总量的31%左右。 如今,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发布,园区自然成为了碳中和目标下减排的重点,而随着减排被纳入园区要求,难免会产生负面影响关于园区的建设和运营。 以获得全面影响。
新华三集团副总裁、解决方案事业部总裁李力表示,在国家双碳战略出台后,新华三正在考虑如何将这些碳元素加入到智慧园区中,帮助园区实现极致低碳。目标。
“园区是双碳战略非常适合的切入场景之一,数字化手段在赋能智慧园区低碳乃至零碳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让传统园区与低碳有机结合通过数字赋权。起床。” 李力进一步阐述,“从智慧园区的角度来看,环境减碳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清洁能源,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的管理、调度和优化。”二是节能减排,优化园区能耗管理。”
新华三集团副总裁、解决方案事业部总裁李力
浙江大学电机学院近年来也一直在密切关注园区的规划设计和运营,特别是从能源层面考虑如何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国家“双碳”战略发布后,他们也将碳排放纳入其中,开始关注园区冷、热、气、电一体化能源系统如何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减少碳排放。
“过去园区的开发和规划更注重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现在有‘双碳’约束,大家一定要关注园区的碳排放,这将对园区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园区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杨强说。
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在规划设计之初就必须考虑碳排放; 二是必须改变目前园区的能源消费习惯和方式。 第三,将在园区层面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包括清洁能源替代品。 这些影响看似给园区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对园区的长远发展却是十分有利的。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杨强
在天合光能能源物联网总经理方斌看来,“双碳”标准与园区发展相辅相成、相辅相成。 “‘双碳’标准为园区向更高、更好、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和有效手段。” 方斌说道。
因为园区需要关注整体运营情况,包括园区目前的经济状况和园区未来的发展,“双碳”标准可以让园区的发展更温和、更稳健、更绿色、更环保。更环保。 具体来说,园区内所有与碳相关的活动都可以通过“双碳”标准进行有机捕获。 通过有机抓取,数据分析和数据诊断可以帮助园区管理者做出更好的决策,让他们对未来有更好的认识。 做好园区发展规划和顶层结构建设。
天合云能互联网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斌
科技赋能向“智能+绿色”演进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业界早已行动起来。 例如,一些研究机构和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制造商结合国家“双碳”战略,将零碳目标嵌入智慧园区。 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零碳智慧园区解决方案,比如新华三推出的零碳智慧园区解决方案。
在杨强看来,实现零碳智慧园区有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从园区设计上考虑零碳,二是积极运用新技术。 例如,利用ICT技术实现比特与瓦特的结合,让能源管控更加智能,同时碳排放控制也能更加智能高效。 三是采用储能技术和替代能源,如光伏等新能源。
“瓦特和比特的结合可以实现更多的智能化,可以兼顾园区的低碳化和智能化运营。我认为这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正在重点研究和研究的领域。”勘探。” 杨强说道。
杨强的观点与新华三的零碳智慧园区解决方案不谋而合。 作为市场上为数不多推出零碳园区解决方案的厂商之一,新华三实际上将杨强的观点具体化了。
“根据国家‘双碳’战略,我们打造了零碳智慧园区解决方案,重点围绕源头、探索、管理、服务四个方面,从这四个方面帮助智慧园区实现转型为零碳智慧园区。升级。” 丽丽说。
李莉解释说,“源”是指从源头或替代能源的角度,提高园区的能源效率,减少园区的碳排放。 “探索”主要是解决园区碳排放监测的问题,包括园区碳排放量有多少,从哪里来,有多少,也就是对碳的认识和计算。 “管”有两个层面:一是园区清洁能源的管理、优化和调度。 对此,H3C提供完善的清洁能源管理方案,提高能源效率; 二是园区能源管理方面的节能减排方面,新华三全面实现了对整个园区能源消耗管理的优化,以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标。 最后是“服务”:收集园区所有能源数据和碳排放数据,管理园区碳排放数据,为未来的碳服务和碳交易提供支持; 二是提供园区碳排放咨询、碳排放交易服务、碳中和服务等。
李力介绍,为使零碳智慧园区计划落地,新华三专门组建了从咨询、设计到交付的完整零碳智慧园区服务团队。 该团队在原有智慧园区团队的基础上,增加了强大的电力和碳相关专家,可以帮助客户制定零碳智慧园区的发展规划,也可以帮助指导从方案设计到实施和交付.
本次专访主持人——置顶科技CEO兼总编辑 高飞
零碳生态 共建绿色园区
零碳智慧园区的建设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系统过程,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也就是H3C所说的源、探、管、服务四个方面。
天合光能能源物联网总经理方斌在能源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曾与新华三合作建设智慧园区。 方斌提醒,智慧园区建设中有几个环节需要特别注意。 比如在“源”端,园区的能源供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如何将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结合,哪些是稳定的能源,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 其次,在“探索”上智慧工业园区能耗管理系统,难点在于碳数据的获取,涉及到物联网、传感、人工智能等技术,需要先进的设备、先进的平台、通信技术来采集这些碳数据。 三是在“管理”方面。 主要问题是信息孤岛。 园区内将有多个产业、工厂、部门、厂房。 业务数据和碳数据非常离散。 关键是打通信息孤岛。
显然,与智慧园区建设一样,技术在零碳智慧园区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零碳的前提是碳数据的可得性,决策也是基于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这些都高度依赖于各种ICT技术。 据悉,新华三零碳智慧园区的设计思路是以数据流引领和优化能流和商流,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连接各个环节。
“我们为园区打造了一个零碳操作系统。这个操作系统是基于新华三的绿洲平台,相当于园区的数据中心。这个数据中心汇集了园区方方面面的数据,包括设备数据,环境数据、生产数据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治理,形成各类专题库、专题库,为园区未来的智慧化应用提供支撑。” 丽丽说。
此外,零碳智慧园区的实施离不开强大的生态支撑。 例如,零碳智慧园区解决方案的实施离不开各种传感器和通信终端,需要借助这些传感器和终端实现双碳数据的实时、快速、可追溯。 方斌所在的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正在做这些事情。 他们以园区三网(能源物联网数据平台、工业物联网数据平台、商业物联网数据平台)为基础,构建了碳网。 生态管理平台可与新华三绿洲平台对接,作为零碳智慧园区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园区从智慧园区向零碳智慧园区迈进。
据悉,新华三也在努力打造零碳智慧园区生态,联合天合光源等企业加入生态联盟,共同打造零碳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助力园区实现“双碳”目标。
零碳智慧园区看似是一个愿景,但绿色、智能、安全是未来园区的发展趋势,也是支撑“双碳”落地的重要场景。 通过各方的努力,未来零碳智慧园区的愿景将加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