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八局科研中心(西安)项目利用新时代的信息化技术,
2023-01-30
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鲜明特征,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人口红利持续消散的时代背景下,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也需要去劳动强度化,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智能化解决方案为建筑业发展赋能。
为响应党中央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全面提升我国建筑垃圾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的发展理念,中建八局科研中心(西安) a) 项目运用新时代信息化技术,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建筑垃圾减量,实现再生资源高效利用,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走上“绿色智慧建筑”之路新时代背景下建筑行业低碳可持续社会发展。
“节能减排”与“绿色施工”的深度碰撞
科研中心项目位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共七栋(含两栋超高层)。 项目于2020年7月开工,预计2024年建成,建成后将成为国内一流的现代科研基地。
项目积极响应治污减雾霾政策要求,以“五节一环保”为标准,多措并举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积极推进9大项43项小项入选全国建筑业十大新技术。 在量化、小工具应用、水电能耗监测等方面探索出一大批优秀实践。
“PM2.5、PM10、粉尘、噪音、用电量、用水量等等,这些现场数据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通过“云楼智能”平台的电子屏,可以实时查看现场环境监测和能耗监测数据。 项目执行经理李少华表示,该项目根据项目实际用量分为施工现场、项目部、生活区三个区域。 每日监测水电耗损情况,每周排查异常数据,从源头上控制资源输出。 节水节电能耗如何精细化管理系统,减少碳排放。
此外,BIM+装配式建筑技术、海绵城市等技术的应用,使科研中心(西安)项目施工现场实现了“零热火”、“零焊接”,实现了无烟尘污染,无建筑垃圾,明显改善了工作环境,减少了劳动力投入,实施效果显着。 李少华说:“与20年前同等规模规模的同类项目相比,项目高峰期的劳动力消耗降低了20%-25%。”
2021年5月20日,第六届西安市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观摩会启动。 科研中心(西安)项目成为以“科技创新助力绿色施工,智慧施工引领质量提升”为核心理念的观摩点之一。
“智慧建造”与“品质提升”的完美融合
科研中心(西安)项目总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 该项目体量大,生产管理强度高,协调难度大。 为高效集约化管理,项目根据管理目标和技术要求,制定了完整的“智慧施工”总体方案。 计划。
“该项目以5G技术为支撑,通过云筑智联智慧工地平台,应用了20余项智慧施工技术,实现了人、机、料、法、环等各要素的精细化管理,助力项目提质增效,打造区域智能建设应用标杆项目。” 科研中心(西安)项目生产经理雷爽表示:“智慧工地不仅能提高效率、节省时间,还能让工地管理更加规范。”
在项目施工现场,智慧施工似乎已经延伸到生产、质量、环境、安全巡检、BIM技术应用、学习教育、智能门禁系统、VR可视化安全交底、5G智能巡检等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眼镜、塔吊信息监控系统、智能体检、AI人脸识别监控预警系统等新兴技术,推动工地安全文明施工进入智能化时代。 通过数据的整合、分析、共享和应用,数字化和智能化可以促进项目管理的全面提升,实现“可视化、可管可控”的项目管理目标。
“建筑垃圾”与“再生资源”的创新转化
在二次结构砌筑阶段,工程大量使用蒸压砂加气混凝土砌块、水泥砖、多孔砖等,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废砌块。 工程中处理废弃区块的传统方式是将废弃区块直接当成垃圾处理或者干脆用来回填。 但块与块之间存在较大空隙,难以密实回填,存在质量风险。 如何妥善处置这些废弃的砌块,避免资源浪费和二次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项目以废弃砌块破碎再利用为创新点,结合施工后期装饰装修阶段需要大量轻骨料混凝土回填的实际情况,通过广泛调研、研究并分析,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创新提出“废旧气块再生轻骨料混凝土技术”,最大限度地消耗能源,减少废弃物,避免环境的大面积污染,促进建筑垃圾的减量化,实现了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
“未来少人、无人、智能化、绿色化将是建筑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而智能化是实现绿色建筑的必要前提。” 中建八局西北公司副总经理周英杰表示,目前智慧工地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 在“双碳”目标下,从“低能耗”到“零能耗”的转变任重而道远。 我们要加快向数字化管理方式和思维方式转变,紧跟时代步伐,加强科技创新,主动作为,为社会经济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争当先行者。实现“双碳”目标。
12月15日上午,在杭州市滨江区白马湖畔,能源与碳中和浙江省实验室——白马湖实验室能源科技创新中心基地正式开工建设,这将进一步强化能源与碳中和浙江省实验室的硬件保障。实验室。
据悉,建设基地位于杭州市滨江区高新火炬创新中心1号楼,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 基地建成后将具备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小试、行政办公等功能,后期将逐步发展成为科研成果孵化中心和对外交流合作中心阶段。 实验室遵循“一个总部、多个中心(基地)”规划空间布局,以杭州为中心,还将在余杭、长兴等地建设分中心。
“白马湖实验室自6月7日挂牌以来,力争以最快速度全面入轨。” 浙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胡忠明表示,实验室成立半年来,集团与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紧密合作。 加快共建,在科研战略布局、体制机制创新、科研人才集聚、关键技术攻关、科研合作开发、基地筹建等方面取得显着进展。
浙报客户端记者 朱一军 摄
按照“批准后挂牌”的要求,目前,实验室已聚集首席科学家5人,高层次人才13人,科研人才100余人。 建设工信部新型节能低碳材料生产与应用示范平台、浙江碳大丰碳中和标准化创新联盟等科研基地。 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项,浙江省“先锋兵”、“领头雁”项目6项,取得了国产氢液化装置样机等多项科研成果。
同时,实验室还与浙江省基委、浙江工业大学、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浙江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芯峰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和高校开展合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白马湖实验室主任高翔表示,近期,实验室将围绕“139”科研布局,有序开展新能源储能、低储能等项目。碳智能发电厂浙江酒店能耗管理系统开发,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氢气。 系统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