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电气:加速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道路上
2023-03-15
“随着新兴技术的变革和市场生产模式的转变,传统的依赖牺牲环境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我们必须找到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 庞兴建
近年来,数字化转型已渗透到各行各业。 对于工业来说,无论是传统的高耗能行业,还是对消费市场极为敏感的食品生产,数字化的赋能都为其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变革。 在加速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施耐德电气一直在进行有益的尝试和创新: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与细分行业的具体生产场景相结合,以IT赋能OT,加速企业转型并从中受益。
在施耐德电气的帮助下,全球最大建材制造商中国建材集团旗下漳县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从容应对节能增效挑战。 依托该架构,施耐德电气提供APC先进过程控制系统等智能化解决方案南通工厂工业能耗管理系统,与水泥生产形成无缝管理。 工厂系统运行三年多,先进过程控制技术的在线率高达99%,大大减轻了技术人员的劳动强度,使生产过程稳定、高效、节能。 同时,施耐德电气的能源管理系统帮助祁连山集团旗下宏达建材有限公司提高了能源数据的实时性和完整性,为全面提升公司能源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仅2019年一年,就节省电费400余万元。
作为一家与大众消费群体紧密相连的糖果生产企业,江苏云之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渴望建立智能化的管理体系,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市场和合作伙伴对工厂管理的严格要求。 基于对云智宝发展建设的深刻理解,施耐德电气对其工厂进行了全面的、面向未来的数字化规划,为其提供咨询服务、智能工厂整体设计、软硬件交付系统。 实施的整套工厂解决方案,最终将帮助云知宝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提升生产过程控制水平,打造行业领先的智能工厂。
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见证者,施耐德电气不断贴近市场,倾听客户需求,通过丰富的实践总结出更符合中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论。 这就是施耐德电气最近提出的绿色智能制造理念。
首提绿色智能制造,引领中国制造变革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工业领域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的应用,我国产业也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时刻。 企业的需求直接决定了行业的发展方向。 面对国内工业领域巨大的数字化转型市场,一系列行业内外企业发力,“智能制造”热情高涨。
作为该领域的“老手”,施耐德电气并不急于利用现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来“圈地”,而是想得更长远:将能源问题与数字化转型相结合。 当然,对于为什么要把能源和能源消耗的问题分开提出来,很多业内人士表示不解。 不过,在施耐德电气看来,无论是对于能耗比较高的行业,还是一些新兴行业,如何提高能效是至关重要的,而从施耐德电气自身的实践经验来看,能效的提升与自动化数字化转型也息息相关有关的。
以水泥行业为例,若能采用先进控制、实时在线优化等自动化技术,甚至人工智能技术,对温度进行精确控制,水泥企业可节省2%~3%的能源消耗。 而这对于能源消耗基数巨大的水泥行业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数字。 公开资料显示,工业占我国能源消费的70%以上,可见我国在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和空间。 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能源与数字化转型的结合体现在工业领域的能效和自动化。 在施耐德电气看来,两者是一体的,还需要进一步的融合。 得益于在能效和自动化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多年实践,施耐德电气有能力整合原有孤立的能效和自动化系统,绿色和智能制造理念应运而生。 2019工博会上,施耐德电气正式发布绿色智能制造赋能中国工业:
汇聚行业力量,构建开放的绿色智能制造生态圈
施耐德电气提出的“绿色智能制造”理念,并不是概念的简单叠加,而是希望将两者有机融合,实现能源和流程效率优化的相互促进。 企业以绿色智能制造理念转型升级,可帮助企业实现设计、制造、物流、使用、回收、拆解再利用全生命周期的透明化,提升端到端的管理和决策水平,并以数字化手段打破传统行业壁垒,助力企业能效、资产和运营管理水平的整体优化,使企业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协调优化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实现“能源+数字化”双转型。
相应地,“绿色”的概念也不仅仅局限于节能环保,而是有着更大的外延。 施耐德电气致力于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建议和解决方案,无论是从设计阶段、生产阶段,还是产品生命周期末期的回收利用。 但仅靠施耐德电气自身的实力是远远不够的。
在“绿色智能制造”概念发布之际,也向业界展示了开放的绿色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涵盖面向工业市场的架构与平台,即产品互联、边缘控制、软件分析与服务,以及同时涵盖企业生命周期中的咨询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控、维护服务四个阶段; 首批26家合作伙伴覆盖产业上下游,无一不是中国产业的中坚力量。
例如以广泛深入的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从边缘到云端的服务着称的西云数据,结合施耐德电气在智慧供热、智慧物流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智能制造等优势领域,共同为客户提供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莱芜钢铁为其高炉控制系统采用施耐德电气量身定制的升级解决方案,融合其在钢铁行业的专业知识,为行业客户提供一体化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为了更好的发展 在智能制造服务业务方面,施耐德电气携手德勤、赛迪智造等企业,整合各自在智能制造咨询、战略规划、评估和实践方面的优势资源,深入挖掘智能制造需求工业企业。 其他首次合作伙伴包括:
无论数字化转型需要“朋友圈”,还是开放的绿色智能制造生态圈,施耐德电气始终重视与合作伙伴共同成长。 我们深知,数字化的实现不可能由一个独立的企业或组织来完成。 绿色智能制造需要贯穿始终的数字主线,实现全生命周期数字化。 实现行业的具体应用场景,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共同努力,包括设备提供商、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和最终用户的共同参与。
自绿色智能制造理念提出以来,越来越多来自不同行业的企业与施耐德电气提出或达成合作意向。 一方面,这得益于施耐德电气在能源管理和工业领域多年丰富的行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及对生产经营的深刻洞察。 目标赢得了业界的信任。 绿色智能制造是满足中国制造业节能增效转型迫切需求的创新解决方案。 在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同时,借助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大幅提升能源效率和自动化程度,以及整个企业运营的效率。
随着开放式绿色智能制造生态圈的不断扩大,相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的案例会越来越多,最终形成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制造体系可以成立,助力中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
动力车间工作人员正在使用精准的能源管控系统进行实时监控。 张荣哲 摄
趁着春天的忙碌,我走进了位于东西湖区的武汉卷烟厂。
数字可视化大屏映入眼帘,蓝光舞动,万台综合能耗、关键指标趋势、年度能耗汇总……各项指标的动态数据清晰可见,动力车间工作人员正在使用精准的能源管控系统,对武汉烟厂各车间的能源全要素信息进行实时监控。
不久前,武汉卷烟厂通过两化一体化管理体系AA级评审,获得“2022年湖北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称号。 荣获“数字化创新示范案例奖”。
动力车间作为烟厂的心脏,负责为整个园区提供水、电、汽、气、风等能源保障。
“这样可以实时显示能耗指标的波动情况,及时向各个车间提供能耗指标偏差数据,降低能耗。” 动力车间主任侯忠平说,“这套能源管控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根据生产计划、气象温湿度数据、设备维护保养计划、预测能源需求、调度动能设备、预测能源需求波动,及时调整动能设备,保障能源供应,提高供应质量。”
抬头望去,大屏幕的一侧映入眼帘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大字。 与另一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一起,湖北中烟武汉卷烟厂大力推进绿色工厂建设,是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湖北中烟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烟草行业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部署部署。为保卫蓝天而战。 烟草行业首个以资源消耗、环境影响、职业健康与员工关爱、管理制度与措施、碳排放量六大要素为主要目标的绿色工厂标准。
在此基础上,武汉卷烟厂通过数字化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密切关注能耗产出、碳排放量、综合能耗等核心指标,对各车间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监管。全厂,要求建设绿色工厂。 “数字”。
”2019年,武汉卷烟厂正式启动智能工厂建设,精准能源管控系统作为重点项目之一列入规划,也是卷烟厂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武汉烟厂信息化管理处处长姜志玲介绍。
为有效解决电力集中控制各子系统之间、电力集中控制系统与MES系统之间不协调的问题,电力车间广泛研究了国内外数字化节能的新趋势和日益增长的数字化节能趋势。成熟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技术,设计一套能耗与供能业务协同调度的产业模型。
“以往,武汉卷烟厂空调制冷系统的控制,都是根据操作人员的经验来判断启停时间,很难避免早开晚关的能源浪费。” 精准能源管控系统项目经理许晓群介绍,“精准能源管控系统上线后,基于负荷预测模型实现智能控制湖北能耗监控管理系统,可以计算出在不同区域的温湿度控制条件。实时监控生产区域,优化空调开启数量,调整空调最佳负荷,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损失。”
如今,武汉卷烟厂的能源管理基本实现了从粗放供给到按需供给、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测、从人工经验到产业模式引导的转变。
2021年至2022年10月,武汉市卷烟综合能耗明显下降。 与能源调控工程实施前相比,2020年万支卷烟平均综合能耗下降8.3%。
今年2月,喜讯传来。 武汉卷烟厂动力车间荣获首届烟草行业数字化转型创新实践大赛数字赋能大赛“基于需求拉动的能源精准控制系统”三等奖。
武汉卷烟厂正在稳步推进绿色工厂和生态园区双元建设。 氮氧化物排放浓度下降80%,恶臭治理排放社会投诉量为零。 获得省节能办、省住建厅绿色三星级认证。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制造企业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彭雨薇、王丽琼、徐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