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耗管理系统界面 Aqara博士主旨演讲:物联创新赋能绿色建筑,携手共促ESG发展-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能耗管理系统界面 Aqara博士主旨演讲:物联创新赋能绿色建筑,携手共促ESG发展

2023-04-23

2021年12月20日,由上海报业集团界面新闻主办的第五届【界面财经年会】于12月20日在上海中心成功召开,Aqara绿米总裁林震博士出席年会并发表了题为“物联网创新赋能绿色建筑,共同推动ESG发展”的主旨演讲。 特别感谢本次年会的战略合作伙伴梅赛德斯-奔驰。

以下为林真博士主题演讲实录:

大家下午好,感谢界面新闻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站在这个舞台上,和大家分享这段时间我们在ESG领域的实践、经验和思考。

首先向大家汇报一下今年Aqara青米在ESG方面的一些进展。 如果要用某个关键词来概括,我想我们一年来的实践可以概括为“不忘初心”的努力。 以降低“能源消耗”为目标,我们希望将我们的产品呈现给设计师,让他们发挥无限想象; 将它们呈现给厌倦了螺丝刀的安装人员,以及为所欲为的用户,让他们从束缚中解脱出来; 最后,我们也更愿意将我们的产品献给急需爱的地球母亲。 这条始于十多年前的绿色能源之路,我们记录了每一个细节。 Aqara绿米始终不忘“简单、简单、简单”的初衷,展开追求绿色的努力。

十多年前,Aqara绿米成立之初,我国已有建筑面积约400亿平方米,其中99%为高耗能建筑,每年的能源消耗总量相当于消耗350万吨标准煤。 发电。 事实上,建筑物一直是能源消耗大户,消耗了人类产生的总能源的40%。

面对这种情况,绿米希望还绿还楼,解绑楼; 换句话说,就是把复杂性交给我们,把自由和简单还给建筑本身。 叶青院长曾提到,建筑有五感六性。 五种感官包括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 六大特性是指:安全、适用、舒适、健康、环保、经济。

建筑不应该是水泥森林,所有的建筑都有生命,有个性,有社会责任感。 建筑的生命体现在建筑与人的永续连接上,体现在不断的迭代升级上,体现在对每一位用户的应用上。 比如我们今天的会议也是在中国第一高楼上海商城,很有个性; 而在我们会议空间的隔壁,还有我们Aqara青米的体验店,展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智能个性。 说到这里,跟大家介绍一下,Aqara青米在国内有700多家体验店,分布在各大商场。 有空的时候,你可以在身边找找这些Aqara青米体验店。

回到我们之前的主题,建筑有自己的个性,在自己的生命周期中不断变化。 例如,同一栋写字楼可能一开始就租给了A公司。 A公司需要很多办公室。 A公司迁出后,大楼出租给B公司,B公司需要大量空地。 如果是传统建筑,需要拆掉内墙,重新布线,重新装修。 不仅要打仗,还要浪费能源。 Aqara绿米设备采用免布线安装方式,可随时根据需求移动位置或改变功能,实现无装修换楼。 现在我们专注于全屋智能能耗管理系统界面,响应建筑的生命力。 或者说,Aqara绿米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我们是IoT全屋智能领域唯一的全球独角兽企业,也是Apple Home最大的合作伙伴。

能耗监控管理平台_能耗管理系统界面_后台管理界面

除了不断变化,建筑物也会呼吸。 有生命的建筑可以自主感知内部和周围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CO2、空气质量、光照、气压等,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自我调节,比如当CO2浓度达到一定值时自动开启新风交换高,温度高自动调节空调,外部光线好的时候自动拉开窗帘等等。 让建筑始终处于最舒适健康的状态。

为实现楼宇智能化,Aqara绿米拥有900多个SKU、30+兄弟品类,助力双碳节能,共同为品质生活贡献力量。 Aqara绿米拥有从底层设备到网关、到云端、到终端应用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和优质体验。 通过“云-边-端”的协同,持续推进楼宇建筑的智能化和绿色化。

Aqara青米除了自带系统外,还支持接入多种主流平台。 比如不久前,全屋智能行业发布了一项重要协议。 我们(指绿米)已经与苹果、亚马逊、谷歌合作,推动这一新传输协议的开发和应用。 通过该协议,我们可以与全球支持的设备实现互联互通,摆脱平台和系统的束缚,实现不同品牌产品之间的协同工作,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全屋智能体验。 换句话说。 我们可以更完美地连接这个世界。

另外,大家讲ESG的时候,都会讨论环境、社会、治理等问题。 这涉及治理,包括关于数据和隐私的讨论。 为了保护隐私,Aqara 青米做了很多本地化的部署——也就是边缘盒。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将所有数据都保存在本地,解决了数据隐私问题。

众所周知,在汽车领域,自动驾驶是非常典型的智能化例子。 人工智能为人们提供了更安全、更便捷、更舒适的体验。 在自动驾驶领域,智能化程度有着明确的划分标准。 从L1级到L5级,从辅助驾驶、半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超高速自动驾驶到全自动自动驾驶。 相应的,在智能家居和智能楼宇领域,我们也需要一套分类标准:在智能家居领域,L1对应单品连接,L2对应事件联动,L3对应智能控制,L4对应高度智能控制,L5对应智能家族。 在建筑领域,L1对应基本增强操作; L2对应辅助操作智能; L3对应智能操作; L4对应高度智能化操作; 最后L5对应智能操作。 目前Aqara绿米可以做到L2接近L3的水平。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逐步进入L3、L4,最终达到L5。

物联网的逻辑正在逐渐从物理驱动向事件驱动、知识驱动、情感驱动转变,架构的逻辑也在发生变化。 人、空间、环境、社会、ESG构成了今天论坛的主题,实现了人与空间、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联系。

Aqara绿米在小米产业园的布局。 我们也是小米生态链的一员。 在整个园区内,通过门窗、湿度、光线、温湿度、毫米波、雷达、烟雾、天然气、摄像头等感应,构建全屋智能场景。

一个好的智能化建筑,不仅要对空间进行充分的管理,还要包含对人的管理的思考。

在上海中心大厦,这个场景有很多实际应用。 因为上海中心很多人需要久坐、看屏幕、看股票交易,我们也可以为他们提供定制服务,包括坐姿提醒、久坐提醒等。 此外,我们还对有特殊需求的群体给予更多关爱:例如楼内老人跌倒的监测报警、“睡带”的应用、特定空间的噪音监测等。

后台管理界面_能耗监控管理平台_能耗管理系统界面

具体来说,我们如何实现上面提到的传感器监控呢? 久坐提醒依靠红外传感器对人体的感知。 基于这个传感器,可以实现在会议期间,与会者每坐45分钟或一个半小时就会收到一个自动推送。 这也是宿主提醒大家的一个参考,大家可以稍微动一下,做点活动等等。

效率监控依赖于设备本身的数字能力。 在中心的各个会议空间里,一排排的开着很多会议。 会议之间的切换,会议时间是否过长,都是靠数字技术本身来完成智能提醒。 在会议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像我身后的这个屏幕,它也可以提醒我演讲还剩多少时间。 我们还可以在工作站上安装相关设备,久坐时给予相应的提醒。 同时,我们也对人们居住空间的舒适度进行管理,比如让空气保持恒温恒湿,始终保持空气质量。 在更高的水平,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到舒适范围内等等。

当然,除了人的健康管理之外,空间本身的管理也很重要。 Aqara绿米通过各种传感器数据的组合,以及强大后台系统的支持,可以实现对“空间”的灵活管理。 空间的功能灵活性打破了钢筋混凝土的限制:例如,同一空间可以用作工作站或快速成为会议室。 Aqara的产品均为无线安装,移动更换方便,瞬间适应空间变化。 在同一个空间里,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使用需求。 我们可以精确控制每个终端,以满足同一空间的不同需求。 此外,空间的结构灵活性也值得一提。 Aqara Lumi的产品采用去中心化的架构设计,可以支持从云端到本地的多端存储。 中央设备。 最后是控制的灵活性,多种控制方式。 手势、声音、控制按钮、屏幕控制、传感器等,都可以成为输出信号。 而且,不同的人在空间中拥有不同的权限。 比如在一个办公室里,办公室的主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温度、湿度、光线、色温等指标,而来访的客人可能只会做一些小的控制。 这样,我们就构建了一个多样化的自然交互模式。

当然,能耗管理也是“空间”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能耗的管理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发电、储能和用电。 对于发电领域,目前主要是利用发电厂输送的能源,但是现在有很多优秀的公司在研究如何通过清洁能源让建筑物发电和储存能量,这里就不赘述了。 Aqara绿米主要在用电量方面可以提供更精细化的管理。 我们通过一组数据来简单讨论一下:比较一栋办公楼的六层楼。 可以发现数据存在差异,这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楼层的不同用电情况,从而做出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降低能耗。 很多公司都有研发、售后、行政、市场、设计等部门,每个部门都可以做具体的计算。 例如员工A在11月、12月的能源消耗量、部门能源消耗量都可以自动计算出来。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能源管理和能源消耗管控方面有一些具体的切入点。 我们可以细化每个楼层、每个部门,甚至每个人的用电量,根据人的行为对电能的使用进行精细化管理,不影响人们的舒适度和工作效率。 显着降低能耗。

同时,建筑物还可以作为灵活负载,平衡整个电网的用电量。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用电量有明显的波峰和波谷。 在用电高峰期,发电厂需要满负荷发电,才能勉强满足用电需求。 智能建筑可以很好地平衡这一点:在用电低谷时,建筑物可以自行储存能量,在用电高峰时,可以优先使用预存的能量来平衡电网负荷。

此外,我们还可以对用电设备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管控。 比如用电高峰,要限电的时候,我们不直接全楼限电。 ,但要先关闭相对不重要的电器设备,如公共走廊的空调、不用的会议室的灯、外立面的装饰灯等,调整空调等电器设备的使用环境。 比如夏季缺电时,将空调制冷温度调高1度。 体感不会有太大变化,但能量消耗可节省约6%。

智能楼宇以虚拟电厂和灵活负荷为基础,在不影响用户正常生活的情况下,达到降低负荷的目的。 楼宇作为柔性负荷,依托自动化能力参与虚拟电厂和柔性负荷控制系统。 通过对每个区域的精细控制,响应不同优先级的需求,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这部分能源消耗的节省其实是非常高的。

最后,我们将结束 ESG。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处理舒适与节能之间的平衡。 我们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好像追求舒适不能节省体力; 而对节能的追求不能自在。 事实上,舒适和节能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共生的平衡。 Aqara绿米用智能的方式,让家更懂你,让绿能更懂你,让未来的建筑比你更懂你。 在舒适高效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我们与家的互动就像与闺蜜的互动一样自然而默契。 我们始终相信建筑也有“人性”,也有高度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人、建筑、城市、自然和社会应该在智能技术的帮助下走向真正亲密的融合状态。

谢谢大家,也感谢界面新闻和上海报业集团给我们这次分享的机会。 谢谢楼主。

在一汽-大众天津分公司,厂区水表、电表、油表、气表的每一个“脉搏”都被系统及时记录下来,不仅真正了解生产能耗状况,也有助于引导工厂“避开能源消耗高峰”Just the ,节约能源成本。

这是公司与树根互联合作打造的能源管理平台。 可实现对能源管理的监控,通过AI预测+数据挖掘,推动能源消耗预警机制建设。

实现碳峰值碳中和是企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计划》和《工业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工业领域对推动实现碳达峰的重要影响,以及发展目标和任务措施。

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互联网碳减排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生产数据与碳排放数据的统一汇聚,实现工业能源“精细计算”。

●南方日报记者 高小平

减碳减排有量化依据

清远某陶瓷厂内,空压机房内嗡嗡作响。 建陶是典型的高耗能行业,但在智能化系统的帮助下,这家工厂的生产能源成本降低了约300万至600万/年/基地,同时,平均各原料车间人工成本降低约65万/年。 在广东博爱特的助力下,原本“高耗能”的陶瓷大产业也在努力向低碳转型。

工业是我国节能减碳的主战场,也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 统计显示,制造企业的碳排放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30%。 随着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兴起,为“双碳”目标的推进注入了新的助力。 这些技术与产业机制相结合,有助于建立优化的能效模型和评价指标,实现能源精细化。 管理。

基于腾讯技术,智慧能源服务商深度智控,以IDC和轨道交通为切入点,为全行业提供暖通空调系统节能优化服务; 友业科技和全盈科技分别瞄准钢铁冶金/化工等加工行业和煤炭发电/供热领域,进行能效优化。

能源管理成为制造企业数字化的“牛鼻子”。 博亚特CEO李继庚表示,从生产的角度来看,能源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尤其是钢铁、陶瓷等行业,原材料的节约空间很低,但能源提升空间很大例如,能源消耗占水泥生产成本的70%,陶瓷的25%。

据博益特介绍,截至2021年底,已为造纸、建材、食品等500多家传统制造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节约能源169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423万吨排放量。

湛江东道新能源借助与树根搭建的数字化平台,在降耗方面找到了“突破口”。 “比如通过单位能耗分析,哪些工序相对耗能,能否尝试将这些工序安置在风能和水能丰富的地区?可以淘汰一些能耗高的老旧设备。”公司数字化负责人肖志红表示,数据让减碳减排“细心、细心”。

借助数字化手段,每包物料的产出全程严格可追溯,配比组合在制定说明书时更加精准。 “现在,原料投入100吨,合格产品从85吨增加到93到95吨,这也意味着排放量更低。” 肖志红说道。

绿色工厂生产“绿色产品”

低碳生产不仅仅是车间生产线上的事情。 在工业富联董事长李俊奇看来,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和经济有两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除了发展数字经济,还有围绕“双碳目标”的绿色发展。

李俊奇表示,工业富联不仅要按时完成自身“双碳目标”,还要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价值链尽快实现“双碳目标”,梳理自身“ “双碳行动计划”变成了“双碳解决方案”,“我们建设的很多智能工厂都被认定为‘绿色工厂’。”

“我们将用智能化的绿色工厂,生产绿色数码产品。” 李俊奇举例说,灯塔厂内各种设备互联互通,如高耗能空压机,通过智能控制实现节能减排; 通过能源管理系统提高制造过程的能源效率。

中国制造企业积极对标“灯塔工厂”,对低碳发展提出严格要求。 “一些企业在绿色低碳环节很容易被筛选出来。” 工业富联数字化转型首席专家左干红表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绿色低碳已经成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可持续性指标更是处于核心位置。 经营指标正面。

随着我国制造业绿色转型步伐加快,绿色产业正成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 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 目前,我国已推进建设绿色工厂2783家、绿色产业园区223家、绿色供应链企业296家,推广绿色产品2万余种、绿色产品2000余种。 新型节能技术装备产品,引领行业绿色发展。

广东还提出了“以碳达峰、碳中和带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出台了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等政策文件。建设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约147%,约占全国的14.8%,共有2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减排从成本压力到财富

长期以来,谈到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很多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成本优势,却忽视了绿色、低碳、环保等理念。

这是一个进退两难的局面:推进节能减排必然增加成本。 如果你想减少碳排放或节约能源,你很可能会购买更先进、更全面的设备和技术。

“工业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碳排放量的自动测量,指导工厂应用的改进。” 树根互联联合创始人兼CEO何东东表示,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看板实时了解自身的碳排放情况。 另一方面,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等方面也可以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在长沙,“智慧工厂”三一十八厂利用根互联提供的能源管理平台,大幅提升企业内部能源管理水平、用电安全和能源系统运维效率,并作为数据源向碳检测平台提供活动数据,实现工厂日碳排放、月碳排放、年碳排放“透明化”。

更重要的是,从长远来看,该体系还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碳资产意识。 何冬冬表示,通过“区块链+产业互联网”,帮助企业建立一套准确可信的碳资产管理体系,让企业的碳指标成为企业的财富,改变企业对减碳的恐惧。

在推动碳中和的过程中,除了看到碳中和的社会价值,其背后的商业价值也在不断被发现。 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云栖生态负责人庄文磊介绍,腾讯也在碳中和方面探索了一些商业模式,比如帮助数据中心提高能效,帮助企业节约成本,实现共赢。

“大企业要发挥自身的带动作用,除了从产品、技术、模式等方面加快低碳理念的普及,还可以通过解决中小企业的碳排放问题。生态建设。” 庄文磊说道。

■延期

计算碳排放量“书”

进入新要求

2021年底,有关部门提出,围绕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在科学考核中创造条件,实现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向能源消费总量“双控”转变。尽快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

这一变化有利于更好地评估企业节能减碳水平,但核心难点在于碳排放“双控”数据的计算比能源消耗“双控”数据的计算更为复杂.

过去,企业只要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就可以更好地评估企业能源消耗的“双控”水平。 在碳排放“双控”下,企业不仅要建立能源管理中心,还要建立相应的碳排放和碳管理体系。 通俗地说,“碳排放账户”是要结清的。

这笔账怎么算? 数字技术的使用至关重要。 “过去,人工方式是核查企业碳排放量的主要方式智能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开发,但人工方式效率低下,容易漏记,存在数据不准确和造假的风险。碳管理系统GeCMS我们开发的数字碳计量系统大大提高了碳计量的效率和准确性,实现了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数据监控、生产全过程的碳排放核算、产品全过程的碳足迹。” 格创动智CEO何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