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信息通信网络绿色低碳指标体系倡议书
2023-05-22
你知道吗? 联合国能源署有一个观点,“是第一燃料( is the first )”。 这意味着,考虑到人类当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和未来10年替代能源革命的速度,在寻找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同时,更应关注现有基础设施能源效率的提升.
在7月18日至21日举办的“共赢华为创新周”全球盛会上,面对“数字化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绿色低碳成为人类共同愿景”的现实。社会”,能源效率也成为贯穿整个过程的关键问题。 ,关注的焦点。
会上,来自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ICT协会、GSMA、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等行业组织、标准组织、运营商、设备提供商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发布信息通信共建网络。 提出绿色低碳指标体系,共同构建绿色低碳能效指标体系,支持绿色节能与数字经济协调发展,推动“能效是第一能源”的思考与实践》在ICT行业推向高潮。
联合国1.5℃温升控制线早已明确,许多国家的“碳峰值”和“碳中和”目标路线也相继公布。 绿色低碳不就是各行各业都在努力节能减排吗? 为什么此时ICT行业还提出共同构建绿色低碳能效指标体系?
数字时代,流量呈爆炸式增长,能耗提升与碳减排目标成为世界级矛盾
众所周知,物质、能量、信息是世界的三要素。 物质是原始的存在,能量是运动的存在,信息是联系的存在。 回首人类文明的发展,从结记记账的远古时代,到农耕文明的纸竹简,再到工业文明的互联网,其实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不断的提高能量承载信息水平。 能量承载信息的程度可以用单位能量承载的信息容量来衡量,即所谓的能量效率。
今天,我们正在从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演进。 千行百业的数字化带来了交通需求的巨大增长,客观上造成了能源消耗总量的快速增长。 有数据预测,2030年数字服务带来的流量将达到612ZB,是2020年的13倍。如果目前的能效水平自然进化,能源消耗和相应的碳排放将增加2.3倍。 根据国际电联的测算要求,到2030年,ICT行业至少需要减少45%的碳排放,才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阶段性目标。
华为运营商BG总裁丁云
自然进化需要提升2.3倍,行业要求要降低45%——巨大的差距就出现了。 正如华为运营商BG总裁丁云所指出的,“未来5-10年,流量增长带来的能源消耗增加与碳减排目标之间的矛盾将成为世界级难题。 “
能效是解决矛盾的关键,建立统一的能效指标体系意义重大
如何破解游戏? 还要在能效上做文章,不断提高单位能源的信息容量水平。 联合国能源署之所以提出“能源效率是第一能源”的观点,也源于他们认为提高能源效率可以缓解能源消费增长与绿色发展之间的矛盾。 预计未来10年,能源效率提升对碳减排的贡献将占人类社会碳减排总量的40%以上。
提高能效,运营商作为提供信息通信服务的主力军,自然首当其冲。 其中,运营商网络作为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必须遵循“能效第一”的原则,率先实现绿色发展。 首先,运营商需要围绕站点、网络和运营活动产生的流量寻找能效提升方案; 二是运营商要以降低全流程碳排放总量为目标,不断降低绝对用电量,提高绿色电力比重。 最后,通过提高流量和减少碳排放,能效水平将不断提高。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非常重要,那就是运营商需要有一套指标体系标准来建立能效基线,衡量能效水平。 因为只有建立了衡量能源效率的标准,一切提高能源效率的行动才能有根据、有针对性。 这大概就是本次大会ICT行业代表齐聚一堂,提出建立统一能效指标体系的意义吧!
从倡议内容来看,业界一致认为,有必要围绕网络基础设施的能效建立全场景端到端的系统性指标,定义网络运维性能、网络整体性能指标和评估方法、站点设备和能源配套性能,打造指标体系可视化和管理平台,持续构建指标自动化和调节能力,科学引导网络基础设施低碳建设,共同凝聚行业共识,促进行业发展,最终支持绿色节能与数字经济协调发展。
华为3层架构+1个指标体系全面支持运营商提升网络能效
作为运营商最亲密的合作伙伴,华为也秉承“更多比特,更少瓦特”的理念,不断创新。 在业界率先提出基于绿色站点、绿色网络、绿色运营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构建最优能效解决方案。 绿色 ICT 基础设施。
华为运营商BG首席营销官宋晓迪博士
会议期间,华为运营商BG首席营销官宋晓迪博士详细介绍了华为绿色发展解决方案。 通过三层架构方案和指标体系,全面支持运营商提升网络能效。
首先,在绿色站点层面,华为坚持提升设备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效率的理念。 华为围绕主设备和配套电源,通过全室外、高集成、新材料等创新,持续优化单站能效; 其次,在绿色网络层面,华为在光功率简化网络架构、多技术/多功能融合的基础上,推动全网资源动态协调,提高转发效率,提升跨站点协调/网络能效通过转向全光纤、简单和智能来提高效率; 最后,在绿色运营层面,华为融合用户管理策略、节能策略控制、能效指标管理,实现能效可视化和优化策略的生成和分发,持续提升运维能效.
在创新解决方案的同时,华为还凝聚了绿色指标体系。 通过引入网络碳排放强度,将单位数据流量的碳排放量作为衡量绿色ICT基础设施的指标。 据介绍,NCIe能效系统标准已经获得ITU-T SG5批准,有望在年内作为正式标准发布。 无疑,这样的探索无疑有利于ICT产业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效指标体系。
能效最佳的绿色ICT赋能千行百业节能减排,行业各行各业都在行动
从本次大会来看,业界各行各业都积极行动起来,秉承“能效是第一能源”的理念,利用能效最好的绿色ICT,使能节能减排,取得阶段性成果。各行业减排。
在海外,华为已帮助运营商在100多个国家部署绿色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实现成本效益、发展效益和环境效益。 例如在德国,通过该方案的部署,实现了分钟级能效自优化,能效提升7%。 例如在西班牙,通过在骨干网中部署OXC,能源效率提高了81%促销能耗管理系统,带来了29%的成本节约; 再比如土耳其,将原有的机房改为一站一柜的方案,节省了机房空间和空调的使用。 单站点每年可节电19000度电,节能75%,减少碳排放,能源效率提升30%。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绿色ICT基础设施还在运营商自身因能效提升所获得的价值基础上,发挥着“碳指纹”的10倍杠杆作用,助力千行百业节能减排。 在中国,三大运营商与华为一起,在矿业、交通、钢铁等垂直行业创造了诸多成功实践。
比如在天津港,基于中国移动的5G连接和自动驾驶技术,建设了一个自动化码头。 76辆无人货车可在有限空间内编队行驶,单箱作业能耗降低20%,综合运营成本降低10%。 运行效率提高了 15%。 再比如,在晋南钢铁,过去铁水的运输和调度高度依赖人工。 运输时间长,热量散失快,不利于节能减排。 采用基于联通5G网络的智能调度系统后,工作人员可以远程控制和监控铁水罐车,将运输时间从原来的半小时缩短为7分钟; 又如在准能集团,基于中国电信的5G网络无人驾驶矿车及远程控制解决方案,带来至少10%的油耗节省,5年可节省9亿元。
在华为自身,从生产端到运营端,绿色发展随处可见。 例如,在华为位于东莞的南部工厂,几乎所有屋顶都覆盖了分布式光伏板,每年可减少碳排放3万多吨。 又如,华为将研发实验室从传统的分散式实验室迁移到集中式实验室,并采用节能新技术,将实验室的PUE从2降低到1.24,每年节电超过2.9亿度电。
综上所述,联合国能源署将能源效率确定为“初级能源”,可以说抓住了承载人类文明发展的能源效率的本源。 当运营商聚焦“能效第一”走向绿色发展,当绿色基础设施成为推动各行各业节能减排的关键,ICT界此时齐聚一堂,发出倡议,呼吁全行业行业关注能效,统一标准 指标体系建立能效基线,衡量能效水平是时候了!
标准定了,人心齐了,泰山动了。 相信在行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解决好能源消费提升与碳减排目标之间的世界级矛盾,将关乎人类命运的1.5℃温升保持下去。地球。 管线实现绿色与发展并重!
框架引领物联网趋势
11月7日,辽宁省电力公司科技信息通信部信息部负责人李昭和同事何焕良喜出望外。 他们编写的物联网示范应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评审。
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推进物联网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 国家电网公司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研究与应用,积极响应国务院要求,全面部署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 作为公司电力物联网建设试点单位之一,随着现场测试调研和软硬件采购的完成,辽宁公司物联网示范应用项目建设将于今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月。
物联网已上升为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相关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其在智能电网中的支撑作用也逐渐被重视。 辽宁公司科技部负责人葛维春告诉笔者:“智能电网的实现,有赖于对电网各环节重要运行参数的在线监测和实时信息控制。感知的深度和广度为电网智能化的实现和信息流、业务量、电力流的高度融合提供了支撑。”
据了解,辽宁公司根据电力物联网总体架构,形成了基于统一标准规范的电力物联网应用示范场景方案,并对电力物联网总体架构进行了应用验证。电力物联网; 组织人力物力,进行现场勘察,并与公司总部相关部门就示范项目的技术要求和方案、建设内容等进行了多次汇报沟通,最终确定了建设计划。
在辽宁电力物联网示范应用建设中,专业人员主要基于电力物联网总体研究框架和方案,结合具体生产管理需求辽宁数据中心能耗管理系统,以智能感知、统一信息模型、统一通信协议,以及统一的应用服务作为展示内容。 变电站和通信机房是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的典型示范场景。
电力物联网总体架构基于SG-ERP的总体架构,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 其中,感知层实现各环节数据的统一感知和表达; 网络层屏蔽不同的通信技术,按照标准化的统一通信协议实现数据的传输; 应用层完全沿用SG-ERP系统架构,基于统一的应用平台,支持各种业务应用。
根据项目进度安排,从今年6月底开始,辽宁公司电力物联网建设进入需求开发阶段,重点准备需求调研报告和需求规范。 到9月1日,已进入外场试验勘察和软硬件采购安装。 阶段。
示范应用预期效果显着
500kV渤海变电站和通讯室是辽宁公司选定的两个示范点。 李钊表示:“根据物联网总体规划和具体业务需求,辽宁公司负责变电站、通信机房应用场景的“智能化管理”和“绿色机房管理”应用工作。基于在电力物联网框架下,示范项目不仅实现了多项内容的统一验证,还结合具体应用,具备了一批满足具体应用需求的功能。”
何焕良告诉笔者:“500kV渤海变电站示范工程将大部分传感层的传感器和设备通过汇聚节点连接到接入网关,通过加入高智能化和低智能化,形成综合传感应用场景。成本智能传感节点,降低物联网主站设备配置,降低项目投资。”
同时,在辽宁公司绿色通信机房示范点建设中,机房能耗监测和环境状况监测成为主要指标。 机房不仅可以按照统一的信息模型和通信协议,部署传感器和摄像头,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和环境数据,实现能耗管理和环境状态监测,还可以对环境监测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和传输,加强机房管理功能。
对于辽宁公司电力物联网示范应用项目的预期建设成果,葛维春表示:“成果包括两部分,一是基于电力整体架构形成的统一信息模型和统一通信协议。 “物联网。经过实际验证和修订,最终可以形成电力物联网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二是电力物联网技术的典型应用场景,可以提供业务辅助应用。”
据了解,电力物联网不仅可以验证大量标准规范,实现关键技术验证和场景示范应用,为推广提供可复制、可操作的实践参考经验; 同时,基于物联网技术和传感器数据采集分析,技术人员可以开展现场微气象在线监测等工作,有效提高设备故障预警水平,缩短时间进行故障排除。 通过在绿色通信机房部署环境状态监测和设备能耗监测传感器,实现采集数据与IMS系统监测数据的互通集成,构建机房监测数据统一应用服务支持IMS系统等机房管理系统。 监测数据和决策分析。
据测算,电力物联网示范应用项目除取得上述预期建设成果外,还将产生显着的经济效益。 可优化备件资源利用率10%~20%,从长远来看可节约各项管理成本20%~30%。 加快核心技术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每年节约技术创新资金投入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