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筑楼宇绿色转身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成重要突破口
2023-05-26
经过改扩建,光明金融大厦已成为上海外滩的新地标。 以前,这座建筑产生的税收很高,但能源消耗也很高。 大楼于1993年竣工,但现在很多设备已经陈旧,尤其是中央空调系统还在使用燃油蒸汽锅炉,“老马拉特快列车”,经济越来越差。
在上海市黄浦区政府的推动下,建设“湘中”世博会采用冰蓄冷技术,斥资近千万元改造中央空调系统。 运营第一年,楼宇物业经理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省钱。 空调系统原年运行成本为78万元,现已降至25万元; 二是口耳相传。 很多以往因空调问题引起的投诉都烟消云散了。 入住率也有所提高。
光明金融大厦的节能改造是上海建筑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 上海作为特大城市和全国经济金融中心,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近年来,人多地少、资源环境约束严重的问题日益突出。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迫在眉睫。 上海市建交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建筑节能是上海市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方面,发展绿色建筑成为重要突破口。
合同能源管理存在实际需求
引入社会资金和专业服务解决节能改造资金问题
作为上海市首批低碳发展实践区,黄浦区政府去年投入40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6000万元,推动完成55个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平均节能-节油率15%,年总能耗降低5200元/吨标准煤,每年降低企业运行成本2500万元。
建筑节能改造投资很大,但只有少部分建筑能够自有资金完成改造,更多的建筑是“有心无钱”。 为此,黄浦区正在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引入社会资金和专业服务参与节能减排,让更多缺乏资金的建筑也能完成改造。 以建筑节能改造为例,建筑与节能服务公司签订合作合同,由节能公司出资对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改造后,双方按约定分担节约的能源费用。
九江路上的王宝和宾馆曾经是能源消耗大户。 经过10多年的经营,酒店深知节能减排是降本增效最直接的手段,但却让他们难以动用大笔的装修资金。 酒店通过黄浦区发改委与上海诚信建业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对酒店的空调、照明系统进行改造。 在照明系统的改造中,酒店采用了LED产品,成为国内首家全部使用LED照明的酒店,也是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
酒店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改造后,年节电达34%,每月节省电费约25万元。 未来,酒店将受益更多。” 截至目前,黄浦区已有20多栋建筑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了节能改造。
了解建筑能耗
初步建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制度督促用能单位加强管理
近年来,上海对200多座公共建筑进行了能耗监测,对450多座公共建筑进行了能源审计,对近300座政府办公建筑和1000多座大型公共建筑进行了能耗统计。 通过这一系列工作,上海基本摸清了公共建筑能耗水平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建筑能耗监测体系建设。
去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本市国家机关办公楼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建设的通知》,明确要建设市级建筑能耗监测平台。 , 17 建有建筑能耗监测区域子平台1个,市政府机关办公建筑能耗子平台1个。 同时能耗监测管理系统面积达到,上海将对单体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国家办公建筑和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有计划、有步骤地安装能耗计量装置。超过20,000平方米。 到2015年,上海将建成覆盖全市的建筑能源监测体系。
去年底,上海首个覆盖商业建筑、重点用能企业、创意园区的能耗在线监测平台一期工程在黄浦区建成。 该平台可实时监测楼宇、企业、园区的空调、照明、电梯等能耗数据,督促、引导用能单位加强智能化节能管理。
政策与技术同步推进
出台促进绿色建筑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
上海市采取统筹规划、点区结合的推广方式。 在政策、制度、技术等方面,修订编制各类法规、法律,为全市全面推进绿色建筑提出了明确的目标、重点和措施。
2011年1月1日起,《上海市建筑节能条例》施行。 结合条例的实施,上海市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出台了《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暂行办法》和《上海市关于贯彻落实《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暂行办法》的若干意见》。建筑节能》,修订了《上海市建筑节能工程专项扶持办法》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分项计量管理规定》。
新修订的《上海市建筑节能项目专项扶持办法》于去年9月15日起施行。 其中,新增绿色建筑示范项目财政扶持政策,对获得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的示范项目,每平方米最高补贴60元,每平方米最高补贴600万元。单个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最高补助1000万元。 对建筑节能项目的支持力度空前。 同时,通过采取市财政补贴等激励机制,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也将实施分步有序的节能改造。
已完成的《上海市“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对推进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上海还制定了《上海市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和《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规划》,形成规划体系框架,推动节能建筑发展。 这些规范性文件和专项规划的出台,为上海市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技术规范方面,上海颁布实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提出了适合上海当地气候特点的绿色建筑评价方法。 编制了《上海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导则》,明确和规范了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为绿色建筑的技术应用和工程实践服务。 有关部门还编制了《低碳实践区规划建设指南》,积极开展低碳城区关键技术集成研究。
你未来的目标是什么?
公共建筑率先推行绿色建筑标准,保障房也能推动绿色建筑
2012年,上海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共安排各类建筑节能资金9857万元。 据统计,2012年上海新建高标准节能建筑项目45个,建筑面积195万平方米; 现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130个,建筑面积172万平方米;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52个,建筑面积183万平方米; 同时,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建筑能效评价星级等工作也顺利开展。
据介绍,上海计划在政府办公楼、学校、医院、博物馆等公共机构建设中率先实施绿色建筑标准。 从2014年起,全市公共机构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15年,力争绿色建筑占当年新建民用建筑的10%。
“十二五”期间,上海将率先在保障性住房中推广绿色建筑。 专家预计,“十二五”期间,上海将建设保障性住房100万套,五年累计面积将达到6000万平方米以上。 “十二五”期间,上海保障性住房可节约标准煤89.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33.8万吨。
未来,上海将依托虹桥商务区等8个低碳实践区和7个低碳新城建设,以及国际旅游度假区和后续开发利用两大建设项目世博会融合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 将低碳建设、低碳运营、节能交通、低碳生活融为一体,更好地引领和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
节能减排建筑节能
近日,随着诸暨天然气有限公司能耗数据接入浙江省能源大数据中心,浙江实现了29773家重点用电企业能耗数据100%接入,这标志着浙江省是引导能源消费总量合理控制衢州能耗管理系统哪家靠谱,推动能源资源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取得关键成效。
浙江省能源大数据中心以国网浙江省电力综合云平台为核心,浙江省能源监测中心与国网浙江省电力数据中心共建运营。 截至2022年12月,中心累计采集电、煤、油、气、热五大类能源数据476.42亿条。 通过中心对全省重点用能企业能耗数据的实时监测分析,结合国网浙江综合能源公司为用能企业提供的节能减排解决方案和服务,预计全年帮助浙江全社会节约用电165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913万吨。
“双碳”目标的实现涉及能源供应、电网调度、用户使用的全过程,数据分散、碎片化成为统筹管理的桎梏。 将能源领域数字化改革、深化数据互联共享作为推动浙江加快实施“双碳”行动的重大举措。
据浙江省能源监测中心主任王一衡介绍,为提升全省能源领域数字化改革创新能力,能源大数据中心共研发了“双碳智慧治理平台”、“能源节能减碳电子书、《复工复产指数》等60多款数字化应用。通过这些应用,能源领域数字化改革的效益直接体现在政府监管、企业用能等方面。和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效支撑全省能源安全、价格稳定和供给,引导能源消费总量合理控制,促进能源资源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
在浙江,省、市、区(县)三级政府部门可依托浙江省能源大数据中心“双碳智慧治理平台”实时查看辖区内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况在政府治理方面。 指导制定能耗指标,引导企业精细化减排。
重点行业企业可通过“节能减碳电子书”查看政府下发的年度基准能耗,按订单或生产计划自行分解月度能耗计划。 衢州是首批“节能减碳电子书”试点地区,当地奔马化纤公司负责人表示,“‘节能减碳电子书’的应用有效将地方能耗双控目标与企业能源预算目标联系起来。” 通过严格执行《节能减碳电子书》能源消耗计划,2021年公司将节约蒸汽成本160万元以上,减少标准煤约760吨。
下一步,浙江省能源大数据中心将继续深化支持国家碳排放监测服务平台建设,孵化更多能源电力大数据标志性成果,助力实现“双碳”新能源体系的建设目标。 (徐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