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经开区紧扣绿色制造系统性推进绿色园区建设
2023-06-16
核心阅读
近年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紧密联系绿色制造,系统推进绿色园区建设。 通过持续打造绿色工厂、积极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开展生态环保先进企业评选等措施,园区的发展底色更加绿色、底气更加足。
春天充满生机和活力。 位于天津经济开发区的金桥焊材高端焊材智能制造工厂正在加紧建设,即将投产。
走进厂房工业园区综合能耗管理系统,屋顶透明采光窗将自然光引入室内,有效减少人工光源的使用。 “拟在屋顶铺设光伏板等发电设备,总面积达11.2万平方米。同时,我们还将充分利用临海风能的优势,建设“两台风力发电设备。这些风电和光伏设备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9万亿瓦,所产生的电力将全部用于工厂生产。” 金桥焊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陆少川介绍。
作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制造的标杆项目,这座投资8亿元的工厂从产品生产线、基础设施、能源利用、碳排放等多个维度打造了一座近零碳的智能工厂。汇聚资源:节能技术在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生产率显着提高。
近年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推进绿色制造为抓手,系统推进绿色园区建设,以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理念引导园区发展,有效推动了园区发展。提升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
打造绿色制造“示范工厂”
走进一汽-大众华北基地,绿色光伏项目刚刚投入使用。 一汽大众天津分公司党委副书记高解放介绍,该项目分为屋顶、地面和车棚三种形式。 .
“绿色制造的理念应该贯穿于从设计到运营,从原材料到废弃物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高解放说,“在绿色工厂建设方面,企业大量采用环保新技术,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污染。”
据介绍,一汽-大众华北基地进入运营阶段后,先后实施了100多项节能减排项目。 在能源使用方面,通过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实时监控能源消耗,利用大数据挖掘节能潜力,广泛应用冷凝器在线清洗、永久性节能等节能新技术。磁电机、余热回收等。目前,企业万元产值能耗仅为7.66公斤标准煤,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此外,单体厂房采用大面积天窗设计,自然采光率达到87%以上,替代了部分照明设备; 厂区污水综合处理站采用反渗透技术,提高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像一汽-大众华北基地这样的绿色工厂还有很多。 日前,工信部公布了2022年绿色制造清单。 天津经开区4家绿色工厂、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获得“金榜题名”。 截至目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2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2家,天津市绿色工厂55家,初步实现区域绿色制造示范效应,促进低碳产业发展.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绿色制造是我们的重要抓手。” 天津经开区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天津经开区以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等项目为核心。 抓紧提高全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水平。
据介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现有企业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转型,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 对新入区企业,通过设置入区项目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准入门槛,严格限制“两高”产业项目入区,实现绿色制造集群示范效应,促进产业技术改造。企业和产业绿色升级。
构建绿色制造产业链
近日,河北诚信集团投资7亿元在天津经济开发区南港工业区建设年产3万吨甘氨酸项目。 “该项目以南钢120万吨乙烯项目生产丙烯腈的副产氢氰酸为原料,生产甘氨酸产品。” 天津经济开发区南港工业区生产促进办公室主任王义柱介绍,该项目投产后,将与中石化乙烯项目“隔墙互供”合作,进一步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链。
在天津经济开发区,绿色石化产业是传统优势产业。 到2022年,天津经济开发区化工新材料产业产值将达到1091.5亿元,初步形成以南港工业区为主要载体的绿色石化产业空间布局。
“作为专业化工园区,南港工业区具有高能耗、高碳排放强度的特点。” 南港工业区规划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李林勇坦言,石化行业要想走绿色制造之路,必须先谋划。
“我们聚焦石化产业绿色化、高端化、精细化发展,将南港工业区高质量发展写入《天津市产业布局规划(2022-2035年)》,参与制定绿色石化产业链工作规划和发展规划,科学衔接、有效协同,推动石化产业绿色转型。” 王一竹说道。
目前,南港产业区依托百万吨乙烯、MTO(甲醇制烯烃)等重大项目基础原料,聚焦特种烯烃衍生物、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特种三大主链化工、提供高性能树脂和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等细分产业链不断延伸,规划形成总投资近800亿元的产业链延伸项目。
南港工业区立足园区产业发展和能源资源禀赋,从节能减排和绿色能源发展两个方面着手,推进能源低碳智慧管理平台建设。 “南港工业区能源低碳智慧管理平台即将建成,可实现企业能源消耗数据实时监控、能源供需智能分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水平科学评估,以及碳资产的共享和辅助交易。” 李林勇解释道。
“进一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需要弘扬循环经济理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天津经开区负责同志分析,通过积极打造石化、装备制造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天津经开区将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绿色供应链、绿色电力采购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提高重点行业绿色制造比重,开展工业深度减碳,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探索绿色制造选择体系
如何引导企业走绿色制造之路?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答案是建立完善的支持绿色制造的政策体系,鼓励企业积极探索绿色转型发展。
2022年5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布年度生态环保先进企业30强,涵盖生物医药、汽车制造、精密仪器、化工等行业。 在346家参赛工业企业中,30家获奖企业的综合能源消耗量和淡水消耗量分别占16%和20%,空气、水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占12%、15%和24%。 % 分别。 70%以上的税收和一半以上的工业总产值,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贡献了更大的产值。
据介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连续19年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先进企业评选工作。 2018年以来,评选以“两高两低一小”为导向,即工业产值高、税收高、综合能耗高。 低,污染物排放少,占地面积小。 在评选指标体系中,绿色制造示范等因素权重占20%,亩产税收、亩产能耗、污染物排放水平等8项关键指标权重占80%。
“此次评选有效激励了企业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升管理水平、加大治理投入,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徐飞介绍。 总体来看,在入选企业平均亩均税收大幅增长的同时,单位税收能耗、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均有明显下降。
自2018年采用量化考核以来,诺和诺德天津生产厂是连续多年上榜的企业之一。 “作为胰岛素生产企业,我们90%的产品都是水,在生产过程中会用到大量的水,节约用水是重中之重。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我们不断优化供水系统实现注射用水按需生产,同时引入循环水再处理系统,每年可节水27%。 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工务部经理彭程介绍,目前公司已有9家供应商承诺使用绿色能源,企业也在探索采购绿色电力和为天津绿色工业生产提供蒸汽,实现能源供应结构中没有石化能源。
“评价并没有评价结束,入选的企业还要在带动更多企业走绿色制造之路、帮助政府部门吸引绿色投资等方面发挥带动作用。” 徐飞介绍,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智慧环保平台上,企业可以查看评分情况,通过各项指标的相对排名,不断补短板,扩大优势,不断提升水平。企业绿色制造。
《人民日报》(2023年4月3日第10版)
淄博宏业集团成立于1999年,是第一家进入高青县经济开发区的企业,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牛仔服装生产企业之一。 按照高青县委、县政府的部署,集团坚持产业兴县、产业强县,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档次。 集团计划自筹资金1.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软件更新。 该项目通过与智能制造平台合作,实现快速研发设计、智能生产、管理自动化、数字化运营。
2019年以来,淄博宏业集团开展了新生产用房选址、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实现了园区和厂房的全面升级改造,打造了贯穿园区、贸易、生产、供应商的产业链、客户和员工生活。 智能园区和智能工厂。 整个综合升级过程将分阶段实施。
分阶段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
项目分阶段实施,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分阶段部署。 一期重点建设工厂基础设施,包括园区综合布线、后台广播、综合视频监控、人员门禁、人脸识别应用、智能考勤、5G全面覆盖等。 第二阶段,着力打造智能制造,构建业务与财务一体化体系,实现供应链管理、计划生产管理、财务管理、成本核算、智能数据采集、智能车间运营、智能看板等一体化。 第三阶段是建设智能工厂2.0,实现智能化监控、实时分析产能、单耗、智能调度、智能装备,信息化与自动化深度融合,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集团建立安全监控体系。 视频监控自动报警系统依托先进的视频分析能力,结合前端高清摄像头对区域内的视频数据进行分析。 实现对运动目标的检测、跟踪和分类,发现监控画面中的异常情况,并能够以最快、最好的方式发出警报和提供有用的信息。 .构建能源管理体系。 致力于能耗监测全覆盖,推进绿色节能,通过精准大数据,落实可追溯的节能环保政策,助力园区可视化运营。 包括智能充电桩,以园区电动自行车充电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为目标,集智能充电终端、移动物联网专网、充电运营管理云平台、用户端APP于一体。 可广泛应用于共享充电、智慧园区等场景和领域,为电动汽车车主提供更安全、更智能、更便捷的充电服务。
企业打造分层联动的信息+智能工厂。 分层分级处理,将决策、生产、销售等环节智能化结合,形成智能化、信息化的统一处理系统,使信息能够更好地在各个环节间持续流通,使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得到更好的保障让决策部门更好地了解第一手的产销信息,便于决策。 以便销售部门更好的了解生产情况,更好的反馈给客户。 同时,收集预警信息,提高工厂安全生产。
打造智能数据采集设备。 利用现代智能化设备进行数据采集,使得信息的采集更加准确,提高了采集精度和采集效率,同时可以更多地了解材料的数据,对材料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使生产更加规范、高效,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打造智能物流传动车间。 通过5G AGV小车实现物流的智能化驱动,替代原有的运输系统,使车间生产物料运输信息及时更新,同时车间运输效率更高效准确,为工人的操作和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方便和帮助 生产高效运行。 推进全过程质量检测。 通过5G AI合规质检,质检涵盖首件质检、单品检验、巡检、检验指标采集、质量判断、质量专项裁剪等质检操作,采集完整的质量数据,可用于质量检验。 预警、分析和改进。 打造宏业工业级大数据平台。 以订单号为线索,通过工业级数据平台实时查看和共享订单执行状态:包括销售订单发货进度查询、订单产品排期状态查询、订单产品所需物料采购计划执行情况、订单产品原材料物料物流配送状态、订单产品生产进度查询、订单产品物流发货进度查询、订单产品售后服务利润分析。
项目实现5G+智能工厂全连接应用
该项目结合宏业自身业务能力,进行定制化升级改造,与运营商全面合作,实现5G+智能工厂的全连接应用。 实现厂区5G全覆盖,并在5G边缘计算、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等方面进行应用尝试,实现数据全采集、管理自动化,有效提升生产管理效率。
项目建成后提供工厂企业能耗管理系统,宏业将从传统的纺织生产企业转型为数字化、自动化、5G化的智能工厂。 整个过程由数字数据驱动,由5G网络高速连接。 结合5G专网和MEC的优势,数据不会放行。 园、云、边、端一站式数字化优势。
该项目结合了中国联通的5G技术和智能工厂行业经验,在纺织行业和其他行业具有示范作用。 其中,5G专网、5G AVG物流车、5G监控部署方便、用途广泛、建设周期短。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结合行业特点,实现人工智能合规检验和人工智能质量检验的快速适配,具有很好的推广优势。
项目一期重点提升智慧园区基础管理能力,二期提升软硬件协同能力,三期提升生产数据采集和能耗数据采集管理能力,加快、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整个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加利润空间,降低人工成本,实现柔性化生产、定制化生产,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5G智能工厂建设助力企业产业升级转型
5G智能工厂的建设将使车间数字化。 搭建智能数据采集平台,从人工采集到智能采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实现单个产品的完整信息追溯,以及整个产品链各个环节的信息灵活追溯。 实现智能防错,系统“铁打无私”,避免人为失误和遗漏。
操作可视化。 生产透明化,数据实时采集,生产进度实时反馈,让生产管理不再是“黑匣子”。 提高生产执行效率,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不断优化和提升设备和人员的潜能,提高作业执行效率。 提升核心竞争力,依托大数据和先进的物联网技术,生成企业实时生产画像,让车间生产“黑匣子”透明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管理精细化。 帮助平衡生产,自动收集和分析工时数据,帮助车间规划平衡生产。 提高现场管理的精细度,只要设备部署到位,想怎么精细就怎么精细。
该项目有效提高了工厂的管理和运营效率,实现了降本增效,人员成本降低20%,生产效率提高30%。 同时,得益于5G自动化技术,在人员成本和人力占用的前提下,可以保证生产效率,也可以为后期产业规模的扩大提供必要的数字化支撑能力。 工厂可以承接更多个性化订单,增加税收。 约 10%。
5G智能工厂建设显着提升了企业管理效率,各项考核管理都有数据支撑。 生产线工人可以在工作中使用数字化能力来提高个人生产能力和个人工资。 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明显提高。 同时,随着高青县5G智能工厂的建设,也将带动更多企业科技产业升级转型,打造品牌影响力,带动全县企业转型升级。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徐晓晖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