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港:转型升级生态港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黄骅港:转型升级生态港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23-08-06

黄骅港东临海上主干道,西临广阔腹地,是我国西向东、北向南煤炭运输的主要通道之一。 近年来,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交通部等九部委《关于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导意见》交通运输部和国家能源集团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世界一流煤炭港口建设,在建设世界一流绿色港口、智慧港口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显著成绩。港口、高效港口、安全港口。

目前,黄骅港已成为我国首个实现全程远程集中控制的煤炭港口、全国首个3A级工业旅游景区港口。 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营业利润率等指标位居全国乃至世界港口前列。

摘掉污染帽子,改变落后技术,建设世界领先的智慧港口。 黄骅港作为煤炭运输港口,改变了传统认知,煤炭黑子变得精致。

生态港口转型升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黄骅港深入践行“两山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聚焦扬尘、含煤污水处理等环保问题,落实依靠创新解决环保问题的发展思路。 以环保升级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全国煤炭港口转型发展开辟新思路,培育未来发展新优势。

抓住“一”源。 扬尘治理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煤炭港口发展的难题。 黄骅港主动出击扬尘治理问题,从源头系统彻底控制,将环保措施注入生产过程各个环节,实施“翻、堆、翻”全套扬尘治理工程。 黄骅港从自卸车实施关键的长效抑尘技术、精准控制煤炭外部水分,到安装带式洗选装置,探索掌握了煤炭含水率和粉尘产生的内在机理。解决沿线煤泥和煤炭污水污染。 后续排放问题,再到堆场的独立智能抑尘系统实现及时补水,控制新的尘源。 整套系统符合煤炭港口的实际情况,有效控制了生产现场的粉尘排放问题。 抑尘率达到98%,高于传统茅草覆盖工艺,生产效率提高10%,每年节省相关成本近4000万元。

打造“一套”系统——充分利用宝贵的淡水资源,坚持统筹规划和系统设计,创造性地将港区原有地貌中的垃圾场、荒地改造为“一套”组成的生态水循环系统。两个湖泊”和“三个湿地”。 通过污水管网改造,将处理后的水源与压载水池、生态湿地、生态湖泊等水系串联,全面打通各水体之间的联系,实现压载水的收集、含煤污水、雨水。 处理和回收利用,彻底解决了阴雨天气污水横流和停产清理问题,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经济利用。 “两湖”和“三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改善了港区的微环境和微气候。 同时建设粉尘处理车间广东港口工业能耗管理系统,煤污水沉淀后的污泥和清理后的粉尘直接送入车间压成煤球,实现粉尘的再利用,节约1.5万吨煤。每年都有货物损坏。

实现“一”的目标。 黄骅港通过自主创新,在全国散货港口行业率先建立了生态环境智能管控平台。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下,黄骅港对港区扬尘、水源等环境因素实施全面感知、视频监控和自动预警。 ,环境分析,环评智能化精细化管控。

开创新局面。 黄骅港攻克盐碱地绿化难题,采取更换种植土、抬高地面、控制返碱、选择耐盐碱植物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扩大绿化空间。 已完成绿化面积170万多平方米的环境绿化工程。 港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7%,可绿化面积覆盖率达到100%,形成了独特的海滨绿色景观带。

2019年,港区粉尘浓度仅为国家标准值的18%,万吨吞吐量综合能耗位居同类港口第一。 压载水、雨水、污水回用310万立方米,占全港用水量的一半,节水成本超过1500万元,实现了循环经济。 如今,港区湖光山色,绿树摇曳,流水潺潺,绿草如茵,花香淡淡,构成了一幅“港口建在海中,人行在画中”的美丽画卷。 据新华社联合发布的《2019年中国港口高质量发展报告》显示,黄骅港绿色安全评价在全国22个主要沿海港口中排名第一。

创建并引领智慧港口

自主创新是煤炭港口企业发展的唯一出路。 黄骅港牢牢把创新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以自我为中心、持续投入、持续改进”的原则,逐步分层推进智慧港口建设,成为全球第一煤炭散货港口全程智能化操作。

绘制智慧蓝图。 黄骅港从解决生产设备人工操作繁重、作业环境恶劣、安全管理风险高、环控质量低等关键问题入手,打破常规,深入谋划,探索形成智能化设备管理与控制、智能生产管控、环境管控。 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建设理念智能化,安全管控、管理决策智能化,分步分层实施单机设备远程控制、全线设备协同运行、整体生产调度控制、计划管理智能调度、环境智能管控等系统建设。

突破智力瓶颈。 黄骅港坚持以自我为中心的创新理念,坚持课题组创新模式,坚持源于生产、服务生产的创新目标,注重自主研发技术突破、自主掌控核心技术,集中公司的精干力量。 先后建立了19个研究项目课题组,重点研究单机装备智能化、协同智能装备工艺系统优化、智能生产管控、智能航运等实践性、专业性问题。 在创新中树立包容思维,在工作中建立容错机制,注重引导全员参与建设,注重正向激励。 截至目前,香港授权专利数量为466件,其中发明专利107件。 智慧港口建设的核心技术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

打通智慧通道。 经过5年时间,黄骅港先后实施了单体自动化作业、堆场智能协同作业、装船机远程作业等改造。 通过集成创新,将原有流程中的上下游设备进行了关联和融合,系统通过单一的操作指令,可以实现自动选择设备形成操作流程、物料流向跟踪、提前装料和在线流程直接切换,全面实现全境翻堆、取货、装车的全天候自动化作业,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全流程智能化运营的煤炭港口。 实施全流程智能化后,翻转、堆垛、取物、装车各单机效率分别提升13%、23%、10%、4%,综合效率提升10%。

赋能智慧建设。 黄骅港重点加强前沿技术探索和前瞻布局。 在远程装船的基础上,自主研发的智能装船系统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 2020年4月,首次全流程智能装船作业试验成功,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智能装船作业的煤炭散货港口。 地球推动煤炭散货港口智能化发展。 7月,黄骅港成为河北省首家全面建设5G专网并应用北斗定位系统转换的企业。 在提高设备精度的同时,减少了对国外定位系统的依赖。

截至今年7月底,黄骅港堆场无人作业量达30125万吨,远程装车作业量22557万吨。 堆场人员配置减少62%,港区仓储能力增加10%。 作业量准确率提高到99.8%,实现了科技与经济的全面融合。 员工由船上操作转变为集中控制操作,改变了传统的操作模式。 作业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工作强度与同类港口相比大大降低。

全力打造高效港口

安全是一切发展的基石。 黄骅港抓住发展关键期,坚持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的回报,强化管理,提质增效,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旧貌换新颜。 黄骅港秉承低投入、高回报的理念,通过提高效率提升产能。 公司实施设备工艺优化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小额投资全面恢复一、二期项目老化设备状态,卸货效率提高20%,港口煤炭吞吐能力从设计规模1.78亿吨至2.2亿吨,老设备使用寿命预计延长15年,每年增效8亿元。 2020年上半年,在煤炭港口业绩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黄骅港逆势增长,市场份额提升3个百分点。 已建成投产的智能堆场项目第一年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项目投资三倍以上。 建设环保的生态水系,不到三年时间累计创收达到投资的210%。

开辟新天地。 黄骅港依托国家能源集团大物流业务,积极拓展非煤业务范围,努力增加油品和大宗货物。 公司在满足内部需求的基础上,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实施“走出去”战略,将拖航业务拓展至周边港口。 积极争取外部市场,努力增收创收,成立珠海分公司,增强航道疏浚市场竞争力。 大件物流运输、航道疏浚、拖航业务等业务每年创造利润近亿元。

开始一个好的计划。 黄骅港建立精细化财务管控体系,实现业务与财务联动,核算到最小业务单元,实现单机单流程核算,成本连续五年降低。 建立了覆盖255个制度的体系,管理成效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2019年,送水煤量较2015年增加71%,但从业人员和外包劳务人员数量较2015年减少16%,人均效率提高70%。 据中国港口协会统计,2019年,黄骅港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利润率位居行业第一,人均利润率达到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煤炭公司(外资企业)的3.43倍。高级端口)。

努力建设安全港口

黄骅港坚持务实有效的管控理念,以风险识别为抓手,全面加强安全管控,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双控”经验得到政府和业界的广泛认可。

守住安全底线。 黄骅港坚持把危害源排查和风险评估作为安全工作的基础,并根据生产实际情况持续全面梳理和修订风险概览,始终保持评估结果与现场实际情况一致。 黄骅港共评估区域风险238项、工作任务风险942项、设备故障风险1392项,实现风险全覆盖。 为了将考核结果及时转化为操作实践,黄骅港各生产岗位都有规范的操作流程,落实风险防控。

弥补安全方面的缺陷。 黄骅港围绕原油装卸、储煤筒仓、设备检修等重点领域安全管控,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和安全管理标准,做到重点更明确、方法更科学、管理更精细。流程。 在外委管理中创新提出“一家人、互利共赢、长期合作、一致管理、安全第一”五项思想管理理念,将安全第一的管理方针落实到各个环节公司的生产组织。 团队管理一体化、一体化,实现统一管理、统一标准。

促进科学技术繁荣。 近年来,黄骅港坚持少人安全、无人安全理念,强化科技安全理念。 通过实施船上设备无人化改造、智能监控、设备防碰撞技术的应用以及必备的长效抑尘技术等措施,实现现场无常驻操作人员,大大降低了风险人身伤害。 建成消防管控联动系统。 通过红外热成像和感温电缆双重检测技术,对火灾扑救困难区域进行在线监控,并设置喷水联动。 与中控、消防平台信号共享,提高本质安全管理水平。

黄骅港安全形势保持稳定。 近年来,未发生一般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 先后荣获集团本质安全达标二级单位、安全环保先进企业等多项荣誉,连续五年被评为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单位。 达标单位、国家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

煤炭散货港口转型任重而道远。 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将全力打造绿色、智能、高效、安全的世界一流示范港口,充分发挥压舱石和主力军作用。

(资料图)

2022年12月,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发布关于事业单位绿色低碳技术评选结果的通知。 凭借在低碳节能领域的深耕与实践,华德智能自主研发的碳控制器综合能源管理平台成功入选。 碳控官方综合能源管理平台是天津市唯一获得国家公共机构绿色低碳技术认可的平台。 下一步,国管局将编制《事业单位绿色低碳技术宝典》,推出事业单位绿色低碳技术云展厅,推动绿色低碳技术有效利用。全方位、多渠道推进公共机构碳技术推广。

天津市政务管理局高度重视本次评价,大力推广碳控器综合能源管理平台低碳技术,并发文呼吁各区、市有关部门带领更多公共机构实施综合能源管理平台- 节约策略。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采用能源成本托管形式; 要求重点用能单位建立能源消费在线监测系统,并与省、市能源消费监测平台对接。 碳控制器综合能源管理平台是公共机构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必备的监管辅助技术——提供一体化节能管理服务。 20%-40%,建筑运营能耗平均降低10%-20%,运维成本平均降低20%-40%,协助政府有效监控重点能源能耗数据消费单位,做好地方碳排放管理。

碳控制器综合能源管理平台对于应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华德智慧将能源管理业务拓展至数字系统平台的定制开发与应用。 通过行业信息系统集成整体解决方案,有效支撑企业实现跨系统协作和数据化运维,使企业能够快速高效地构建自主可控的系统。 综合基础设施与能耗管理平台融为一体,实现客户能耗绿色低碳、智能化管理的全面突破。

目前能耗管理系统前十品牌,碳控官综合能源管理平台已成功应用于静海区政府行政大楼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天津轨道交通集团广河谷生态文化产业园综合能源管理项目、智慧城市综合能源管理项目等。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能源体验馆项目、武清区人民医院暖通及新风净化系统项目、金药制药信息智能集成能源系统平台项目、武清开发区能源站数字化智能升级等项目。 碳控官方综合能源管理平台实现的节能降耗和智能化管理得到了地方政府和服务客户​​的一致认可,荣获天津市大数据和绿色科技推广十大试点示范项目天津。

在未来的应用中,华德智慧将继续加强核心产品研发,不断提升团队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精准赋能企业绿色低碳升级,实现价值新突破,凝心聚力为政府碳排放配额管理保驾护航,助力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