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改造降低能耗打造第一物业独有的绿色节能照明社区
2023-08-21
据相关数据显示,能耗
住宅建筑已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35%,建筑能耗成为社会能耗的罪魁祸首之一。如何降低建筑能耗?如何构建保护型社会?它已成为住宅建筑的一大痛点。作为住宅建筑的管理者,如何降低建筑能耗,降低运营成本,已成为物业行业的一大课题。针对当前形势,第一地产敢试水,勇于创新,深耕绿色节能社区领域,走上了绿色环保、科技节能之路。
科学照明 绿色节能
针对公共区域照明问题,第一地产在整合全国近20个社区和近100万居民的生活习惯后,制定了一整套照明系统运营策略。在不影响视觉效果和照明质量的前提下,将灯具改造为绿色节能节能灯,科学调整时间和亮度。光是公共区域的节约,就能节省60%的能源消耗,打造第一物业独有的绿色节能照明社区。
电梯改造降低能耗
为实现电梯系统的节能降耗能耗管理系统痛点,实现电梯的绿色运行,
首物业采用变频节能技术、电梯反馈能源技术、预防性维护保养技术、驱动睡眠技术、智能管理技术等方式,实现电梯系统的节能运行。特别是在电梯机房的物理冷却方面,探索了一套物理冷却方法,使夏季高温机房,没有空调,只有通过物理条件,才能达到制冷效果,有效降低空调的能耗。
绿色能源持续发展
针对锅炉供热系统能耗高、热损失大的缺陷,第一物业对各社区的热水系统进行了节能改造。新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将热水系统从不可再生能源调整为清洁能源热生产。同时,构建太阳能热水加热控制系统,通过监测太阳能热水的温度传感器,实时控制水温。通过使用观察,绿色太阳能热水系统大大降低了能耗,达到了绿色节能的目的。
雨水回收利用已见成效
绿色节水系统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具有重要意义。首个物业服务项目部分位于长江以南,雨季降水较多。为实现雨水资源综合利用和节水,对雨水收集系统进行改造,对雨水、建筑屋顶雨水和空调冷凝水进行收集利用,收集、储存、净化,再用于社区绿化浇水、道路清洁、景观水景等社区日常维护。据江西日报报道,南昌曼亭泉ΜΟΜΛ社区每年可收集雨水2800吨,每年节约100多万元。
第一地产从服务社区的细节出发,以实际行动和显著成效为中国梦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2015年6月,荣获“中国最专业的绿色物业管理”荣誉称号。随着中国房地产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现代技术的不断完善,中国房地产行业必然面临提高管理技术、降低管理成本的转型,绿色技术将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第一物业总经理刘培清先生所说:“绿色科技物业管理是现代物业服务的必由之路,第一物业致力于成为中国最专业的绿色科技物业企业,引领绿色科技物业!本稿件所载文字、图片及音视频资料版权归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擅自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建筑能耗主要用于北方地区的供暖和公共建筑
建筑节能是《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 建筑节能主要包括新建建筑节能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其中,新建建筑节能要求城市建筑设计阶段100%达到节能标准,建设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95%以上。 以结构、供热计量、管网热平衡改造为重点,大力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加快实施“节能温室”工程。 开展大型公共建筑供暖、空调、通风、照明等节能改造,实行用电量分项计量。
住建部在《“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期间,建筑节能目标为1.16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全社会节能目标6.7亿吨标准煤的17.3%。 其中,新建建筑节能4500万吨标准煤、北方采暖区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2700万吨标准煤、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400万吨标准煤、可再生能源3000万吨标准煤替代,分别占比39%、23%、12%和26%。
在节能减排的约束下,新建建筑节能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将带动建筑节能市场快速发展。
(三)主要服务及产品行业概况
①节能机电工程行业概况
机电安装工程属于比较传统的行业。 随着《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实施,国家对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的规划要求提高,《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4年已发布。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基本要求,在控制施工质量验收的同时,强化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落实使用功能的要求,积极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在此背景下,机电安装工程企业开始关注所安装机电系统的能源效率,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进行差异化竞争,形成了新兴的机电安装工程企业。市场——节能机电工程市场。
②能源管理信息化行业概况
随着《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事业单位节能条例》的实施,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四导一规范”出台,规范建筑节能建设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制度及指导意见,以及《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指南》、《事业单位能源审计管理暂行办法》 》出台要求“年能源消耗量超过500吨标准煤或者年用电量超过200万千瓦时或者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机构、集中办公区域每五年进行一次能源审计”并将其纳入政府采购服务范围。”
2007年,建设部、财政部印发《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从2007年起,开始发展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大型公共建筑相对集中、有一定工作基础的省市,以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为示范,通过示范取得经验后,2008年开始扩大示范范围,并逐步在全国推广。”
在上述法律法规的推动下,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统计、监测和能源审计的需求,推动了我国能源管理信息市场的快速发展。
③合同能源管理行业概况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一种新的市场化节能机制——“合同能源管理”在市场经济国家逐渐发展起来,并在这种新的节能机制基础上发展出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非常快。 在美国和加拿大,合同能源管理已发展成为新兴的节能产业。
合同能源管理是指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合同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 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以实现节能目标。 保证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 合同能源管理的本质是一种以降低的能源成本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商业方式。 这种节能投资方式可以让客户利用未来的节能效益来升级厂房和设备,以降低运营成本。
此外,合同能源管理还有节能服务公司通过承诺节能项目的节能效益,或承包总体能源成本等方式向客户提供节能服务。
199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共同制定实施了“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唐山能耗管理系统建设成本,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引入我国。 此后,中国政府大力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 ] 15号)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1号)明确提出“加快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支持专业能源发展” ——节约型服务公司”。 各地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文件,对合同能源管理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节能服务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新的节能减排改造机制逐渐被人们熟悉和接受。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合同能源管理已发展成为我国新兴的节能服务产业,并成为我国节能服务行业普遍采用的模式。
近年来,在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节能服务市场整体发展较好。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合同能源管理已发展成为我国新兴的节能服务产业。 节能服务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836.2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127.34亿元,年均增长30.19%; 合同能源管理投资从2010年的287.5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039.56亿元,年均增长29.31亿元%。
(一)节能服务行业概况
节能服务业以各类专业节能服务公司为主体,以能源消费者为客户,帮助客户解决节能运行改造的技术和实施问题,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能服务项目主要分布在建筑、工业、交通领域。 接受节能服务的目的是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
(二)建筑节能服务行业概况
建筑节能服务是节能服务产业的重要应用领域。 是指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环境质量的前提下,以降低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为目的,提供服务和管理的经济活动。 建筑节能服务主要包括建筑能耗统计、监测、诊断、改造方案设计、融资实施、节能工程、节能运营管理、节能技术服务和节能能源交易等。
住建部根据建筑数量、建筑区域气候差异以及相关节能标准测算,认为我国建筑能耗约占最终能源消费的27.5%整个社会。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数据显示,北方地区建筑能耗大部分用于采暖和公共建筑。
行业市场现状及规模
(一)节能服务产业市场现状及规模
近年来,我国节能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成为通过市场机制推动国家节能减排的重要力量。 据EMCA统计,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836.29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127.34亿元,年均增长30.19%; 1039.56亿元,年均增长29.31%。 “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合同能源管理投资3710.72亿元,形成年节能1.24亿吨标准煤的能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亿吨。 未来,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节能服务产业将快速发展。
我国节能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节能服务产业队伍快速壮大。 据EMCA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数量从2010年底的782家增加到5426家,增长了近6倍; 从17.5万户增加到60.7万户,增长了近2.5倍。
节能服务企业的成长,可以有效带动节能技术研发创新、节能产品制造、节能工程设计、节能咨询评价等领域的发展,加快形成节能服务体系。以节能服务为核心的配套产业链,成为最具市场的节能环保产业。 提高节能服务供给数量和服务质量。
我国节能服务产业供给情况
(二)建筑节能服务行业市场现状及规模
① 市场现状
我国建筑节能服务产业潜力巨大,但技术应用和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国内建筑节能服务行业技术消化能力较弱,新技术、新材料、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不足。 自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节能战略以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了许多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 地源热泵技术、节能墙体材料、节能门窗、采暖制冷设备等均取得了相应的科研成果。 服务企业技术消化能力相对薄弱。 在配套技术、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出现施工技术不成熟、节能产品性能不稳定等问题。 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核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才刚刚开始如期进行,利用率很低。
在我国,建筑节能的主导机构是政府。 尽管建筑节能给社会带来了丰厚的公共利益,但实施建筑节能的企业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建筑节能是一项涉及多个专业的综合性工程。 一个完整的建筑节能工程包括从最初的规划、方案到设计、施工、多年的运营使用,直至最终拆除重建的全生命周期过程。 目前,行业普遍只注重直接建设成本的降低,而低估了运营阶段能源消耗的使用。 无论是从节能角度还是办公空间环境质量来看,大部分写字楼距离节能建筑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推广节能建筑将是开发商在未来政策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量已占全球总量的1/5。 能源直接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质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建筑能耗已与工业能耗、交通运输能耗并列,成为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三大“用能大户”之一。 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而这30%只是建筑的建造和使用所消耗的能源比例。 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6.7%),与建筑相关的能源消费将占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46.7%,建筑节能发展迫在眉睫。
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新建建筑面积仍在快速增长。 2012年至2014年,每年新建房屋面积超过35亿平方米。 与此同时,我国对新建建筑的节能要求越来越严格,这将推动新型建筑节能产业的发展。
建筑业房屋竣工面积
我国现有建筑面积已超过560亿平方米,其中95%以上为高耗能建筑,单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国家高2-3倍。 按照目前的建筑增速,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耗能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服务空间巨大建筑物。
②市场规模
随着政策引导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推广,建筑节能市场正在快速启动。 2013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绿色建筑行动计划》。 计划到2015年底,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的比例达到20%。 项目根据节能情况进行奖励。 2014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2014-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计划到2020年,城市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重达到50%。 此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2年5月印发的《“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计划,“十二五”期间,对北方采暖地区既有住宅建筑进行测节能4亿多平方米。 “十二五”规划,夏热冬冷地区现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6000万平方米。 我国建筑节能领域的政策支持和配套支持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建筑节能服务领域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from/from: China-China-^--&*net-tan pai fang 。 com
建筑节能包括新建建筑的节能设计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新建建筑节能设计主要指新建绿色建筑。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2年绿色建筑仅占新建建筑的2%,预计到2020年将增至50%。在财政补贴激励、法律强制要求和随着法规的出台,以及市场节能意识的不断增强,预计2015-2020年新建绿色建筑市场规模如下,年复合增长率为29.39%:
③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分为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在财政补贴激励、法律法规强制要求、市场节能意识不断增强等利好因素驱动下,预计2015-2020年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规模如下:复合年增长率为 12.42%:
综上所述,预计2015-2020年我国建筑节能市场规模如下,年复合增长率19.07%,2020年达到2275.6亿元。
建筑节能市场规模
(三)主要服务和产品的行业市场状况及规模
目前公司主要从事节能机电工程、能源管理信息化、用能系统合同能源管理三类业务。
①节能机电工程行业
公司节能机电工程业务主要针对新建建筑节能机电安装。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2年绿色建筑仅占新建建筑的2%,预计2020年将提升至50%。在财政补贴激励、法律强制要求和法规的出台,以及市场节能意识的逐渐增强,公司的节能机电工程业务将迎来巨大的发展。
②能源管理信息化产业
2011年5月,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的通知》,要求开展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能耗动态监测,实现公共建筑能耗可计量、可监控,力争“十二五”期间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降低10%,其中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降低15%。
根据住建部《2013年全国住房城乡建设节能减排专项监督检查建筑节能检查》,在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方面,到2013年底全国已完成公共建筑能源审计10000余座。 公示近9000栋建筑,对5000余栋建筑开展能耗动态监测,在33个省市(含计划单列市)开展能耗动态监测平台建设试点。
公司能源管理信息化业务的主要客户群体为公共机构。 目前,我国约有180万个事业单位。 未来几年,公共机构也将加快能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公司能源管理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规模。
③合同能源管理行业
2006年,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加强合同能源管理。 随后,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积极推广这一模式。 合同能源管理投资从2008年开始从117亿元增至2015年的1040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36%。 目前,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登记注册的合同能源管理企业有3210家。 在资金支持、市场节能意识不断增强等利好因素的推动下,合同能源管理行业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