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配送销售体系变革:拓展增量配送网络应用场景-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产业园区配送销售体系变革:拓展增量配送网络应用场景

2022-03-18

北极星输配电网讯:核心阅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地,负荷结构能耗密度较高。园区配电系统对于探索配电网侧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乃至实现区域“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去年,深圳1000多个工业园区完成了供电环境的全面升级改造。重构工业园区配电和销售系统,不仅对新电力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也是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近日,一位工业园区配电网改造负责人告诉记者,“工业园区配电售电系统的改造升级,为电网带来了新的市场空间,也扩大了增量配电网应用场景。”

园区配电网改造需求显现

在低碳能源转型成为共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今天,工商业用电用户的配电和销售环境正在发生快速变化,工业园区配电网改造已成为提上日程。

一位不愿具名的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各工业企业都在寻求深度电气化,分布式能源建设“四面八方”。工业园区传统配电售电体系正在发生变化,电力市场以虚拟电厂形式支持配电售电。迭代。

中国能源研究会配电与销售中心副主任贾宇表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地,其负荷结构相对于单一的一、能源消耗而言具有较大的负荷结构。密度,能耗“双控”刻不容缓。重构工业园区配电和销售系统,对于探索和构建配电网侧新型电力系统,乃至实现区域“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记者梳理发现,2016年以来的459个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大部分位于工业园区。这些项目的实施,为从体制机制上重构工业园区配电售电体制提供了理想的载体。

贾宇表示,在新的电力系统中,配电网将承担系统平衡的大部分责任,绝大多数交易也将在配电网内完成。因此,现有配电网最终将在物理层面进行重构,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

改造园区配电售电系统

目前,工业园区普遍存在能源规划不统一、供应分散、多层次管理、粗放消费等体制机制障碍。

同时,“重传、轻传、无用”的传统电力系统使得配电网薄弱,供电可靠性不足的问题在部分工业园区依然突出。部分产业园区高耗能产业密集,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双控”压力较大。

上述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告诉记者,工业园区配电和销售系统的改造,正是为了解决工业园区发展面临的能源困境。

贾宇说,在工业园区,电、气、热等能源供应主体往往是分离的,缺乏有效耦合。其中,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单一能源供给的比重最高。通过推进产业园区增量配电网业务,有利于分布式新能源发展,保障产业园区能源需求,促进产业园区绿色低碳转型。

目前,一些工业园区管理方式粗放,智能化技术装备覆盖率低,信息化、智能化、精益化管理水平不高。“用户侧与配网侧之间,配网与互联电网的双向潮流交换尚未实现湖北工业园区能耗管理系统多少钱,配套政策法规、价格机制、交易路径尚未开通或建立。” 贾宇强调。

因此,在此背景下,增量配电网可以利用自身在综合能源服务方面的优势和服务商的定位,在产业园区开展源、用、销、储、金融等方面的综合服务,从而为连接用户、配电网络等。电网与大电网之间的子午线将重构工业园区的配电和销售系统。

构建综合能源服务体系

上述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告诉记者,根据电力、热力等能源需求、供应和生产链的特点,增量配电网可以为产业园区构建综合能源体系。

教授说,在供热方面,可以规划建设热电联产机组和工业锅炉;供电方面,除利用主电网和热电联产机组供电外,可充分开发区域内的风能和太阳能一次能源资源,规划建设风电和光伏,并在同时挖掘能源生产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余热、余压、余气,规划建设余热余压发电和余气发电,充分挖掘可回收能源,挖掘能源价值。在能源输送环节,可根据能源需求和生产供应情况,规划建设灵活的配电网和热网。

贾宇表示,为满足产业园区的能源需求和转型需求,未来需要实施传统能源与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能源的协调开发利用。因地制宜,优化电、气、热、冷等基础设施布局。天然气热电冷联产、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智能微电网实现多能互补、协同供应,为用户提供高效、智能的能源供应。因此,基于传统配电网络的工业园区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必须迭代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