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产业供应链“双碳”目标实现路径及其对成本的影响分析
2022-03-26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钢铁产品用于国防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武器装备、能源生产、交通运输、机械制造、房屋建设都离不开钢材。同时,钢铁行业也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做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钢铁行业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供应链长。为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一、钢铁产业链和供应链节能减排是“减碳”的重头戏
(一)钢铁生产碳排放量大,单位能耗高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特点,以及以化石能源为主的重工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导致我国碳排放基数大、增长快。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2030年前中国碳排放峰值研究报告》,2019年我国全社会碳排放量约105亿吨,其中能源活动排放约98亿吨,占 87%。在能源活动的碳排放结构中,能源生产与转化和能源终端消费的碳排放分别占47%和53%。17%,远高于 二、 建材(8%)和化工(6%)行业。2017年我国每吨钢排放二氧化碳2吨,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2018年,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达到555公斤标准煤/吨,远高于德国的251公斤标准煤/吨和美国的276公斤标准煤/吨。可见,虽然钢铁生产碳排放在能源消费领域中占比最大,但单位能耗较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达到555公斤标准煤/吨,远高于德国251公斤标准煤/吨和美国276公斤标准煤/吨。吨。可见,虽然钢铁生产碳排放在能源消费领域中占比最大,但单位能耗较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达到555公斤标准煤/吨,远高于德国251公斤标准煤/吨和美国276公斤标准煤/吨。吨。可见,虽然钢铁生产碳排放在能源消费领域中占比最大,但单位能耗较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钢铁物流量大、运输环节多、碳排放量大
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产业链中最完善的钢铁产业体系,有力支撑了下游产业对钢材的需求和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钢铁产量连续25年位居世界第一,物流流量巨大。我国钢铁行业物流碳排放量大的主要原因是受资源禀赋影响。在原材料运输方面,受国内天然矿产资源特别是高品位矿产资源短缺的影响贵阳钢铁厂企业综合能耗管理系统,钢材原材料依赖进口,造成长途运输。二是受钢铁行业布局影响。国内原材料主要体现在“南北运输”,使得涉及铁矿石、焦煤等大宗材料的原材料运输时间更长。在成品运输中,由于我国钢铁企业数量众多,高度分散,分布广泛,产区分布远离消费市场,成品需要规模化、规模化。长途运输。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长期需求较大,环渤海地区产能需要流向南方地区。三是受生产技术影响。我国钢铁生产以长流程工艺为主,并且厂内调动复杂。通常从产量来看,粗钢年产量达到10亿吨,相应的物流量在100亿吨左右,其中40%在厂外运输,60%在厂内运输。四是受钢铁运输方式的影响。交通运输是我国第二大能源消耗碳排放领域。其中公路能源消耗量最大,占交通运输总量的83%,其次是水路,铁路是最清洁、低碳的交通方式,能源消耗占交通运输总量的3%部门。我国钢铁物流大量采用公路运输方式,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因此,钢铁行业受到资源禀赋、生产布局、工艺流程、运输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产量高、物流大、碳排放大。
二、钢铁行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碳排放
(一)建立碳排放核算体系,引导行业减少碳排放
碳交易就是将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2011年,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开始。2013年,深圳首家碳排放交易平台开始交易。此后,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湖北、重庆等省市相继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今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开放。由于发电行业是全社会碳排放量最大的能源生产与转化领域,因此率先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
为实现“双碳”目标,钢铁行业作为能源终端消费领域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是碳控管理的重点领域。未来将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推动钢铁生产企业向清洁生产转型。减少碳排放。因此,钢铁企业迫切需要开展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碳控制组织体系、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建设,建立钢铁行业碳排放核算体系,奠定钢铁行业碳排放核算体系。为实施碳配额分配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奠定基础。
(二)实施钢铁生产工艺改造,减少生产碳排放
“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动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绿色转型。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2030年前中国碳达峰研究报告》提出,要实现碳达峰,要“以清洁替代能源生产方式转变,以电力改变能源使用方式”。
绿色钢铁生产技术改造包括电炉炼钢和氢能炼钢。电炉炼钢是促进电能替代的主要方式。它以废钢为主要原料,以电力为主要能源。该方法能耗低、排放少,节能减排优势明显。目前我国电炉炼钢比例仅为9%,而美国和欧盟的电炉炼钢比例分别为62%和40%。目前,电炉炼钢具有成熟的发展条件,节能环保。我国应多采用低碳电炉炼钢,减少钢铁生产碳排放。氢能炼钢有利于氢气代替一氧化碳作为炼钢的还原剂。还原过程无二氧化碳排放,可实现钢铁生产完全脱碳。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钢铁物流向绿色转型,减少钢铁供应链碳排放
钢铁物流要通过转变运输方式、发展多式联运、发展智慧交通实现绿色发展。一是改变交通方式。一方面是推动“以电代油”,推动新能源汽车用于道路交通。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领先世界,新技术不断涌现,锂电池成本不断下降,氢能技术逐渐成熟和应用,具有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优势; 另一方面,从公路运输向清洁铁路运输,降低公路运输比重,提高铁路运输比重,加快货运铁路建设,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吸引企业选择铁路运输。“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由“革转铁”、“革转水”。二是发展多式联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多式联运站建设、物流园区建设等。最后,要发展智能交通,首先是发展自动驾驶技术。根据交通运输部的研究,自动驾驶汽车比人类驾驶可以节省高达12%的燃料,更加节能环保。目前,我国' s 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迅速,推广应用条件基本具备;二是建设信息平台,促进共享运输方式发展,完善物流摆设,通过信息平台实现实时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提高物流效率。
三、钢铁行业实施减碳措施对成本影响巨大
(一)钢铁行业碳排放核算体系建设需要加大投入。根据“十四五”规划要求,要推进碳排放交易市场化碳市场建设投资不仅是对碳排放体系建设的投资,还包括对企业内部各项配套措施建设的投资。钢铁行业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
上海环交所发布 全国碳市场交易数据显示,开市首月(7月16日至7月30日)上市协议月交易量为505.2万吨,最高成交价为61.07 月均成交价为51.86元/吨,远高于试点期间的成交价。此外,欧盟碳排放配额交易数据显示,2018年平均收盘价为17.45欧元/吨,2019年全年平均收盘价为24.91欧元/吨吨。从中国和欧盟的碳排放交易情况可以看出,交易价格在不断上涨,不达标企业的碳排放成本越来越高。.
(三)钢铁物流道路运输需要付出碳排放的代价。汽车行业“双信用”政策(即《乘用车企业平均油耗并行管理办法》)和新能源汽车积分”)规定,乘用车企业平均油耗低于标准值,产生正积分,高于标准值,产生负积分。积分交易市场为自由交易市场,最高点每个点的价格可达3000元,2020年长安汽车将用它来解决不标点问题,达标成本高达7.4亿元. 100,2019年获得的000积分蔚来汽车将在2020年下半年出售,带来1.2亿元的净利润。
(四)钢铁生产需要更多的工艺改造成本。绿色钢铁生产的工艺改造包括电炉炼钢和氢能炼钢。短期内,技术研发和工艺改造需要持续的成本投入。在从长远来看,会减少碳排放,降低碳排放成本。
将绿色发展资源和环境成本纳入成本核算体系。实现绿色管理,降低能源强度,减少碳排放,需要大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在钢铁供应链的整体成本中考虑了环境成本,摒弃了以往简单核算制造和物流成本的成本核算方法。在全面了解钢铁产业链和供应链整体成本的基础上,利用详细的成本数据,系统分析各种因素对其成本的影响,从而提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对策。钢铁工业绿色发展。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