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周宏仁:绿色信息化势在必行
2022-05-14
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行业一直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其中数字化转型日益成为重点发展方向。9月7日,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周鸿仁在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上指出,把握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节奏有四个重要环节:1一是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加快高排放企业数字化转型;三是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拥抱能源革命;四是发展绿色信息化。
在拥抱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他还表示,“信息化”已成为能源消耗大户,绿色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碳中和”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首先,要继续推进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淘汰高排放、高能耗的过剩产能,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的标准转变经济发展所需的产业;未来信息化是必然的,土地要涉及到各个环节,信息化本身也要加强对能源消耗的管理。” 他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推动“三高”行业数字化转型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碳中和”目标不仅时间有限,而且任务繁重,难度也会更大。2005年前后,我国碳排放总量超过美国,占全球碳排放量的29.4%。,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排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韩国、日本、英国等国家之后。
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道路上,有四个环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高排放企业数字化转型、拥抱碳中和背景下的能源革命、发展绿色信息化。周宏仁认为,这对于有序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从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来看,8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燃煤;从产业结构上看,国民经济的电力、制造、交通三大核心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占近90%。在制造业中,钢铁、非金属制品、化工、石化、有色金属等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前列。
推动“三高”行业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钢铁行业。
目前,钢铁行业是全国最大的碳排放国,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15%。我国粗钢产能从2008年的6.6亿吨增加到2015年的12亿吨,但粗钢产能利用率呈下降趋势。2015年后,我国粗钢产能利用率不足70%。粗略计算,只要中国粗钢产能减少30%,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可以减少1.5%。“中国未来发展对钢铁行业产能持续合理的需求值得认真研究。” 周宏仁说道。
同样,电力、制造和交通也应该是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加快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企业商业模式和经营模式数字化转型。从政策和税负角度,鼓励此类企业重视加快基于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技术改造。”
除了强化数据要素在行业发展中的作用外,还要推动国家能源供给结构性改革。
我国化石能源以煤炭为主,仍占一次能源的58%;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只占20%和7%。在全球范围内,石油(34%)、天然气(24%)和煤炭(27%)的比例更加平衡;美国和欧盟的煤炭比例较低,分别仅为 14% 和 13%。
在我国,水电是主要的低碳能源,占比8%,高于美国(3%)、日本(4%)、欧洲(5%)的水平。低于美国(8%)和欧盟(11%);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欧盟和日本分别为9%和6%,美国为5%,中国与全球平均水平(4%)持平。周鸿仁说:“我国在核能和水电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信息化成为我国能源消费大户
“信息化”已成为耗能大户。周宏仁说:“预计2018年,计算机、数据中心和网络将消耗全球约10%的电力。其中,有源终端和数据中心将各消耗30%,网络将消耗40%。”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数据中心。周宏仁提到什么是能耗管理,“我们国家的数据中心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数据中心的潜力非常大。” 根据美国能源部的数据,一个数据中心消耗的能源大约是同一地区标准办公楼的能源消耗。100-200倍以上。其中,只有15%的能源实际用于信息通信系统设备。
此外,未来 ICT(以下简称 ICT)行业在电力总需求中的占比将显着提升。据施耐德电气称,到2030年服务器数量将以13%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ICT 行业的电力需求将增长 50%,达到 3,200 兆瓦时,或复合年增长率约为 5%。ICT行业电力需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增加约26%;相当于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 3.4%。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互联网应用和服务构建了数字社会新形态。” 他还分享了一些具体数据,“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10.11亿”“我国8.88亿人观看短视频,6.38亿人看直播;8.12亿人网购,4.69亿人点外卖” “中国网民人均上网时间26.9小时每周,平均每天 3.84 小时”。
“未来,中国ICT能耗将占全球ICT能耗的25%左右,绿色信息化势在必行。” 周宏仁认为,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消费大户,未来需要加强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能源管理。
如何实现绿色信息化?他特别强调,“推进绿色信息化,要讲究战略和效益,不能做作。” 在具体实施路径上,周宏仁表示,可以从数据中心设计、软件开发、能源管理、零部件回收、云计算、远程通信等方面入手,降低能耗。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