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耗控制对宏观调控影响的实证研究-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能耗控制对宏观调控影响的实证研究

2022-05-20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行长张静

*在加强能源消费调控的宏观调控中,要注意调控的适度性,防止新一轮投资增长见顶。

*通过银行信贷杠杆,根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生产技术是否先进,实行“差别待遇”政策。

*能源消费控制可以从能源价格的角度入手,逐步实现能源价格的市场化。

*加强对能源价格的监控,防止通货膨胀。

能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因素。对促进和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源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保持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湖北省是重工业的能源消耗大省。 “十一五”期间,湖北省能源消费快速增长,对外能源依存度持续加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虽然近几年呈下降趋势,但在2006年上半年不降反升,原因是多方面的。节能降耗任重道远。

一、湖北省与全国及世界发达国家能耗对比分析

(一)能源消耗快速增长,能源供需缺口逐渐拉大。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湖北省能源消耗也在快速增长。在2005年湖北省能源消费总量9105.67万吨标准煤,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4.1%,同比增长7.7 %能耗管理对,“十一五”期间能源消费平均增幅8.4%。从全国看,供需缺口逐渐拉大。在10多个自1990年代以来,全国能源生产总量以年均3.3%的速度增长,年均能源消耗量增长4.2%,相差0.@ >9 个百分点,从能源净出口国到净进口国。

(二)单位能耗逐渐下降,但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2005年湖北省,万元

GDP(按 1978 年不变价格计算)能耗为 5.11 吨标准煤,比 2004 年低 2 个百分点,但比全国水平高 15%。从全国能源消费水平来看,也存在同样的趋势。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能效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工业能耗占比大,高耗能行业能耗高。湖北省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由于现有的产业结构和传统的增长方式,工业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显着 依存度大 “十一五”以来,我省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呈现加速增长趋势。2001年至2005年,以上企业能源消费规模年均增长12%左右,其中2004年比上年增长1%。9.6%,2005年增长12.2%。2005年,仅规模以上工业的综合能耗就达到6460万吨标准煤,占65.6%。据不完全统计,全省66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超过2000吨标准煤。汉80年能源消耗超过10万吨标准煤,占全省工业能源消耗总量的40%。 % 左右。

二、投资快速增长是能源消耗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低技术投资导致能源消耗增加。2000年至2004年,湖北省基本建设投资每年增长16.6%。基本建设快速增长投资是以工业快速增长为基本动力,由于过去对节能减排重视不够,基本建设投资普遍粗放,简单扩大再生产,导致能源消费需求快速扩大。

(二)产能过剩无法实现规模效应,导致能源消耗快速增长。由于近年来投资增长较快,在现有投资增长中,很多投资停留在中间环节,部分项目选择不好,产能还没有形成,有的已经形成产能,但运营不足,导致有的产能过剩,无法实现规模效应,难以节能。 40家企业中,主要产品实际产量占比最大,仅4户占90%以上,占10%;16户占70-80%;20户不到70%。生产未达到设计最大产能,但不能降低固定能耗,因此增加了单位产品的能耗。

(三)高技术投资降低能耗,但目前的投资比例不大。如果是采用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的投资,由于新建项目和生产线使用比较先进技术装备会降低能耗,但由于资金等原因,使用高新技术投资的企业比例还很小,工业生产的整体技术水平还很低。减少能源消耗是相当有限的。

三、能耗控制对投资的双向效应

(一)从宏观层面,加强能源消费控制,对高耗能行业的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设置门槛,将抑制高耗能行业过度投资,降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前,湖北省发改委对上述行业制定了新的准入标准,对工艺装备、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和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从源头上控制能源消费增长。

(二)从微观层面看,加强能耗管控将倒逼或刺激高耗能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固定资产升级投资。调查发现,多数企业认为加强能耗管控急需,都加大了能耗,能耗控制投入大。

四、能源消费控制与货币政策的相互作用

(一)能源消耗控制有利于随着价格的变化控制通货膨胀

随着能源消费量的增加,能源消费需求将不断增加,而能源是稀缺商品,供应有限。根据供需理论,能源价格将继续上涨,能源价格将刺激PPI上涨。能源价格与模型之间的回归拟合良好。从模型中可以看出,能源价格对PPI的贡献率为0.@>59。也就是说,如果能源价格上涨 1 个百分点,PPI 将上涨 0.@>59 个百分点。两者的趋势和拐点非常相似。 PPI的上涨进一步传导至CPI,进而引发通胀。

加强能源消费调控将抑制能源消费的进一步较快增长,降低能源需求,减缓能源价格的快速上涨,从而减轻通胀压力,有利于央行监控通胀目标。

(二)信贷政策对能源消费调控效果的影响

1、贷款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从而削弱了能源消费调控的效果。近年来,固定资产特别是基本建设贷款增长较快。 2005年末,湖北省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27.87.8亿元,同比增长17.6%。其中,基本建设贷款增加189亿元,比上年增长13.2%。 2000年以来,基本建设贷款平均增长率为11.9%。基本建设贷款快速增长,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目前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对充裕,利润驱动促使商业银行寻找出路。同时,我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投资速度不会迅速下降。因此,投资贷款将进一步增加,从而支持投资的持续增长。这样一来,能耗控制的效果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

2、技改资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能耗控制的“瓶颈”。湖北省技术改造贷款增长较为缓慢。 2000年以来,技改贷款平均增速仅为3.6%,低于基本建设贷款平均增速8.3个百分点。同时,调查发现,大型企业由于资金实力强、融资能力强、节能降耗能力强等特点,节能降耗新举措较多。然而,中小企业却受到资金不足的“瓶颈”制约。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大部分来自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资金比较紧张,难以满足技术升级改造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需求。例如,由于红林公司缺乏资金支持,影响了节能降耗技改项目的按时投产。据调查,该公司2006年上半年已投资1300万元对“两转两吸”硫酸生产进行技术改造。日期。此外,被认为是公司最大的节能空间的两水闭路系统项目也因技改资金短缺400万元而被搁置。

五、政策建议

(一)把握好调控力度,平衡宽松发展高耗能行业。在加强能源消费调控宏观调控过程中,要注意一方面,投资增长较快,但同时要把握好调控力度,不至于使投资极度下降,从而阻碍投资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投资于新技术应用和新能源开发,但不能一蹴而就,应逐步放开,防止新一轮投资增长见顶。 .

(二)用金融手段控制信贷总量和调整结构,从资金源头上支持能源消费控制。通过银行信贷杠杆,判断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生产技术是否先进 一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本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总量,降低固定资产投资速度,严格限制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向行业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的企业,要严格控制信贷资金的发放,严防企业内部集资,控制高耗能发展。从资金上看是消费行业,信贷投向节能降耗的倾向性下降

(三)实现能源价格市场化,明确价格传导机制。能源消费调控可以从能源价格的角度入手,逐步实现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当前不合理的能源价格形成方式机制和价格 控制方法 对所有竞争充分的能源产品实行价格自由化,这部分能源产品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实行合理的价格控制。具有垄断特征的能源产品,以市场可接受性作为价格调控的主要依据,主要依据是通过税收政策、环保政策、价格调控改革等措施,形成合理的能源产品价格比较关系,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实施与价格传导机制顺利推进异教徒。 ”,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升级,降低能耗。

(四)加强能源价格监测,防范通胀。从能源价格与PPI的相关性来看,能源价格可能是通胀较好的先行指标,央行应加强关键监测能源价格,特别是煤、电、油、气等能源价格,及时掌握能源走势,为防控通胀目标提供依据和参考。指标和能耗统计数据真实性核查,杜绝为实现能耗控制目标而人为降低能耗指标数据的现象,努力为宏观调控提供真实可信的数据,为宏观调控做出合理准确的决策-控制部门,宏观判断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