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内新出让土地新建建筑拟按国标一星级建设(图)
2022-12-03
深圳将在全国率先通过立法确定创建“绿色社区”的要求,“绿色细胞工程”的火花将全面启动绿色城市建设事业。同时,全面提高建设标准,拟规定特区内新出让土地上的新建建筑一律按照现行国家一星及以上标准建设。
特区内新出让土地和新建建筑拟按国家一星级标准建设
截至目前,深圳累计绿色建筑评价和标识项目1388个,建筑面积超过1.3亿平方米。是全国绿色建筑建设规模和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
为构建与深圳市建设先行示范区相适应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监管体系,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城市建设与环境与资源工委起草了《深圳市专经济区绿色建筑条例(征求意见稿)”,着力加强建筑全生命周期管控,解决绿色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深圳率先实现达峰目标提供支撑碳排放和碳中和的愿景。
考虑到当前绿色建筑体验感和获得感普遍薄弱,优质绿色建筑项目不多,尤其是“住宅建筑基本上星级最低,而工业建筑还没有要求全面实施绿色施工”,此次将全面提高施工标准,按照我国绿色建筑星级评定从低到高,分为一星、二星、三星三个等级。现行国家标准为一星级建设;大型公共建筑按不低于现行国家二星级标准建设;工业建筑都是按照节能和绿色建筑标准建造的。”
对基础设施落后不完善、环境污染严重、公共建筑能耗高的老旧小区,完善能耗监测、能耗统计、能耗定额管理、碳排放核查等制度。在设计的基础上,按照首年能源审计和次年强制节能改造分阶段推进高耗高排放项目。同时,创新建筑能耗公示制度,加强建筑末端节能管理。现有大型公共建筑、国家机关办公楼、
商品房室内污染物浓度检测结果必须写入买卖合同
针对绿色建筑发展长期存在的“重建设轻运营”问题,《征求意见稿》将加强对购房者权益的监督和保护。建筑、建筑节能等建筑的绿色表现和质量保证责任的体现。
对新建民用建筑,要求加强对室内环境和绿化性能的检测,即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按照规定对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进行检测。符合相关标准,并在房屋买卖合同中报告检测结果。或在房屋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书中注明。
新建建筑不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或者绿色建筑等级要求的,不予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后两年内,必须取得绿色建筑标识,并要求各区主管部门按照一定比例对绿色建筑进行运行后评价,加强政府动态监管。
此外,加大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力度,政府投资建设的大型公共建筑、国家机关办公楼等国家投资建设的公共建筑优先采用绿色建材。自有资金。鼓励推广绿色建筑质量责任保险,引入第三方保险机构,加大绿色建筑信贷投放力度,加强绿色建筑质量维护和风险管控。
符合条件的绿色建筑商品房可提前预售
针对绿色建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制约城市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征求意见稿》拟将政策支持范围扩大至绿色建筑上下游产业链,通过绿色金融和税收优惠解决产业和技术进步的融资需求。同时高能耗管理,政策惠及对象涵盖绿色建筑建设、改造、采购、运营阶段的所有主体。在传统财政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公积金贷款、容积率激励、绿色金融、提前预售等政策。
例如,填补立法空白,首次在立法层面保障和明确装配式建筑和新型工业化建筑的规划和发展要求。拟采用符合现行国家绿色建筑标准三星级或深圳金级标准的装配式建筑或商品房,主体结构完成1/3以上后方可预售。
绿色建筑创新企业参与财政资金投资建设项目招标,享受相应优惠政策。因采取墙体保温、节水、利用可再生能源等与绿色建筑发展相关的技术措施而增加的建筑面积不计入建筑容积率。
对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绿色建筑的,可提高贷款额度,具体比例由市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确定。
此外,深圳还将实施建筑碳排放总量强度双控,重点建立建筑碳排放交易体系,制定并公布重点碳排放建筑名单,分配碳排放配额,监测建筑碳排放总量。重点碳排放建筑的温室气体排放。开展监测核查,同时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鼓励开展超低碳、零碳建筑试点。
在碳中和和ESG背景下,建筑的碳排放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在现有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下,越来越多的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就实现了绿色低碳。但是北京写字楼能耗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在建筑运营阶段的节能减排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何减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产生的碳排放量,无论是开发商还是租户企业,都是相当头疼的问题。“双碳”背景下,如何实现商业建筑的绿色低碳,同时为租赁写字楼的企业减轻账单负担?
11月10日,绿色建筑与城市评价体系的创始机构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以下简称“USGBC”)与瑞安办公共同签署了中国首个深绿色写字楼租约。USGBC北亚办公室将搬迁至上海瑞安广场,并将以自有办公室租赁协议作为行业首个具有合同约束力的绿色租赁启动模板,倡导行业合作减少碳排放。
绿色租赁是业主和租户之间就如何以可持续的方式管理、使用和优化建筑物的租赁协议。
据了解,相较于以往将冷气费计入物业费,以最高价支付冷气费的模式,瑞安此次推出的墨绿永续租赁计划,提出回馈租户以切实可行的金融措施促进节能减碳行为。同时,在绿色租赁的约束下,业主和租户公司也会设定明确的环境目标,如二次安装施工、运营的可持续要求、相关碳排放数据的披露等,以帮助双方减少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碳减排路径。
提高建筑的可持续绩效,关键在于如何量化和衡量建筑空间的可持续绩效,即衡量排放者的减排成果。绿色租赁,尤其是具有契约约束、奖惩分明的租赁模式,既能满足业主和租户的不同需求,具有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愿景,也能用更清晰的衡量标准,帮助双方在相应范围内减少碳排放。
此外,由于绿色租赁所采用的衡量标准以“透明、可量化、责任分离”的方式推广,对于建筑物和建筑空间申请LEED或类似的绿色建筑评级也大有裨益。那么,未来绿色租赁是否会与绿色建筑评级挂钩呢?
对此,USGBC & GBCI北亚区副总裁王静表示,业界有很多绿色建筑标准,但标准普遍遇到可持续绩效的“衡量问题”。绿色租赁,尤其是深绿色租赁,可以帮助业主和租户直接或间接对应碳排放范围,并以“透明、可量化、责任分离”的方式,对绿色建筑标准的评价也非常有利.
“绿色建筑对绿色租赁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有利条件,但两者不能直接等同。可以说,绿色租赁是对绿色建筑基础的更细化、更深入的推进。与租户的协同合作也将成为未来的行业趋势。” 王静说道。
业内人士认为,在这种绿色租赁模式下,一方面,作为租户的企业可以降低整个生命周期的运营成本,以可持续的租赁协议换取现金奖励,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对于写字楼的业主来说,也可以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企业,提高大楼的入住率。
然而,绿色租赁模式目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节能激励机制的制定、办公单位空调能耗的计量方法、企业内部各利益相关方意见的整合、业主与租户之间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等都需要双方协调解决。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