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支持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
2023-01-27
支持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有序推进农村清洁取暖。 发展工业绿色微电网,引导工业园区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理等综合系统开发运行,推动规模化、高水平附近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例。
依托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客货运站等,合理布局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 继续对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围护结构、采暖、制冷、照明、供水等设施进行节能改造,推进公共机构屋顶光伏等新能源开发利用。
鼓励事业单位采用能源成本托管等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事业单位节能减碳改造。 加快淘汰报废老旧柴油公务车,增加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机构的使用,增加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和充电基础设施。 推广应用公共机构节能标准体系,全面开展机构节能创建行动。 到2025年,创建160家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评选10家公共机构节能带头人。
加强高速公路服务区和交通枢纽充电桩建设。 到2022年,高速公路服务区快速充电桩覆盖率达到100%。 到2025年,建成10个以上绿色低碳示范试点项目。 加快淘汰报废老旧柴油公务车,增加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机构的使用,增加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和充电基础设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
豫政〔2022〕29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空港片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河南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22 年 7 月 28 日
河南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33号),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碳峰值碳中和目标,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一般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历届十九届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省十一大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以节能减碳减污协同为重点,落实节能减排重点抓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完善节能减排政策机制,促进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确保完成“十四五” 《规划》节能减排任务,为全省如期实现碳峰碳中和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5%以上,能源消费总量合理增长,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减排量分别达到18.38万。 吨、4900吨、11.68万吨、4.57万吨。 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更加健全,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基本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和社会取得了显著成效。
3、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一)重点产业绿色升级工程。 推动新兴产业技术装备迭代升级,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多元化发展。 加快部署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中心、新能源充电桩、车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加快绿色数据中心建设。 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进绿色产品设计,加强绿色供应链建设,开展绿色工厂创建。 到2025年,建成绿色工厂(园区)30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0家。 深化重点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钢铁、水泥、电解铝、玻璃等重点行业产能置换、设备规模化改造和重组整合,鼓励高炉转炉长炉改造流程企业转变为电炉短流程企业。 专注于钢铁、焦化、铸造、建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化工、工业涂料、包装印刷、电镀、制革、石油勘探、造纸、纺织印染、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等,开展全流程清洁、回收和低碳改造。 实施重点领域节能减碳改造。 到2025年,钢铁、电解铝、水泥、炼油、乙烯、焦化等重点行业产能和数据中心超过能效标杆30%。 完善能源管理体系,支持企业建设能源碳一体化智能管控中心。 推进涂料、化工等产业集群分类管理,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改造。 巩固钢铁、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成果,推进焦化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实现燃煤锅炉超低排放。 “十四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0%。 (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市场监管局,各省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以下要求各地落实,将不被列出)
(二)园区节能环保提升工程。 继续提升化工、铸造、有色金属、砖瓦、玻璃、耐火材料、陶瓷、农副食品加工、印染、制革等产业集聚水平。 全面推进省级开发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污水管网排查整治。 发展工业绿色微电网,引导工业园区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理等综合系统开发运行,推动规模化、高水平附近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例。 鼓励工业园区实施能源综合改造,建设能源消耗在线监测管理平台,开展园区能源利用情况考核,提高园区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以省级开发区为重点实施循环转型,推进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 到2025年,建成一批节能环保示范园区。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
(三)城市绿色节能改造工程。 全面推进城市绿色规划、绿色建设、绿色运营管理,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建设韧性城市和“零废弃城市”。 加快修订我省建筑节能相关标准,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鼓励各地探索发展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 贯彻落实《河南省绿色建筑条例》,推动新建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积极推进既有建筑绿色改造。 贯彻落实《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因地制宜推进清洁取暖,加快工业余热和可再生能源在城市供热中的规模化应用。 实施绿色高效制冷行动,重点建设中央空调、数据中心、商务产业园、冷链物流,更新升级制冷技术装备,优化负荷供需匹配,大幅提高制冷系统能效. 实施公共供水管网渗漏治理工程。 到2025年,全省海绵新城标准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城市透水地面面积比重不低于40%,全省绿色建筑比重达到100%新建城市建筑,建设一批高星级绿色建筑。 建设示范工程,城镇清洁供暖比重和绿色高效制冷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 (责任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生态环境厅、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市场监管局)
(四)交通物流节能减排项目。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因地制宜推进有条件的新建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道建设,全面落实绿色道路建设要求。 依托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客货运站等,合理布局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 加强高速公路服务区和交通枢纽充电桩建设。 到2022年,高速公路服务区快速充电桩覆盖率达到100%。 到2025年,建成10个以上绿色低碳示范试点项目。 推进大宗货物“路改铁”“路改水”中长途运输,重点行业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达到75%以上。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开展内河强运量多式联运试点建设,探索多式联运“单一体系”模式。 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在城乡公交、出租车、城市配送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到2025年,除应急保障车辆外,全省公交车、巡航出租车基本实现新能源化。 开展新能源中重型货车应用示范,鼓励使用新能源中重型货车在中短途固定运输线路或大型物流园区进行中转运输、港口等场所。 落实机动车尾气检测维修制度,推进机动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与机动车尾气检测系统互联互通。 鼓励有条件的船舶采用液化天然气动力系统,鼓励港口作业机械、进港车辆和拖轮使用电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大力推广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建设新码头,同时建设岸电设施和船舶受电设施比例达到100%。 开展创建绿色出行行动,提高绿色出行比重。 在郑州、济源等全国城市建设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 全面推广绿色快递包装,引导电子商务企业、邮政快递企业采购和使用获得绿色认证的快递包装产品。 (责任单位:省交通运输厅、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安厅、财政厅、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厅商务部、市场监管局、邮政管理局、中铁郑州局集团、省机场集团等)
(五)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程。 支持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有序推进农村清洁取暖。 推广农用电动车、渔船应用,发展节能型农业生产设施,推进农舍节能改造和绿色农舍建设。 继续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多渠道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全面提高农资回收利用和处理水平。薄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 全县推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提高规模化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成效。 巩固和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能,提高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基本消除农村大面积黑臭水体。 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5%,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3%以上,主要农作物农药、化肥利用率达到43%,农作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5%。畜禽粪便将达到83%。 统防统控覆盖率分别达到55%和45%,规模化养殖场氨氮排放总量减少5%。 (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生态环境厅、乡村振兴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水利厅、市场监管局等)
(六)公共机构能效提升项目。 继续对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围护结构、采暖、制冷、照明、供水等设施进行节能改造,推进公共机构屋顶光伏等新能源开发利用。 鼓励事业单位采用能源成本托管等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事业单位节能减碳改造。 加快淘汰报废老旧柴油公务车,增加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机构的使用,增加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和充电基础设施。 推广应用公共机构节能标准体系,全面开展机构节能创建行动。 到2025年,创建160家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评选10家公共机构节能带头人。 (责任单位:省事务局)
(七)重点领域污染物减排工程。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制定河南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整治行动计划。 开展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治理“一城一策”后续研究、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 以黄河、长江、淮河、海河干流、主要支流为重点,实施一批水环境整治、水生态修复和生态缓冲区建设工程。 深入开展黄河流域节水治水行动和“清淤行动”。 推进南水北调水源汇水区丹江口水库生态安全保障工程实施,开展南水北调干渠沿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引水工程,继续推进饮用水水源地标准化建设,建设一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 到2025年,基本完成黄河重要支流排污口治理,黄河干流和省界断面水质稳定,黄河生态流量干流和主要支流得到有效保障。 (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水利厅牵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等配合)
(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项目。 以煤炭为主省,坚持先建后毁,统筹兼顾,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 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施存量燃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改造“三个衔接”。 加快推广燃气发电机组、燃煤热风炉、加热炉、热处理炉、干燥炉(窑)和建材行业煤炭减量,实施清洁电力和天然气替代。 推进大型燃煤电厂热电联产改造,充分挖掘供热潜力,有序淘汰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和散煤。 加大落后燃煤锅炉和燃煤小火电厂淘汰力度,推广工业余热、电厂余热、清洁能源替代煤炭供热供汽。 完成国家下达的“十四五”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工信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市场监管局等)
(九)推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行业企业综合治理实施。 加快源头替代低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材料,全面推广使用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低挥发性有机物涂料,组织生产销售环节产品质量联合检查涂料行业,加强对行业内企业挥发性有机物含量限值的检测和监管。 加强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对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废气旁路进行全面梳理分类,对含挥发性有机物物料实行全方位、全链条、全环节密闭管理; 全面推进石化化工储罐改造,采用高效、低泄漏的浮盘和呼吸阀,可显着提高检漏和修复实施质量,大大提高收集率、去除率和运行效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处理设施的比率。 加强油品储运销售全过程挥发性有机物管控,重点推进油库、油罐车、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信息系统建设河南公共能耗管理系统,加大监管力度石油和天然气排放。 (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生态环境厅、市场监管局等)
(十)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工程。 推进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 新建污水收集管网宜采用分流制。 对排水管网进行清洗分流、混排错接,对破损管网进行维修更换,提高污水收集效率。 依托现有污水处理厂,科学布置污水循环利用设施,推广再生水用于生态补水、工业生产和市政杂用。 坚持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新建污水处理厂必须有明确的污泥处理方式。 鼓励发展“生物质利用+焚烧”,以垃圾焚烧电厂、水泥窑、燃煤电厂等协同处置方式作为污泥处置的补充。 加快构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 到2025年,全省基本消除城镇建成区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域,郑州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不低于90%。 集中征收率力争达到70%以上,或在2020年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 市县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 25%以上的缺水城市; 省会城市和县级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分别达到98%和95%。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约7.98万吨/日,约占95%。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厅、生态环境厅等)
四、完善节能减排政策机制
(一)优化完善能耗双控体系。 坚持节能优先,严格降低能源消费强度约束,切实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的灵活性,加强能源消费“双控”政策与碳中和目标的衔接。 以能源产出率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省会城市发展阶段、济源示范区、重大项目投产等因素,合理确定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目标。 完善能源消费总量指标确定办法,各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根据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和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目标确定年度能源消费总量目标。 对已完成全省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目标的地方,免予考核能源消费总量目标。 省会城市和济源示范区“十四五”新增可再生能源用电量不纳入地方能源消费考核。 原材料能耗不纳入能耗“双控”考核范围。 有序实施重大项目能耗、煤炭指标单独列示,支持省委、省政府对重大项目的规划布局。 推进能源使用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建设,以增量调控为重点,鼓励企业进入节能能源交易市场,促进能源要素合理配置。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统计局配合)
(二)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施重点减排工程,形成有效减排能力。 以改善区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实施全过程调度管理。 按照可监测、可核查、可考核的原则,建立减排管理台账,纳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管理体系。 统筹考虑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效应,着力推进多种污染物协同减排,在重点区域、流域、领域、行业实施一批减排项目。 进一步完善污染减排考核体系,将重点减排项目完成情况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减排总量与排污许可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衔接,提高减排总量核算的信息化水平、完善污染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加强总量减排监督管理。 (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
(三)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的盲目发展。 to the and the of our , the of high and high ( to as "two high") , a list of "two high" in stock, under and , and . Carry out and on and under- "two high" for , , etc., , the and of "two high" that , and "two high" that do not meet the . the of the , the "two high" to - and - , and . the new "two high" and joint , the entry of "two high" , the level and the level of , and the "two high" and the and of the and the of the , and and deal with use . and , guide to the "two high" . ( units: the and , the of and , the of , and the of take the lead, with the of the Sub- of the 's Bank of China, the , the Henan and , and the China , etc.)
(4) and . laws and on , , clean , and , and the "Henan " in due . the , the "one-" of , and to the of or the of . , and lead by one . the of limit for goods, air for key , and non-road (560 and below) Phase IV and Ship Phase II . non-road is . the for light-duty and heavy-duty and the for and in the next stage. - and law , and ex-post , , and the of laws, and . ( units: and , of and , of , of and , of and Urban-Rural , of , , , etc.)
(5) . All of for and , and funds to the of key and . and . a at all for the and of rural . the of green . the green , green , and in key , make good use of tools and for clean and use of coal, and green and low- . to the of such as green loan , and , risk , and . the of green bonds and - and - to go for and . in areas with high risks to . tax for , and water , and of . and . the of price and and , to green price such as for high - , the scope of , , and the of for "two high" . the of the heat and the price for urban heat . the for the of urban fees. ( units: and , of , Sub- of the 's Bank of China, Henan and , , of and , of , of and Urban-Rural , , etc.)
(6) the . the paid use and of use , the of use right and , and the flow and of to high- , , and . and the , and to the pilot scope of . green . Fully power side . , and the "one-stop" model such as , , , , , and . and open the , third-party of , and new such as - and . the and the scope of . the green , , and , and the of -, low- and . ( units: and , of and , of and , of , , etc.)
(7) . the for key - units, the , the of a five-level smart - for , , , parks, and key - units, and the and of - for key - units. 等级。 the and of in the of , , , etc., and the of a for of urban . the scope of of , and the of and . Build a fixed , the of in parks, and the of and for key units in the of . the of teams, the of data, , , and the of data. ( units: of , and , of and , of and , of and Urban-Rural , of , , etc.)
(8) the - and - team. on such as the "China·Henan , and " and plans such as the " ", focus on high-level - and - and teams, and the of - and - . and in the to build - and - bases, the of key in - and , and the and and of - and - . a for and for and , and the for in the of . the three-level at the , and , and build a law team with clear . the of and teams at the and , set up posts and for key - units, and set up full-time for key - units. the of - and - of the , , law and , etc., and the level of - and . ( units: and , of , of , of and , of Human and , of and , etc.)
5. Do a good job in and
(一)加强组织领导。 All and must to the and , plans, and that the tasks of and the "14th Five-Year Plan" are in place. The main of the under the of the and the Zone are the first for local and . They must fully link the local and goals with the five-year plan and plan for and , and a good pace. , to that the goal is . The and and the of and and , and , do a good job in , and major to the in a . ( units: and , of and )
(2) and . the "14th Five-Year" - and plan, the of , and cross-cycle , and , mid-term , and five-year . the of and , to the goal , take the of the total as an , and to carry out the of the of and . use the of and . After the are by the , they will be over to the of as an basis for the and of the team and of the and the Zone . ( units: the and and the of and take the lead, and the of the Party )
(3) . Carry out in-depth such as - , green , green , green , green , green malls, and green . and , water , food , , and cost , and the of a , , green, low-, and . , , and to in and , and the to in the of and . ( units: Party , Radio, Film and , , and , of and , of and Urban-Rural , of , of , of Water , of , Women's , etc.)
摘要:钢铁行业固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者|苏昌永、李新宇、林艳、苏不信
资料来源| ,第 47 卷,第 6 期,2022 年 12 月;
重新编辑|吴安君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21年我国粗钢产量10.35亿吨,约占全球粗钢产量的54.02%。 钢铁行业作为高能源负荷、高排放的大户,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11%左右,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是碳排放量最高的制造业. 在钢铁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冶金固体废物,通常分为冶金渣、冶金粉尘和飞灰三大类。 以每吨钢产生600公斤固体废弃物测算,钢铁行业全年产生废弃物约6.1亿吨,其中炉渣约5亿吨,粉尘和污泥约1亿吨。 多年来,钢铁行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已超过10亿吨,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而且污染环境。 虽然新增固废中约80%可以通过各种回收方式加以利用,但一些难以处理的危险废物、钢渣、不锈钢污泥等仍会带来潜在的环境污染。
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越来越重视固废处理,开发应用了一系列固废处理新工艺和技术措施。 一些企业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在行业内进行了推广应用。 对于等待处理和再利用的庞大固废资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依然十分严峻,迫切需要寻找更好、更优化的固废系统处理方案。 随着国家多项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实施,文件要求钢铁行业构建产业间耦合发展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着力在钢铁行业推广成熟的节能减碳工艺。钢铁工业。 钢铁行业自身也要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大力推进钢铁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发展。 本文简要梳理我国钢铁行业固废种类分布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固废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并对近期出台的固废产业政策进行梳理为推动钢铁行业固废资源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1 钢铁行业固废配送利用存在的问题
1.1 钢铁行业固废种类分布
2022年上半年我国粗钢产量5.27亿吨,其中“高炉-转炉”长流程生产模式约占粗钢产量的90%。 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全年粗钢产量将保持在10%左右。 未来一段时间钢铁行业发展的重点是提高短流程电炉炼钢比重,实现节能减排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行业。 由于“非高炉炼铁-电炉炼钢”的短流程生产工艺模式尚处于发展阶段,改变钢铁行业现有的生产工艺模式尚需时日。 因此,钢铁行业固废种类将继续保持现有规模和数量。 主要固体废物种类分布见表1。
1.2 钢铁行业固废利用存在的问题
我国钢铁行业固废利用技术的研究和生产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从目前的综合利用效果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部分企业重视不够,固废利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处理利用过程统计不完善; 各类固废处理技术瓶颈依然存在,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力度不够; 固废综合利用产品市场接受度低,市场无法大量消化; 行业壁垒难以突破、多行业协同发展受阻等。
2 钢铁行业固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回收利用主要是实现“量小、效率高”,包括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少、加工中间产品能耗低、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和综合利用效率高。 其本质相当于一种低碳行为,最终实现无固废出厂、固废全部回收、厂内无“固废”的理念,从而实现减碳的发展理念和绿色环保。
对于固废资源化过程,建议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科学研判企业自身和所在城市固废范围和数量,协同打造“零-垃圾城市”,统筹考虑固废资源化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资源利用和产品结构等,最终实现“固废不出厂”,从五个方面打造“无废城市”方面:源头、过程、末端、综合利用、产业间耦合。 具体实现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钢铁行业固废绿色低碳发展实施路径
2.1 源头减量化发展
如何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本质是抓住固体废物的来源。 “抓源头”,就是从源头上避免或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张家界钢铁厂能耗管理系统,走固体废物减量化和发展之路。 固废量小意味着物质转移过程中涉及的能源消耗也将同步减少,从物质流和能量流两部分实现减碳减碳。 对于传统的“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生产工艺,要想从源头上减少开发,首先要落实高炉“集中用料政策”,确保炼钢综合品位相对合理。高炉。 高炉综合品位至少应保证50%。 炉子等级越高,产生的炉渣就越少,炉渣越少对应的固体废物产生量也就越少,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 实现源头减量、低碳的目标。 对于短流程电炉炼钢工艺,一方面要保证废钢来源比较稳定,废钢种类和产品杂质比较少; 除尘的产生减少了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产生量,降低了电炉生产过程中石墨电极的消耗量和吨钢电耗,从而实现减碳减碳生产。
2.2 过程多点控制
过程多点控制,一方面要求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减少固废产生点,另一方面增加产品中有益元素不出厂,尽量减少有害元素在产品中的循环富集。系统。 过程多点控制是源头减量化发展的延伸。 通过准确、精细、精细的过程管理和有效监控,及时发现新的固废产生源,通过技术改造、工艺调整、设备升级等方式实现减排。 过程中产生的固废量可以解决固废转运过程中的漏统计问题。 在多点控制的基础上,尽可能循环利用,保证有益元素一次进入最终产品,不再为有益元素的再提取和循环落后系统付出更多的精力,减少循环物质在系统中的流动,再次实现物质流的减碳和能量流和能量流的碳减排。
2.3 最终用途的现场利用
在各工艺流程节点或产品、生产线末端实现热渣、高炉冲渣水余热、余能等辅料的连续回收利用,作为新工艺的源头达到“直接使用”的效果。 质量好的余热余能发电效果好,利用率高。 自发电率从2015年的44%上升到2021年的54%。一方面,由于内循环技术还不够成熟,还存在其他问题,需要使其成为另一条产品线的源头通过技术研发迭代、设备优化升级等方式,最终实现“直用”。 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间形态变化和产品滞留造成的能量损失,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过程中的碳,避免新碳的使用。
2.4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传统方法对高炉矿渣、钢渣等固废资源化利用的产品附加值低。 同时,由于炉渣成分多变、稳定性差等因素,在厂区堆放固体废物会占用大量土地。 此外,厂区固体废弃物点多、体积大、转运难等问题,导致有价值的元素返回系统成为产品的价格高于丢弃的价格。 因此,在现有固废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基础上,从技术端出发,结合低碳环保要求,国内部分钢铁企业开展了厂区综合利用项目。 例如,太钢在原有高炉矿渣生产矿渣超微粉和矿渣棉的基础上,不断研发,通过设备的适应性改造和优化,实现了产品从矿渣棉升级为高档岩棉,同时扩大产品品类。 实现了高炉热渣显热的回收利用,实现了绿色减碳。 山西建邦成功研发出“冶金除尘灰渣智能分离技术”。 选矿设备进行了颠覆性技术改造和创新,最终可分离出铁精矿粉、碳粉、硫酸锌、氯化钾、氯化钠、金、银、铟、水泥原料等九大产品。 工业固废全面量化、资源化,粉尘终于“被吃掉、被榨干”。 包钢200万吨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一期50万吨示范项目将从工业废气中捕集二氧化碳,部分通过管道输送至包钢碳化钢渣综合利用项目进行固化和封存。利用率。 虽然该项目的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其固废资源化利用与节能减碳的耦合,将为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和解决方案。
2.5 产业间耦合协作
围绕产业所在城市,以打造“零废弃城市”为目标,在政府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钢厂将建设固废和危废综合利用中心。 该中心将实现跨行业固废、危废和城市垃圾的集中回收利用。 治理,实现“零废城市”建设目标,彰显钢铁行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
3.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支撑
“八五”以来,我国对固废处理产业政策进行了定性表述,见表2,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的量化指标要求见图2 .
图2 不同发展时期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变化
从图2可以看出,从“八五”到“十二五”,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的目标要求快速提高。 ”和“十二五”利用率目标值进一步提高,表明“十五”期间仍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结合表2内容可以看出,在“十三五”、“十四五”十年规划,对工业固体废物只有定性描述,没有量化目标。直到2022年2月,工信部科技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再次明确提到利用率的具体目标值,文件要求到2025年,工业固废等重点行业工业固废强度钢铁将减产,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将达到57%,可见57%的利用率远低于工业72%的利用率实施“十二五”规划。 同时,近年来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标准化统计,重新暴露了原来隐藏的固体废物量,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回收处理的突破性技术少之又少。 综合以上三个因素,使得实施方案设定的目标值仅为57%。 《实施方案》还要求,到2025年,冶金渣利用率达到73%,废钢铁资源化利用量达到3.2亿吨。
2022年2月,《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碳转型升级实施指南》等产业政策出台(2022年版)”实施。 耦合发展的资源循环体系对节能减碳提出了最新要求,指出要加快推广推广成熟工艺。 其中,余热余能的梯级综合利用和低碳循环经济都与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和处理有关。 详情如表 3 所示。
“十三五”以来,我国更加重视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回收利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法规、政策和标准日益完善,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显着提升,产业集中度和协调发展能力大幅提升。 在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的指导下,企业可以更好地制定固废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优化固废资源化利用实施路径设计。 表 4 总结了“十三五”以来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法律和政策。
从表4可以看出,进入“十四五”之后,我国对钢铁行业的产业政策数量和频次都有明显增加,涉及固废资源化利用的政策内容在钢铁行业越来越细化,量化指标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要。 强调,一方面要求固体废物产生总量大幅减少,另一方面要求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显着提高。 一上一下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企业提高环保意识和管理能力,将固废资源化处理,还需要加大固废利用的资金和人员投入,实现技术创新。尽快取得突破。 钢铁行业节能降耗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的实现,将对整个工业领域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最终完成“双碳”的目标。
因此,无论是实现现行产业政策对固废资源化利用的量化指标要求,加快推广成熟的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还是开发新型综合利用处理技术,起点和终点必须由企业自己确定。 要围绕产业政策制定规划实施的实施路径,并及时跟进相关配套产业政策。 在现有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建议国家在科技项目立项、资金支持等方面出台政策支持,促进新型治理技术和解决方案在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的持续探索、实践和有效落地。钢铁行业固废综合利用。 此外,为更好把握固废底线,需要不断细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实行严格的固废处理登记制度和固废利用企业准入机制,强化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置标准化。 利用。 同时要看到,随着钢铁行业流程逐步缩短,钢铁产品质量走向高端,电炉除尘和酸洗污泥产生的危废产生量也明显增加,给固废利用带来了新的问题。 需要注意,提前做好技术储备。 因此,钢铁行业固废利用的产业政策、标准体系和系列标准也需要动态完善和调整,实现标准体系对行业固废利用各环节的全覆盖。 目前,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钢渣磁选烧结用》、《钢渣固结粉尾矿充填技术规程》、《冶金工业固废利用标准体系》等70余部。高炉熔渣的在线制备”。 《无机纤维理论与实践》、《固废资源化利用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等20余部固废利用专业书籍,为科技工作者、专业人士和企业提供专业帮助和参考。
4。结论
1、我国钢铁产量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高位运行,与钢铁行业相关的固废资源量短时间内不会快速下降。 虽然一些固废可以得到更好的资源化和利用,但是固废的处理工艺还没有取得更好的突破,还有大量难处理的固废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造成环境问题。
2、钢铁工业固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减少固废总量,提高综合利用效率”的总原则。 通过源头、过程、末端和综合利用四个方面,实现钢铁行业“无固废出厂”目标。 在此基础上,统筹产业耦合和城市固废、危废协同处置,最终打造“无废城市”,打造绿色环保的生态城市圈。
3、我国自“八五”以来在产业政策中对固废利用提出了具体要求。 企业要紧紧依托现有产业政策,提高对固废的管理和认识,尽快落实现有产业政策,应用现有成熟的固废利用技术。 政府层面也要不断优化完善固废利用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确保固废利用水平的提升,实现固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和钢铁行业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