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资产管理将成必修课事实上,碳排放纳入环评的消息已在业内发酵数月
2023-04-18
5月31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其中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纳入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碳资产管理将成为必修课
事实上,碳排放量被纳入环评的消息已经在业内发酵了数月之久。 生态环境部4月15日发布《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当时业界一致支持纳入碳排放在环评中的地位,正式草案的发布意味着政策的最终落地。
在双碳目标的愿景下,严格“两高”项目环评审批,推进“两高”行业污染与碳减排协同治理成为工信部此项政策的核心举措生态与环境。 在此影响下,以节能服务和综合能效为核心业务的综合能源服务市场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
在综合能源服务的业务体系中,目前还没有被重视的一个细分市场是碳资产管理。 一段时间以来,碳资产管理仅被视为综合能源服务的一项增值业务。 当前形势下,碳资产经营有望迎风而上能耗管理系统界面,成为综合能源服务的新主战场。
目前,一些综合能源服务公司已将碳资产管理纳入业务体系,帮助客户进行碳资产管理、参与碳交易等,但该业务尚未上升到核心地位。 从趋势看,如何管理好碳资产将成为用能客户和综合能源服务企业的必修课。
中国能源研究会配销中心副主任吴军红认为,综合能源服务不仅是为用户降低能源消耗成本的商业模式,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生产经营的手段。 与前者相比,后者更符合目标客户的需求。
碳资产管理平台市场拓展
管理好碳资产,需要相应的管理平台。 碳资产管理系统是能源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系统中的众多服务之一。
泰豪科技综合能源产品线总经理闫洛凯认为,现有综合能源服务管理平台的本质是能效服务+数字化,其核心功能是能耗监控+资产运营和维护+能量调节。 主要通过水、电、气、热、冷等能源的数据采集,实现能耗在线分析和设备运行状态感知,以安全和经济为主要目标,但自身缺乏可控性供应链、建设、生产和运营阶段碳排放的考虑。
▲ 泰豪碳资产管理系统界面
综合能源服务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闫洛凯表示,“对于用户来说,‘碳中和’背景下的综合能源管理平台需要将数据扩展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深入到具体的生产过程,将碳排放数据作为关键参数. 以安全、经济、低碳为目标优化调整能源体系。 为此,以泰豪为代表的相关企业专门开发了碳资产管理平台来实现上述目标。
▲ 华能碳资产管理信息平台
以目前已建成的华能碳资产管理信息平台为例,可为华能集团、华能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二级单位(区域公司)提供碳排放管理全过程技术支持),以及三级单位(电厂)和管理。 平台包括电厂信息管理、排放信息管理、对标信息管理、配额信息管理、交易绩效管理、碳市场交易信息、碳排放报告管理、减排项目信息管理等功能。
【专家介绍】 韩树东,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厂热电工程专业。 曾任电投(北京)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全国低碳计量技术委员会低碳电能计量工作组成员。 从事大型央企环保、低碳、碳资产管理工作10余年,对碳市场基础理论有较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现供职于北京亿坛协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17年9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印发国家标准》的通知《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广建设工作方案》(发改环环2017]1711号)《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广建设工作方案》重点用能单位能耗情况。 按照通知要求,各省(区、市)节能主管部门、质监部门要联合编制本地区监测系统建设工作方案,报国家电网公司。发展改革委(环资司)、质检总局(计量司)2017年底前。)。
为了更好地理解通知要求,有必要回顾一下能源消费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年10月28日颁布,2008年4月1日施行,2016年7月2日修订)第五十二条规定,重点用能单位的定义为:每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在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 年综合能源消耗量在5000吨以上1万吨标准煤能源单位以下的用能单位。 第五十三条规定,重点用能单位应当每年向主管节能工作的部门报送上一年度能源利用情况。 能源利用状况包括能源消耗量、能源利用效率、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节能效益分析、节能措施等。 第五十四条规定,主管节能工作的部门应当对重点用能单位报送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进行审查。 对节能管理制度不健全、节能措施落实不到位、能源利用效率低的重点用能单位,由节能工作主管部门进行现场调查,组织实施节能减排措施。对耗能设备进行检测,责令实施能源审计政府能耗监测管理系统设计,并提出书面整改要求,限期整改。
2015年1月11日,《关于印发钢铁、石油和化工、建材、有色、轻工等行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工信部)工信〔2015〕13号),能源管理中心的建设是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完善企业能源管理制度,强化政府节能监管手段,提高能源管理水平。企业的水平。 随通知发布的还有钢铁、石油和化工、建材、有色金属、轻工等5个行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可见,能源消费信息化是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的有效手段,是能源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那么让我们一起期待能效在线监测系统未来可能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成熟,企业层面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和碳排放管理系统,能源管理云平台、低碳管理云平台和污染物排放逐步建立起政府层面的管理体系。 监测平台,能耗在线监测条件逐步成熟。 参照能源管理中心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要求,未来管理部门还将出台一系列相关行业能耗监控系统建设的技术规范,统一技术要求能源消耗监测系统。
另一方面,随着全国碳排放交易即将启动,2016年,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建立了涵盖能源消费的年度碳排放核查制度,并发布了相关报告指引、核算办法和国家标准。
在线监测系统是事中监测方式,碳排放核查是事后核查机制。 虽然都涉及能耗数据,但两个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甚至监控系统本身也会有事后验证。 但是两者的用途肯定是不一样的。 当在线监测系统没有备份系统的强制性要求、统一的技术规范和相关的惩罚措施时,数据的连续性、真实性和公平性就难以保证。 因此,《方案》的工作目标中写到,在线监测数据主要服务于宏观能源分析和战略规划,也可以作为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手段。 以能源审计、节能审计、碳排放核查、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的巡查作为最终的核查和评价,可以作为确定企业能源消耗量的数值。 同时,在线监测也有助于提高事后核查效率。
未来,随着在线监测的相关技术规范、处罚措施和社会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在线监测系统必将成为衡量企业和社会能耗数据的重要依据。 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同时,笔者也希望相关管理部门能够按照规划要求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原则,统筹顶层设计,避免节能环保和低碳工作的重复开展。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在线监控系统。 建筑。
此外,作为节能服务的相关服务商,节能技术公司可以依托监控系统开展节能诊断服务,合同能源管理公司也有更有效的节能计量手段,信息化建筑企业也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市场。 有关方面要以重点用能单位、省级平台和国家级平台为契机,提前谋划,做好相关功能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和技术规范后续研究,结合原有能源管理云平台,低成本 有碳管理云平台和碳资产管理系统设计经验,提前规划相关数据的整合和商业模式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