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交通枢纽经济与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论坛即将开幕!-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首届交通枢纽经济与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论坛即将开幕!

2023-05-07

一、论坛背景

随着《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全国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规划纲要》的出台,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城市道路、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方式逐步从相对独立发展走向综合整合。 服务于多种交通方式衔接转换的综合交通枢纽,成为交通体系中的关键节点。 为进一步推动综合交通枢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共享行业成果,中国公路学会拟举办“世界交通运输工程技术论坛()”于2021年6月17日在西安市举办了“首届交通枢纽经济与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论坛”。

二、论坛主题

首届交通枢纽经济与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论坛

三、论坛时间、地点

时间:2021年6月17日9:00-12:30

地点:西安国际会展中心二楼204B会议室(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会展一路999号)

4.组织

主办单位:中国公路学会

承办单位:轨道交通筹备组、中国公路学会枢纽分会

支持单位:中国土地经济学会国土交通综合规划与开发(TOD)专业委员会

五、论坛议程

主持人:待定

09:00 - 综合交通枢纽域效率最大化利用与策略(暂定)

陈祥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

09:30——西安轨道交通创新发展

宋扬 西安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10:00 齐聚一堂,引领大湾区新发展——新时代轨道交通创新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蔡长军 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10:30——强化“四网融合”促进都市圈发展

国家发改委综合交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东明

11:00 - 中国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与发展

李鹏林综合交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11:30-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实践

上海房地产虹桥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业务总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胡建中

12:00 -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行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

陈绍宽,北京交通大学城轨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6.报告专家信息

陈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工冻土力学、隧道与地下工程、特种岩土工程、建井工程知名专家。 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深圳大学未来地下城研究院院长; 兼任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煤炭科学研究院建井研究所所长。 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及一级学术奖12项,詹天佑工程奖4项。 近年来倡导智能岩土工程、智能地下工程、韧性城市概念与范式、地下可持续结构系统理论与算法、智能城市轨道交通等。

报告题目:综合交通枢纽域效率最大化利用与策略

杨松能耗管理系统图片,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西安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历任西安建工副总经理集团等。在西安市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 涉足城市轨道交通,积极推进规划引导和多网融合,编制1358公里线网规划,获批三期7个项目150公里; 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管理模式等,推进大规模招投标和城市共建,14号线工期缩短至36个月,创全国最快; 大力推进智慧地铁和新基建,在全国率先实现手机扫码乘车。 主动承接“轨道招商”功能,推动火车站丹凤门广场成功投入使用,打造高铁东区综合开发区; 公司连续三年超额完成总投资478.95亿元,为西安都市圈建设和国家中心城市筹备十四运会做出了突出贡献。

报告题目:西安市轨道交通创新发展

报告要旨:西安轨道交通集团“致力于成为城市建设的引领者和市民生活方式的提供者”,实现了“8线”高强度建设和网络化运营新阶段运营、8线建设”,介绍西安铁路集团提出建立数据化综合研讨厅、1+N创新联盟等发展前景,实现“安全、高效、绿色、经济、便捷” ”的轨道交通。

蔡长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智能交通工程博士。 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交通运输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轨道交通电气设备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获授权专利10余项,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 行业标准、直线电机轨道交通丛书等。曾获广东省5月1日劳动奖章、十届工程劳动竞赛科技工作者模范等。

报告主题:汇聚大湾区 智领新发展——新时代轨道交通创新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报告要旨:报告首先对标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战略和新时代轨道交通发展趋势和要求,聚焦广州轨道交通的新内涵和新特点新时代制度; 维度,聚焦未来轨道交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 最后,聚焦广州地铁的智慧创新与实践及其带来的业务提升和根本性变革,以及后续迭代演进路径的思考与实现。

王东明现任国家发改委综合交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历任科研组织处处长、交通产业与政策研究室主任。 1984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现名)交通管理专业。 长期从事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研究工作。 参与研究编制我国交通运输“七五”至“十三五”专项发展规划。 多项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和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

报告主题:加强“四网融合”推动都市圈发展

报告要旨:都市圈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的空间体现,也是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共同形态。 由于土地资源、置换速度、交易效率、成本等时空关系的相互作用,城市发展面临交通、环境等容量瓶颈,带来一系列“大城市病”问题。 发展轨道交通是支撑都市圈空间扩张和结构优化的必要条件。 其发展趋势:多功能分层线路网络适应多元化出行需求; 集约利用渠道资源,建设复合交通走廊; 首都圈中心城区核心区多点便捷换乘; 互联互通、灵活多样的运营组织。 为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多式联运的技术经济特点,应加强都市轨道交通“多网融合”发展:一是统筹编制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多网融合; 二是合理把握不同功能层次和发展战略的轨道交通建设机遇。 三是明确多网融合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四是培育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主体,鼓励运营组织模式创新发展。

李鹏林,综合交通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交通运输领域青年科技人才,清华大学创新引领工程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综合交通、现代物流、城市交通等领域的技术研究,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探索建立完善的客运枢纽政策体系、规划导则、工程编制导则、综合交通枢纽领域设计导则、功能优化技术导则、项目管理方法、分类定级标准等理论成果,主持“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 -交通运输部《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年度规划。 获交通运输重大科技创新成果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2项,主持和参与编写技术专着7部,标准6项,并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项目20余项。

报告主题:中国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与发展

报告要旨:我国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进程、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全国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构成及发展方向,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技术要点及相关政策在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中。

胡建中,1969年7月生,民革,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现任上海市房地产虹桥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业务总监,公司代表。上海市第十四届、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0年代开始投身于上海轨道交通建设。 历任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副主任,上海磁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办公室副主任,上海铁路总裁助理、副主任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上海申宏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副总工程师

报告主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实践

报告要点: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集航空、高铁、轨道交通、长途客运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 上海申宏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上海市政府唯一授权开发建设虹桥枢纽的单位,作为枢纽建设指挥部,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投资建设市政项目,组织协调建设各方,负责枢纽运营工作,参与虹桥商务区后续发展,自然成为虹桥枢纽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的主体。 报告简要介绍了虹桥枢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情况,分享了工作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陈少宽,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交通学院城市轨道交通系主任。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交通系统工程与信息》常务编委。 主要从事轨道交通组织关键理论与技术、综合运输系统相关理论与方法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部科技发展计划项目30余项交通部、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与企业合作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国智能交通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授权发明专利3项。 2012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报告题目: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行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

报告要旨:在国际节能减排和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节能减排目标背景下,分析交通运输业和城市的总体形势、发展趋势和能源消费结构轨道交通行业; 介绍城市轨道交通能源消耗的流程及相应的能源消耗管理的主要措施和技术,结合实例阐述车站能源消耗管理的技术方法; 从列车运行节能、储能装置、能量回馈装置、运行协调和节能措施等方面介绍了牵引系统的能耗管理,总结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行中各种节能措施的协同优化;相关研究结论。

智通财经APP获悉,艾瑞咨询发布《2021年中国IT服务供应链数字化升级研究报告》,表明中国IT服务市场持续增长,运维和开发服务贡献显着。 宏观上,受益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和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中国IT服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到2021年底将接近万亿元,增速为近 13%。 它主要专注于前端开发,以及后端运营和集成。 其中,以运营和开发为代表的IT服务占据了IT服务市场份额的57.8%,对IT服务市场的增长贡献显着。 未来,随着IT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壮大,IT前市场和后市场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中国IT服务市场的特点还体现在IT服务广泛外包,第三方厂商逐渐在IT后服务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从宏观上看,信息技术外包在我国服务外包市场仍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达到46%。 微观上,信息技术运维外包服务增长显着,近年增速在整体ITO服务外包领域始终保持优势。 此外,在IT运维中,第三方运维占比逐年上升,2013年市场份额不足40%,到2019年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IT服务外包的发展将带动更多企业进入IT服务后市场,并逐步丰富IT服务种类。

IT服务行业引入数字化工具,引入IT服务的上市后智能化能力。 改进 在整个IT行业数字化升级的大潮下,IT服务也在与时俱进,引入数字化工具。 以IT运维这一后IT服务市场的代表为例:企业对IT运维的需求不仅停留在机房、服务器等底层基础设施阶段,而是开始聚焦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加强对运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要求IT运维管理能够更好地响应业务需求,为企业业务决策提供支持。 虽然从市场规模来看,我国数字化智能运维还处于起步阶段,但IT运维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已成为必然趋势。 同时,IT服务的数字化升级不是简单的某个环节或某个产品的创新,而是对IT服务各个环节的全新重组和整体提升。

IT基础设施智能化,驱动IT服务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更多云数据中心、智能数据中心的落地,将带动IDC迎来“数字智能”升级,也将对IT服务的专业化、智能化、自动化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因此,IT服务供应链也需要根据IDC设施升级重点与时俱进,快速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1.在建设规划阶段提供更有效的数字化模型工具,高效统筹部署各种功能单元; 2、在能耗控制方面,通过引入硬件设备和软件管理系统,更好地优化整合IT、配电、空调等资源; 3、在运维管理方面,通过智能管理平台和机器人的引入,更高效地完成运维任务,实现从预警到报修全过程的自动化。

随着IT服务支出的不断扩大,企业IT资产管理需要关注IT服务的全过程。 目前,在我国IT支出结构中,IT服务占比从2019年的11.1%稳步提升,预计2022年占比将达到13.1%,企业IT服务支出将逐渐成为企业IT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IT服务支出的大幅增长能耗管理系统软件好,一方面表明在数字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企业更加重视IT服务,投入意愿强烈。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IT服务已经成为企业运营中不可忽视的成本因素。 因此,企业在管理IT资产时,需要更加关注IT服务的全过程,优化IT设备和IT人员的管理。 对于IT设备管理,需要更好的打通内部部门数据,及时对接外部采购信息,实现设备采购、仓储、配送、配送等各个环节的高效管理。 对于IT人员,需要结合项目需求,采用灵活的用人模式,平衡企业日常IT运营需求和项目需求。

IT服务供应链升级重点围绕IT服务供应链管理、IT服务分包、电商采购平台等环节,帮助IT服务行业企业打通从线索到变现的各个环节。 技术上依托云服务SaaS的形式,提供更灵活多样的部署和更快更敏捷的交付。 在产品方面,将IT服务与保险、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相结合,拓展行业边界和服务内容。 此外,IT服务供应链数字化发展需要借助数字化平台,IT服务商“三位一体”提升供应链能力。 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IT服务的数字化将涵盖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等环节。 以IT服务供应链核心需求为切入点,实现精准营销、人才资源对接和供应链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