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刷屏江苏南京制造向“智”-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刷屏江苏南京制造向“智”

2023-05-31

2019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江苏南京中车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展示自动乘客捷运系统。本报记者姜波摄

南京康尼机电有限公司钣金加工机器人工作站。 (头像)

江苏省南京市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智能产业集群,智能制造生态链不断完善。 如今,智能制造已深入南京各行各业,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工业软件、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取得快速发展。

江苏南京,曾经是华东地区乃至全国传统的化工、电子、钢铁等产业基地,近日被“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刷屏。 10月17日-19日,2019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南京召开。 南京制造成为大会的关键词之一。

从会场企业家的激情演讲,到园区内现代企业的澎湃动力,无不让来宾感受到南京的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智能制造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 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取得积极成果,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工业软件、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快速发展。

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南京企业能耗管理系统_能耗设施设备运行管理及节电,节水,节油等管理措施_酒店工程部能耗管理

制造向“智慧”化是大势所趋。 经济日报记者走进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埃斯顿自动化有限公司车间。 数十台黄色的六关节机器人摇动着机械臂,抓取着各种重量的物体。 “这些机器人能做的事情很多,可以搬运材料,还可以用不同的手臂焊接、打磨、拧螺丝等。有3公斤到500公斤不等的机器人南京企业能耗管理系统,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极大地节省了人力资源,据南京埃斯顿自动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秋云介绍,智能工厂投产后,整体生产效率可提升42.48%,人力成本可降低减少32%,质量一次合格率可提高13.25%,能耗可降低8%。

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南京制造业的“重镇”。 目前,该区正在扩大智能制造产业规模,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创新高地,将智能制造延伸至园区各主导产业。 “园区集聚了100多家智能制造企业,打造了15家省级智能车间、13家市级智能工厂,占据了南京的‘半壁江山’。” 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慧琪表示,2020-2019年,江宁区智能制造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000亿元。

在南汽集团江北新区基地的生产车间,待组装的汽车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上流转。 车间内所有设备智能互联,各机之间实现数据传输。 车间外的数据中心,26套核心系统高速运行,实现生产智能化决策,无缝衔接。 基地工程技术部负责人王勤峰介绍,车身生产线拥有国际顶级配置的机器人300多台,生产线自动化率达到99.7%。

以平台建设和支撑产业集群。 目前,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在实施智能制造产业培育工程,打造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和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两大公共服务平台。 同时,也在打造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和人工服务平台载体。

从地铁、高铁到飞机,江北新区的“智慧大脑”不断嵌入高端制造业,千亿级智慧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按照‘产业集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南京形成了‘一极、三区、多点’的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格局。” 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陈光介绍,南京正着力整合江北新区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新区,积极培育江宁区和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智能制造示范区,推动中国(南京)软件谷向“中国智谷”转型,培育一批省级智能制造特色开发区,加快智能制造应用推广,提升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南京智能制造。

加快互联网平台建设

消费者在网上圈“菜单”,选择汽车的颜色、座椅布局等配置,短短28天,产线就能为客户匹配生产个性化产品……在上汽大通的生产车间,机器人公司的加入,将主线自动化率提升至70%,柔性生产线更融入了上汽大通C2B(消费者对企业)大规模智能定制战略的“基因”,使得“私人定制”成为现实。 去年9月,上汽大通MAXUS南京分公司成立南京软件智能中心,推动将车辆自动驾驶等创新功能一一加入客户菜单,客户按需付费,真正实现“软件定义未来汽车”。

智能制造不仅需要收集数据,还需要对各类数据进行分析、预估和优化生产,建立良好、健康、互动的生态链。

“我们的平台是国内首创,也是目前唯一的以‘绿色低碳’为主题的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南京擎天软件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鲍光宇告诉记者,公司打造的“天天绿色低碳工业互联网平台”主要提供绿色、节能、减碳的工业APP和SaaS(软件布局型号)服务。 目前已服务全国5500多家企业,涵盖钢铁、石化、纺织、电力、煤炭等。 、水泥、冶金等10多个工业行业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南京充分发挥中国软件名城优势,依托‘一谷两园’,大力发展基础软件和产业软件,为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陈光表示,除了工业软件,南京还以建设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创新创业平台为重要抓手,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制造业的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发展,激发了南京“互联网+制造”的“化学反应”。 目前,南京已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1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47个,市级智能工厂44个。 建成并具备对外服务能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约占全省一半。 先发优势。

扶持政策不断加码

今年2月28日,南京召开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明确表示不让步制造业,长期做强做强制造业,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南京制造新时代竞争力,打造制造强国。 彰显南京担当,为建设做出南京贡献。

标语背景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争创江苏先进制造业领跑者》《南京智能制造名城建设实施方案》 ”先后由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颁布。 南京市《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支持。

据介绍,南京市实施智能制造新模式重点推进项目计划,每年遴选扶持项目20个以上,每个奖励不超过100万元; 列入市重点智能工厂建设计划的企业给予不超过100万元启动奖励:每年将择优扶持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不超过2000万元的补助。

“在创新之都的框架下,南京已经成为芯片之城、基因之城等,越来越多的世界知名大学的高层次人才来到南京创新创业,奠定了为南京智能制造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表示,南京正在举全城之力,汇聚各方智慧,催生出越来越多的智能产业集群,日益完善的智能制造生态链正成为内生动力借力南京创新城市建设。 (记者 薛海燕 江波)

(记者唐刚)又是一年的开学季。 湖北武汉3500名学生成为电信3G首批用户,四川成都56所高校全面覆盖电信5G网络……中国电信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和“国家队”将通过打造数字教育新基建基地,持续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电信信息服务进校园

暑假过后,新老学子走进大学校园,迎接他们的不仅有热情的老师和同学,还有中国电信便捷的网络服务。

9月前夕,湖北电信组织团队夜以继日江门智慧校园能耗管理系统,在武汉18所高校建设三千兆电信网络。 截至9月6日,武汉首个三千兆校园网已覆盖3500名学生用户。 3千兆全覆盖,不仅让大学生从网课、刷餐、休闲娱乐等各个学习生活环节无缝体验高带宽、低时延的优质网络,更打造在线教育体系面向高校,建设服务大厅,开展大数据综合治理,完善公共支撑平台,为推进高校信息化转型和智慧校园建设打下坚实的网络基础。

在四川,为了让成都学子享受到优质网络,中国电信成都分公司对成都高校的有线和无线网络进行了全面优化。 新学期开学前,累计开通550多个室外5G基站和100多个5G室内子设备,完成了56所高校56个电信5G网络的全覆盖。

智慧校园云管理平台_江门智慧校园能耗管理系统_教育信息化智慧校园系统

同时,为了让四川学生学习更方便,学校环境更安全,中国电信四川公司还在网络服务、数字校园、反欺诈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

9月10日,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中国电信5G智慧校园落成。 经过45天的奋战,中国电信江门分公司、蓬江分公司圆满完成了学校数据中心机房、信息技术教学机房、云桌面建设项目的验收交付工作,让新老同学“步入” 5G校园生活。

5G是教育“新基建”的加速器

教育部等六部门今年7月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优质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重点抓好信息网络、平台系统、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 聚焦安全六大,以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5G是新教育基础设施的加速器。” 中国电信教育产业事业部总裁聂云炯近日在世界5G大会上表示。 他提到,到2020年底,我国中小学(含教学点)入网率达到100%,未上网的学校动态清零,为智能化打下良好的网络基础。教育。

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基础设施发展不断变革,进一步加深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推动了教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智能教育。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已达3.25亿。 在校园里,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室智慧屏、互动智能平板等智能设备也在逐步推广。

中国电信全方位发力教育新基建

2020年伊始,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全国中小学开学延期。 中国电信及时推动学校上云,免费提供云课堂服务和天翼高清教育专区,天翼云课堂和天翼高清远程教育深入人心人们。

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开通5G基站103.7万个,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95%以上的县城和35%的乡镇。 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共建共享5G基站47.8万个,5G终端手机连接数超过4亿户。

据聂云炯介绍,“目前,中国电信正在打造教育新基建数字化基地,即基于5G+云网融合的1+3+N教育新基建数字化基地。即云-以网络能力库为载体,聚合通信、安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内部原子能力,在具备开放能力的三大数字平台基础上,利用智慧教育平台聚合外部数字生态,用数字注入智慧,赋能N种教育应用场景。”

中国电信作为基础电信运营商,在教育新基建的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六个方面持续发力。

足不出户听名师讲课,“私人定制”课程,一副AR眼镜“造访”课堂场景,刷脸进图书馆、宿舍、教学楼……中国电信“5G+智慧教育“开启”未来校园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