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发布“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镇江市发布“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2023-06-12

制造业是工业强市的主力军和主战场。 12月22日,镇江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镇江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X”系列规划编制情况并答记者问。

会上印发的《镇江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镇江将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打造长期处于“双碳”时代。 以制造业三角洲重要基地和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城市为战略定位,培育壮大“四组八链”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发展重点和突破口,大力实施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数字赋能、绿色安全、布局优化是五项重点工作。

镇江工厂工业能耗管理系统_发酵工业能耗现状_济南能耗管理监测系统

“到2025年,镇江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8%左右,8大重点产业链规模比2020年提高8个百分点。” 镇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宋飞雄表示,到2025年,镇江工业结构实现新升级,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速在12%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48%的指定行业; 优质企业引领新路子,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0家,省级以上专业企业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到100家; 创新发展催生新引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保持在2.2%以上; 绿色转型进入新阶段,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7%; 数字融合激发新活力,“两信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66,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

会上,《镇江市“十四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镇江市“十四五”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镇江市“十四五”船舶与《海洋装备产业发展规划》《镇江市“十四五”节能规划》也一一出台。

“到2025年,镇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将超过80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大数据、5G应用、人工智能等新业态业务收入大幅增长与2020年相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成为全市新兴主导产业。” 镇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孙勇表示,《规划》提出,到“十四五”末,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达到大幅提升,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开始凸显。 ,产业布局更加科学,产业生态更加优化,具有综合竞争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十四五’期间,我国航空航天产业将围绕‘两核、六大、双特色’,到2025年,航空相关企业销售规模将超过500亿元,相对初步形成完整的航空航天产业生态体系,形成内生增长强劲、外延整合效益突出、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市工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刘和生介绍。

《镇江船舶与海洋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镇江船舶与海洋装备产业将紧紧抓住新兴海洋装备、清洁能源船舶、高-端船配件。 海洋工程配套产业发展良机,以“完善产业体系,树立产业品牌,扩大产业规模”为主线,依托骨干企业,发展重点系列产品,实施“做强高端船舶配套产业,壮大海洋工程配套产业 壮大新兴海洋工程制造业、突出工程船舶普及化、发挥海洋科教影响力、盘活四大存量资源、提高船舶本质安全性等八项重点任务产业,推进智能制造步伐”。

《镇江市节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镇江工厂工业能耗管理系统,“十四五”期间,镇江将深入实施“双碳”战略,坚持节能优先、效率优先,优化产业结构。统筹推进全社会节能 从夯实节能管理基础、完善支撑体系四项任务出发,推动全市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能源总量稳步增长利用效率不断优化,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节能降耗管理机制更加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实现绿色转型。 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到2025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省目标范围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按照省“十四五”规划目标下降。

胶东网10月3日电(记者 贾初航)传统产业变革升级,新兴产业规模成倍增长,创新活力不断迸发,优质资源加速集聚……风雨73年回顾历史,烟台工业几乎是白手起家。 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从工业化初级阶段到工业化初级阶段,再到工业化中后期的历史跨越,特别是在十八大中共十九大 过去十年,充满了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工业是经济的压舱石。 新中国成立之初,烟台工业单一,只有采矿、纺织和简单加工。 改革开放以来,烟台工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 2012年工业增加值比1978年增长159.6倍,年均增长13.5%。 2021年,烟台市工业增加值将从2012年的2311亿元增长到3100亿元。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005.1亿元,实现利润583亿元。 先进制造业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城市前100名。 第一方阵。

“集群+链条”,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2021年8月,烟台市委印发《推进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9+N”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推动石化化工新材料、汽车、黄金精深加工、酿酒等 16 延伸重点产业链,做强链条,打造园区产业链,打造垂直产业生态圈,提升优势产业集群能级。

在培育工程的催化下,2021年烟台“9+N”产业产值将达到7571亿元,绿色石化、有色与贵金属、高端装备等四个千亿级产业培育电子信息、汽车、食品深加工、生物等产业。 医药和清洁能源四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了开发区化工新材料、蓬莱海上风电装备、福山汽配、龙口高端交通用铝材、智富环控装备、生物医药产业和先进结构材料产业入选国家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截至目前,全市“四新”经济投资占比6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8.3%,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8和11.5个百分点,能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下降34.9%。 行业稳步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显着。

“政策+培育”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在发展环境方面,烟台先后实施“3.50工程”、“8515工程”、“双百千工程”等行动,先后出台了“十三条强市战略”、“十一条强市举措”。城市建设”、“壮大企业10条”等一系列政策,全力支持企业做大做优。

2022年8月26日,烟台市召开实施骨干企业倍增计划动员大会,正式启动实施骨干企业倍增计划,选出200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重点培育,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烟台市税务部门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立足职能作用,开展税费优惠政策直达推广,制定了“一企一策”综合税收服务方案,赋能税务大数据“连线补链”助力企业实施“极退税”盘活发展资金等十二项措施支持和服务企业倍增计划,聚焦涉税需求准确落实新税费联合扶持政策,不断提升税费服务便利化水平。 助力制造业全面转型升级。

目前烟台工业能耗管理系统,烟台已培育出3家中国企业500强、6家中国制造业500强、14家百亿级企业、58家上市公司、15家全国单项冠军企业、82家国家专业特新“小巨人”企业和7家省-级独角兽企业、200家瞪羚企业、59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万华化学MDI产能位居全球第一,成为省内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荣昌生物自主研发的中国首个原研ADC新药、全球首个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双靶点生物新药获批上市; 张裕集团是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企业,全国每三瓶葡萄酒中就有一瓶产自烟台; 鲁花集团着力打造中国优质食用油第一品牌,花生油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南山铝业是中国唯一一家同时为波音和空客供应航空产品的企业; 锐创微纳发布全球首款8微米红外热成像探测器芯片,成为省内首家科创板上市公司。

“数字+产业”助力两化融合

当前,抓住机遇,用数字化赋能企业转型发展,已成为共识和趋势。 近年来,烟台也在着力夯实数字化基础。

目前,烟台市5G基站数量已突破1.1万个,建成烟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成全省首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试点示范. 70家企业获得省级及以上一体化管理系统实施标准试点,带动全市近3万家企业上云。

本土培育的橙云平台成为全国首个深耕协同研发领域的国家级“双跨”平台,为22个行业5万余家企业的数字化建设提供服务。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重点建设100个智能化、绿色技术改造过亿元项目,建设智能工厂27个、数字化车间26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6个,形成全省26个“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全市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7.9%,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3.2%。

工业设计带动生产要素集成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 它既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

近年来,烟台市将工业设计列为重点打造的16条产业链之一。 2019年以来,连续三年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打造国际设计小镇,建成全国首批、省内首家国家智能制造。 工业设计研究院着力发挥工业设计融合链赋能作用,烟台市成为全国首批服务型制造(工业设计特色)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