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园区创新与服务驱动,介入企业发展经营空间运营-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智慧园区创新与服务驱动,介入企业发展经营空间运营

2023-07-15

智慧园区运维管理系统就是通过科技化、智能化手段,提高园区的运营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和入住体验,打造智慧、绿色、可持续的园区。 智慧园区运维管理系统可以为园区的发展带来多重价值,提升园区的竞争力。

园区发展趋势

传统公园

传统的土地经营思路,纯租售服务,收入全靠租金、物业费、管理费,基本没有增值服务

新公园

标准厂房的发展得到政府、税收共享、工业项目补贴等方面的支持。 打造产业链,为基础产业提供配套服务。

智慧园区

以创新和服务驱动,结合资源运营介入企业发展和运营空间运营。 提供企业增值服务、孵化服务,注重人文发展。

智慧园区解决方案

智慧园区运维管理系统

园区BIM运维平台-集中监控指挥平台

一张网络,资源整合

设备到系统、系统到子控制、子控制到公园、公园到街道

一体化平台,分级监管

园区分控、总控,综合指挥中心,移动端多重监管

多种应用,聚焦重点

能源、环境、交通、设备、人流、应急

数据挖掘,信息惠及大众

园区实时动态数据+BIM/GIS静态数据、数据挖掘

智慧园区运维管理系统

领导驾驶舱

工业企业能耗管理系统_园区能耗解决方案_工业园区能耗管理系统

基于大数据平台,采集多个部门数据,形成管理决策图

人员、设备、物资等全面可视化展示,辅助分析和领导决策,提高管理效率

智慧园区运维管理系统

能源管理

基于能耗数据实时监测,为建筑业主诊断能耗利用情况、查看能耗账单、节能控制、节能潜力分析、提高节能意识提供有效手段,实现有效节能节约和提高建筑能源自动化管理水平。

智能巡检

改变传统的人工每周巡检方式,提高巡检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提高发现问题的准确性;

无人值守自动巡检,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巡检效率;

故障自动通知,视频联动自动定位,及时调度,提高事故应急响应能力,提高维修水平;

移动端实时跟踪,巡检全流程可视化,移动端实时查看各时间点设备状态,提高巡检质量

重要机电设备安全管理

基于BIM三维模型,融合物联网实时数据,实时获取系统运行状态和运行参数,动态显示设备实时运行情况。

当系统设备或环境参数出现异常时,系统可以主动定位异常位置和异常类型,并在第一时间通知相关责任人。

空间可用性状态查看管理

快速查看大楼内的租赁/销售信息,直观地展示当前的租赁情况,包括不同有效期的不同色块的反映,以及承租人的具体信息

①租赁期监控

柱状图展示过期房屋信息,实现续租、招商等工作的预处理,提高效率

②智能提醒

合同租赁期限双向提醒,确保双方不会犯错和遗忘,并可提前做好收租、续租或招商的准备

空间实时收入分析

1. 建筑物/园区实时空间分布及租赁状况直观展示

2. 施工成本状况分析、在线合同管理

3.空间管理各项指标分析统计,支持报表导出

4、优化空间分配,提高空间利用率

智能环境监控:

利用传感器和监控设备对园区内空气质量、水质、噪声等环境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 智能环境监测可以帮助园区管理者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环境问题。

智能楼宇管理:

利用物联网技术和传感器网络,对园区内的建筑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实现建筑设备的智能调度和维护。 例如,通过智能照明系统和智能空调系统,可以自动感知人员的存在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并调节照明和空调设备工业园区能耗管理系统,提供更舒适的室内环境。

信息服务平台

通过平台推送发布通知公告,提高信息覆盖率,管控企业通知接收情况。

新闻实时发布,企业可以快速了解相关新闻。

园区动态展示园区热点事件,提取园区企业关注的行业动态和企业动态,

园区活动通过线上平台发布,让企业和公众更容易了解和参与

基于智慧园区运维管理系统,园区可以实现更加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为人们创造更好的园区环境。

智慧园区包括哪些方面? 智慧园区有哪些系统?

什么是智慧园区?智慧园区特点及案例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安徽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十四五”规划》,力争实现新建建筑节能标准设计和建设执行率100%到2025年,全省城镇民用建筑,开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碳建筑试点示范; 新建城市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100%,星级绿色建筑比例达到30%; 既有建筑累计绿色改造面积不少于1000万平方米安徽能耗管理系统建设成本,其中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面积不少于600万平方米,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面积不少于6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不少于400万平方米; 城市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比例达到30%; 建筑领域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在4000万吨标准煤以下; 累计新建城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不少于2亿平方米; 新建事业单位建筑、新建厂房光伏覆盖率达到50%。

安徽省“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四五”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是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的,主要内容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全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未来五年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

1、工作回顾

“十三五”期间,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主题,开展工作我省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等方面的情况。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通过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和管理机制,各项工作完成指标均达到“十三五”规划要求,部分指标提前完成。

(一)主要成果

绿色建筑建设量快速增长。 2017年,省住建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绿色建筑的通知》,全省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2020年,省住建厅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的通知》,明确了我省近期绿色建筑工作的方向和重点任务。 经过广泛研究讨论,起草了《安徽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送审稿),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法制化。 “十三五”期间,从初期的鼓励引导到后期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全省累计竣工绿色建筑面积约2.09亿平方米,绿色建筑项目示范81个已开展,示范面积超过800万平方米,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446个,绿色建筑竣工面积占民用建筑竣工面积的比例从2016年的11%提高到77%。

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已初具规模。 2018年,我省发布了全国首个城乡建设领域市级绿色生态指标体系,标志着我省从绿色建筑工程、绿色生态城区向绿色生态城市的跨越。 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推动形成生态空间优美、居住环境宜居舒适、建设方式集约高效、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的城乡发展格局。 “十三五”期间,我省创建了13个省级绿色生态市和4个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建筑集中推广模式基本形成。

城市建筑节能水平稳步提高。 通过合肥市首次试行65%节能标准并总结经验,我省先后修订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全面实施强制65%节能标准。 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开展零能耗建筑技术应用研究,开发的零能耗住宅模式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安徽科技创新成果展”上展出。 “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建民用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在设计和施工阶段连续五年达到100%,新增节能建筑面积已达近4.5亿平方米。 开展建筑节能工程示范35个,示范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持续推进。 2020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方案》,并及时修订了《安徽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技术导则》。 各地充分结合旧城改造、老旧小区改造、“两治三改”等专项行动,推动建筑外墙保温、门窗等节能、屋顶改造防水保温等装修工程。 “十三五”期间,我省既有住宅建筑累计节能改造突破2000万平方米。

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取得实效。 在全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化。 “十三五”期间,大力支持合肥创建国家公共建筑节能提升中心城市,完成现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面积约163.57万平方米。 项目综合能耗降低18.49%,年节电总量38464.5万千瓦时,超额完成示范任务。 全省现有公共建筑累计节能改造已超过550万平方米。

公共建筑节能管理稳步推进。 加快完善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建设覆盖全省的建筑能耗监测平台,不断扩大联网建筑数量,完善平台功能,丰富建筑类型。 鼓励创新运营模式,解决平台运维问题。 “十三五”期间,省级公共建筑能耗监管平台已覆盖机关、高校、医院、企业等各类建筑,对843个公共建筑能耗进行动态监测建筑群,建筑面积约1250万平方米。

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2017年,全省22个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县、镇验收评估工作全部完成。 结合示范引领效应,全面推广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伏、空气能热水、浅层地热能等技术在建筑中的综合应用。 “十三五”期间,全省浅层地热能建筑累计应用面积突破500万平方米,太阳能光热技术建筑累计应用面积突破2亿平方米,累计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突破80兆瓦。

积极开展绿色建材推广应用。 2016年,我省组织备案了省建筑工程检测研究院、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等第一批绿色建材评价机构。 2018年,我省发布《安徽省绿色建材评价指南》(试行),保障绿色建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省共获得绿色建材评价鉴定证书93张,其中三星级绿色建材证书数​​量占92%。

装配式建筑工作稳步推进。 我省不断完善装配式建筑政策体系,先后印发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通知》《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意见》等文件促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 加强产业培育,初步形成设计开发、构件生产、运输物流、集成家居、智能安装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模式。 “十三五”期间,我省培育了2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12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7个省级建筑工业化综合试点城市、29个省级建筑工业化综合试点城市。产业化示范基地、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2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76个,装配式建筑总建筑面积5756万平方米。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取得突破,但与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具体要求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为了建筑质量。

建筑用户获得感不足。 由于建筑设计、施工、监理、运营脱节,存在绿色建筑综合效益不显着、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系统运行不佳、外墙保温系统脱落等问题,导致绿色建筑实际效果不佳。绿色技术。

市场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现阶段我省推进高星级绿色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主要依靠行政力量的约束和财政资金的推动。 由于建筑运营标志比例低、绿色建材比例小、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进展缓慢,绿色建筑市场化任重而道远。

配套能力建设还不完善。 我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有待完善,缺乏绿色建筑标准的设计、图纸审查、验收等相关标准。 全省新建建筑仍执行65%节能设计标准,无法满足快速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 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基础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激励政策不完善,企业主动跟进意愿不强,全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配套仍需完善。

2. 情况分析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绿色建筑涵盖安全耐用、健康舒适、居住便捷、节约资源、宜居环境等要素,营造低碳环保的人居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

(二)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要求。 “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时期。 建筑业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在绿色建筑的生命周期中,通过优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暖通空调、照明和电气设备的能效,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有效降低能耗。化石能源消耗和减少建筑碳排放。 排放。

(三)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优先,守住自然边界。生态安全。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发展逐渐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阶段,从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转向更加追求质量和效率。 城乡建设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抓好绿色建筑、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

(四)长三角一体化协同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稳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紧紧抓住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共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共同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共同提升长三角城市发展质量,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夯实长三角城市发展基础。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民共享。 我省大力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加快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合力将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为引领新时代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让人们充分享受绿色建筑发展带来的优质效益。 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新发展格局的内在动力要求。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经济低迷,党中央提出充分发挥我国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推动形成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中流砥柱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建筑”作为疫情防控的主战场,不仅是人们生活、工作的主要空间,也是人类健康的重要屏障。 绿色建筑要提高建筑的卫生防疫性能,扩大市场需求,激发市场活力。 多措并举刺激市场消费,继续发挥建筑业支柱产业作用。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建筑方面,加快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切实提升技术和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建筑水平。 人居环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绿色发展。 把保护和建设健康宜居的人居环境作为重要要求,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城乡建设各个环节,建立覆盖绿色建筑建设全过程的监管体系,不断提高绿色建筑施工质量。全省绿色发展水平。

提高质量效益,高质量发展。 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在全面实施城市民用建筑绿色建筑标准的基础上,加快建设高品质建筑,为社会提供优质建筑产品。

节能减排,低碳发展。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和能源生产消费革命等国家重大战略,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优化建筑能源结构,控制建筑领域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趋势,促进城乡建设以实现碳排放。 冯先生,努力实现全社会碳中和发展的目标。

因地制宜,创新发展。 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战略布局,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机制,加大财政激励政策支持力度,全面推进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我省完善了绿色建筑政策法规、行政监管、技术支撑、市场服务四大体系。 控制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长趋势,提高建筑施工的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促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二)具体目标

到2025年,全省新建城市民用建筑节能标准设计和建设执行率达到100%,开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碳建筑试点示范执行; 城市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00%。 等级绿色建筑建设比例达到30%; 累计新增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面积不少于1000万平方米,其中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面积不少于600万平方米,节能改造面积不少于6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约改造面积不少于400万平方米; 城市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比例达到30%; 建筑领域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在4000万吨标准煤以下; 累计新建城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不少于2亿平方米; 新建事业单位建筑、新建厂房光伏覆盖率达到50%。

“十四五”期间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主要发展指标

注:〔 〕为5年累计数

五、重点任务

(一)加快探索碳达峰发展道路。 研究制定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行动计划,确保碳减排目标如期实现。 开展以被动技术为主、主动技术为补充的本土化零碳建筑技术集成研究,编制相应的零碳建筑技术指南,加快超低能耗规模化发展,接近零能耗、低碳建筑。 积极推进建筑电气化进程,逐步推广电驱动热泵技术在建筑采暖、空调领域的应用,开发推广生活热水、炊事等高效电气化技术和设备。 鼓励世界各地城市开展建筑碳排放达峰城市、“光储直软”建筑、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碳建筑等试点示范。

(二)高质量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绿色建筑工程技术标准体系,强化施工全过程封闭管理。 进一步完善省级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申报条件,实行统一的绿色建筑标识制度,鼓励项目单位积极申报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引导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 开展优质居住形态研究,加强绿色宜居空间环境营造,提升公民对绿色建筑的感知和体验。 积极探索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应用,推动绿色建筑与新技术融合发展。 鼓励政府投资的大型公共建筑、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公益性建筑按照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和建设,逐步提高星级绿色建筑建设比例。 积极引导世界城市加快新区开发和城市更新中的现状评估和生态本底诊断,提出星级绿色建筑空间布局和关键技术指标要求,建设高质量绿色低碳——碳排放示范区。

(三)加快提高建筑节能。 结合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行动计划,组织开展建筑节能提升技术路线研究,分阶段、分类型提高新建民用建筑能效标准水平。 加强现有建筑节能工程经验做法的总结和建筑节能产品市场的研究,重点抓好建筑门窗、墙体保温、节能等关键部位的能效提升。加快暖通空调、照明灯具等用能设备建设,建设一批高于现行节能标准的超低能耗建筑等示范项目。 适时启动75%节能标准修订工作,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 坚持质量安全原则和适合装配就装配的原则,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各城市、各地区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优先保障发展用地。装配式建筑行业。 支持装配式建筑采用总承包方式,对技术复杂的工程项目实行招标。 加快培育国家和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加强产业布局引导,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五)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系统开展各类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的后评价工作,调整优化可再生能源应用项目的运营策略和相关政策标准。 开展太阳能光伏建筑试点示范,在符合太阳能利用条件的工业厂房、事业单位建筑、公益性建筑等全面应用太阳能光伏,推广分布式光伏建筑在住宅小区的应用。 鼓励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推动浅层地热能和太阳能光伏项目开发利用。

(六)加快既有建筑绿色改造。 开展现有建筑能耗基本信息调查,加强诊断,分类别、分阶段制定建筑能耗定额指标,逐步开展公共建筑能耗定额管理,实行建筑能效评价标识。 推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鼓励节约型政府机构、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加固同步实施,建立城市建筑能源利用数据共享机制,完善省市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 创新节能改造推广模式,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运营模式和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到2025年底,完成一批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

(七)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建筑材料。 加快绿色建材评价认证和推广应用,创新绿色低碳建材推广应用模式,促进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提高建筑材料质量。 推动政府投资项目、重点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采用绿色低碳建材,逐步提高建筑中绿色低碳建材的使用比例。 开展以提高建筑功能为目标的绿色低碳建材产品综合选材技术研究。

(八)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建设。 严格执行国家《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和《建筑环境通用规范》,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和修订《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绿色建筑》 《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定》、《安徽省建筑检验技术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等绿色标准,确保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覆盖设计、施工、监理全过程, , and , for . the world to more green and rules based on the of local green .

6.

(一)加强组织领导。 Under the of the , and of and green - work in the , the work of units, work goals, and . the and the of and , , , and urban-rural , on major that arise, and make of key tasks.

(2) laws and . the " on the of Green in Anhui " and the " for of Civil in Anhui ", carry out on , and for and green . law to the of green laws and . The of in the of local plans for green , the goals of green , key areas, and the for the of new , the and of green for new civil , and with other . to the plan.

(3) . and with , and , and issue to the of the green . To carry out the of pilot for green of -level urban and rural , the will in the form of of , which will be used for the of major in pilot and the and of key and . Guide to and for green and low- . to issue green bonds and go for ; to green types and the of types. the pilot in the field of urban and rural , and use the to and in the field.

(4) and . the of green into the and and of , and the of and the of units in in with laws, and . the and of . the of and for green , and urge to form of the of green .

(5) and . the of , and , and the of and . the of in of and train and . media and , the of and green will be , so that the can , be with, and green , and 's of . carry out green life and in , ' and of green , green , and a green, l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