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智造未来”智能制造技术论坛暨京诚数科数字化管控平台新品发布会-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数字赋能智造未来”智能制造技术论坛暨京诚数科数字化管控平台新品发布会

2023-07-29

众所周知,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钢铁生产过程工序多、大型设备集中、工艺极其复杂。 也是典型的资源密集型、高耗能行业。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在走向高质量、智能化、绿色化,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在推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 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正在从规模转向质量效益。 生产需要提高柔性制造和协同制造能力,以适应日益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钢铁行业数字化升级转型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7月4日,由华为与中冶精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智能制造技术论坛暨精诚数字数字化管控平台新品发布会在东莞松山湖举行。 高新区华为总部成功举办,此次活动也是华为行业标杆的现场会。

会上,中冶精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传波,华为IT咨询与系统集成部CTO陈飚分别做了精彩演讲。 数字化领域专业分享。

陈飚 华为IT咨询与系统集成部CTO

在产品发布会上,精诚数科葛秀新对精诚数科数字化管控平台新产品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公布了其在工业互联网、数字化管控、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值。

济源石化企业能耗管理系统_石化企业节能降耗_石化行业能耗物耗标准

基于华为底层技术的重量级数字化产品——精诚数科数字化管控平台新产品,是双方共同打造的钢铁行业数字化管控产品综合解决方案; 互联网架构的数字化管控产品。

该产品面向全球冶金、有色金属等工业领域。 展示了传统工业制造与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数字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产生的数字化智能产品的变革。 也诠释了AIoT时代智能制造的数字化。 新生力量。

华为解决方案总监周德伦以“携手合作伙伴,构建行业数字化智能”为主题发表演讲。 合作伙伴与领军企业共同构建数字智能,助力千行业数字化转型高效落地。

周德伦,华为解决方案总监

晋城钢铁、临沂特钢、兴城特钢、济源钢铁集团的客户代表也在现场做了精彩演讲,分享了京城数码数字化管控平台为企业运营带来的显著成果,并表示:相信其未来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能够持续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此外,中软国际作为依托华为产品在钢铁行业实现业务突破的服务合作伙伴,受邀参加本次产品发布会济源石化企业能耗管理系统,共同探讨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之路。 中软国际HWG军团业务部副总裁焦连宇分享了中软国际在钢铁冶炼压延行业实践中的IT服务经验。

济源石化企业能耗管理系统_石化行业能耗物耗标准_石化企业节能降耗

中冶京城作为“冶金建设国家队”的排头兵,在冶金领域拥有72年深厚的工程技术经验。 以技术为基础,联合开发的“冶金行业数字化管控平台”打破了现有钢铁企业传统的信息系统架构,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针对行业痛点,我们开发了数据平台、智能平台、数字孪生工厂平台等解决方案,帮助生产流程、质量控制、产品研发数字化,并通过平台融合人工智能进行分析和分析应用数据、图像深度学习等行业典型应用。 场景化,降低行业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成本和门槛。 帮助企业全面掌握生产状况,预警和提醒各种风险,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质量稳定性,降低生产成本、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数字化管控平台发布

目前该产品已成功应用于中信兴城特钢、凌源钢铁集团、福建鼎盛钢铁、山西金刚集团、临沂钢投特钢等十余家企业。 消费等方面得到显着提升,公司综合数字化管控能力得到提升,数字化工厂向智能工厂转型已经开始。

数字化转型浪潮汹涌澎湃,数字化管控平台是华为底层研发能力与精诚数字深厚行业积累、深度合作的成功典范。 这也是华为在钢铁行业实现超自动化的一个标杆。

未来,双方将进一步深入合作,携手更多国内顶尖创新企业结成产业链合作伙伴,持续聚焦行业数字化转型竞争力,深化联合解决方案和价值落地场景,共同推动行业智能关键技术的研发。 共同构建数字化转型新生态,助力产业智能化、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信用创新自力更生、自力更生。

【王继伟频道,关注AIGC和物联网,关注数字化转型、业务流程自动化和RPA,欢迎关注和交流。 】

近年来,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节能减碳作为解决资源约束趋紧、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绿色低碳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低碳循环发展,不断完善体制机制。 狠抓重点任务落实,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坚持高层推动,着力构建强有力的节能减碳工作体制机制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坚决遏制盲目发展“两高”项目、碳峰碳中和、能源消费双控等重点任务。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也多次深入基层调研,针对项目能耗、煤耗要素保障,多个省级协调机构或专项工作组节能减碳领域成立,有效发挥部门合力,构建“横向联动、上下对接”的工作格局。

(二)不断完善政策体系。 印发《山东省“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若干实施措施》《山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节能减碳主要任务。 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在保障重点项目能源煤炭消耗要素配置、推动“两高”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煤炭消费管理等方面出台更加细化、具体的文件。能源、住房建设、交通、公共机构等。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从源头上推动节能减碳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积极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从源头降低能源消耗总量。 认真落实国家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核桃一业一策”加大支持力度,服务业比重由“十三五”年初的47.3%提高“五年规划”目标到2022年达到52.7%。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累计治理“散乱污”企业11万多家,压减粗钢、焦化产能928万吨分别完成产能1686万吨、1686万吨,整合转让地方炼油、水泥产能1956万吨、1927.5万吨,关停低效燃煤发电机组939.3万千瓦,工业技改项目5万多个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已落实。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6.8%山东公共能耗管理系统,“四新”经济比重四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山东公共能耗管理系统_山东省能耗监测平台中标_山东省能耗在线监测系统

(二)不断调整和完善能源结构。 重点推进可再生能源、核电、山东进口电力、天然气等“加法”,通过煤炭去产能、关停落后燃煤机组等“减法”,加快“减压减负”调整能源结构,推动可再生能源总装机数量和比重较快增长。 规划实施能源转型发展“九大工程”,建设全球首个深海和远海浮式光伏示范工程、国家“十四五”五大工程第一个并网工程海上风电基地、全国首个核能供热商业示范项目,烟台海阳市成为全国首个核能“零碳”供热城市。 到2022年底,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460.9万千瓦,五年翻一番; 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39.4%,五年来增长了20个百分点。 其中,光伏总装机容量达到4270万千瓦,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三)交通结构更加高效低碳。 充分发挥多种交通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构建“铁宜铁宜、公宜公、水宜水”的综合交通格局。 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已实施。 近三年,全省铁路货物发运量增长34.1%,公路货运量下降27.9%,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量增长180%,集装箱比重沿海港口铁路集疏运港口已达6.5%。 系统节能减碳水平显着提升。 聚焦绿色低碳出行,大力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 五年来全省城市公交车(电动)车辆增长34.1%,大力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 全省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超过90%,绿色交通理念深入人心。

三、聚焦重点领域,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一)建立健全“两高”项目管理体制机制。 结合山东实际,炼油、焦化、煤基液体燃料、基础化工原料、化肥等16个行业被列入“两高”目录。 从2021年开始,连续三年组建省、市、县三级共2000余人的督查组,动态查清全省所有“两高”企业的核心数据,如设备、产能、产品、煤耗、能源消耗等。 “两高”行业电子监管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两高”行业信息化、动态化、精准化监管。

(二)严格落实新建项目“五等减量替代”。 对新建“两高”项目,要求严格执行产能、煤耗、能源消耗、碳排放、污染物“五等减替代”制度。 在能源消耗、煤炭消耗方面,对“两高”行业实行总量控制、闭环管理,新建“两高”项目替代来源必须来自“两高”行业,置换数据可监测、可统计、可回顾,确保“两高”行业能源消耗、煤耗只减不增。 今年以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减量替代比例,部分要素替代比例已降低至不低于1:1。

山东公共能耗管理系统_山东省能耗在线监测系统_山东省能耗监测平台中标

(三)加快提升现有项目能效水平。 对国家发布的高耗能行业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能效对标水平和对标水平进行对标,进一步完善省级标准,以全国能效对标水平和对标水平的平均值作为我省“两高”行业能效改造 提高基准线,要求基准线以下企业全部升至基准线以上,基准线以上和基准线以下企业力争全部企业提高到基准线以上。 按照三年改造期测算,预计到2025年,通过存量“两高”企业能效水平的提升,我省可节约能源消耗1000万吨标准以上煤炭,达到国家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

四、强化要素保障,推动能源消耗要素指标配置更加科学合理

(一)建立省级能源消费指标购储交易制度。 2020年,出台省级能耗指标采集、存储和使用管理办法,通过应用化使用或市场化交易,促进要素资源向好项目、好企业集中,实现高效优化能源要素的分配。 2020年,全省累计交易煤炭消费指标1407万吨,煤炭替代指标849万吨。 2022年,在总结省级能源消费指标收储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能源消费指标收储制度,出台新版《能源消费指标收储管理办法》。 《山东省能源消费指标运用》和《全省能源消费指数购储交易实施细则》将推动省级能源消费指数购储交易政策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二)探索拓展多方面能源消费指标要素来源。 创新制定《优化能源消费煤炭指标配置保障全省“两高”产业产能整合转移工作方案》。 对于“两高”产业跨区域整合发布的能源消耗、煤耗指标,各省按行业不同比例执行。 分级付费购买和存储。 原则上,除焦化、煤电等行业外,其他“两高”行业均按50%的比例实行省收储。 2022年,钢铁行业产能整合转移共腾出煤炭439万吨、标准煤217万吨,有力保障了钢铁行业等一批省级重大项目建设。先进钢铁制造基地一期产能建设。 同时,省级能耗指标收储交易资金将全额返还产能转移地,支持当地节能减碳工作。

(三)创新实施单位能耗和产出效益综合评价。 2019年,牵头制定出台《山东省单位能源消费产出效益综合评价实施细则》,从城市、主要行业、企业三个维度出发,综合考虑能源消费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单位能源消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实施细则。能源消费税,重点以产品或工序能耗等指标来确定单位能耗的产出效益水平。 根据评价结果,对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实施能耗指标要素差异化配置,高等级保障作为重点保障,低等级保障予以压减。 截至目前,评估工作已连续开展4年。 通过单位能耗产出效益考核,有力倒逼城市和基层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能源消耗和利用水平。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