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出台“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有你家吗?
2023-09-04
8月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浙江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其中涉及煤炭: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2020年单位GDP比重下降14.5%。 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 煤炭消费总量比2020年下降5%左右,控制在1.24亿吨左右。 重点工程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有所减少。 排水量分别达到5.5万吨、4.76万吨、5.43万吨、3600吨。
《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节能机构比例达到80%以上,全省事业单位煤炭零消耗和绿色采购比例提高达到80%。
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推进现有煤电机组节煤降耗改造、供热改造、柔性化改造“三改联动”。 严格控制新建耗煤项目,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实施煤炭减量和替代。 稳步有序推进建材行业燃气发电机组等设备和煤炭削减,实施清洁电力、天然气替代。 推进大型燃煤电厂热电联产改造,充分挖掘供热潜力,推动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燃煤锅炉淘汰。 加大淘汰落后燃煤锅炉和小型燃煤热电厂力度,推动工业余热、电厂余热、清洁能源等替代燃煤供热(蒸汽),促进煤炭资源再利用和改造。因地制宜地进行发电、供暖、制冷等。 全面淘汰35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 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达到24%左右。
对不符合国家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生态环境区划控制、规划环评、产能置换、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污染物排放面积削减等要求的项目,坚决停止审批和建设。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支持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融资。
钢铁方面,推动钢铁、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到2025年全面完成钢铁、水泥超低排放改造。到2025年,力争实现50%的超低排放改造。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等重点领域能效标杆产能。
原来的: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单位:
现将《浙江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 请认真贯彻落实。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22 年 8 月 15 日
(本文向社会公开发布)
浙江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
为有效开展“十四五”浙江省节能减排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制定本方案和“十四五”期间减排计划”(国发[2021]33号)。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遏制高耗能高耗能现象。 盲目发展减排项目(以下简称“两高”项目),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体系(以下简称能耗双控),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体系。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组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确保完成“十四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实现污染减排和碳减排协同,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奠定坚实基础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阶段性目标。
二、主要目标
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更加完善。 到2025年,全省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4.5%,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 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下降5%左右,控制在1.24亿吨左右。 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重点项目减排量分别达到5.5万吨、4.76万吨、5.43万吨、3600吨。
三、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一)工业节能减碳项目。 新一轮制造行动已启动,“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全省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改造升级高耗低效企业1.5万多家。 围绕钢铁、建材、石化、化工、化纤、造纸、纺织等七大行业开展公共能源系统能效诊断,组织实施数百项省级节能减碳重点技术每年都有改造项目。 推动钢铁、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到2025年全面完成钢铁、水泥超低排放改造。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技术推广机制,探索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氢能冶炼、非高炉冶炼、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一体化等低碳技术。 实施涂料、化工等产业集群分类管理,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改造。 扩大节能减排工作覆盖面,开展数据中心能效提升行动,推进景观照明工程节能。 “十四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6%以上(扣除国家单项),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8%。 到2025年,力争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领域产能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50%。 (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应急管理厅、省市场监管局、省能源局、省电力公司(第一列单位为牵头单位,市、县(市、区)政府为责任主体,下同)
(二)重大平台节能环保提升项目。 实现重大产业平台能源体系整体优化,全面实施区域能源评估改革2.0版,建立健全重大产业平台区域能源评估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定期发布能效评估结果主要工业平台的报告。 实施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升级行动,推动园区空间布局、产业循环环节优化、资源高效利用和节能减碳转型。 开展“污水零直接排放区”、清新园区和“无废城市”建设,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电镀废水、特殊污染物集中处理等“绿岛”项目建设。 到2025年,主要平台区域绩效考核覆盖率达到100%,60%的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建成新园区,所有设区的市和60%的县(市、区)区)将建设成为“零垃圾城市”。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商务厅、省能源局)
(三)城市建筑节能改造工程。 全面贯彻城市建筑绿色低碳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管理理念,推动低碳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 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低能耗建筑标准,加快发展超低能耗建筑。 稳步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物中的使用。 开展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更新升级制冷技术和设备,提高制冷系统能效水平。 实施公共供水管网渗漏治理工程。 到2025年,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设计节能率提高到75%以上,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 (责任单位:省建设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机关事务局、省能源局)
(四)交通物流节能减排项目。 加快美丽道路、美丽水道、城乡绿道网络建设,推进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城市公交、出租、物流等交通车辆新能源转化率,加强船舶清洁能源推广应用。 积极应用大数据优化运输组织方式,发展智慧交通,以“转水”、“转铁”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运输,发展以“四港联动”为基础的多式联运核。 全面执行汽车国六排放标准和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国四排放标准,基本淘汰国三以下排放标准车辆,加快淘汰国四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 深入实施清洁柴油机行动,鼓励重型运营柴油卡车更新换代。 实行机动车排放检验和维护制度。 推进港口岸电设施建设。 加快绿色仓储建设,鼓励绿色物流园区建设。 加快标准化物流周转箱推广应用。 开展邮政行业绿色网点和绿色配送中心建设,实施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加大绿色认证快递包装产品推广力度。 到2025年浙江能耗管理系统哪里有,全省主要城市公交车辆(除应急保障和特殊需求车辆外)新能源转化率达到80%,全省更新淘汰国IV以下排放标准的老旧营运柴油货车4万辆。 (责任单位: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建设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省能源局、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局)
(五)农业农村节能减排项目。 因地制宜推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农村能源电气化水平。 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装备,推动农舍节能改造和绿色农舍建设。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动农药化肥减量化增效和秸秆综合利用,完善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 加强对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配套设施建设、运营和综合利用的指导和服务,促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行动,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强基增效双标准”行动。 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力争实现排水达标率95%,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6%以上,资源利用率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 。 (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建设厅、省能源局)
(六)公共机构能效提升项目。 开展事业单位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和办公建筑需求响应式绿色改造,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等市场化模式。 加大公务用车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力度。 实行能源消耗定额管理,全面开展节约型机构建设。 到2025年,全省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节约型比例达到80%以上,全省事业单位煤炭零消耗和绿色采购比例达到80%。 (责任单位:省政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电力公司)
(七)重点区域污染物减排工程。 以环杭州湾为重点,实施细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削减”,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 继续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扎实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农业面源、船舶、尾矿库污染治理工程,开展排污口检查整治进入河流。 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进重点领域和高耗水行业节水减排。 到2025年,省控内河通航水域船舶运输水污染物全部收集。 (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能源局)
(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项目。 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推进现有煤电机组节煤降耗改造、供热改造、柔性化改造“三改联动”。 严格控制新建耗煤项目,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实施煤炭减量和替代。 稳步有序推进建材行业燃气发电机组等设备和煤炭削减,实施清洁电力、天然气替代。 推进大型燃煤电厂热电联产改造,充分挖掘供热潜力,推动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燃煤锅炉淘汰。 加大落后燃煤锅炉和燃煤小火电机组退出力度,推广工业余热、电厂余热、清洁能源等替代燃煤供暖(蒸汽),促进发电、供热、冷却等回用改造因地制宜。 全面淘汰35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 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达到24%左右。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省能源局、省电力公司)
(九)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工程。 推进原辅材料和产品源头替代工程,实施污染物全过程治理。 以工业涂料、包装印刷等行业为重点,推广使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低的涂料、油墨、胶粘剂和清洗剂。 深化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加强无组织排放控制,持续对低效挥发性有机物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全面提高废气收集率,同步运行处理设施率和拆除率。 加强油轮和原油、成品油码头油气回收管理。 到2025年,溶剂型工业涂料、油墨使用比例分别减少20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溶剂型胶粘剂使用量减少20%。 (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省经信厅、省交通运输厅)
(十)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工程。 加快建设符合实际需要的污水、垃圾、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体系,扩大环境基础设施覆盖面。 实施城镇“污水零直接排放区”建设,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清洁化改造,促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和污泥无害化处置。 构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 到2025年,各县(市、区)完成城镇“污水零直接排放区”建设,完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技术改造400万吨/日,增加城镇污水处理量产能增加300万吨/日。 新增改造污水管网4000公里,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约占65%。 (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省建设厅、省水利办)
四、完善节能减排政策机制
(一)优化能源消费双控体系。 科学分解各区、市能源消耗强度降低目标,实行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基础目标和奖励目标双目标管理。 对能源强度降低达到激励目标的地区,其能源消费总量将纳入现行能源消费双控考核。 免除评估。 完善能源消费总量指标确定方法,根据地区GDP增长目标和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基本目标确定年度能源消费总量目标。 经济增长速度超过预期目标的地区可以相应调整能源消费总量目标。 全国能源消费中单列的重大项目和原材料能源消耗不纳入地方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考核。 年度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纳入地方能源消费总量考核。 对重点行业企业实施能源预算管理,开展能源预算监测预警和考核评价,增强能源预算约束力。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统计局、省能源局)
(二)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为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提高环境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实施重点减排工程。 优化总量减排指标分解办法,将重点项目减排量分配到地方政府。 污染治理任务较重的地方,承担的减排任务相对较多。 对生产企业实行差别化排放机制。 开展总量减排核算,加强与排污许可、环评审批等制度的衔接,提高总量减排核算信息化水平。 健全总量减排考核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总量减排监督管理,重点检查重复计算、弄虚作假,特别是未报告减排量和减排来源的行为。 (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
(三)坚决遏制盲目发展“两高”项目。 开展“两高”项目分类处置,将现有“两高”项目纳入重点用能单位在线监测系统,坚决淘汰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 严格执行新建项目0.52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效标准,加强新建项目能耗双控影响评估和能源指标审核。 建立健全产能、能源消耗、煤耗、污染物排放、“两高”项目碳减排替代制度。 对于正在洽谈但尚未审批的“两高”项目,各地要认真分析评估对能源消耗、碳排放、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环境双控的影响,然后再办理审批手续。 对不符合国家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生态环境区划控制、规划环评、产能置换、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污染物排放面积削减等要求的项目,坚决停止审批和建设。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省生态环境厅、省能源局)
(四)全力保障重大项目用能。 主要产品能源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工业项目,可跨年使用“十四五”能源消耗指标。 各区、市应当建立健全能源消耗指标台账,协调本市范围内能源消耗指标的使用。 对含有原材料能源的新建项目,按照扣除原材料能源后的能源消耗量进行节能审查。 增加可再生能源用电量、节能技术改造实现节能,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的企业储能空间可用于平衡重大项目能源需求。 高质量重大工业项目,积极争取全国能源单独消纳。 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低于0.52吨标准煤/万元的重大项目,开通节能审查绿色通道。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
(五)完善法规标准。 推动《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浙江省节能监管办法》等地方性法规的制修订。 制定和修订节能标准,定期发布《浙江省工业能源效率指南》,推动重点行业能源效率水平显着提升。 完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持续优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及配套技术规范。 深入开展节能、节水、绿色产品引领行动。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司法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政务局、省能源局、省电力公司)
(六)完善经济政策。 加大对节能减排的财政支持力度,协调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重点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加大能源消费双控财政奖惩力度。 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实施力度。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支持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融资。 加快发展绿色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 积极推动环境高风险领域企业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完善绿色信贷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优化风险管理和信贷管理机制,推动企业污染排放、环境违法记录等信息与信贷审批标准融合。 继续完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制度,坚决取缔对“两高”项目不合理的价格支持政策。 建立健全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建立受益农户污水处理付费机制。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税务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能源局、省人民政府杭州中心分局中国银行、浙江银保监局、浙江证监局、省电力公司)
(七)完善市场化机制。 深入开展能源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制定分行业用能确权办法,迭代升级能源权交易平台,促进能源要素向优质项目流动和集聚,企业、行业。 进一步推进排污权市场化交易,逐步将挥发性有机物纳入排污权交易范围。 推动绿色电力证书交易。 全面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 实行合同能源管理。 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加强能效标识管理体系建设。 完善统一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制度,推行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和节能低碳环保产品认证。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省能源局、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省电力公司)
(八)加强统计监测能力建设。 严格执行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完善能源计量制度,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和应用。 完善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能耗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探索建立城市基础设施能耗统计制度。 建设覆盖排污许可证持有者的固定污染源监测体系,加强工业园区污染源监测,推动涉及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重点排污单位安装在线监测监测设施。 加强基层统计队伍建设,强化统计数据审核,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责任单位:省统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市场监管局、省能源局)
(九)加强节能减排能力建设。 以“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为引领,建立健全节能综合监管体系和全闭环能源执法体系。 重点用能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设置能源管理岗位和责任人。 加强县乡生态环境监察队伍建设,在重点排污单位设置专职环保人员。 加大对政府相关部门、监管执法机构和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参与节能环保领域新职业的发展,组织制定相应的职业标准。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生态环境厅、省能源局、省电力公司)
(十)加强节能减排数字赋能。 围绕节能减排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以重大应用建设为抓手,强化改革突破,推动节能减排流程再造和制度重塑。 cross- such as and e- and and , the of major and , and . Build a full-chain -loop model of , and , and and to the level of of - and . ( units: and , of and , Big Data , )
5. the of work
(一)加强组织领导。 Each city and has for the and work in its . The main is the first . It is to and and , and the and goals of the with the five-year plan and plan for and . Fully and the of lower-level , and key units. state-owned and key - take the lead in and and the of more . The and and the of and must , work , the and of tasks, and risks, and major to the in a . ( units: and , of and , )
(2) and . to , the "14th Five-Year Plan" and - and and will be out, and will be for areas with work , and and will be for areas with poor . After the are and by the , they will be over to The in of as an basis for the and of the team and of the with . the for of , the of , and cross-cycle , and the of . to carry out the of the and , the of the total as an , and the for work. the party 's and , , and . ( units: Party , and , of and , )
(3) Carry out . Carry out in-depth to a green life. green and the of green and low- . the and and of - and - .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 , and to and . for the to in and . Carry out on and , and guide and the to their for and . ( units: and , Party , of and , of and , , , , Power )
: 1. "14th Five-Year Plan" for each city
2. "14th Five-Year Plan" - of major
3. for key in all and the "14th Five-Year Plan"
36氪获悉,杭州云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谷科技”)近日宣布完成B1轮1000万元融资。 本轮融资由和聚资本独家投资,元一资本担任本轮独家财务顾问。 云谷科技总经理丁云表示,本轮融资将用于产品研发、营销等方向。
云谷科技成立于2011年3月,是一家供热管理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 云谷科技致力于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打造协同热能管理平台,利用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解决低碳供热系统优化调度、全球协作等技术问题。
云谷科技智能供暖解决方案
丁云说:“大楼内不同楼层温差较大,很多中间住户的室温可达30度,一旦打开窗户,就会引起大量对流,消耗更多能源。目前,这种浪费达到了30%。” 为此,云谷科技提出了智能热管理解决方案。
据了解,供热系统热源端的管理比较先进,而供热端的管理还处于人工管理阶段。 丁云表示,行业的关键痛点在末端,调节中段的节能效果并不突出。 只有末端调控好,才能实现节能优化。 基于此,云谷科技采用从末端开始的路径,通过在末端安装硬件设备来收集真实的数据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库,并结合整套算法,更好地实现节能调节。 未来,终端数据库也将构成行业新玩家的门槛。
在产品硬件方面,云谷科技推出了平衡热量表。 该产品是一款应用于用户侧信息采集与监管一体化的智能供热终端。 连接云平台后可实现供热调度全自动运行。 与传统产品相比,云谷科技的平衡热量表创新性地采用了“表阀一体”结构,解决了设备安装施工时的组网等工程难题; 它与传统产品中使用的超声波流量传感器不同。 电磁流量传感器突破了国家供水质量下的产品质量问题; 内置室温软感算法,可以通过算法测量并计算室内温度。
云谷科技平衡热量表
另外,由于采用“表阀一体化”结构以及碳纤维材料的使用,后处理成本低,平衡热量表的成本低于传统产品。 丁云表示,随着产品量的增加,未来平衡热量表的科研和成果转化成本分担将可以忽略不计。
在产品软件方面,云谷科技打造了全球智能采暖平台。 上层是数据管理和展现平台; 中间层是控制和优化平台; 下层是硬件和算法相结合的终端设备。 整个系统可独立运行,并根据供热公司提出的节能要求实现闭环控制。
上层平台可对热量表、热源、换热站、建筑等进行平衡管理,实现能源调度和能耗监控。 中间层是云平台,由数据服务层、算法平台、数据库组成。 基于数据库进行能耗分析、管网诊断、设备管理,实现异常行为监控、室温精准控制、用户行为画像等应用。
目前,云谷科技平衡热量表服务的客户数量约为10万户,节能率已达到15%以上能耗管理系统解决的痛点,部分项目已呈现25%甚至更高。 在产品策略上,云谷科技未来十年将推动平衡热量表成为主流产品。
此外,云谷科技正在进一步与蚂蚁金服、国家电投公司开展战略合作。 它将整合蚂蚁金服的互联网生态,深化金融、生态、碳信用等方面的合作。
作为本轮融资的独家投资方,深耕碳中和领域的核聚资本表示,云谷科技凭借在多个项目中积累的数据和经验,不断优化迭代软硬件技术和技术。其自有算法模型完善供热管理整体解决方案,有望成为未来智能供热市场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