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年-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菏泽市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年

2023-07-27

大众网记者赵晨光菏泽报道

这十年是菏泽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大的十年,是全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十年,也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十年。成果显着,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意识增强的十年。 最强十年。

生态环境质量显着改善

菏泽市把生态环境治理作为重要民生工程,聚焦蓝天、碧水、净土,实施集中力量攻坚,一场又一场战役,生态环境质量创历史最好成绩自从有监测记录以来。

2021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48微克/立方米,比2012年的128微克/立方米提高62.5%;PM10年均浓度由2012年的175微克/立方米下降。 2012年至2021年为95微克每立方米,提高45.7%; 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30天,比2012年增加134天,优良率提高36.6%; 2021年重污染天数为14天,比2012年减少46天。“蓝天白云、星星闪烁”已成常态。

全市国审断面地表水断面消除Ⅴ类及以下水体。 2021年,优质水体比例将从2012年的0跃升至87.5%。 546个农村水源地全部完成保护区划定,依法开展保护区综合整治,定期监测水源地水质。 各水源地水质稳定满足国家控制要求(地质因素除外)。 “碧水青岸,浅底鱼飞”又回到了身边。

我市推进“零垃圾城市”建设菏泽能耗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实现“洋垃圾”“零进口”,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有效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居住环境与“舌尖上的安全”真正把关。

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突破

菏泽市锚定高质量发展,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调整工业、能源、交通、农业投入和土地利用结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

2012年以来,菏泽市通过完善综合标准体系,促使一批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不达标或淘汰产能的企业依法关停退出和法规; 对4344家“散乱污”企业进行分类整改、升级取缔,全市实现动态清理。

按照“以气代气、以电代电、以气改气”的原则,菏泽市大力推进清洁供暖工程建设。 截至2021年,全市清洁供暖用户数量达到55.6万户,集中供热面积6910万平方米,基本实现冬季零散煤供暖。 全市燃煤锅炉由8100余台下降到70余台,蒸汽量35吨/小时及以下的8075台燃煤锅炉全部淘汰。

不断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推动大宗货物运输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 2021年,全市铁路运输量约720万吨; 共淘汰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卡车(中重型)17364辆,淘汰任务将按时完成。

农业投入和土地利用结构深入调整,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幅减少,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高。 2020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15年减少13.4%; 氨氮排放量比2015年减少13.4%; 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15年减少20.0%; 氮氧化物排放量比2015年减少23.4%,实现增产不增排不增污染。

菏泽节能备案电话_菏泽能耗管理系统建设项目_菏泽市建筑节能协会

环境治理能力逐步提升

全市已建成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173个,路边交通站1个,“路长制”道路扬尘监测站55个,大气环境超级监测站1个,饮用水源地自动监测站1个,自动监测站28个。河段水质监测站、地下水环境质量国控评价点13个; 完成全市9个化工园区、巨野矿区94个地下水环境监测点布署; 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环境监管 到2025年底,全市所有土壤污染重点监测单位周边监测实现全覆盖。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累计铺设污水管网1320公里,建成城镇和工业污水处理厂37座,总处理能力128.5万吨/日,比去年增加74.5万吨/日。 2012年增长138%。 进一步推进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 建设菏泽智慧环保监测指挥中心,实施“互联网+环保”新路径,连接重点工业污染源全部监测数据,基本实现在线监测与离线监测、网格化监管体系有机融合。

为满足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菏泽市通过新闻报纸、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平台及时公开空气、地表水等环境质量信息。 )每月上报环境空气质量和“路长系统”道路扬尘监测数据以及饮用水源水质状况; 创新落实市委书记、市长交办的生态环境重点任务和“科长”负责制、水生态补偿考核等工作制度,逐步形成部门联动的强大合力,环境治理体系逐步完善。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菏泽市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担当坚强政治责任和使命,坚持高层次推进、系统谋划,聚焦精准施策,持续发力,有力推动落实责任落实和观念转变。 第一轮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回头看”涉及的92个问题已整改91个,已转交的信访事项924件已办结; 第二轮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已整改87个问题46个,移送的1491件信访中已完成1488件,其余反馈问题和未完成的信访正在整改中。

菏泽市围绕群众身边突出环境问题,持续开展黄河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整治。 “零污染清除”攻坚月活动、菏泽市黄河流域“清废行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四清”行动菏泽市等集中力量解决一大批群众身边的突出问题。 在生态环境问题上,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承担环保责任,广大公众关注和参与环保的积极性高涨。

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体制变革。

“十四五”(2021-2025)时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的关键窗口期。 要推动当前“用能大户”能效优化改造,实现节能减排; 还要积极布局绿色能源体系,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计划。 其中,重点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 我国也高度重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政策引导。 据企查查APP显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政策有400多项。

“双碳”目标已落地,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后,企业“双碳”战略转型凸显。 “双碳”目标的实施对企业来说充满机遇和挑战。

华云数据董事长兼总裁徐广斌表示,从机遇来看,2022年将是密集实施“双碳”政策的行动年。 这不仅将我国绿色发展提升到新水平,对节能环保产业提出新要求,也赋予华云数据等科技企业新的使命和责任。 华云数据将突出新责任、新作为,进一步探索自主创新、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围绕实现碳峰碳中和目标,发挥领先科技企业的引领作用,引领能源、电力、制造等行业践行绿色节能行动,努力成为国家“3060”目标的积极贡献者。

在挑战方面,徐广斌认为,当前应加快建立“双碳”相关制度和标准。 在规范下逐步推行“双碳”,可以更好地规避“一刀切”的减碳模式带来的风险和无序发展。 对于科技企业来说,在大力发展绿色研发的同时,应鼓励上下游企业参与绿色创新、绿色生产静安能耗管理系统都有哪些,共同打造“双碳”标准,打造全产业链绿色化,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网宿科技副总裁胡世轩指出,机遇方面,双碳目标将带动液冷技术在数据中心领域的加速应用。 随着液冷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市场需求的增长,公司基于现有的液冷技术优势和完整的产品及服务体系,将迎来更好的发展空间。

“同时,机遇也伴随着挑战。目前,液冷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面临着障碍,特别是在行业标准的制定、液冷技术应用、余热利用技术等方面。为此,我们需要加快技术整合,重视余热利用,进一步节能增效,实现液冷在更多行业的落地,不断扩大液冷数据中心市场。同时,我们也期待与业界共同制定和完善行业标准,引领绿色化、标准化发展。数据中心行业的发展。” 胡世轩说道。

降低数据中心能耗迫在眉睫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减少碳排放、节能减排是重中之重。 数据中心是数字化基础设施的重要载体。 2020年,数据中心建设被中央正式纳入新基建战略,被视为“新基建的基础设施”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基地”。 截至2019年底,我国数据中心数量约为7.4万个,占全球数据中心总数的23%。

数据中心作为典型的用能大户,面临着更加艰巨和紧迫的节能任务。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已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6%左右。 随着数据流量的指数级增长,数据中心设备的功耗也在不断上升,耗电量巨大、运营成本高的问题更加突出,其能耗将成为整改的重点。

与高能耗相比,传统数据中心的能源效率并未得到有效提升,整体水平处于较低状态。 如何给数据中心“退烧”,打造绿色、节能、高效、稳定的新型数据中心? 这不仅是国家能源战略所指,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现降本增效的关键。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多项政策对数据中心的PUE值进行了限制,并提出大力发展绿色技术。 例如,2019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三部门关于加强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PUE值要达到1.4以下。 节能减排,降低数据中心能耗,进一步限制PUE值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工作重点。

润讯数据副总裁胡文贤表示,随着“双碳”战略的出台,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数据中心能耗指标做出了新的规定,不仅收紧了新建数据中心的审批,也对现有数据中心的PUE提出了要求。 节能改造已成为必然。 一是基础设施系统,如配电系统、暖通系统、制冷系统、服务器设备等,各个环节都要更新设备并进行相应的节能改造。 二是技术更新,比如液冷、新能源供电等新技术与数据中心现有技术有机结合。 此外,还需要数据中心规划设计方、设备制造商、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共同努力。

在胡文贤看来,数据中心节能的重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数据中心的周边环境,如温湿度环境、空间设计等都会影响数据中心的功耗; 二是做好数据中心内部用电评估,定制适配用电合同,更换节电节能设备; 三是系统化管理用电设备,提高用电管理的精准度; 第四,加强IT运维,根据数据中心的实际用电量。

液冷技术将迎来良好的发展空间

数据中心能源侧的碳排放主要来自IT设备和基础设施的电力消耗。 据统计,数据中心能耗结构中,主要设备用电量占45%~55%,空调设备占35%~45%,电源及其他设备占10%~15%。 节能降耗无疑是数据中心的重中之重,而冷却系统是数据中心节能的重点,冷却系统的能耗占数据中心总能耗的40%。 与传统风冷技术相比,液冷系统的功耗比风冷系统降低约30%~50%,采用液冷技术的数据中心机房整体能效将提高30%。 而且,随着数据中心单机柜功率密度的不断提高,摩尔定律已接近极限,液冷技术可以带来更直接的散热优势。

“双碳”目标将带动液冷技术在数据中心领域的加速应用。 随着市场对液冷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需求不断增长,液冷技术将迎来更好的发展空间。 业界主流液冷技术分为单相浸没式液冷、两相浸没式液冷、喷雾液冷和冷板液冷。

与此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 目前,液冷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面临障碍,特别是在行业标准的制定、液冷技术的应用、余热利用技术等方面。 为此,行业需要加快技术整合,重视余热利用,进一步节能增效,实现液冷在更多行业的落地,持续扩大液冷数据中心市场。 同时,我们也期待与业界共同制定和完善行业标准,引领数据中心行业绿色、规范发展。

国标PUE政策对数据中心的PUE值进行了严格控制。 液冷技术将迎来更广泛的应用,但不会完全取代现有的风冷技术。 未来,数据中心温控市场将呈现“风冷+液冷”协调发展的格局。 在现有数据中心改造的基础上,需要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液冷改造解决方案,综合考虑改造成本、运行效率和资源问题,帮助客户在满足PUE值要求的同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AI能效管理助力数据中心节能减排

除了液冷技术之外,AI能效管理系统也成为数据中心节能减排的法宝。 北京国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双)技术专家分享了AI能效管理系统在银行应用所带来的节能减排效果。

银行作为数据中心的核心应用领域,在注重安全、可靠、合规、保障业务连续性等方面一直引领着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 国双技术专家表示,该行是全球品牌价值银行500强之一、中国六大银行之一、领先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 数据中心中央空调的能耗仅次于IT设备的能耗。 2019年其PUE≈1.49,节能降耗迫在眉睫。 同时,基于手动调节、工作量大、依靠经验主义的设备管理无法实现设备运行的优化设置。 这也是数据中心运营的一个“硬伤”,智慧运营的呼声越来越高。 国双提供智慧能源解决方案,从精细化能源管理、AI优化控制、设备预测性维护等方面帮助客户节能降耗。

国双为银行数据中心打造了AI能效管理系统。 国双通过采集中央空调系统的运行数据,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对中央空调系统进行智能优化和控制,从综合感知到学习/思考,再到决策支持,提高能源系统的运行效率。

效果对比数据显示,在原有手动调节与系统自动调节相结合的控制方式下,中央空调系统平均功率为1554.2kw; 而AI优化控制模式下,平均功率1362.1kw,节能192.1kw,AI节能率为12.4%。 水系统节能95.3kW,节能率8.7%,风系统节能96.8kW,节能率20.9%。 按照数据中心每年中央空调系统用电量548万千瓦时计算,AI优化控制方法可为银行每年降低成本近40万元。 可以预见,随着该系统的不断应用,国双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将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介绍,该行还将与国双合作打造数据中心AI运维大脑,区别于传统的阈值设置和故障点监控。 国双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通过数据中心故障预警算法构建系统点预警算法模型,提高报警准确率; 构建数据中心运维知识图谱,解决数据中心运维知识资产难以积累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