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全连接体现在哪里?康赛妮新纤维工厂建设虚拟企业专网
2023-07-27
在“海上丝绸之路”核心港口城市宁波,纺织服装产业是传统优势产业,也是重点打造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如今,在机械设备和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古老的农耕机器摇身一变成为高效的5G全互联工厂。
完整连接在哪里? 走进全球领先的高端纱线供应商康赛妮集团的新纤维工厂,我们看到5G已经成为这个纺织王国的“动脉”。 车间金碧辉煌,诺达的车间里看不到任何人。 伴随着轴和轮的转动声,遥控生产线上的机器设备全自动化、快速转动,可视化电子大屏上的数据不断闪烁,显示着运行参数和真实情况。 -生产线各环节的时间状态表明厂内一切运转正常。
据了解,浙江移动宁波分公司利用5G切片、5G+MEC和5G行业专网三大组网能力,在康赛妮光纤新厂建设虚拟企业专网,基于5G网络布局的灵活性和稳定性,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边缘计算等先进技术,将5G的应用应用于纺织生产全流程,涵盖智能安防、生产报表、能源管理等领域,并实现自主研发的工业计算机、工业CPE等终端与智能制造平台的互联互通,打造了自动化、精益化、智能化的示范车间。
“现在,你只需通过一个显示屏就可以了解整个工厂每条生产线的运行情况。” 在康赛妮集团相关负责人看来,5G+数据采集的应用极大提升了车间效率的管控水平。 通过5G工业路由器,采集车间内的设备数据,包括当班生产量、累计生产量、加工时间、合格(不合格)产品数量统计、分项检验状态、生产速度等实时传输至数据采集服务器进行可视化管理。 如果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车间人员还可以通过5G+生产报表应用,借助PDA对车间调度、汇报工作等快速查找问题根源,并“分开”管理生产线的生产调度和工艺维护,有效提高调度合理性和生产平衡性。
同时,针对纺织行业羊绒、羊毛染色耗水、用电较大的情况,宁波移动打造了5G+能耗管理应用。 通过现场5G边缘网关,实时、全面、准确地采集水、电、气等能源消耗数据,并对各种能源消耗实施精细计量、实时监控、智能处理和动态控制,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目的。
随着5G驱动的生产流程再造,工厂发生了重大变化。 据了解,5G全面接管车间生产后,康赛妮光纤新工厂生产效率提升30.2%,运营成本下降20.6%,产品研发周期缩短20.5%,能耗降低单位产值下降14.7%。 。
康赛妮集团作为国内首家毛纺无人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始终聚焦智能制造,推动实现制造流程精益化、生产流程自动化、信息传输数字化、经营决策透明化、智能化。 ,携手宁波移动共同研究探索基于5G的创新产品和新服务,进一步推动5G技术在纺织行业的成熟商业应用,为推动产业链发展提供大量的实际效果。
未来宁波能耗管理系统厂商,双方将继续致力于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让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帮助纺织行业不断挖掘自身动能,实现赋能、智慧、价值。
新华社合肥7月17日电:创新驱动合肥“快进”
新华社记者 王正中 杨玉华 徐海涛
平均每天诞生16项发明专利,平均每天新增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95年以来,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排名中跃升72位,被誉为“发展最快的城市”; 而且单位GDP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6%,经济质量健康。
“合肥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是科技创新,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结果。” 合肥市委主要领导表示。
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经济“提速”
全球首条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满负荷运行。 每月可生产12万片基板,带动65英寸、75英寸大尺寸液晶屏产量大幅增长……今年一季度,全球最高世代液晶生产线已投产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投产,改变了全球液晶面板和液晶电视市场的走势,也为更多中国消费者带来了实惠。
偏光片是液晶面板的关键材料之一。 今年5月9日,投资100亿元的全球最大偏光片生产基地落户合肥。 以液晶面板为核心,合肥聚集了液晶玻璃、光学薄膜、偏光片、驱动芯片等上下游企业30余家,已成为国内一流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
今年前4个月,合肥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39%,是该市新兴产业快速增长的缩影。 自2004年申请成为国家首个科技创新试点城市以来,合肥立足自身科研特色,瞄准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打造平板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和新能源汽车。
近10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9%,近5年加速至20.6%,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引擎。
国家科学中心:推动区域经济
2017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批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规划中心重点围绕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科研领域,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打破世界纪录实现18量子比特纠缠、“人造太阳”实现亿度等离子体运行、首次破解中国茶树全基因组密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近年来异军突起拥有多项世界领先的重大科研成果,也催生了一批具有应用前景的高新技术成果,如单核性能优异的“魂芯2号A”芯片、让机器能够像真人一样说话,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打破国外垄断等待。
合肥国家科学中心所属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了17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51项目。 2018年,主导和参与的8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在中科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合肥),合肥中科智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如海告诉记者,他的技术团队有10多年的无人驾驶技术积累,创新学院为他们提供了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平台。 资金方面,合肥高新集团提供天使轮投资,安徽省的产业扶持政策提供了很大帮助。
“除了资金和场地支持外,我们的技术团队还获得了70%以上的股权激励。” 蒋如海表示合肥能耗管理平台系统,得益于合肥国家科学中心这片热土,他们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实现了从技术成果到量产的盈利。 “目前,我们的两辆无人驾驶班车已交付给客户,订单量已超过30辆。”
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内生动力
今年3月底,上交所公布了科创板第二批受理企业名单,安徽科大国盾量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八家受理企业之一。公司。
脱胎于合肥国家科学中心科研成果转化,安徽新的量子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国盾量子、国易量子、缘缘量子、中创微量子……在合肥市高新区,有一条量子科技企业密布的“量子大道”,新技术产品不断从这里涌现。
国仪量子发布国内首台“脉冲电子顺磁共振谱仪”、本源量子推出国内首台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目前,合肥高新区已培育量子科技企业5家、相关企业20余家,在全国名列前茅。
从量子信息到质子医学、燃气轮机、可回收火箭发动机……近年来,合肥积极投资一批前沿科技产业。 尽管有的仍处于工业化初期,短期内难以产生效益,但合肥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支持。
“合肥有一个支持创新、允许失败的环境。” 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表示,合肥十多年来走过了经济高速增长之路,现在不仅需要速度,更需要有内生动力的可持续高质量增长,科技创新产业是合肥的“出路”。
科学研究拉动产业、创造就业。 2018年,合肥新增就业25万个,吸纳农民工12.5万人,位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