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
2023-08-10
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总体增长保持平稳。
近日泉州钢铁企业能耗管理系统,记者前往福建、广东、湖南、重庆等地调研,现场看到一批制造企业通过创新引领、转型提质、海外发展,顶着压力前行,奋力向高水平迈进。 ——高质量发展。 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底气、韧性和潜力。
压力之下,行业攀上“高位”,逆势而上
在福建漳州三宝集团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一种特殊的钢筋——耐腐蚀钢筋。 这是公司的主导产品之一,成功开辟了工业领域的蓝海。
“福建是一个海洋大省,海边的建筑很多,防腐钢筋的使用寿命是普通钢筋的两倍以上,而生产成本却只比普通钢筋高三分之一”普通钢筋。” 三宝集团党委书记林军说。
面对需求疲软、价格下跌、成本上升等挑战,今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承受着巨大压力。 许多钢铁企业正在应对变化,在提质、降本、增效上下功夫。 这也成为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压力的一个缩影。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 为了抑制高通胀,主要经济体纷纷收紧货币政策,加剧了全球需求的收缩。 6月份,全球制造业PMI为47.8%,连续四个月环比下降。 内需需要进一步恢复。 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但仍处于收缩区间。
在此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实现稳定增长实属不易。 上半年,41个主要工业行业中,26个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增长,增速达63.4%。 汽车制造业、铁路、造船、航空航天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势头良好。
今年以来,多项稳经济政策持续显现成效,各地密集推出支持制造业发展的举措。 在政策支持和行业各界努力下,工业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势头。 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一季度加快。 5月、6月同比增速分别为3.5%、4.4%,呈现逐月回升趋势。
“工业生产总体保持平稳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新动能逐步成长,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辉表示,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各个规模影响都比较显着。 上述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3.9%,有力支撑了工业生产恢复。
钢板进入,整车退出。 每4分钟就有一辆重卡下线,其中三分之一是电动重卡。 在长沙三一重卡超级工厂,22万平方米的厂房内只有110名工人,信息化效率比传统工厂高10倍。
“虽然上半年市场面临一定压力,但预计下半年增速将进一步加快。” 三一重汽电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毅表示,下半年随着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推进,对完成全年销量增长充满信心。 目标的1.5倍。
记者调研发现,在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制造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新动能引领新需求显而易见。
走进安踏集团企业博物馆,你可以发现“吨位级”负重鞋、仅重99克的“氢”跑鞋、防割“冰上鲨鱼皮”等富含“黑科技”的产品“在冬季奥运会上。 真让人头晕。
在全球设立5大研发中心,并招募大批运动科学博士加盟……“专注行业,就是最大的底气。” 安踏集团副总裁李凌表示,近年来,先后收购了Fila、Amer等国际品牌,实现了从产品到产品的转型。 从“走出去”到品牌和资本走出去的转变。
从上游原材料到终端产品,记者在调查中感受到,企业因“新”而生存,行业因“新”而改变。 今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8%。
走进湖南中大创源数控装备有限公司车间,工人们正忙着组装、调试大型机床。 采用高速干切削技术的机床每5分钟可加工一组弧齿锥齿轮。
产品性能世界一流,价格却只有进口价格的60%……中大创源生产的磨齿机经过10年研发、3次迭代,不断实现技术突破,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力设备等领域。
“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17%,高端产品和创新产品已成为重要的利润来源。” 中大创源总工程师岳明强表示,该公司生产的最新型螺旋锥齿轮磨齿机已于今年年初投放市场。 需求供不应求,预计将带动公司业绩同比增长50%。
“要抓住时间和空间尽快转型”“要保持质量和性能的竞争优势,从以销售为中心转向以利润为中心”……记者调研发现,面对压力,制造业企业坚持创新,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登的步伐更加坚定。
追“云”追“数”,加速数字化转型
“无人工厂”24小时生产、“机器人同事”接手繁重劳累的工作、“透明生产线”全程监控运行数据……在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工厂正在呈现出这样的景象。场景。
位于重庆市长寿区的重庆小康动力有限公司,该生产线每分钟可生产一台发动机。 车间里,机器人、无人搬运车、红外检测等自动化设备忙碌起来。
“通过这些智能设备,我们实现了分配、涂胶等工艺数据的实时采集,故障判断准确率100%,换型时间减少67%,效率提升50% ”。 该公司负责人凌青海表示,车间生产线效率提高了10倍,不合格率下降了89%。
“连接”工业设备、“看清”生产过程、“精准控制”质量管理,数字化转型正在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制造”转型的关键支撑。
湖南嘉禾县被誉为“铸造之乡”,以中小企业为主。 近年来,嘉禾县铸造锻造产业集群促进中心联合树根互联网,对园区10家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每年减少能耗成本400万元。
嘉禾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局党组书记李建军表示,通过大数据系统,可以直观清晰地了解每个企业的能源消耗情况,可以实时进行数据监测和数据存储。并为决策提供可信的数据源。
“目前,根互联根云平台已连接超过120万台工业设备,行业总资产突破万亿元,帮助20多个行业近千家企业实现数字化升级。” 根互联网CEO何东东说道。
调研中,记者深刻认识到,数字化是企业转型的“必答题”。 尤其是面对来自成本和市场的压力和挑战,更需要通过数字化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寻求精益管理的空间。
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各地已建成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近8000个。 其中,超过2500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达到二级以上,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
记者调研发现,不少中小企业也面临转型门槛。 目前,合肥市已联系专业机构,为中小企业免费提供数字化转型咨询服务。 在泉州,由27家单位专家组成的“工业医生”数据库,已为500多家企业提供研发、设计、运营管理、制造等服务。
从鼓励工业互联网入园、发展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到拓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场景,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中小微企业“不能转、不能转、不敢转”等问题。
企业拓“路”赢得新发展格局机遇
利用国际市场多元化化解对传统市场的依赖,在创新投入上开拓新市场,加大高新技术产品“走出去”步伐。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制造企业在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同时,对冲风险、抓住机遇。
“这些肉眼看上去无法区分的粉末,可以成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新动力来源。” 走进宁德时代创新实验室,21C创新实验室数字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魏一民正带领团队研究最新研发的钠离子电池材料试验,加快高价值海外布局——添加的产品。
今年上半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6.66万亿元,同比增长6.3%。 其中,以电动乘用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巨头”表现出色:同比增长61.6%,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8个百分点。 为应对需求压力,工业企业努力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出口质量。
红星尔克、唐人服饰、方圆鞋服、凯伦服饰等企业先后赴菲律宾、缅甸、孟加拉等地考察市场……立足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公司加大发展力度立足国内市场,立足海外市场,在新的发展格局中破局、寻找机遇。
日前,在威海广泰机场设备有限公司,威海海关关员提前完成了一批出口飞机牵引车的加工贸易手册。 这些飞机牵引车已出口至新加坡并投入当地机场地面运营。
“面对充满新风险挑战的国际环境,公司紧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RCEP成员开拓新领域,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威海广泰机场设备有限公司公司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徐辉表示,上半年,公司出口额7730万元,同比增长约3倍,目前的订单已安排到2024年底。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强化重点行业稳增长政策供给,加大对制造业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做好服务保障针对制造业重点外资企业和项目,努力稳定工业产品出口。
“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的制造业,正在新发展格局中抓住机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杨光普表示,我国制造业体系优势明显,创新驱动发展基础持续坚实。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加上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通过制度性开放推动高水平开放,国内国际双循环持续畅通,为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中国制造业稳步复苏,实现高质量发展。 (记者戴小河、谢希耀、邹多伟、庞梦霞、潘杰、严福静)
采访手记:在一线车间感受制造业的“脉搏”
制造业的“烟花”在于企业,企业的生命力取决于生产线。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一线企业如何看待、思考和行动? 面对压力和挑战,生产线上又发生了哪些新故事? 时值年中,记者去了很多地方,走进工厂车间,感受到每个企业前行的努力,感受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脉搏”。
“天上有轨道,地上有车,除了人,一切都在移动。” 上海嘉林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杨世斌在向记者介绍新装修的工厂时充满了热情。
这家生产户外运动服的工厂不再有传统的服装制造场景。 取而代之的是智能悬挂系统和集成机械手,干净高效。
杨世斌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整个行业市场需求低迷,服装生意不好做。 尽管企业面临重重困难,正在想方设法降低成本,但技术改造的资金不仅可以节省,还可以千方百计增加。 “我们要优化生产流程,向管理要效益。”
斥资数千万元对工厂进行改造,利用数字化提高质量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嘉林洁上半年销量虽然同比小幅下滑,但效益却明显好转。
在工厂转型的带动下,带动供应链数字化升级。 杨世斌表示,企业正在尝试利用数字技术“连接”生产和消费,以稳定订单。 “市场变了,我们也要变。没什么好怕的,只要改变的速度和方法对了。”
利用数字化提升效率、缓解压力,是很多企业转型的真实写照。 工信部数据显示,各地已建成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近8000个。 其中,2500多家已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 这些示范工厂的生产效率平均提高了34.8%,不良品率平均下降了27.4%。
车间的变化中,有传统产业迎难而上的韧性,也有新兴产业迎风而上的理性。
新能源汽车是当下最热门的行业之一。 随着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链条”上的企业是否“一路飞驰”? 记者走进整车及零部件车间,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能源综合管控系统”——在中国一汽红旗吉林昌盛工厂的冲压车间里,屏幕上的几个字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车间负责人表示,这是一个可以“读取生产计划”的系统。 通过信息采集、分析和控制,可以根据生产计划和实际生产情况对厂房照明等设备进行智能控制。
面对市场的快速扩张,车企并不是简单地扩大产能,而是将绿色化、智能化作为制造的重要考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环保工艺的应用、杜绝污染治疗。 从生产厂房的设计到产品的制造过程,都将节能、环保融入到细节。
“速度越快,‘方向盘’就越准。” 红旗制造中心副总经理修均义的话道出了深意——新能源汽车产业要顺应低碳、绿色发展,现在更要顺势优化生产过程,推进绿色制造,为企业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积蓄后劲。
在上海宝龙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园区,“产销研”联动,工厂加速协同创新,智能驾驶感知及解决方案等高附加值产品不断涌现。空气悬架深受市场欢迎; 基地通过开放生态共研共创,在生产自主品牌的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生产线支持……
面对风险挑战,既要“自命不凡”,更要“有为有为”; 把握产业机遇,必须与时俱进、高瞻远瞩。
记者一路边走边看。 有传统工厂的改造、低碳工厂的实践、智能制造的创新、共享生产的变革……生产线上的故事,是当下制造业努力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写照。转型。
一系列举措不断推动制造业升级: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提出进一步扩大重点工业领域节能减排转型升级范围; 工信部明确,将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多部门出台推动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务实举措……
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 不可否认,工业生产在稳步恢复的同时,仍存在不少压力和不确定因素。 但赢得主动、赢得市场永远才是硬道理。
坚持高质量制造,着力打造更强的产品能力,拥有先进的理念和长远的眼光,这些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变化揭示了应对风险和挑战的关键,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底气和底气。制造克服障碍。 (记者:张欣欣、严福静)
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14日消息,“项目采用‘联盟+学校+企业’联动、‘供给+培训+使用’联动的运作模式,提供全方位的软件产业人才培训、考核认证、就业服务。培训服务,3年内人才培训规模可达2000人/年。” 日前,位于东营高新区胜利石油科技创新园的山东省软件产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 这是我省创建的第一个软件实训基地。
近年来,东营区充分发挥黄三角大数据港、中国开放研究院蓝马孵化器、山东梦立方数字产业孵化基地的吸引效应,成功引进了迪马科技、腾远大数据、大成电子。 ,实现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应用、软件开发等项目集聚发展。 截至目前,全区已有软件相关企业30余家,从业人员800余人,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
“全球石油服务中心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油田增产服务有机融合,建立了全面感知、自动控制增产服务生产体系,将有助于提高油田采收率、增储上产、减少德士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营销支持部总监魏明表示,全球石油服务中心主体建设和软件供应商合同签署已经完成,现在正在逐步推广定制服务。
东营区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全球石油服务中心项目入选2021年山东省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海科化工产运销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工信部试点示范名单工业和信息化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海科产销运一体化供应链大数据平台入选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创新石油智能网联测控一体化基于5G工业电力神经元的抽油机系统入选山东省5G试点示范项目,广域科技作业安全风险智能管控平台、韵达网络科技智能党建平台等3个产品入选山东省第五批首版高端软件产品、云科汉威智能油气田建设系统等2个项目入选省级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
“项目总投资1.01亿元,新增数控车床、卧式镗铣床等设备,同时对原有SAP(企业管理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PDM(产品数据管理)等系统,建设数字化车间。” 威飞海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宋玉成介绍,威飞高端海洋装备项目已完成车间改造,部分设备已运抵工厂,正在进行安装调试。 “项目投产后,预计生产效率将提高15%,企业运营成本降低10%,产品开发周期缩短30%东营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开发,达到国际水平同行业先进水平。”
如何帮助企业实现产业智能化升级? 东营区深入实施智能化提升工程,邀请腾远大数据、广域科技等5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为辖区21家企业提供“智能诊断”服务,并出具“诊断报告”助力企业智能化转型方面的规划设计。 目前,总投资2.15亿元的利丰石油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已突破投资2.36亿元。 随钻测控、数控中心、钻机自动化等车间设备已安装完毕并投入生产。 其中,为油田钻井提供的智能装备可降低钻井能耗60%。 总投资5200万元的永利精工高端油井管智能制造项目已完成设备安装调试、数字化系统建设,数字化车间建成投产。
闪电新闻记者陈海涛、东营区财经媒体中心苗宏伟、薛文文、张晶晶报道